返回

第25章 上元夜(下)

首頁
    上元節來了!這是屬于長安人的節日,不僅全城同樂,從天子到奴仆,而且取消宵禁! 從上元節那天開始,之後連續三天,晝夜不休,活動不停!晚上不關城門,沒有禁軍巡夜,想怎麼玩就怎麼玩!長安居民可以到城内自由活動。

     長安的上元節,跟唐代别處的上元節是完全不同的。

     别處可能挂個花燈,家人在院子裡擺上一點好酒好菜就完了,但長安城内的活動非常豐富,堪稱是“不夜之城”。

     關于長安上元夜的詩句,那是震铄古今,名篇不少。

    不僅如此,曆史上在上元節這天,還出過不少狗血的破事。

     唐中宗時期,某個上元夜慶典。

     當時的天子李顯,在韋後的慫恿下,也參加慶典活動遊街。

    這還不算,當時李顯心血來潮,便下令打開宮門,讓宮裡的宮女也穿着便服跟着一起出來遊玩。

     李顯當時或許在想,這些宮女好不容易能出來一次,應該都對朕感激涕零吧!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超骨感。

     一夜過去,等隊伍返回大明宮後清點人數時卻發現,出行的宮女居然少了三千多人! 于是從此以後,宮中的宮女再也沒有在上元節遊街的權力了。

    畢竟,要是再被宮女打臉,哪個皇帝也扛不住這樣的羞辱。

     今年長安城内普天同慶的上元夜,李隆基在他所居住的興慶宮勤政樓前,興緻盎然的觀看長安城内形形色色的燈火。

     百姓百态,萬家燈火,這一刻凝聚成了一副盛世美景。

     此時的長安,各坊與東西兩市的市門都已經打開,遊玩的人群,在城内川流不息的奔湧着。

    唐人熱情奔放自信的性格,這一刻展現的淋漓盡緻。

     遠處宮城南面西門安福門的入口處,擺了一盞碩大無比的“燈輪”,上面點了五萬盞形形色色的花燈。

    燈輪外面用錦帛套着,很多地方還挂着晶瑩透徹的琉璃,在燈光下璀璨耀眼。

     這盞“燈輪”看着就如同一棵參天大樹一般,高達數十丈。

    無論在長安城内哪個角落的人,隻要一擡頭,都能看到這盞燈輪的輪廓。

     燈輪下方歌聲嘹亮、舞姿綽約。

    數百人組成的“踏歌人”隊伍,組成了踏歌人的豪華陣容。

    當初去給方重勇與鄭叔清傳遞消息的韋青,正是其中的領頭之人。

     踏歌是以腳踏地為節、載歌載舞的群衆性娛樂歌舞活動。

    參加者踏足而舞,聯袂而歌,非常熱鬧。

     不過這種節目雖然名為“大衆”,但沒有領頭之人肯定是不行的。

     梨園作為大唐藝術精英雲集的皇家機構,自然不會缺席上元節這樣的全國慶典。

    李隆基派韋青到這裡鎮場子,韋青嗓音洪亮而悠長,在其中擔任“領唱”的角色。

    把氣氛烘托到了高潮。

     踏歌人的節目完畢後,又有數千人的歌姬隊伍,在月色燈光中,手牽着手,肩并着肩,拂袖、傾鬟、低頭、彎腰、轉身,隊形不斷移動變化,長舞不停。

     這些節目讓長安城内的百姓看得大聲叫好,狂呼過瘾。

     燈與月交相輝映,點亮了都城的夜晚。

    城中亦是有不少繩戲、竿木等雜技,東西兩市的商品琳琅滿目,遊玩的行人光顧其間,讨價還價之音不絕于耳。

     鄭叔清緊趕慢趕的想回長安,就是想在上元節敞開了玩,沒想到他們還是沒趕上。

     李隆基當然看不到這些燈輪下的表演,但是他心裡還是很高興,因為這些東西,都來自方重勇與鄭叔清送來的那四十萬貫。

    而這錢是李隆基放下面子要來的。

     也就是說,這是他這個皇帝“請客”,讓長安城的所有人都爽一把。

     如若不然,沒有這些錢,官府也請不起歌女,造不起燈輪,買不起酒水。

    這上元節的慶典,那可就比現在遜色多了。

     “力士,你看大唐在朕的治理下蒸蒸日上,這盛景可還如你所願?” 李隆基志得意滿的轉過身,指着窗外的燈火,詢問身後面色平靜一言不發的高力士道。

     “聖人千古一帝,功業已不遜太宗皇帝。

    ” 高力士輕聲恭維說道。

     “哼,那是自然,朕一直以太宗為榜樣。

    朕就是要打下一個大大的天下,讓大唐的旗幟插遍每一處。

     率土之濱,皆為唐土。

    ” 李隆基背着雙手,看着西南邊那個碩大無比的燈輪,在夜空中閃爍着耀眼的光芒,就好似這開元盛世一般,璀璨奪目。

     “朕那三個不肖子呢?” 李隆基忽然想到某一茬,眉頭一皺,語氣十分不悅。

     “回聖人,陳玄禮将軍親自帶兵将東宮控制起來了。

    現在太子與鄂王、光王,皆被軟禁于東宮内。

    太子妃之兄薛鏽下獄,薛鏽已然招供撺掇太子謀反之事,證據确鑿。

    ” 高力士不動聲色的說道。

     李隆基忍不住冷笑,半天沒有說一句話。

     太子都沒有謀反,哪裡有什麼證據确鑿呢? 李隆基不過是想讓太子李瑛知道,哪怕關系再鐵的親眷,在威逼利誘之下,也會說出違心之言,做出違心之事。

    薛鏽是李瑛的大舅子,結果還不是審問一下就招供了? 世間視死如歸之人,又有多少呢? “将卷宗送到東宮,讓朕的那幾個不肖子看看。

    ”李隆基不耐煩的擺了擺手。

     見高力士還沒走,他疑惑問道:“如何不去傳旨?” “聖人還沒有說如何處置太子、鄂王、光王三人,奴不敢去傳旨。

    ” 高力士恭敬說道。

     聽到這話,李隆基感覺像是吃了一顆蒼蠅那般惡心。

     十三皇子李沄告發說太子李瑛借兩千副盔甲,這其實是李隆基暗中授意他這麼做的。

     太子與鄂王、光王有沒有真的謀反,李隆基心裡也是明白的。

    這些人想謀反,暗地裡也在聯絡外臣,拉攏外臣,确實是圖謀不軌。

     但若是談及實質性的謀反舉動,那也實實在在是沒有的。

     一想到這,李隆基不由得有些心虛。

    太子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自己如何想。

     因為對李隆基來說,太子有沒有謀反不重要,他想不想謀反才是排第一位的。

    李瑛和其他二王想謀反,那麼他們就該死,就這麼簡單的道理。

     至于為什麼說太子和二王想謀反,李隆基覺得,他自己認為是這樣就可以了,不需要聽别人在一旁叽叽歪歪。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