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31章 明

首頁
    如果你和蕭處楠穿越到了明朝,你們可能會遇到以下一些有趣的曆史事件和文化特色: 1.**洪武之治**: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後,為了鞏固統治,建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恢複和發展了社會經濟,這一時期被稱為“洪武之治”。

     2.**靖難之役**:建文帝即位後,試圖削弱諸王的權力,結果引發了燕王朱棣的反叛,這場戰争最終以朱棣的勝利告終,他成為了明成祖。

     3.**永樂盛世**:明成祖朱棣即位後,進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同時對外擴張,使明朝進入了一段繁榮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

     4.**鄭和下西洋**:明成祖時期,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七次下西洋,到達了東南亞、南亞、中東和非洲等地,這是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航行。

     5.**文化藝術**:明朝是中國小說史上的四大名着中的《西遊記》《水浒傳》《三國演義》的創作時期,同時也是戲曲藝術的高峰時期,如湯顯祖的《牡丹亭》等。

     6.**科技成就**:明朝時期,科技領域取得了顯着的進步,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徐光啟的《農政全書》等都是這一時期的傑出作品。

     7.**北京保衛戰**:1449年,明英宗親征蒙古瓦剌部,結果在土木堡被俘,随後于謙組織了北京保衛戰,成功擊退了瓦剌的進攻。

     8.**南宮複辟**:明英宗被俘後,明代宗即位。

    後來明英宗被釋放回國,通過政變重新奪回皇位,史稱“南宮複辟”。

     9.**萬曆三大征**:明神宗萬曆年間,明朝對外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包括甯夏之役、朝鮮之役和播州之役,鞏固了邊疆安全。

     10.**明朝的滅亡**: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滅亡。

     這些事件和文化特色将使你們對明朝的社會生活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注:摘自百度百科:明朝(1368年―1644年[1]),中國曆史上的朝代,由明太祖朱元璋所建。

    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遷都北京。

    傳十六帝,共計276年。

    [1] 元末爆發紅巾軍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起義軍。

    [2]1364年稱吳王。

    [3]1368年初稱帝,國号大明,定都南京[4]。

    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5],以南京為陪都。

    [6-7]明初曆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8],明初社會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是明朝的鼎盛期。

    1449年的土木之變是明朝中期的開端,出現長期穩定和守成的局面,宦官專政和首輔之争非常激烈,北方蒙古族和倭寇勢力紛至沓來。

    嘉靖中期以後,改革的潮流越來越強。

    [336]1582年明神宗親政,開始進入明朝後期。

    政治腐敗,加征各種賦稅導緻農民起義,期間女真後金從東北崛起。

    [330]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朱由檢自缢,明朝滅亡,[325]随後清兵入關。

    1662年南明覆滅。

    1683年,清軍攻占台灣,明鄭覆滅。

    [9] 明代疆域囊括漢地[10],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11],後縮至遼河流域;北達陰山,後撤至明長城;西至哈密衛,[12-13]後退守嘉峪關;西南到達緬甸和暹羅北境,後折回約今雲南境;并在青藏地區設有羁縻衛所[14],還曾收複安南[15]。

     明朝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加強,多民族國家也進一步統一和鞏固。

    明初廢丞相、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但同時也為中後期宦官專政埋下伏筆。

    明朝時期農民反封建鬥争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16]明代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繁榮,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

    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

    據《明實錄》載人口峰值為7185萬[17],也有逾億、近兩億的不同說法。

    [18-19] 相關星圖 查看更多 明朝君主 共16個詞條1224.2萬閱讀 朱元璋 明朝開國皇帝 朱允炆 明朝第二位皇帝 朱棣 明朝第三位皇帝 朱高熾 明朝第四位皇帝 中國明代時期重要圍棋着作 共6個詞條5038閱讀 弈問 《弈問》是明代的王世貞創作的一篇古文。

     弈旦評 馮元仲,明末書畫鑒賞家、木刻家,字爾禮,又字次牧,慈溪人,授縣丞不就,歸隐湯山,改名天益。

    主要活動時間大約在明代萬曆、天啟年間,着有《複古堂詩文集》、《叢桂蘭晖二社稿》、《白雪草堂師生合稿》、《天益山志》、《山林經濟籍》等,傳世作品可考的僅餘《弈旦評》及所附《弈難》。

     弈史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弈史》是《四庫存目》中的文章。

     适情錄 《适情錄》是明代林應龍創作的圍棋譜書。

     明朝帝王年号 共17個詞條173.0萬閱讀 洪武 1368年-1398年 建文 1399年-1402年 永樂 1403年-1424年 洪熙 1425年 明朝刑部主事 共4個詞條9162閱讀 簡芳 簡芳,字德馨,明代上高人。

    弘治年間進士,曆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

    性情耿直,執法嚴明而公正,名重一時。

     陳璋 陳璋(1470~1541),字宗獻,号省齋,浙江溫州樂清人,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官至刑部左侍郎。

     黃宏綱 黃宏綱,字正之,雩都人。

    正德丙子舉人,官至刑部主事。

     孫勝 明弘治年間進士,官至刑部主事。

    性嗜書籍,築竹莊書屋儲之。

    明正德七年(1512年)慕杜甫聯步趨丹升,青雲羨鳥飛之境,在村中建聯步青雲坊。

     十三陵 共13個詞條9.7萬閱讀 明長陵 明成祖陵墓 明獻陵 明仁宗陵墓 明景陵 明宣宗陵墓 明裕陵 明英宗陵墓 明朝的六部 共6個詞條4.0萬閱讀 吏部 吏部,是古代主管官員的官署。

    東漢始置吏曹,改自尚書常侍曹,魏晉以後稱吏部。

    隋唐、五代時,列為尚書省六部之首,長官稱為吏部尚書(号稱“天官”)。

    “吏”指文職官員,多是“官吏”齊稱,相當于現代的文職公務員。

    吏部下設吏部司、司封司、司勳司、考功司,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課、升降、勳封、調動等事務,類似中共中央組織部。

    (也有通常掌管全國官吏的說法。

    )唐朝前期主持科舉考試,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将主試權轉禮部管轄。

    唐朝中期,尚書省職權為諸使職侵奪,本部對于官員的任免權力日漸削弱。

    長官稱吏部尚書,置吏部侍郎二人。

    一度曾改稱司列、天官、文部,旋複舊。

    後代相沿不改。

    唯宋代使職盛行,吏部職務為審官院、東西铨所掌,吏部尚書亦不治本部事。

    受中國文化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設有吏部,其首長為吏部尚書。

    朝鮮王朝時期,改稱吏曹,首長改稱吏曹判書。

    越南古代設有吏部的機構。

     戶部 戶部,中國古代官署名,為掌管戶籍财經的機關,六部之一,長官為戶部尚書,曾稱地官、大司徒、計相、大司農等。

    其職能大緻相當于現代的民政部和财政部。

    戶部起源于先秦《周莊》記載此職為“地官大司徒”;秦為“治粟内史”,兩漢稱“大農令”和“尚書民曹”,三國至唐稱“度支”“左民”“右民”等,唐永徽年初因避諱太宗皇帝世民名諱改稱“戶部”,至清光緒末年,改“戶部”為“度支部”,管田賦,關稅,厘金,公債,貨币及銀行等。

     禮部 禮部,是中國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隋朝以後為中央行政機構六部之一,掌管五禮之儀制及學校貢舉之法,長官為禮部尚書,其後曆代相沿不改。

    隋至宋屬尚書省,元屬中書省,明、清為獨立機構,直接聽命于皇帝。

    隋置尚書一人。

    禮部下轄禮部司、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初由侍郎掌管,隋炀帝大業三年(607年)改侍郎為尚書之佐,各司侍郎均改為郎。

    四司分掌禮樂、學校、宗教、民族及外交之政,唐因之,置尚書、侍郎各一人,四司設郎中、員外郎為正、副長官。

    受中國文化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也設有禮部,其首長為禮部尚書。

    至朝鮮王朝時期,禮部改稱禮曹,首長改稱禮曹判書。

    越南古代亦設有禮部的機構。

     兵部 兵部為中國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當于國防部。

    其長官為兵部尚書。

    兵部又稱夏官、武部。

    掌管武官選用及兵籍、兵械、軍令等。

     明朝的書畫 共38個詞條7033閱讀 明天王圖 這件作品所繪天王,屹立雲天,神情肅穆;骨肉清晰,勾勒有力,須發綿密,紋飾華麗,筆筆相因,絲毫不苟;尤以石綠石青、朱砂胡粉,層層繪染,襯以膚色,愈覺其脫俗神勇之氣概。

    放眼古今大幀人物畫迹,允稱為“天下第一單軸人物畫”。

     明唐寅仿唐人仕女軸 唐寅(1470-1524)是吳縣人(今江蘇蘇州)。

    年少時,即以文采名聞鄉裡,弘治十一年(1498),複高中南京鄉試第一名解元。

    他作畫起初師法周臣(約1460-1535後),後又廣學宋、元名家,能将南宋院體畫精謹秀麗的畫法,與元人清隽淡雅的筆墨融為一爐,而形成自家面貌,以緻被後人尊為「明四大家」之一。

    本幅題材,取自唐代名妓李端端向張佑乞詩的故事。

    畫中的李端端,手持一朵白牡丹,亭亭玉立於屏風前方。

    張佑則坐在榻上,神情相當專注,彷佛正要為美人構思佳句。

    張佑有詩贈李端端,詩中「一朵能行白牡丹」之句,對照此圖中的仕女,極稱契合。

    幅中人物及屏風,落筆俱極工緻,惟配景樹石及款書部分,線條較為縱放,與唐寅四十七歲作的「山路松聲」相當接近,故推測可能是同年或者稍早的作品。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明周之冕葡萄松鼠圖 《明周之冕葡萄松鼠圖》是明代畫家周之冕創作的一幅花卉畫作,現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

     明徐渭花卉圖卷 明徐渭花卉圖卷是明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于上海博物館。

     明朝的詩文作品 共2780個詞條12.9萬閱讀 項脊軒志 《項脊軒志》是明代文學家歸有光所作的一篇回憶性記事散文。

    全文以作者青年時代朝夕所居的書齋項脊軒為經,以歸家幾代人的人事變遷為緯,真切再現了祖母、母親、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達了作者對于三位已故親人的深沉懷念。

    作者借一軒以記三代之遺迹,睹物懷人,悼亡念存,叙事娓娓而談,用筆清淡簡潔,表達了深厚的感情。

    全文語言自然本色,不事雕飾,不用奇字險句,力求樸而有緻,淡而有味,營造出一種清疏淡雅的感覺。

    該散文被編入多種版本的中學語文課本(編入時多有删減)。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閉門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閉門》是明代書畫家、文學家唐寅的詞作。

    此詞以女子聲口,寫離别相思之情。

    上片表現思婦對所思之人忠貞摯愛的心理,下片正面描寫為情感而自我封閉狀态中的思婦形象。

    全詞輕捷地抒述了一種被時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篇交叉互補、回環往複,将一個淚痕難拭的癡心女形象靈動地顯現于筆端。

     朝天子·詠喇叭 《朝天子·詠喇叭》是明代散曲作家王磐的代表作品。

    這是一支小令,可分四層,第一層說喇叭、唢呐最突出的特征是“曲兒小腔兒大”,暗示小人得意的情狀;第二層說喇叭、唢呐的用途,是為來往如麻的官船擡聲價,即為官方所用;第三層展示喇叭、唢呐用途的另一面:為害軍民,即在為官船擡聲價的同時,肆意侵害軍民的利益,讓老百姓一聽到喇叭、唢呐之聲就不寒而栗,膽戰心驚;最後一層寫喇叭、唢呐吹奏的結果: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直吹得民窮财盡,家破人亡。

    此曲表面上寫的是喇叭和唢呐,實則處處寫的都是宦官。

    全曲借物抒懷,雖然沒有正面提到宦官的字樣,卻活畫出了他們的醜态,諷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殘害百姓的罪惡行徑,表達了人民對他們的痛恨情緒。

     五人墓碑記 《五人墓碑記》是明代文學家張溥于崇祯元年(1628年)創作的一篇碑文。

    文章記述和頌揚了蘇州市民敢于向惡勢力進行鬥争的英勇事迹,熱情歌頌了五位烈士至死不屈的英勇行為。

    作者對于他們“激于義而死”的精神給予了高度評價,肯定了鬥争的重大意義和不朽功績,進而揭示了“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主題思想。

    文章議論随叙事而入,感慨淋漓,激昂盡緻,題外有情,題外有旨,開人心胸。

     中國曆史時期及朝代 共25個詞條352.7萬閱讀 夏朝 約公元前2070年-約公元前1600年 商朝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周朝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 秦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曾在南京建都的曆史時期 共10個詞條10.5萬閱讀 孫吳 223年--280年建邺 東晉 317年--420年建康 南朝宋 420年--479年建康 南朝齊 479年--502年建康 曆史記載 大明王朝為什麼是古代最有骨氣的王朝?2021-09-0709:07 其實隻要細心閱讀,就會發現明朝相當有骨氣,與漢代、唐代相比,明朝毫不遜色。

    不信嗎?明朝總共276年,沒有和親,沒有賠款,沒有割地,沒有納貢。

    即使在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時,明朝百官也從沒想過割地和親,被俘的明英宗也沒有投降。

    ...詳情 内容來自 中文名 明朝 外文名 MingDynasty 别名 皇明、朱明、前明(清朝稱) 時間範圍 1368年1月23日至1644年4月25日 帝王 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等 首都 南京(1368—1420年);北京(1420—1644年)[337] 主要城市 西安、蘇州、洛陽、開封等 貨币 大明通寶、大明寶鈔 人口數量 約2億[18](晚明) 主要民族 漢族、藏族、苗族等 開創者 朱元璋(明太祖) 中樞機構 内閣 軍事機構 兵部、五軍都督府 監察機構 都察院、六科、提刑按察使司 亡國君主 朱由檢(明思宗) 目錄 1國号 2曆史 ?開國統一 ?洪武之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永樂盛世 ?仁宣之治 ?由盛轉衰 ?奪門之變 ?弘治中興 ?嘉靖時期 ?隆萬改革 ?萬曆怠政 ?明朝覆亡 ?南明時期 ?明鄭時期 3疆域 ?領土範圍 ?行政區劃 ?藩屬國 4政治 ?内閣制度 ?執行機構 ?監察機構 ?六科機構 ?五寺機構 ?特務機構 ?其它機構 ?法律制度 5軍事 ?軍事機構 ?軍事制度 ?軍事編制 ?防禦體系 ?對外戰争 6經濟 ?農業 ?手工業 ?商業 ?賦稅 ?貨币 ?人口 7文化 ?圖書 ?哲學 ?文學 ?戲曲 ?書法 ?繪畫 ?音樂 ?建築 8科技 ?天文氣象 ?數學物理 ?醫學醫藥 ?農學農政 ?地理科技 ?化學化工 ?西學東漸 9民族 ?東北地區 ?蒙古族 ?藏族地區 ?西北地區 ?西南地區 10外交 ?朝貢體系 ?七下西洋 ?出使西域 ?海禁政策 ?東南倭亂 ?萬曆援朝 ?中西交流 11社會 12帝王世系 國号 播報 編輯 相傳,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國号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

    又稱皇明,清朝時稱之為前明。

    [20]又因皇室姓朱,稱朱明。

     大明國号來源有多種說法,一般認為與宗教有關,吳晗等人認為,大明國号的源頭是明教,而南京大學胡阿祥等認為此國号出自白蓮教,而源頭則是佛教。

    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國号以示正統地位,也同時應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預言。

    其次,以明喻火,根據五德終始說,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

    [4][21-22]另有觀點認為,明朝國号出自《周易·乾·彖》“大明終始”,與元朝國号同出一典,象征元、明之間正統嬗替。

    [332] 曆史 播報 編輯 開國統一 主詞條:元末農民起義、明滅元之戰、明朝統一戰争 元朝末年,蒙古統治者殘暴無道。

    1351年,元廷征調農民和兵士十幾萬人治理黃河水患。

    [23]“治河”和“變鈔”導緻紅巾軍起義爆發。

    [24-25]1351年,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爆發。

    1352年,郭子興響應,聚衆起義,攻占濠州。

    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受湯和邀請投奔郭子興,屢立戰功,備受郭子興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興養女馬氏為妻。

    [2]1355年,劉福通立韓林兒為帝,國号宋,年号龍鳳,稱小明王。

    郭子興病故後朱元璋統率郭部,小明王任其為左副元帥。

    [26-27] 明太祖晚年畫像 1356年,朱元璋占領集慶(今南京),改名為應天府,并攻下周圍戰略要地,獲取一塊立足之地。

    [31]朱元璋采納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不斷壯大自己的實力。

    [28]至正十七年(1357年),耿炳文克長興,徐達克常州,而朱元璋親自率軍攻取甯國。

    随後趙繼祖克江陰、徐達克常熟。

    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揚州。

    [261]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陸續攻占浙東餘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處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與陳友諒部相鄰。

    [262]此時,盡管朱元璋擁有十萬兵力,但是占有的地盤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敵。

    東面和南面是元軍,東南是張士誠,西面是徐壽輝,雖然同是反元武裝,但是張、徐二人同小明王卻相互敵視。

    不過,北面小明王、劉福通率領的紅巾軍主力,大大牽制了元軍,而且,張士誠、徐壽輝的力量還不足以兼并朱元璋。

    這樣一來,朱元璋暫時面臨着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

    [264]1360年,朱元璋在龍灣之戰中擊敗陳友諒。

    [29]1361年,朱元璋被小明王封為吳國公。

    [263]1363年,陳友諒在鄱陽湖水戰中敗亡。

    [30]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初步建立政權,史稱“西吳”。

    與占平江府的東吳王張士誠相區别。

    [32]朱元璋建百官司屬,仍以龍鳳紀年,以“皇帝聖旨,吳王令旨”的名義發布命令。

    [3]滅陳友諒後,東面的張士誠和方國珍便成為朱元璋下一步的消滅對象。

    1367年,朱元璋攻下平江,張士誠自盡。

    [265] 1367年,朱元璋對北伐作出了部署,策劃先取山東,撤除蒙元的屏障;進兵河南,切斷元朝羽翼;奪取潼關,占據元朝門檻;然後進兵大都,這時元朝勢孤援絕,不戰而取之;再派兵西進,山西、關中、甘肅可以席卷而下。

    [267]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将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将軍,率軍25萬,北進中原。

    [268]後命胡廷瑞為征南将軍,何文輝為副将軍,進攻福建。

    同年,方國珍投降。

    [266]命湖廣行省平章楊璟、左丞周德興、參政張彬取廣西。

    [269]北伐大軍按計而行。

    徐達率兵先取山東,[270]再西進,攻下汴梁,然後揮師潼關。

    北伐中發布《谕中原檄》,提出“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

    [33]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在北伐的同時,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南京)南郊即皇帝位,定國号大明,年号洪武。

    [271]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各路大軍沿運河直達天津,二十七日進占通州。

    八月,明軍進逼大都,元順帝帶領三宮後妃、皇太子等開健德門逃出大都,經居庸關逃奔上都,[272]元朝在全國的統治結束,[34]割讓四百年的幽雲十六州也被收回。

    之後朱元璋又八次派兵深入漠北,大破北元的軍隊。

    [35]洪武二年(1369年),徐達從東面進入山西,擊敗擴廓帖木兒,[274]年底平定陝西。

    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命右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将軍,李文忠為左副将軍,馮勝為右副将軍,出兵進攻北元。

    [273]明軍此次北征,三路皆勝,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逃到漠北,其子買的裡八剌等被俘。

    [275]洪武四年(1371年),湯和、傅友德等滅明夏,取四川。

    [276]洪武十五年(1382年),傅友德、藍玉等取雲南,消滅元梁王把匝剌瓦爾密。

    [277-278]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朱元璋命宋國公馮勝為征虜大将軍,颍國公傅友德、永昌侯藍玉為左右副将軍,率師20萬人北征故元太尉納哈出。

    [279]得其軍民24萬餘人,羊、馬、驢、駝、辎重無數,最後肅清了元朝在遼東的勢力。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三月,明朝偵察到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在捕魚兒海(今貝爾湖),藍玉部明軍到達捕魚兒海南岸,發動突襲,俘獲包括脫古思帖木兒次子地保奴、太子必裡秃妃、吳王、代王、平章八蘭等人。

    [280] 洪武之治 明孝陵康熙帝禦筆“治隆唐宋”碑 明朝建立後,百廢待興,明太祖朱元璋還無暇顧及國家機構的調整,故仍舊沿襲元朝的中書省宰相負責制,在中央設中書省作為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機構。

    随着元朝勢力向北敗退,明朝勝利的大局已定,朱元璋的治國方略也在逐步轉變。

    為了加強君權,打擊相權,廢除中書省及丞相成為必然的選擇。

    [283]廢丞相後,自統六部,以加強皇權。

    [281]挑選幾名文人擔任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等殿閣大學士,協助他批閱奏章,充當顧問。

    實行分封制,明太祖将兒孫派駐各戰略要地為王,以“外衛邊陲,内資夾輔”;創建衛所制度,由中央牢牢控制軍事指揮權。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将全國定為17個都司、3個行都司、1個留守司、329個内外衛、65個千戶所。

    [282]朱元璋出身貧苦,受貪官污吏的敲詐勒索,又鑒于元朝的政治混亂,故以猛治國。

    朱元璋高度肯定了法律的治國作用。

    他說:“夫法度者,朝庭所以治天下也”。

    [286]即位後在全國掀起了打擊貪官的運動,矛頭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貪官污吏。

    洪武六年(1373年),刑部尚書劉惟謙奉旨編定《大明律》,[284]朱元璋親加裁酌,後又經三次修訂,于洪武三十年(1397年)正式頒行。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又頒布《大诰》。

    [285] 朱元璋即位後,采取輕徭薄賦的政策,恢複社會生産。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

    1370年下令:北方郡縣荒蕪田地,不限畝數,全部免三年租稅。

    他還采取強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區的農民遷往地廣人稀的地區;對于墾荒者,由政府供給耕牛、農具和種子;并規定免稅三年,所墾之地歸墾荒者所有;還規定,農民有田五至十畝的,必須栽種桑、棉、麻各半畝,有田十畝以上者加倍種植。

    這些措施大大激發了農民墾荒的積極性。

    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賦稅,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

    [36]在地方确立裡甲制,[37]配合賦役黃冊戶籍登記簿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37]落實賦稅勞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

     朱元璋平定天下後,大封功臣,也對功臣有所猜忌。

    [38-40]朱元璋借此興胡惟庸案和藍玉案,清理權貴和不法功勳。

    [37]1380年,朱元璋以擅權枉法之罪名殺胡惟庸,[41]又殺禦史大夫陳甯、禦史中丞塗節等人,廢除中書省,不再設丞相。

    1390年,李善長被賜死,家屬七十餘人坐死,總計株連者達三萬餘人。

    [37]儒臣宋濂隻因受孫子連累,全家被貶到四川,他也病死于途中。

    [287]此案延續了十年之久,前後被株連的幾十家王公貴族,共三萬多人。

    此後,朱元璋又借大将軍藍玉張狂跋扈之名大加誅殺,[40]連坐被族誅的有一萬五千餘人。

    [42]加上空印案與郭桓案合稱明初四大案。

    朱元璋通過打擊功臣、設立錦衣衛加強特務監視等一系列手段來加強皇權。

    “胡藍之獄”後,明太祖意尚未足,過了年餘,颍國公傅友德,奏請給懷遠田千畝,非但不準,反将他賜死。

    [288]定遠侯王弼,又奉诏賜死。

    [290]宋國公馮勝亦被賜死。

    [289]經過幾次黨獄,明初的功臣大量被殺,間接導緻了明太祖死後靖難之役中朝廷無可派之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永樂盛世 1398年,朱元璋去世。

    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即明惠帝。

    建文帝為鞏固中央集權,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

    [43]周王、代王、齊王、湘王等先後或被廢為庶人或被逼自殺。

    [44-46]同時以邊防為名調離燕王朱棣的精兵,欲鏟除燕王。

    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以“清君側,靖内難”的名義起兵,經過四年的奪位戰争,最後率軍南下,攻占京師(今南京),史稱靖難之役。

    建文帝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1402年,燕王朱棣即位,改元永樂。

    [47] 明成祖朱棣 朱棣即位後,對異議者強力鎮壓,諸如黃子澄、齊泰等建文舊臣等都被殺。

    [297-299]其中以方孝孺的“誅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為慘烈。

    [300]明成祖在位時期,繼續實行削藩政策,加強中央集權;改革官制機構,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後來内閣制度的雛形。

    他任命七位學者到翰林院的高級崗位上來,然後讓他們擔當國家事務的主要顧問。

    明成祖任命解缙、黃淮為翰林學士。

    不久又任命了胡俨、胡廣、楊榮、楊士奇和金幼孜。

    還恢複了明太祖時期後來被廢除的錦衣衛,另外他還設置了另外一個特務組織——東廠,[296]廠衛制度由此确立。

    此外,明成祖為了加強對北方的控制,永樂元年(1403年),诏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

    [294]永樂十四年(1416年),朱棣下令正式營建北京。

    [293]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宮殿落成。

    這年九月,朱棣下令明年以北京為京師,正式遷都北京。

    [292]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朱棣在北京禦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遷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

    [291][337] 朱棣注意社會經濟的恢複與發展,認為“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

    他大力發展和完善軍事屯田制度和鹽商開中則例,保證軍糧和邊饷的供給。

    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吳淞。

    在中原各地鼓勵墾種荒閑田土,實行遷民寬鄉,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進生産,并注意蠲免赈濟等措施,防止農民破産,保證了賦役征派。

    通過這些措施,永樂時“賦入盈羨”,達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301]明成祖時期标榜文治。

    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命翰林侍讀學士解缙等人,廣采天下書籍,分類編輯成書,不厭浩繁。

    第二年冬便編成了一部大型類書,朱棣命名為《文獻大成》。

    但朱棣仍嫌此書簡略,又命姚廣孝等人重修,永樂五年(1407年),書成,朱棣賜名《永樂大典》。

    [302] 明《麒麟圖沈度頌》軸 永樂時期在對外擴張上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在南面,永樂四年(1406年),明成祖命朱能為征夷将軍,張輔、沐晟為副将軍,率兵号稱80萬征讨安南。

    [303]永樂五年(1407年)五月,俘黎季犁父子。

    [304]永樂五年(1407年)六月,明朝令改安南為交趾,設交趾布政使司。

    [305]在北面,朱棣又親自率兵五征漠北打擊北元分裂後的鞑靼與瓦剌。

    [48]從永樂八年(1410年)開始,朱棣親自率領明軍進行北伐。

    [306]明軍擊破蒙古鐵騎,蒙古本部的鞑靼向明朝稱臣納貢。

    [307-308]永樂十二年(1414年),朱棣舉行第二次北伐,擊敗了蒙古另一部瓦剌,瓦刺遣使謝罪之後,朱棣班師回朝。

    [309]永樂二十年(1422年),朱棣舉行第三次北伐,大敗兀良哈蒙古。

    [310]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七月,明成祖第四次北伐,再次親征阿魯台。

    十一月,班師回朝。

    [311]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朱棣組織進行第五次北伐。

    同時授予兀良哈蒙古的朵顔、泰甯和福餘三個衛所自治權。

    朱棣還于1406年和1422年對兀良哈蒙古進行鎮壓,以維持這一地區的穩定。

    [49]東北方面,朱棣還安撫東北女真各部,在歸附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設置衛所,并派亦失哈安撫黑龍江下遊的野人女真。

    1407年亦失哈在混同江廟街的對岸塔林設奴兒幹都司,亦失哈并于1413年視察庫頁島,宣示明朝對此地的主權。

    [50]對于西藏,自明成祖開始,明政府在藏區各教派中先後封了三大法王、五個王及其他各級僧官若幹,“俱給印诰,傳以為信”,為明明成祖朱棣數次北征,朱高熾都以太子身份監國,朝無廢事。

    朝廷效力。

    [312] 朱棣實行積極的外交策略,自1405年開始派鄭和下西洋,與各國進行政治經濟來往[51],增長财政收入[52-53]的同時将朝貢制度推向巅峰。

    其艦隊規模空前龐大,最遠到達東非索馬裡地區,擴大明朝對南洋、西洋各國的影響力。

    [54]《明史》評價明成祖時期的國力“遠邁漢唐”[55]。

    但明成祖朱棣也是個好大喜功之人,他五征蒙古、出兵安南、派鄭和下西洋以及遷都北京等為百姓帶來了沉重負擔,導緻民亂、農民起義時有發生。

    [295]削藩政策的不徹底性也為其死後漢王叛亂埋下伏筆。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朱棣死于征途之榆木川,廟号太宗,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廟号成祖。

    [338]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仁宣之治 明成祖去世後,其長子朱高熾即位,即明仁宗,年号洪熙。

    明仁宗有很高的政治經驗,明成祖朱棣數次北征,朱高熾都以太子身份監國,朝無廢事。

    朱高熾即位後開始了一系列改革,首先平反冤獄,釋放夏原吉等因谏阻北征而入獄的舊臣,[315]赦免了建文帝舊臣和永樂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并允許他們返回原處,又平反冤獄,使得許多冤案得以昭雪,并恢複一些大臣的官爵,從而緩和了統治集團内部的矛盾。

    在政治上,其統治偏向保守固本,任用“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等賢臣輔佐朝政。

    明仁宗通過改組内閣,授予他的某些心腹顧問顯貴的品位,以着名的翰林學士和幹練的官員充實行政官署,來開始他組織新政府的工作。

    [313]明仁宗還一改永樂時的暴政,他褒獎直言,虛懷納谏,此舉雖然仍有相當的局限性,但與永樂時期相比,已有了很大的進步。

    [315]在軍事上,明仁宗修整武備,停止了永樂時期的大規模用兵。

    [56-57]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十六日,他定北京所有政府部門為行在。

    并派皇太子朱瞻基到南京谒皇陵,計劃将京師遷回南京。

    但仁宗年齡已經偏高,即位僅一年就駕崩。

    仁宗駕崩後,長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年号宣德。

     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在仁宗奠定的基礎上,倚靠重臣楊士奇、楊榮、楊溥“三楊”及尚書蹇義、夏原吉,組成了志在守成的穩健的統治核心。

    在解決了前朝遺留的問題後,重點轉向治理内政方面。

    首先平定了漢王高煦之叛。

    早在永樂十五年(1417年),深得永樂帝寵信的漢王朱高煦奪嫡失敗後,受到永樂帝懲罰,徙封樂安州(今山東惠民)。

    但他不甘失敗,宣宗少主初立,漢王妄圖重襲“靖難”故事,于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舉兵反叛,宣宗在“三楊”等人支持下親征,平息了反叛,将漢王父子廢為庶人,禁锢京師,鞏固了中央政權。

    為休兵養民,明宣宗一改永樂時的讨伐政策,主動從交趾撤兵,減輕了人民負擔,節省了大批人力财力。

    [314] 明宣宗清革前弊,整頓統治機構,對那些“貪津不律”、“不達政體”和“老疾”者,予以罷免,實行精簡和裁冗措施,以振朝風。

    派遣廷臣出任地方知府,而這些通過薦舉和賜敕委派的知府,多為當時最幹練的官員。

    另外,明宣宗在一些重要省份設置巡撫,主要目的是整理賦稅。

    在用人方面,明宣宗限制入仕人數,實行保舉和欠任,目的在于任官得人和責成治效。

    明宣宗還實行了一些減輕民困的措施,蠲免稅糧、複業流民、赈災救荒等,在穩定明朝統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314] 明宣宗實行德政治國,并且先後派遣鄭和、王景弘下西洋,并延續明仁宗的治國理念,實行重農政策,赈荒懲貪,息兵養民,使明朝天下安定,社會經濟迅速發展。

    使國力達到極盛,史稱“仁宣之治”。

    [58]但明宣宗同樣擅長書畫,有畫作傳世。

    [59]同時宣宗設立内書堂教宦官讀書,為明英宗時期的宦官亂政埋下隐患。

    [60] 由盛轉衰 抗擊瓦剌的于謙 1435年,九歲的朱祁鎮繼位,即明英宗,年号正統。

    正統初年,因明英宗年幼,太皇太後張氏與三楊治國有道,明朝頗有一番欣欣向榮之态。

    三楊擔任内閣輔臣期間,安定邊防,整頓吏治,發展經濟,使得明朝國力鼎盛。

    1442年,遏制王振權勢的張太後去世之後王振大肆攬權。

    太監王振原在太子宮當差,他極善察言觀色,迎奉拍馬,把太子哄得難離他半步。

    朱祁鎮即帝位後,便把他提拔為宮中地位最高的司禮監太監,替皇帝管理和批閱所有奏章。

    王振成了正統皇帝最為信賴之人。

    元老重臣“三楊”死後,[61]王振更專橫跋扈,将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幹政的敕命鐵牌撤下,舉朝稱其為“翁父”,[62]英宗對他信任有加。

    [63]王振擅權七年,家産計有金銀六十餘庫。

    [64] 此時,明王朝流民問題十分嚴重。

    正統時期,流民問題幾乎遍及全國。

    打破了明初确立的基層裡甲控制體系。

    [65]明王朝為榨取更多白銀,加緊盤剝礦工,對閩、浙、贛部分山區實行封鎖,1444年,葉宗留、鄧茂七等發動起義,沉重打擊了明王朝在閩浙的統治勢力。

    此外,正統時期,英宗與王振連續發動對麓川的征讨戰争(明征麓川之役),數十萬人被征用,緻使大軍疲憊、國庫虧空,對北面蒙古瓦剌的防禦空虛。

     明朝滅元後,蒙古族各部經過幾十年休養生息,逐漸強大起來。

    其中與明廷關系最為密切的,是一支稱作瓦剌的蒙古部落,已成為明廷最大的邊患。

    面對日益強大的瓦剌,朝臣多次上疏要求增加軍備,整頓兵制,但都被王振駁回。

    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師也先,尋釁發兵,分四路向内地進攻。

    明廷由于多年軍備廢弛,軍隊不堪一擊,瓦剌軍很快就越過邊塞,引起明廷一片混亂。

    [316]王振為邀功讨寵,不顧軍力疲憊,糧草不足,竟慫恿英宗集結五十萬軍隊禦駕親征。

    [66-68]結果明軍出征僅一個月,大軍回師至土木堡時,被瓦剌軍追上,士兵死傷過半,[69]英宗被俘,[70]王振為亂軍所怒殺,[71]史稱“土木之變”。

    [72]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64]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土木之變後,兵部侍郎于謙擁戴英宗弟朱祁钰即位,即明代宗,改元景泰。

    [73]于謙升任兵部尚書,決定堅守北京,整頓邊防積極備戰,随後南直隸、河南、山東等地勤王部隊陸續趕到。

    [74]同年十月,瓦剌軍直逼北京城下。

    于謙率領各路明軍奮勇抗擊,[75]屢次大破瓦剌軍,也先率軍撤退。

    [76]明朝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于謙力排衆議,加緊鞏固國防,拒絕求和,[77]并于次年擊退瓦剌多次侵犯。

    [64] 奪門之變 兩度在位的明英宗朱祁鎮 明代宗朱祁钰即位後,針對内憂外患的局面,采取了積極措施。

    政治上他廣開言路,招賢納士,穩定局面,重用于謙等賢臣,吏治為之一新。

    [318]軍事上,對于瓦剌的進攻趨勢,采取抵抗到底的策略,在于謙等人的協助下,徹底改組了京師衛戍部隊的指揮機構。

    對戍軍的控制權原來由貴族和宮廷宦官分掌;戍軍中的每個營完全自主,分别受訓,并各由它自己的戰地将領統率。

    [319]但1450年,也先釋放明英宗。

    [78]然而代宗因為皇權問題不願遣使迎駕,後又把英宗困于南宮(重華宮)軟禁。

    并廢皇太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不久見濟病死,代宗遲遲不肯再立朱見深為太子。

    英宗、代宗因而嚴重對立。

    [79] 1457年,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聯盟,欲擁戴英宗複辟以求功賞。

    趁着明代宗重病之際發動政變。

    徐有貞率軍攻入紫禁城,石亨等人占領東華門,立明英宗于奉天殿,改元天順,史稱奪門之變。

    [80]之後廢代宗為郕王,并且逮捕處死于謙。

    明英宗複辟後,略有新政,廢除自明太祖恢複的殉葬。

    [81]之後因内部政變流放徐有貞,因曹石之亂誅殺石亨、曹吉祥等人。

     1464年,英宗去世,太子朱見深即位,即明憲宗,年号成化。

    [64]成化初年,憲宗經曆了兩場政治風波,一是河南人劉通、石龍聚衆在房縣(今湖北)造反,短時之内相從者達數萬之衆,憲宗派官軍鎮壓,很快平息,劉通被斬首,石龍逃竄四川;二是大藤峽之亂(藤峽盜亂),憲宗派官軍鎮壓。

    憲宗時期,重用閣臣李賢等人輔政,于奪門以來諸政,重新厘正,以取得朝野支持。

    [82]為于謙平反,恢複景泰帝帝号。

    但李賢去世之後,憲宗寵愛年長自己十七歲的萬貴妃,[83]寵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怠于政事。

    晚年又好方術,以至奸佞當權,西廠橫恣,朝綱敗壞,民不聊生。

    憲宗直接頒诏封官,是為傳奉官,造成舞弊成風,直到孝宗時才全被裁撤。

    [84]到成化十年(1474年),朝中難有直臣容身。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正月,吏科給事中李俊上書憲宗,直陳時政六弊,措辭十分激烈。

    憲宗被迫免術士李孜省之職,但對進谏大臣耿耿于懷,密書60餘人姓名于牆壁,尋找時機貶逐。

    政治昏暗,奸臣當道,西廠橫行不法,王室奢侈而官吏貪污盤剝,加上連年的水、旱災,人民處于饑寒交迫、水深火熱之中。

    [317] 弘治中興 主詞條:明武宗南巡之争 中興明朝的明孝宗 1487年,明憲宗去世,其子十八歲的朱佑樘繼位,即明孝宗,年号弘治。

    明孝宗在位期間,推行了一套明智的政治措施。

    史稱“更新庶政,言路大開”,[85]孝宗先是将成化年間的一批奸佞冗官盡數罷免,逮捕治罪,并選賢任能以委重任。

    [87]凡是憲宗親信的佞幸之臣一律斥逐。

    于是吏部尚書萬安、禮部侍郎李孜省、僧人繼曉等,或殺、或貶,逐出京師;獲罪較輕的或貶官放逐、或流放邊地、或孝陵司香。

    大量起用正直賢能之士。

    [320]同時,更定律制,複議鹽法,革廢一應弊政,政治清明,朝野稱頌,使自英宗以來的陋習得以去除,明孝宗被譽為“中興令主”,[86]人稱弘治中興。

    [89] 明武宗朱厚照 明孝宗勤于政事,每日兩次視朝。

    明孝宗對宦官嚴加節制,錦衣衛與東廠也謹慎行事,法治寬刑。

    孝宗力行節儉,不大興土木,減免稅賦。

    明史稱孝宗為“恭儉有制,勤政愛民”[88]。

    明孝宗在内政治道上最主要的措施是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繁榮經濟。

    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開封黃河決口,孝宗命戶部左侍郎白昂領5萬人修治。

    弘治五年(1492年),蘇松河道淤塞,泛濫成災。

    孝宗命工部侍郎徐貫主持治理,曆時近三年方告完成。

    從此,蘇松消除了水患。

    明孝宗在位十八年間,是明代曆史上少有的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的和平時期。

    但明孝宗疏于武備,在軍事上無所建樹,對于北部邊患沒有采取什麼強有力的措施。

    [320]同時,孝宗即位後,臣下雖然稱譽“太平無事”,但孝宗仍依憲宗的先例,從不召見大臣議政。

    章奏批答均經由内宦,或稽留數月,或并不施行。

    孝宗在位數年,即逐漸倦政,崇信道術。

    表面的太平掩蓋着重重的矛盾,朝廷的種種積弊也在發展。

    [333]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1505年,孝宗去世,其子朱厚照即位,是為明武宗,年号正德。

    明武宗在位期間,寵信曾在太子宮侍奉過他的太監劉瑾等八人,日夜與之尋歡作樂,人稱劉瑾八人為“八虎”。

    大學士劉鍵等人力主誅殺“八虎”,以振朝綱。

    朱厚照卻偏袒“八虎”,委劉瑾執掌司禮監、錦衣衛、東廠,正直的大臣動辄遭到清洗,朝政一片黑暗。

    朱厚照先後任用劉瑾、錢甯、江彬等寵臣。

    将政務盡委寵臣,自已帶近侍和親兵出宮巡遊,自稱威武大将軍、太師、鎮國公朱壽,還令大臣以大将軍朱壽的名義發布命令,在劉瑾的淫威下,大臣們對此怪事敢怒不敢言。

    明武宗即位不久,下令在西苑太液池西岸營建一片宮區,稱為豹房,又稱新宅。

    豹房建築結構十分複雜,上下兩層,密室勾連。

    朱厚照在這裡廣召美女、樂使、僧、道、術士,縱情玩樂,動辄數十天甚至幾個月不回紫禁城。

    朱厚照還将邊關四鎮守軍調入禦苑,在豹房操場演戰陣,人稱“外四家軍”。

    明武宗是明代曆史上最為荒唐的皇帝之一。

    他最初信用“八虎”,終日醉心于淫樂,政治黑暗,奸黨橫行,忠良正直之士仵逐殆盡,以緻王朝反叛四起。

    [321]此時明朝外有鞑靼達延汗進犯、内有安化王叛亂、甯王之亂和民變等重大危機。

     1520年武宗借出征江西甯王叛亂為由而南下遊玩,以大将軍朱壽為名前往南京,親自俘虜已被王守仁擊敗的甯王朱宸濠。

    班師回京途中,于南直隸清江浦泛舟取樂時落水染病,1521年于豹房駕崩。

    [89-90]因死後無子使孝宗一脈絕嗣。

     嘉靖時期 主詞條:嘉靖新政、南倭北虜 明世宗嘉靖帝 明武宗駕崩後,明孝宗之侄、興獻王之子朱厚熜入嗣大統,是為世宗。

    明世宗重禮節,遇事有主見。

    其母子入宮前與禮部已有兩次争議。

    即位後,因時任内閣首輔楊廷和、禮部尚書毛澄等權臣引北宋“濮議”事,強令世宗皇帝尊親生父母為皇叔父母,導緻大禮議之争。

    [89]最終世宗掃滅宦官和權臣勢力,總攬朝綱。

    [91]朱厚熜的意願終于得以實現。

    這些事充分顯露出了朱厚熜少年時即剛愎自用、專橫暴虐的性格。

    [322] 明世宗初承大統時,對國事尚有所作為,除采取了曆代新君例行的大赦、蠲免、減貢、赈災等措施外,還扭轉了正統以來形成的内監擅權、敗壞朝政的局面,并曾下令清理莊田,“不問皇親勢要,凡系冒濫請乞及額外多占者悉還之于民”等。

    但這種善政并沒有保持多久,一年以後,即有“十漸”等奏疏出現。

    [322]1534年後,世宗即不視朝。

    世宗信奉道教,信用方士,在宮中日夜祈禱。

    先是将道士邵元節入京,封為真人及禮部尚書。

    邵死後又大寵方士陶仲文。

    [89]1542年十月,乾清宮發生壬寅宮變。

    此事後,直至世宗駕崩前一晚,世宗遷離大内移居西内,設醺煉丹,迷信幾個道士的邪說,養生修道,二十餘年不敢回大内,置朝政于不顧,使貪贓枉法的首輔嚴嵩橫行亂政二十年。

    [322]嚴嵩善寫齋醮之青詞,加太子太傅,曾兩度任首輔,兼吏部尚書。

    子嚴世蕃為“尚寶少卿,橫行公卿間”,後進至太常卿,益驕縱。

    父子貪污納賄,排除異已。

    嚴嵩媚上竊權,甚至設法激怒皇帝,殺害正直功臣。

    [323] 嘉靖一朝,國家外患不斷。

    北方鞑靼趁明朝衰弱而入據河套。

    1550年,鞑靼首領俺答進犯大同,宣大總兵仇鸾重金收買俺答,讓其轉向其他目标。

    結果俺答轉而直攻北京,在北京城郊大肆搶掠後西去,明朝軍隊在追擊過程中戰敗,此為庚戌之變。

    東南沿海由日本浪人與中國海盜組成的倭寇與沿海居民合作走私,先并且後襲擾山東、浙江、福建與廣東等地區。

    [92]戚繼光與俞大猷平定浙閩粵等地的倭寇,為隆慶開關奠定基礎。

    [93]另葡萄牙人于1557年移民澳門,但及至明亡,葡萄牙人及澳門始終為廣東布政司香山縣管轄。

    1566年,明世宗去世,裕王朱載坖即位,即明穆宗,年号隆慶,翌年為隆慶元年。

    [94] 隆萬改革 主詞條:隆慶和議、張居正改革 明穆宗繼位後,首先倚靠高拱、陳以勤、張居正等大臣的鼎力相助,實行革弊施新的政策。

    但不久引發内閣之争,高拱一年後策動朝官彈劾徐階。

    徐階也被迫正式退休。

    朝廷的實際政務漸漸落到了張居正的手上。

    隆慶末年,高拱回朝出任内閣首輔。

    [95] 明穆宗革弊即平反冤獄,宣布“自正德十六年(1521年)以後,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以前,谏言得罪諸臣”,“存者召用,沒者恤錄”。

    其中就有海瑞獲釋出獄,恢複官職。

    并罷除一切齋醮,撤西苑内大高玄殿、國明等閣、玉熙等宮及諸亭台齋醮所立匾額,停止因齋醮而開征的加派及部分織造、采買。

    施新,也就是“正士習、糾官邪、安民生、足國用。

    ”所謂“正士習、糾官邪”,就是整治吏治。

    明穆宗加強對官吏的考察,即使一般不予考察的王府官員也在考察之列。

    對于廉政官員給予獎賞和提拔,對于貪官罷免官職,對于“贓多迹着者部院列其罪狀,奏聞處治”。

    所謂“安民生、足國用”,即蠲免救濟,減少百姓災後的痛苦。

    抑止土地兼并,一方面限田,制定了勳戚宗室依世次遞減制度,另方面清田,清查詭寄、花分錢糧和皇室勳戚田莊。

    [324]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張居正 明穆宗還采取恤商與開關政策,減輕商人的負擔。

    明朝曾多次頒布禁止百姓私自下海的命令,而隆慶帝頒布大開關禁,使明朝對外政策發生重大變化,海外貿易也出現了新局面,史稱隆慶開關。

    同時,隆慶帝也加強軍隊的訓練,鞏固邊防。

    同時在北方緩解與北方蒙古族的矛盾,開展互市貿易,使北方漢、蒙人民有了安定的生活環境,史稱隆慶和議。

    [324] 1572年,明穆宗因中風突然駕崩,年僅九歲的皇太子朱翊鈞繼位,改元萬曆。

    [94]由于年幼由太後攝政,重臣高拱因與太後信任的宦官馮保對抗而被罷官,張居正則得到馮保的鼎力支持。

    張居正輔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内政方面,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機構中的冗官冗員,整頓郵傳和铨政。

    經濟上,清丈全國土地,抑制豪強地主,改革賦役制度,推行一條鞭法,減輕農民負擔。

    [96]軍事上,加強武備整頓,平定西南騷亂,重用抗倭名将戚繼光總督薊、昌、保三鎮練兵鎮守長城,使邊境安然。

    張居正還啟用潘季馴治理黃河,變水患為水利。

    同時張居正嚴懲貪官污吏,裁汰冗員。

    [96]張居正整頓朝正,改革體制,史稱萬曆中興。

    [97] 1577年秋,張居正父親去世,按常理他需要丁憂,但張居正以為改革事業未竟,不願丁憂。

    他的政敵借此大做文章,史稱奪情之争。

    最後在明神宗和兩太後的力挺下張居正被奪情起複,使得其改革并未被中斷。

    但是,這成為了他的政敵之借口。

    同時張居正利用職權讓親子通過科舉進入翰林院。

    張居正死後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