脅。
[1]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經濟
播報
編輯
農業
金朝把發展農業作為軍事擴張的基礎,視其隆興之地東北地區為糧倉,将中原地區的生産工具和耕作技術都逐漸傳播到當時落後的今東北地區。
由于鐵制農業生産工具的廣泛使用,促進農業生産的發展,農作物品種也日益增多。
金初,不種谷麥,隻種稷子春糧。
以後農作物品種日益增多,農作物有小麥、粟、黍、稗、麻、菽類等;蔬菜類有蔥、蒜、韭、葵、芥、瓜等。
[50]金廷又鼓勵墾荒,例如規定開墾荒地或黃河灘地可以減免租稅,所以開墾農田面積有所增加[4]。
金朝青銅器
金朝的土地制度給予女真族很大的優惠,這是漢族、契丹族與渤海族所沒有的。
女真族的土地制度是一種稱為“牛具稅地”的制度,[51]繼承氏族制度的遺風。
占地多少是以耒牛、人口為依據的,擁有衆多人口和耒牛的女真貴族自然就可以廣占田土。
到金世宗大定年間,人、牛、地比例不符的情形已很普遍[4]。
金熙宗時期開始實行的“計口授田”的制度。
早在金朝統治廣大的華北地區後,有計劃的将大量的猛安謀克分散各地以鎮壓漢族,被稱為屯田軍。
金廷對内遷的屯田軍戶,都按照戶口給以官田,即所謂“計口授田”。
當官田不敷分配時也會大量搶占民田。
屯田軍戶分得土地以後,大多讓租給漢族耕種或是強迫漢族無償耕種[52]。
由于剝削嚴重,無人願意耕種,土地逐漸荒廢。
金世宗時再派官吏到各地去“拘刷良田”,兼并土地為官田。
畜牧業
由于女真族屬于東北民族,其畜牧業也十分發達。
金帝完顔亮時原有九個群牧所。
在南征時,征調戰馬達五十六萬多匹,然而因戰事大半損失,到金世宗初年僅剩下四個。
金世宗開始複蘇畜牧業,當時在撫州、臨潢府、泰州等地設立七個群牧所。
1168年起,下令保護馬、牛,禁止宰殺,禁止商賈和舟車使用馬匹。
又規定對群牧官、群牧人等,按牲畜滋息損耗給予賞罰。
經常派出官員核實牲畜數字,發現短缺就處分官吏,由放牧人賠償。
對一般民戶飼養的牲畜,登記數額,按貧富造簿籍,有戰事,就按籍征調,避免征調時出現貧富不均的現象。
對各部族的羊和馬,規定制度,禁止官府随意強取[4]。
手工業
遼金兔毫盞
金朝手工業生産如陶瓷、礦冶、鑄造、造紙、印刷等,曆經戰亂與複蘇都有發展。
女真族在建國前盛行煉鐵。
金朝建立後冶鐵業在北方地區繼續發展,重要的産鐵地區有雲内州、真定府、汝州魯山、寶豐、鄧州南陽等,雲内州盛産一種叫做青镔鐵的鐵器。
另外在東北地區,也開始開采煤礦。
鐵制工具已廣泛使用。
在東北廣大地區内,都發現了金朝的鐵器。
其中有大量鐵制農具,種類繁多,結構複雜,形制與中原地區相似或一緻,這表明已改變了粗放的農業經營方式。
1961年至1962年,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五道嶺發現金朝中期鐵礦井10餘處,煉鐵遺址50餘處。
礦井最深達40餘米,有采礦、選礦等不同作業區。
根據開采規模估計,從這些礦井中已采出四五十萬噸鐵礦石[4]。
陶瓷業因為有遼朝、宋朝的基礎也比較發達。
金熙宗時,原來的北方名窯如陝西耀州窯、河南均窯、河北定州窯與磁州窯也陸續恢複生産,臨汝等新興窯址,工藝各具特色。
金銀業和玉器業也相當發達,有許多珍貴的文物出土。
商業活動逐漸活躍,東北地區的金朝遺址和墓葬中,發現大量宋朝銅錢,可見與南方貿易的密切。
山西稷山的竹紙和平陽的麻紙,聞名一時。
刻書蔚然成風氣,其雕闆技術,可與南宋比美,當時雕版印刷業的中心在平陽[53]。
商業
金代陝西東路貞佑三年壹拾貫銅版拓圖
由于生産經濟的恢複和發展,促使商業日益繁盛。
金朝建國初年,各地的商業發展處于極不平衡的狀态。
當時女真的龍興之地東北地區還是“無市井,買賣不用錢,惟以物相貿易”,而金中都與開封府都是興盛的商業城市。
金朝建立不少的“榷場”,與西夏和南宋進行貿易。
不過宋金之間由于時戰時和,榷場的貿易受到一定的影響。
金朝主要向南宋輸出皮革、人參、紡織品等商品,南宋向金朝輸入茶、藥材、絲織品等。
會甯府、金中都、開封府與濟南府都是當時較大的商業中心[53]。
金中都(今北京)在金帝完顔亮正隆間成為國都後,水陸交通發達,人口迅速增加,已經是一座貿易發達的商業重鎮[54],其中城北三市是商業的中心。
金世宗時,開封府的相國寺仍舊每月逢三、八日開寺,商販集中在此貿易,宣德樓門下“浮屋”中買賣者甚衆。
1152年,共有二十三萬五千多戶。
以後到金章宗泰和時,又增加到一百七十四萬多戶。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金朝早期使用舊有的宋、遼錢币,直到金、宋間第二次議和後,戰争暫告結束。
1158年金帝完顔亮首次鑄行正隆通寶小平錢。
1204年金章宗鑄泰和通寶真書錢。
1213年金帝完顔永濟鑄至甯元寶錢。
金宣宗南遷後也鑄行貨币。
金朝滅掉北宋以後,曾扶植劉齊立國,所鑄錢币卻清秀娟美,比一般北宋錢精整[4]。
金朝本無錢,隻有金主完顔亮鑄造了正隆錢,但數額不多,主要還是使用宋銅錢。
[107]
土地
在金世宗與金章宗期間,原來使用奴隸生産的猛安謀克戶也逐漸轉化成地主。
這個轉化主要有受田、賦稅、區别平民和奴隸等,女真貴族借此擴大土地占有範圍,實行"括地政策"[4]。
受田是女真奴隸制關于土地占有的基本制度。
奴隸主依據占有奴隸和牲畜的多少,占有不同數量的耕地。
制度規定,凡占有耕牛一具(三頭),民口二十五,即受田四頃零四畝。
所謂民口,包括奴隸和女真部落、氏族的平民。
奴隸主占有奴隸和牲畜越多,就越可合法地多占土地。
對外作戰中,奴隸主擄掠奴隸和牲畜,也就成為擴大土地占有的必要條件。
但土地占有的擴大,也是有限度的,即占田不能超過四十具。
依此限度,一個大奴隸主,有牛一百二十頭,民口一千,就可占有土地一百六十多頃。
[55]
随着掠奪奴隸的增加,女真原居地的土地必然要不足耕種。
金太祖即陸續把女真人遷徙到新占領的地區。
1121年,金太祖從各路猛安部中,抽取民戶一萬多,遷到泰州屯種,命令原來居住在按出虎水的謀克婆盧火去作都統,賜他耕牛五十頭。
這就是授給他牛具十六、七,即六十多頃的土地。
婆盧火以下的一批女真貴族,也遷到泰州,成為大小不等的奴隸主。
[55]
賦稅
金太宗時,繼續實行這種受田制度,并進而确立了賦稅制。
1125年十月,金太宗命令每牛一具,納粟一石,每個謀克部置一倉庫貯存。
”1127年九月,又下诏規定:“内地諸路,每耕牛一具,納粟五鬥。
”金朝的受田制既然是依據牛具的多少,賦稅的征收也不是依據田畝或人口,而是以牛具為單位,所以又叫牛頭稅。
這種賦稅制,顯然主要是奴隸主的國家向奴隸主和部分平民征收的糧稅。
從事耕作的奴隸一無所有,他們還不是征稅的對象。
[55]
人口
1141年,紹興議和後,自從靖康之難開始減少的人口總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複增長。
到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全國有人,現代學者考慮到不納入戶口統計的人群認為金國人口峰值達5600萬[56],與當時的南宋、西夏、大理等國人口相加總人口達一億四千萬,金朝的四次準确的人口統計,每戶均口數都在6人以上,金朝的戶規模較大,與很多貴族以及猛安謀克戶們使用大量奴仆有一定關系[24]。
随着金朝内地經濟的發展,不僅需要更多的土地耕作,也更需要民戶當勞力。
金太祖與金太宗為統治中原,将百萬以上的女真人徙置于黃河下遊人口稠密地方,是以犧牲漢人利益的辦法去救濟女真人。
在把女真族遷往新占領地區的同時,也還繼續地把契丹族、漢族遷到金朝的内地。
金軍在滅遼的作戰中,曾經擄回大批的契丹族、漢族作奴隸。
後來金太祖下诏,禁止對已經投降的百姓擄掠,禁止權勢之家買貧民為奴,又規定賣身為奴者,可以用勞力相等的人贖身。
但實際上,這種贖身的可能性是很少的。
被迫遷徙的漢族居民,不能不大批地淪為奴隸。
[55]
阿城金墓雙鸾朵梅織金錦[57]
金廷對降附區的人民,采用強迫遷徙的辦法遷到内地。
如山西州縣的居民,被大批遷到金上京以至渾河路。
上京地區的居民又被遷到甯江州。
平州的人民在反抗後被鎮壓,随後與潤州、隰州、來州及遷州等四州人民被遷到東都沈陽。
這些居民艱苦不能自存,被迫賣身作奴隸,導緻漢人刻骨的痛恨。
女真族搶占漢族最富庶的耕地,為了增加日益增大的生活和軍事開支,又不斷加重漢族的賦役。
女真人與漢人的矛盾恰如史籍所言:“盜賊滿野,向之倚國威以重者,人視之以為血仇骨怨,必報而後已”[24]。
女真男人的發型是“留顱後發”,還綁個辮子,[58]所以被南人稱為索虜。
在《北風揚沙錄》與南宋的遊記,也有金人留辮的說法,在金太宗天會七年還強制胡服留辮,剃發留辮的習俗為後來的清朝繼承,金代皇帝也可掌掴大臣”[24]。
金朝戶口流動表
年代
戶數
口數
戶均口數
備注
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
300餘萬
6.55
數據出處[59]
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6.58
數據出處[59]
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
6.55
數據出處[60]
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
6.71
數據出處[61]
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
①
②
①
②
①5.96
②6.36
①号數據出處[62]
②号數據出處[63]
實際人口達5600萬[56]
金哀宗天興三年(1234年)
200萬
1050萬
-
數據出處[64]
注:本表數據參考《金史·食貨志》及各版《中國人口史》。
文化
播報
編輯
文字
女真文和漢文是金朝通行的官方文字,其中女真文是根據漢字改制的契丹字拼寫女真語言而制成的。
女真族原采用契丹字,随着金朝的建立,完顔希尹奉金太祖之令,參考漢文與契丹文創造女真文,并且在1191年八月頒行。
1165年,徒單子溫參考契丹字譯本,譯成《貞觀政要》、《白氏策林》等書。
金世宗時,朝廷設立譯經所,翻譯漢文經史為女真文,而後又陸續翻多多本漢文書籍。
金世宗對宰相們說:“朕之所以命令翻譯五經,是要女真人知道仁義道德所在”。
[73]
然而當時女真字與漢字對譯,都要先譯成契丹字,然後再轉譯。
金章宗時,專設弘文院譯寫儒學經書,命學官講解。
1191年罷廢契丹字,規定今後女真字直譯為漢字。
但随着漢語的通用,女真貴族多已識讀漢字。
漢字書籍在女真族中廣泛流行。
[70]
思想
金朝以儒家作為基本思想,而道家、佛教與法家亦較廣泛流傳和應用。
金朝思想家讨論批判兩宋理學與經義學,讓理學再度于北方興起,發揚中華思想。
在學術思想方面,趙秉文被稱為“儒之正理之主”,他批評漢以來的傳注之學,充分肯定周濂溪、二程(程颢、程頤)建立的北宋理學。
[65]并且将佛教、道家與理學思想融合一體,以衛道統名于金。
王若虛批評傳注之學,其弊不可勝言,肯定北宋理學[66-67]”。
然而他也批評北宋理學,并曾下功夫對兩宋理學注釋加以評論和褒貶,但未自成一家之言。
李純甫着有《中庸集解》、《鳴道集解》,其思想先是由儒教轉向道教、最後轉向佛教,“号中國心學,西方文教”。
[68]他說:“學至于佛則無所學”,以為宋伊川諸儒“皆竊吾佛書”。
[69]為了達到以佛為主的儒、道、佛三教合一,大膽地向兩宋理學開戰[70]。
在政治思想方面,趙秉文認為王室與列國、華與夷、中國與四境的關系都是可變的;認為有公天下之心的都稱“漢”,認為社稷與民相比,民貴而社稷輕,反對唐開元末“禍始于妃後,成于宦豎,終于藩鎮”的提法,認為禍害的根源在“明皇”。
[71]王若虛認為統一中國要講“曲直之理”。
他認為歐陽修不講曲直的統一,是“曲媚本朝,妄飾主阙”。
[72]他認為國之存亡可付之天數,但不能以守忠節犯食人之罪,并且贊許司馬光對傳統正閏觀的批評,“正閏之說,吾從司馬公”[73-74]。
金朝如同宋朝一樣,尊崇儒學與孔子。
早在金軍進軍曲阜時,金兵意圖摧毀孔子墓,即被完顔宗翰制止。
[105]自金熙宗時開始尊孔,在金上京立孔廟,又封孔子後裔為衍聖公。
雖然金帝完顔亮輕視儒學,到金世宗與金章宗時又大力尊孔崇儒,修孔廟與廟學,并且推崇《尚書》、《孟子》[73][75]。
文學
元好問
金朝初期的文學比較樸陋,文學家大多是韓昉等遼人與宋人。
直到蔡圭出現,才被稱為金朝文學正傳之宗,其他尚有黨懷英,其他還有趙沨、王庭筠、王寂、劉從益等。
金章宗時期有名的文學家有趙秉文、楊雲翼、李純甫與元好問等,女真人中有名的有金帝完顔亮與金章宗。
金帝完顔亮南下侵宋時,在揚州賦詩,有句雲:“提兵百萬西湖側,立馬吳山第一峰。
”海陵王立志滅宋統一,作詩言志,筆力雄健,氣象恢宏。
金章宗酷愛詩詞,制作甚多,但意境隻在宮中生活,近似宮體詩。
[73]
在金章宗的倡導下,女真貴族官員也多學作漢詩。
豫王完顔允成的詩歌,編為《樂善老人集》行世。
下至猛安、謀克,也努力學詩。
如猛安術虎玹、謀克烏林答爽都和漢人士大夫交遊,刻意學詩。
金朝有名的文人為王若虛與元好問。
王若虛着有《滹南遺老集》,擅長詩文與經史考證,初步建立了文法學和修辭學,其論史則攻擊宋祁,論詩文則尊蘇轼而抑黃庭堅,是金朝具有權貴的評論家,後來潘升霄的《金石文例》即受其影響。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元好問是金朝文學集大成者,着有《遺山文集》。
他的《論詩絕句》30首,重在衡量作家,開後來論詩的一個重要派别。
元好問的《中州集》是以詩存史,他把各地區、各族的詩人均視為中州人物,這是統一的包括各族在内的中華思想的具體反映[70]。
宗教
佛教
金朝宗教大都主張順從和忍耐,主要和北方漢族與異族統治者有關。
無論是金代的佛教還是道教,都主張以本教義為主的佛、道、儒的三者合一,如在佛教的理論發展中有很高造詣的萬松行秀和李純甫。
佛教早在女真族時期即有流傳,金朝滅遼朝及北宋後,又受中原佛教的影響,對佛教的信仰更加發展。
佛教如華嚴、禅、淨、密教、戒律各宗都有相當的發展。
其中禅宗尤為盛行,這可說完全受了北宋佛教的影響,對金代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習俗都有重要影響。
女真族占領中原後,道詢繼承淨如在靈岩寺弘法,着有《示衆廣語》、《遊方勘辨》、《頌古唱贊》諸篇。
[78]
汴梁則有佛日大弘法化,傳法弟子圓性于大定間應請主持燕京潭柘山寺,大力複興禅學,着有語錄三編行世。
萬松行秀尤為金代着名禅師。
傳曹洞青源一系之禅,嗣法磁州大明寺雪岩滿禅師,雖治禅學,而平時恒以《華嚴》為業。
他曾在從容庵評唱天童的《頌古百則》,撰《從容錄》,為禅學名着。
他兼有融貫三教的思想,常勸當時重臣耶律楚材以儒治國,以佛治心,極得楚材的稱頌,說他“得曹洞的血脈,具雲門的善巧,備臨濟的機鋒”,一時傳為佳評。
[78]
道教
金朝出現全真教、大道教和太一教等三大新興道派。
全真教創始人是王喆,于1167年創建全真教,後由他的七位弟子輪流接任。
全真教除了繼承了中國傳統道教思想以外,更将符錄、丹藥等思想以外的内容重新整理,為現代的道教奠下了根基。
大道教創始人是金初劉德仁,于1142年開始傳道。
主張“守氣養神”,提倡自食其力,少思寡欲,不談飛升煉化,長生不老,并且把儒家思想納入自己的體系。
此外,大道教有出家制度。
太一教始祖蕭抱珍,于1138年創建。
以符箓道法為主,也有守柔弱的内煉之法。
尊奉太一。
太一教模仿天師道的秘傳原則,每代掌教人必須改姓“蕭”。
其立教宗旨是“度群生于苦厄”,尊重人倫[78]。
全真教創始人王喆,凡立會也必以三教名之,完顔璹的《全真教祖碑》:“足見其沖虛明妙,寂靜圓融,不獨居一教也。
”王喆從三教合一的主張出發,勸人們誦《道德清靜經》、《般若心經》及《孝經》等道、佛、儒三家經典。
[78-79]
薩滿教
女真人信仰薩滿教,它是一種包括自然崇拜、圖騰、萬物有靈、祖先崇拜、巫術等信仰在内的原始宗教。
薩滿是溝通人與神之間的中介,在重大典禮、事件和節日的祭祀時都有巫師參加,或由他們司儀。
消災治病、為人求生子女、詛咒他人遭災緻禍等,幾乎都成為薩滿的活動内容[78]。
藝術
播報
編輯
繪畫
趙霖所繪《昭陵六駿圖卷》(局部)
金代藝術的發展,也在各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金章宗設書畫院,收集民間和南宋收藏的名畫,王庭筠與秘書郎張汝方鑒定金朝所收藏書畫550卷,并分别定出品第[76]。
1127年,金兵攻破北宋京城汴梁,就掠奪宋廷藏畫、俘擄畫工北去。
金代宮廷講求書畫名迹的收藏,以所獲北宋和内府藏畫為基礎,複從民間征集加以充實。
金朝繪畫在漢文化影響下,比遼朝繪畫更為隆盛,特别是金世宗至金章宗時期,繪畫活動益趨活躍。
金章宗善詩文書法,又愛好繪畫,他在政府秘書監下設書畫局,将藏畫加以鑒定,又效宋徽宗書體在名作上題簽钤印。
[76]
金朝還在少府監下設圖畫署,“掌圖畫镂金匠”,當時有名的畫有虞仲文《飛駿圖》、王庭筠《枯木》、張圭《神龜圖》、趙霖所繪《昭陵六駿圖卷》等,其中以張瑀《文姬歸漢圖》為最佳。
金帝完顔亮能畫竹,完顔允恭畫獐鹿人物,王庭筠善山水墨竹,王邦基善畫人物,徐榮之善畫花鳥,杜锜畫鞍馬。
武元直、李山與王庭筠等山水竹石畫作,比起同時南宋院畫家的作品,似乎更顯出“文人”的品味。
[76]
書法
金代書法受顔真卿、蘇東坡、黃山谷、米芾的影響最深[77]。
金章宗學宋徽宗的瘦金體,很有成就。
王競擅長草隸,尤工大字,兩都宮殿榜題都是競所書。
黨懷英擅長篆籀,為學者所宗。
趙沨擅長正、行、草書,亦工小篆,正書體兼顔、蘇,書畫雄秀,當在石曼卿上;行草書備諸家體,時人以沨配黨懷英小篆,号“黨、趙”。
吳激得其嶽父米芾筆意,王庭筠在當時學米諸人中,造詣最深,其書法為元初巙子山諸人所不及。
任詢具有多方面的才藝,書法為當時第一,《中州集》稱他:“畫高于書,書高于詩,詩高于文。
”[76]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金章宗瘦金體書法
音樂
金朝初年,女真族的樂器隻有鼓、笛兩種,歌詠隻有“鹧鸪”一曲,“高下長短,鹧鸪二聲而已”。
進入宋境後,金軍掠取宋朝教坊的樂工、樂器、樂書,漢族的音樂融入女真族的音樂之中。
金世宗設宴招待南宋與西夏使者,樂人學宋朝,但服裝不同。
金朝舞蹈源自先人靺鞨的靺鞨樂,立國後基本上直接吸受自北宋舞蹈,同時也發揚女真族的樂舞文化。
在戲曲方面,北宋流行的諸宮調到金朝成為主要的說唱品種。
當時隻有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和《劉知遠》流傳到今,其中《西廂記諸宮調》的出現,有着元曲初步形成的意義。
[76]
戲劇
金章宗時期的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是中國古典戲劇中一部帶典範性的劃時代傑作。
他是根據唐朝元稹《莺莺傳》改寫,但是在思想還是藝術方面都突破傳統思想的束縛,被稱為“古今傳奇鼻祖”、“北曲之祖”[70]。
科技
播報
編輯
醫學
金朝時期發展出劉完素的火熱說、張從正的攻邪說與李東垣的脾胃說。
由于實踐的豐富,不少醫家深入研究古代的醫學經典,結合各自的臨床經驗,自成一說,來解釋前人的理論,逐漸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劉完素開創了河間學派、張元素開創了易水學派,張元素的弟子李東垣又自創了脾胃學說,這三家與元朝朱震亨的養陰說合稱金元四大家,對中醫理論的發展産生重要的影響。
[80]
農學
金朝吸收北宋的農業技術,使得東北金上京一帶的農業産量得以提升。
現今考古學家還在今東北地區挖掘許多金代使用的犁铧、瓠種等鐵制農具。
當時金朝與西夏等地區有名的農書有《務本新書》、《士農必用》等農書,可惜現已失傳。
當時養殖蠶桑與園藝的技術也十分發達,例如利用“牛糞覆棚”将西瓜種植于較寒冷的東北地區[80]。
曆法
《測圓海鏡》圓城圖式
當時數學最重要的進展是天元術的發展,天元術即是古代中國建立高次方程的方法,其中“天元”相當于未知數。
1248年金元時期的數學家李冶在其着作《測圓海鏡》、《益古演段》中,系統地介紹了用天元術建立二次方程。
金廷學習北宋建立司天監以觀測天文,當時的數學也十分發達,使得金朝士人熱中編寫曆書。
金廷于1137年頒布楊級編寫的《大明曆》(與祖沖之的《大明曆》不同)。
而後趙知微于1180年修編成較精确的《重修大明曆》,其精确度超過宋朝優越的曆法《紀元曆》。
同時間耶律履也編出《乙未曆》,然而精确度不如《重修大明曆》[80]。
建築
此外,建築方面也有很大的發展,興建盧溝橋、金中都、山西大同華嚴寺等建築[80]。
盧溝橋
民族
播報
編輯
中原民族
女真統治者入主中原以後,一方面對女真族實行防止其内部階級分化的政策,如果有女真人淪為債務奴隸,或鬻身為奴,則官為贖良;如果勞動人手不夠,則官為補充奴隸,每戶不少于四個。
但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計将漢人貶為奴隸[81]。
金統治者把金源肇興之地稱為“内地”即上京地區,金太祖、太宗、熙宗三朝把内地作為其政治、軍事、經濟重心,加以重點經營。
在滅遼破宋戰争過程中,為削弱燕地和中原漢族、契丹等族人民的反抗鬥争,同時也為了彌補“内地”勞動力之不足并提高生産技能、發展經濟,曾不斷強制“富強工技之民”和農民遷往“内地”。
金軍攻破開封後,曾“押工役三千家”[82]北歸。
金世宗主政後出于軍事目的繼續執行“實内”政策,向東北地區移民。
大量漢人被強制遷徙到“内地”後,除個别頭領外,大多身份下降,多數人充當猛安謀克戶的奴隸,承擔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家内勞動,民為統治者的官奴。
有的雖獨立門戶,但他們往往艱苦不能自存;有的“乏食至鬻子者”,“貧而賣身者”,紛紛淪為奴隸[83]。
移民實内政策使大量中原漢人背井離鄉、降為奴隸,是極大的災難。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幾十萬素質較高的勞動者進入落後的東北地區,遂使勞動者的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與契丹、奚、女真等族人民共同開發東北,推動了東北地區的社會經濟向前發展。
蒙古族
金朝建立之初便與蒙古高原對立。
1124到1130年,耶律大石控制漠北。
1130年可敦城之役,金朝将耶律大石驅出蒙古高原,但蒙古高原各部與金朝的關系并未緩和。
就在1130年可敦城之役時,金将耶律餘覩為了追擊大石,向漠北各部征兵,結果遭到拒絕,金兵無功而還。
蒙古高原各部中除漠南汪古部和塔塔爾部外都不在金朝控制之下。
1135年金熙宗即位,此時金宋間的大規模戰争基本結束,金朝集中力量對付蒙古五部鞑靼,與蒙兀國、克烈等部發生了連年的戰争。
[84]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1135年“是冬,金主以蒙古叛,遣領三省事宋國王(完顔)宗磐提兵破之。
蒙古在女真之東北,其人勁扞善戰,以鲛魚皮為甲,可扞流矢。
”1138年(或1139年)“女真萬戶呼沙呼(又譯胡沙虎,即纥石烈執中)北攻蒙古,糧盡而還,蒙古追襲之,至上京之西北,大敗其衆于海嶺。
”1143年“是月,蒙古複叛,金主命将讨之。
初,魯國王(完顔)昌既誅,其子勝花都郎君者,率其父故部曲以叛,與蒙古通。
蒙古由是強,取二十馀團寨,金人不能制。
”1146年“金以所教神臂弓弩手八萬人讨蒙古,連年不能克。
是月,令汴京行台尚書省事蕭保壽努與蒙古議和,割西平河以北二十七團寨與之,歲遺牛羊米豆,且冊其長為蒙古王,蒙古不受。
”1147年“是月,金人與蒙古始和,歲遺牛、羊、米、豆、綿、絹之屬甚厚。
于是蒙古長鄂羅(又譯鄂倫熬羅)貝勒自稱祖元皇帝,改元天興。
金人用兵連年,卒不能讨,但遣精兵分據要害而還”。
金界壕遺址
外交
播報
編輯
與宋朝
女真興起後聯絡北宋達成“海上之盟”,聯合攻遼,後聯盟破裂,1127年金滅北宋,史稱“靖康之變”。
南宋多次北伐與金多次南侵均未果,後雙方達成“紹興和議”,期間雙方也有官方正式往來和邊境貿易。
蒙古興起後,蒙金戰争期間,南宋聯合蒙古滅亡金于蔡州。
與西夏
起初,金朝在處理西夏援遼問題上十分謹慎,一直想把西夏從遼朝手中拉過來。
1124年初,通過議和,金朝對西夏“割地酬勳”[85],西夏答應以事遼之禮對金稱藩,史稱“天會議和”。
但是,西夏對金也是極為不信任。
從夏仁宗繼位到1209年蒙古第一次包圍中興府,長達七十餘年的時間裡,西夏和金除了海陵王正隆末和金章宗明昌初年發生過兩次局部沖突外,基本上一直保持親密友好關系。
[86]
與高麗
阿骨打統一女真諸部前,曾與高麗發生曷懶甸之戰,高麗在曷懶甸修建九城,後又被女真軍擊敗,将九城歸還。
阿骨打滅遼期間,曾下書高麗,約為兄弟之國。
1126年,高麗主動稱臣于金,金将保州賜給高麗,雙方建立宗藩關系。
金末衛紹王、宣宗、哀宗三朝,金國力衰微,無法控制高麗。
在宣宗時期,不見高麗遣使金朝的記載,高麗已不将金當作宗主國,不僅不接受金的調遣,還時常兵掠邊境,金隻好采取羁縻政策,以維持表面的宗藩關系。
[95][99]
與交趾
1133年,金太宗遣使二十餘人随其傀儡政權僞齊的使臣從登州南下交趾,冊封其主李陽煥為廣王,同時聯絡交趾周邊溪洞酋長,謀求從南邊牽制宋朝。
[100]
社會
播報
編輯
階層
金代銅坐龍
金朝奴隸制的擴展,不能不遭到廣大農民的堅決抵抗。
被迫遷往上京的山西居民,就曾起而反抗,相繼逃亡。
金兵攻掠燕雲的過程中,人民群衆反擄掠的鬥争,更是如火如荼,給女真奴隸主以沉重的打擊。
金太宗在燕雲地區,依靠漢人地主階級,實行封建的漢官制度的同時,一再下诏禁止在降附區俘掠奴隸。
漢人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封建制經濟關系,實際上在廣大農村仍然存在。
金朝沒有也不可能把内地的受田制推廣到燕雲州縣。
[55]
原屬北宋的中原和陝西地區,在劉豫的齊國統治下,更沒有也不可能對封建的社會經濟制度采取什麼改動的措施。
[55]
金朝統治領域的社會經濟制度,呈現出奴隸制和封建制同時并存的局面。
在金朝内地,基本上是推行奴隸制度。
燕雲州縣繼承了遼朝的封建關系。
齊國統治領域,北宋時更為發展的封建經濟關系基本上延續了下來。
金朝的政治、軍事制度在不同地區呈現的不同狀況,實際上正是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在上層建築中的必然的反映。
不同的制度當然不可能在金朝統一的國家内互相平行的發展,不能不發生劇烈的尖銳的鬥争。
這個鬥争在金熙宗統治時期,便激烈地展開了。
[55]
漢化
金朝在文化方面也逐漸趨向漢化。
金統治者重視“德運”的正統觀念,初定為金德,後經章宗朝和宣宗朝兩度讨論德運問題,最終改金德為土德,宣稱金滅北宋,趙宋火德已絕,故金朝當承宋統為土德。
[96-97]金朝君臣服飾也與宋朝基本相同,唯獨還保留“左衽”的特點。
[98]中期以降,女真貴族改漢姓、着漢服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朝廷屢禁不止。
金世宗積極倡導學習女真字、女真語,但仍無法挽回女真漢化的趨勢[70]。
盡管如此,在女真人已經普遍趨于漢化的金朝中後期,統治者仍一如既往地堅持對漢人實行“薙發左衽”的政策,強制漢人接受女真禮俗,這說明他們對女真人過分漢化的現狀懷有一種深刻的危機感。
[97]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史集》中的金朝曆代皇帝肖像畫(描摹自當時的漢文文獻)
金朝文化在發展中已達到很高水平,它“一變五代、遼季衰陋之俗[87]”,“大定以後,其文筆雄健,直繼北宋諸賢[88]”。
在某些方面亦非宋朝可比,啟後世文化發展之先聲。
金朝推行漢化政策,從“借才異代”[89]走向“國朝文派”,[90]逐漸形成了不同于宋朝的獨特氣派、風貌,但其剽悍勇猛的崇武精神随着金朝政權的穩固而逐漸消失,最後終至亡國。
元朝時,亡金故老喜言“金以儒亡”,此說未必正确,[91]但金人全盤漢化則是不争的事實。
劉祁說:“南渡後,諸女真世襲猛安、謀克往往好文學,喜與士大夫遊。
”金熙宗以下的帝王都具有相當高的漢文化素養。
元代有一說:“帝王知音者五人:唐玄宗、後唐莊宗、南唐後主、宋徽宗、金章宗”。
[92]金朝中期以降,女真人改漢姓、着漢服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朝廷屢禁不止。
[93]金世宗一向反對女真人全盤漢化,積極倡導學習女真字、女真語,但仍挽不回女真漢化的速度。
接受漢文化最快、漢化程度最深的首先是女真上層貴族社會,郝經謂金朝“粲粲一代之典與唐、漢比隆,讵元魏、高齊之得廁其列也”。
趙翼亦稱“金源一代文物,上掩遼而下轶元”。
[94]金代文化藝術繼遼、北宋之後而不斷發展,超過了遼,在北宋之後與南宋平行,構成當時中國文化發展的南北兩大支。
在中國文化藝術發展史中起着“上掩遼而下轶元”的作用[70]。
帝王世系
播報
編輯
金太祖
金太宗完顔晟
金熙宗
完顔亮
金世宗
金章宗
衛紹王
金宣宗
金哀宗
金朝(1115年-1234年)
廟号
谥号
名諱
年号及使用時間
陵墓
始祖
懿憲景元皇帝
完顔函普
-
光陵
-
淵穆玄德皇帝
完顔烏魯
-
熙陵
-
和靖慶安皇帝
完顔跋海
-
建陵
獻祖
純烈定昭皇帝
完顔綏可
-
輝陵
昭祖
武惠成襄皇帝
完顔石魯
-
安陵
景祖
英烈惠桓皇帝
完顔烏古乃
-
定陵
世祖
神武聖肅皇帝
完顔劾裡缽
-
永陵
肅宗
明睿穆憲皇帝
完顔頗剌淑
-
泰陵
穆宗
順章孝平皇帝
完顔盈歌
-
獻陵
康宗
獻敏恭簡皇帝
完顔烏雅束
-
喬陵
太祖
應乾興運昭德定功仁明莊孝大聖武元皇帝
完顔旻
收國1115年-1116年
天輔1117年-1123年
睿陵
太宗
體元應運世德昭功哲惠仁聖文烈皇帝
完顔晟
天會1123年-1135年
恭陵
徽宗
(熙宗追尊,海陵炀王剝奪)
景宣皇帝
完顔宗峻
-
-
熙宗
弘基缵武莊靖孝成皇帝
完顔亶
天會1135年-1137年
天眷1138年-1141年
皇統1141年-1149年
-
德宗
(章宗追尊、世宗剝奪)
憲古弘道文昭武烈章孝睿明皇帝
(海陵炀王追谥)
明肅皇帝(世宗改谥)
遼忠烈王(世宗削帝号、改谥)
完顔宗幹
-
-
-
海陵炀王
(世宗初谥)
海陵庶人
(世宗廢)
完顔亮
天德1149年-1152年
貞元1153年-1156年
正隆1156年-1161年
-
睿宗
(世宗追尊)
立德顯仁啟聖廣運文武簡肅皇帝
(世宗追谥)
完顔宗輔
-
景陵
世宗
光天興運文德武功聖明仁孝皇帝
完顔雍
大定1161年-1189年
興陵
顯宗
(章宗追尊)
體弘仁英文睿德光孝皇帝
(章宗追谥)
完顔允恭
-
裕陵
章宗
憲天光運仁文義武神聖英孝皇帝
完顔璟
明昌1190年-1195年
承安1196年-1200年
泰和1201年-1208年
道陵
-
衛紹王
(宣宗谥)
完顔永濟
泰和1208年-1209年
大安1209年-1211年
崇慶1212年-1213年
至甯1213年
-
宣宗
繼天興統述道勤仁英武聖孝皇帝
完顔珣
貞佑1213年-1217年
興定1217年-1222年
元光1222年-1223年
德陵
哀宗
敬天德運忠文靖武天聖烈孝莊皇帝
完顔守緒
正大1224年-1232年
開興1232年
天興1232年-1234
-
-
-
完顔承麟
盛昌1234年
-】
喜歡時間沙:我在時間縫隙裡整活請大家收藏:()時間沙:我在時間縫隙裡整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