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和蕭處楠穿越到了金朝,你們可能會遇到以下一些有趣的曆史事件和文化特色:
1.**金朝的建立與發展**:1115年,金太祖完顔阿骨打建立金朝,開啟了金朝的曆史。
你們可能會見證金朝的崛起和對遼朝的戰争。
2.**金朝的法律與制度**:金朝的法律制度受遼、宋影響,同時保留了女真族的傳統特色。
你們可以研究《金律》等法律文獻,了解當時的法律體系。
3.**文化藝術**:金朝在文化藝術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如金代的陶瓷藝術非常發達,你們可以欣賞到精美的瓷器。
4.**社會生活**:金朝的社會生活豐富多彩,你們可以體驗到金朝的服飾、飲食、居住、交通等方面的生活特色。
5.**金朝的科技**:金朝在科技方面也有顯着的進步,比如在天文學、醫學等領域。
6.**金朝的節日**:你們可能會遇到金朝的重要節日,如元旦、元宵節、端午節等,這些節日都有豐富的慶祝活動。
7.**金朝的建築**:金朝的建築風格獨特,你們可以參觀盧溝橋、金中都等着名建築。
8.**金朝的滅亡**:如果你們穿越到了金朝晚期,可能會經曆金朝與蒙古、南宋的戰争,以及金朝的滅亡。
9.**金朝的趣聞**:金朝有許多有趣的曆史趣聞,比如金太祖的弟弟完顔晟偷國庫錢财被處罰的故事。
10.**金朝與其他國家的關系**:金朝與西夏、高麗等國有着複雜的外交關系,你們可能會遇到金朝的外交使節或參與金朝的外交活動。
這些體驗将使你們對金朝的社會生活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注:摘自百度百科:
金朝(1115年-1234年),是中國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統治中國北方和東北地區的封建王朝,完顔阿骨打(完顔旻)所建。
西與西夏、蒙古等接壤,南與南宋對峙。
共傳十帝,享國119年。
[1]
金太祖完顔阿骨打(完顔旻)統一女真諸部後起兵反遼。
1115年在上京會甯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建國,國号金,建元“收國”。
[2]1125年滅遼朝;1127年又滅北宋,史稱靖康之變。
1130年,宋高宗趙構上降表對金朝稱臣。
[3]金熙宗開始逐漸漢化。
1153年,海陵王完顔亮遷都中都(今北京)。
金世宗、金章宗統治時期,北方政局平穩,政治經濟達到巅峰,史稱“大定、明昌之治”。
金章宗在位後期急劇由盛轉衰,衛紹王時期為蒙古所敗,内憂外患頻繁。
金宣宗繼位後,内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國南侵,被迫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
[4]1234年,金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夾擊下覆亡于蔡州。
金朝鼎盛時期疆域包括東北、華北、關中、中原和黃淮地區以及俄羅斯的遠東地區。
南至大散關至淮河一線,與南宋對峙;西北與西夏接壤;東北地區達外興安嶺,東臨日本海。
外有南宋和西夏稱臣。
[104]
金朝初期采取貴族合議的勃極烈制度,後逐漸由二元政治走向單一漢制[5]。
軍事上采行軍民合一的猛安謀克制度[1]。
金朝的陶瓷業與煉鐵業興盛,對外貿易的榷場還掌控西夏的經濟命脈。
[4]金朝在文化方面也快速漢化,雜劇與戲曲在金朝得到相當的發展,金代院本為後來元曲的雜劇打下了基礎。
相關星圖
查看更多
金朝君主
共10個詞條37.6萬閱讀
完顔阿骨打
公元1115年登基
完顔晟
公元1123年登基
完顔亶
公元1135年登基
完顔亮
公元1149年登基
金朝帝王年号
共22個詞條2.3萬閱讀
收國
收國(元年:1115年-末年:1116年)是金太祖的第一個年号。
金太祖使用收國這個年号一共兩年。
天輔
天輔(1117-1123年)金太祖完顔阿骨打第二個年号,金太祖使用天輔這個年号一共七年。
收國二年十二月初一(庚申朔日,公元1117年1月5日),谙班勃極烈完顔吳乞買及群臣為阿骨打上尊号稱大聖皇帝,改陰曆第二年(1117年)為天輔元年。
天會
天會(957年—973年)是北漢君主劉鈞開始使用的一個年号,共計17年。
天會十二年劉鈞死,劉繼恩沿用。
九月劉繼恩被殺,劉繼元沿用。
金太宗與金熙宗也用過此年号。
天眷
天眷,作為年号,天眷是金熙宗的第二個年号。
金熙宗使用天眷這個年号一共三年(公元1138---1141年)。
中國曆史時期及朝代
共25個詞條352.7萬閱讀
夏朝
約公元前2070年-約公元前1600年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商朝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周朝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
秦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金朝的詩文作品
共266個詞條4427閱讀
摸魚兒·問蓮根有絲多少
《摸魚兒·問蓮根有絲多少》是金代文學家元好問的一首詞。
此詞以一個愛情悲劇為題材,是《摸魚兒·雁丘詞》的姊妹篇,上片寫蓮花并蒂的奇觀,由此揭開悲劇故事的源頭。
下片大贊這對青年男女的愛情精神。
全詞以情見長,句句有情,情真意切,充滿對青年男女愛情不幸的同情以及對頑固守舊勢力的憤怒。
回春谷
《回春谷》是金代詩人趙秉文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論詩三十首·其四
這首詩是元好問評晉代詩人陶淵明的一首詩。
元好(音hào)問(生于1190年,卒于1257年),字裕之,号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着名作家和曆史學家、文壇盟主。
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
市隐齋記
《市隐齋記》是金末詞人元好問創作的一篇散文。
作者借為婁公“市隐齋”作記,對古今隐者進行了分析。
“出處一緻,喧寂兩忘”的真隐者容或有之,然而“懸羊頭,賣狗脯”、“欺松桂而誘雲壑”的也多矣,作者對那些名為隐士其實是沽名釣譽之徒進行了揭露。
文章對婁公也進行了委婉的諷刺,婁公小齋雖稱“市隐”,然其主人卻懷顯達之心,在揭露與諷刺中顯示了作者真正歸隐的心迹。
全文語言平易,風格雄健,揮灑自如,深得歐陽修、蘇轼文章的情韻筆緻。
中文名
金朝
外文名
JinDynasty
别名
谙班按春、女真國(存疑)
時間範圍
1115年至1234年2月9日
都城
中都[6](1153年之前在上京會甯府、1214年後在南京開封)
主要城市
東京遼陽府、西京大同府、北京大定府、大名府、太原、益都等
語種
漢語
女真語
民族
女真族、漢族、契丹族等
人口數量
約5600萬(1207年)
國土面積
km2(1142年)
政治制度
勃極烈制、尚書省[7]
軍事制度
猛安謀克[8]
開創者
完顔阿骨打
目錄
1國号
2曆史
?女真崛起
?建國滅遼
?進入中原
?南遷燕京
?世章之治
?蒙金戰争
?南遷汴梁
?亡于蒙古
3疆域
?領土範圍
?行政區劃
4政治
?政治體制
?中央官制
?法律制度
?五京制度
5軍事
?軍事機關
?軍種設置
?軍事組織
6經濟
?農業
?畜牧業
?手工業
?商業
?土地
?賦稅
?人口
7文化
?文字
?思想
?文學
?宗教
8藝術
?繪畫
?書法
?音樂
?戲劇
9科技
?醫學
?農學
?曆法
?建築
10民族
?中原民族
?蒙古族
11外交
?與宋朝
?與西夏
?與高麗
?與交趾
12社會
?階層
?漢化
13帝王世系
國号
播報
編輯
完顔阿骨打(完顔旻)建國号時說:“遼以賓鐵為号,取其堅也。
賓鐵雖堅,終亦變壞,惟金不變不壞。
金之色白,完顔部色尚白。
”遂定國号“大金”[2],女真語念作“谙班按春”(amba-anant?u-un)。
[9]一說女真興起于金水(按出虎水或按春水),故國号名金,因此“金源”成為金朝的代稱。
[10]還有人認為當初金朝并無國号,在與宋朝達成海上之盟時,宋朝以火德自居,遂建議女真人以“金”為國号,以期壓住女真,女真尚未了解漢文化,便不明就裡地拿去用作國号了。
[11]
一種觀點認為,金朝開國之初并未定國号為大金,而是就叫“女真國”,并且遲至1117年或1118年才在渤海人楊樸的建議下建國。
其後來所定的國号金得名于生産黃金的按出虎水,金太祖的“遼以賓鐵為号……”那番話為後世虛構,甚至整個金朝的開國史也是後來金朝官方為證明金朝得天命所建構的僞史。
阿骨打起初隻是為了争取女真族的獨立地位;後來看到契丹屢戰屢敗,亡征已現,這才稱帝建國,有争奪天下之心。
金朝篡改開國史,其目的是要掩蓋金建國之初曾求遼冊封的史實,表現女真在起兵後不久即已确立了推翻遼朝、取而代之的志向,從而反映出一種金承遼統的正統觀念。
[12][102]另有觀點則駁斥這種看法,認為《金史》中記載的開國史無誤,金太祖立國時确實有争奪天下之心,而且不存在“女真國”的國号。
[101]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曆史
播報
編輯
女真崛起
金朝是由東北地區的女真族所建立,以漁獵為生。
漢文文獻一緻認為,女真是靺鞨部落中的一部,靺鞨中文明程度最高的粟末靺鞨在八世紀初建立了渤海國,靺鞨的另一部分是被稱為“黑水靺鞨”的七個部落,居住在黑龍江的中下遊地區。
女真人的第一代祖先就源起于黑水靺鞨[13]。
金太祖阿骨打
靺鞨在五代時有完顔部等部落,[14]臣屬于渤海國。
遼朝攻滅渤海國後,收編南方的女真族,稱為熟女真,北方則是生女真。
契丹人對女真族的政策,是實行“分而治之”。
他們把強宗大姓騙至遼東半島,編入契丹國籍,稱為“合蘇館”,又作曷蘇館、合蘇衮、是女真語“藩籬”的意思。
這些人就是“熟女真”。
另一部分留居粟末水(松花江北流段)之北、甯江州(今吉林扶餘市)之東,這些人就是“生女真”。
黑水靺鞨後裔,是生女真的主體。
完顔部居住在鴨綠江上遊及圖們江流域,女真族是由這一帶的朱裡真人組成的,與采集珍珠的居民有關。
完顔部作為黑水靺鞨一支,是從蜿蜒河畔輾轉遊徙,遷移至阿什河之濱的。
完顔氏,是女真族中的王族。
女真族從長白山移居黑龍江中遊,而完顔部就定居在完達山。
完顔函普時女真已進入父權制的氏族社會末期,11世紀初,完顔綏可時又遷居到海古水,社會發生了顯着的變革,開始冶鐵、耕墾樹藝、修築房屋、造舟,定居在按出虎水(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東南阿什河)之側。
[15]其子石魯作酋長後征服了附近部落,成立了部落聯盟。
石魯之子完顔烏古乃又合并了許多部落。
女真龐大的軍事部落聯盟就形成于完顔烏古乃時期,但是聯盟内部不是團結和十分鞏固的。
此後主要是圍繞聯盟首長和國相而發生鬥争。
遼朝晚期朝政混亂,天祚帝昏庸無能,遼廷不停的索求貢品,[16]并且魚肉女真百姓。
1112年,天祚帝赴長春州與女真各族的酋長聚會時對各酋長肆行侮辱,使完顔阿骨打(完顔旻)決意反抗遼廷。
1113年,阿骨打繼兄烏雅束之後任聯盟長,稱都勃極烈。
建國滅遼
金朝的興起
1114年9月,完顔阿骨打(完顔旻)命女真各部人馬誓師來流水(今拉林河),開始了為期十年的伐遼戰争。
随後女真軍隊在甯江州大捷和出河店之戰中擊敗遼軍。
[106]
1115年夏曆正月元旦,阿骨打在“皇帝寨”(今黑龍江哈爾濱)稱帝,國号大金,建元收國,是為金太祖。
遼天祚帝至此才重視此事,并且下令親征,但是遼軍被女真軍擊敗,同時遼朝國内發生耶律章奴與高永昌的叛亂[17]。
金太祖建國後以遼五京為目标兵分兩路展開金滅遼之戰。
1116年五月東路軍占領東京遼陽府,1120年西路軍攻陷上京臨潢府,遼朝失去一半的土地。
戰事期間北宋陸續派使者馬政、趙良嗣與金朝定下海上之盟,聯合攻打遼朝。
1122年東路軍攻下中京大定府,天祚帝逃亡沙漠。
同時西路軍也攻下西京大同府,耶律大石等擁立耶律淳于南京析津府,即北遼。
北宋也派童貫等人多次率軍攻打遼南京等燕雲十六州之地,但均被遼軍擊潰。
北宋最後請金軍攻下遼南京,北遼亡,至此遼五京均被金軍攻下。
[17]宋金雙方經過協商後,金軍給予燕雲十六州部分城市,并且獲得歲币,然而北宋最後隻獲得金軍洗劫後的一堆空城。
1123年金太祖去世,其弟完顔吳乞買(完顔晟)繼位,即金太宗。
金太宗繼續讨伐大同一帶的遼軍。
1124年正月,金太宗為了聯合西夏滅遼,把下寨以北、陰山以南的遼地割給西夏。
西夏則改對金朝稱藩。
1125年遼天祚帝被俘,遼朝亡。
而耶律大石率軍西行,于西域建立西遼[17]。
進入中原
主詞條:靖康之變、紹興和議
金朝在滅遼朝後,即有意南下滅北宋。
金太宗以宋收留平州之變[18]中的遼将張覺違反宋金雙方前議為由,于1125年發動金滅宋之戰。
他派勃極烈完顔斜也(完顔杲)為都元帥,分兵兩路從山西、河北南下,最後會師北宋首都開封[19]。
在宋将李綱死守開封的情況下,雙方宣布議和。
[20]
百科x混知:圖解靖康之變
1126年金太宗再以宋廷毀約為由,再派完顔宗望、完顔宗翰兵分二路攻破開封,于隔年俘虜宋徽宗、宋欽宗等宋朝皇室北歸,史稱靖康之變,北宋滅亡。
然而宋康王趙構因機運逃過一劫,并于宋朝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稱帝重建宋朝,是為宋高宗,史稱南宋。
而此時金朝為了統治廣大新占領的漢地,先後建立張楚與劉齊等傀儡國以統治之,并且多次派完顔宗弼等金将率軍南征南逃江南的宋高宗。
然而南宋在宋将嶽飛、韓世忠與張浚的努力下,屢次使南宋轉危為安。
最後金朝迫使南宋稱臣,并且讓西夏、高麗等國臣服以稱霸東亞[17]。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1135年金太宗去世,由金太祖的孫子完顔亶即位,即金熙宗。
當時輔佐金廷的一些功臣被稱為衍慶功臣,他們主要分成主戰派與主和派。
[21]金熙宗于1137年廢除劉齊,而後聽從主和派完顔撻懶(完顔昌)的建議與南宋主和派宋高宗與秦桧議和。
由于割讓河南、陝西地讓主戰派完顔宗弼不滿,紹興十年(1140年),完顔宗弼率軍攻下河南、陝西地。
隔年完顔宗弼再度南征,但被嶽飛與劉锜擊敗,嶽飛于郾城之戰後再度北伐逼近汴京。
最後完顔宗弼與南宋主和派和談,并且在嶽飛被誣陷下獄後簽訂《紹興和議》,至此金宋邊界完全确定。
[22]
南遷燕京
主詞條:采石之戰
金熙宗自幼受漢文化薰陶[23],登基後與完顔宗弼推動漢制改革,并且重用漢人。
隔年派衍慶功臣的完顔宗磐、完顔宗幹和完顔宗翰三人共同總管政府機構,“并領三省事”。
金朝官制此時基本漢化,建立以尚書省為中心的三省制。
金熙宗受衍慶功臣與皇後的控制,本人被過度壓抑,後期不理朝政,濫殺無辜,最後于1150年被右丞相海陵王完顔亮所殺,完顔亮稱帝,史稱海陵王[24]。
遷都燕京的完顔亮
金帝完顔亮為了攻伐南宋以統一中國地區,推行許多措施:他将首都遷至燕京,是為中都(今北京),并且有意南遷汴京(今河南開封);将行政區劃重新劃分成十四路以便于管理;把駐紮上京會甯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阿什河街道白城村)屬于金太宗、衍慶功臣的完顔宗幹與完顔宗翰管轄下的軍隊歸金廷管制,為金朝的中央集權制打下基礎。
[24]
然而金帝完顔亮對宗室猜忌甚深,金太宗的後代差不多全被完顔亮殺盡;并且耗費巨資,不顧部分大臣的反對,執意南征。
1161年5月,金廷遣使赴宋要求重劃國界,意在尋釁,南宋也開始積極備戰。
[24]
隔年金帝完顔亮率大軍由汴京兵分四路南征。
東面軍分成海路跟陸路兩股,陸路軍由金帝完顔亮親自率領,自宿州(今安徽宿州)渡過淮水直攻和州(今安徽省和縣),海路水軍則直攻臨安(今浙江杭州)。
西路分别自關中、河南攻向四川及湖北一帶。
金東路軍渡淮水,攻陷和州準備渡江。
然而東路水軍在膠西(今山東省膠州市)被宋将李寶的水軍殲滅。
同時間西北契丹族叛變,鎮守東京遼陽府的葛王完顔雍自立為帝,并移居燕京(今北京),即金世宗。
[24]
金帝完顔亮遇到此情形仍然執着渡江,但是先遣部隊在采石之戰被宋将虞允文擊敗,船艦也被宋軍燒毀。
金帝完顔亮意圖移師揚州強渡長江,但是部下大力反對[25],最後他們發動兵變殺死金帝完顔亮。
宋軍趁機收複淮南地區,此後金朝不再有滅宋之舉。
[24]
世章之治
1161年金世宗舉兵昭告金帝完顔亮罪過,率軍統一華北,并且停止南征滅宋之舉。
然而宋金的戰争并沒有終止,1162年他以南宋不願稱臣為由,派主将仆散忠義進駐汴京、纥石烈志甯鎮守前線,準備奪回淮南地區。
此時南宋宋孝宗意圖收複失地,派主将張浚率領李顯忠、邵弘淵率軍北伐,史稱隆興北伐。
宋軍陸續收複淮北各地,但于符離之戰被纥石烈志甯擊潰而止。
而後南宋主和派擡頭,于1164年金軍再度南征之際求和,兩國于年底簽定合約,雙方平等對待,金朝獲得歲币。
[24]
修建于世宗大定年間的盧溝橋
内政方面,金世宗本身十分樸素,采取中庸穩固的方式管理朝政,提倡儒學;查問細微以激勵官吏,嚴禁貪污;對經濟采取務實的态度,并且免除不合理的賦稅,諾有天災發生,立即救濟赈災。
當時各族人民紛紛起義,他為了維持統治,利用科舉、學校等制度,争取漢族貴族支持,又加強猛安謀克權力,擴大女真族占有的土地。
這些都使金朝的經濟、文化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複和發展,史稱大定之治。
[26]
金世宗除了抵禦南宋北伐,還出兵威震西夏、高麗,使這兩國臣服金朝,被金史稱為小堯舜。
[27]1189年金世宗死後,由于太子完顔允恭早逝,故立允恭的兒子完顔璟即位,是為金章宗。
[24]
金章宗前期的政治漢化甚深,文化十分發達,史稱明昌之治。
[28]金章宗不單對國内文化發展加以獎勵,他本身亦能寫得一手好字。
然而金章宗過度重視文化發展,寵愛李師兒(後封元妃)以及李氏外戚,任用經童出身的胥持國管理朝政。
這兩位互相協助,營利幹政,使金章宗後期的政風逐漸下滑,而黃河泛濫與改道又使金朝國勢開始衰退。
此時金朝軍事逐漸荒廢,北方蒙古諸部興起。
金章宗曾派兵至蒙古減丁,并且誘使互相殘殺,但收效不大,最後由成吉思汗所一統[26]。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南宋權臣韓侂胄見金朝國勢衰退,命吳璘之孫吳曦管理蜀地,準備北伐,而金廷也派樸散揆坐鎮汴京,抵禦宋軍。
1206年韓侂胄發動開禧北伐,宋軍一度收複淮北地區,但是鎮守蜀地的吳曦投降金朝。
八月樸散揆率軍九路南下,年底金兵直逼長江,并且圍攻襄陽。
隔年吳曦被殺,四川複歸南宋,至此雙方有意議和。
韓侂胄最後在金朝與南宋的要求下被殺,雙方于1208年議和,史稱嘉定和議。
[29]1208年金章宗去逝,由于他的六個兒子都在三歲前夭折,[30]李元妃立章宗叔衛紹王完顔永濟繼位,是為金後廢帝。
[24]
蒙金戰争
完顔永濟繼位後立即清除李元妃等外戚勢力,然而他本身昏庸且任用錯人,加上金朝國力衰退混亂,面對蒙古入侵時無力反抗。
1206年,蒙古部成吉思汗統一大漠南北,建立大蒙古國。
[26]
野狐嶺之戰形勢
當時蒙古對金朝保持嚴重的敵意,有意脫離金朝控制,[31]而成吉思汗也知道完顔永濟是個無能之輩,[32]認為這是攻滅金朝的好時機。
成吉思汗先攻打西夏以拆散金夏同盟,避免在伐金時被其牽制。
當時西夏向金朝求援,金帝完顔永濟以鄰國遭攻打為樂而坐視不救,最後西夏向蒙古臣服,并且轉為附蒙伐金。
消除後顧之憂後,成吉思汗于1210年與金朝斷交。
[31]隔年發動蒙金戰争,于野狐嶺(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張北縣與萬全區交界處)大破丞相完顔承裕與将領獨吉思忠率領的四十萬金軍,金帝完顔永濟将丞相換成擅長謀略的徒單镒。
蒙古軍随後攻入華北并四處掠奪,最後包圍金朝首都中都(今北京),因中都城堅而撤[33]。
1212年成吉思汗再次南征金朝,一度包圍金西京大同府。
同年契丹人耶律留哥在東北叛金附蒙,并在迪吉腦兒(今遼甯昌圖附近)擊敗金兵,蒙古軍再次逼近中都。
1213年将領胡沙虎(纥石烈執中)殺金帝完顔永濟,[34]擁立金章宗的庶兄完顔珣繼位,是為金宣宗[33]。
1213年金宣宗繼位之初,胡沙虎(纥石烈執中)執金朝大權。
胡沙虎(纥石烈執中)威脅中都守将術虎高琪作戰不力,最後反被其所殺。
同年秋成吉思汗兵分三路攻金,他派皇子術赤經略山西、皇弟合撒兒往河北,他與幼子拖雷往山東發展,金朝隻有中都、真定、大名等十一城未失。
隔年金宣宗求和,獻黃金與岐國公主與成吉思汗,蒙金和議達成。
[32][35]
南遷汴梁
在蒙軍撤退後,金宣宗不顧徒單镒等大臣的反對,與術虎高琪一起,于1214年遷都南京汴京(今河南開封),僅派太子鎮守中都。
此舉引發河北軍民不安。
1215年蒙古以金帝南遷為由,再度率軍攻陷中都,至此占領河北地區。
同年十月,蒲鮮萬奴在遼東自立,建東真國。
此時金朝龍興之地遼東被蒲鮮萬奴與耶律留哥瓜分,山東與河北一帶都是民變的紅襖軍,金廷隻能控制河南、淮北與關中一帶。
當時河患泛濫成災,黃河自從金室南遷後改道,流向東南。
河患的範圍非常廣泛。
[33][35]
金朝河北九公封建
金宣宗南遷之後國勢益弱,蒙古已經取代金朝稱霸東亞,由于成吉思汗與花剌子模發生糾紛而發動西征,他派木華黎統領漢地,封為“太師國王”[36],持續威脅金朝,金朝至此終于得以喘息。
雖然金宣宗想要重振金朝,但無雄才大略,且又猜忌成性,政治上并無起色[26]。
1219年,太原失守,金廷建立河北九公,封立王福、移剌衆家奴、武仙等九人為公,賜号“宣力忠臣”,打算以之堅守國土,但仍然無濟于事。
金宣宗任用術虎高琪,他們苛刻成性,接連南征南宋、西征西夏以擴張領土,并且持續抗擊蒙古。
此時金朝内政不良,軍力已衰,經過多次戰争後又使金朝處于四面楚歌的局勢。
1219年術虎高琪被金宣宗殺死,戰事直到金宣宗駕崩以後才平息。
1224年金宣宗去逝,由于其長子早逝,故由三子完顔守緒繼位,即金哀宗[33]。
亡于蒙古
金哀宗即位後,鼓勵農業生産,與南宋、西夏和好。
建立直屬中央的忠孝軍,任用完顔陳和尚(完顔彜)等抗蒙名将,于1228年大昌原(今甘肅省甯縣太昌鄉)擊潰蒙古軍。
而後金軍收複了不少土地,讓金朝起死回生。
然而其盟國西夏因為之前的戰争使得國力衰落,最後在1227年被西征回來的蒙古所滅。
同年成吉思汗去世,1229年正式由其三子窩闊台繼位,是為元太宗[26]。
蒙古滅金戰争形勢
此後蒙古再度對付金朝,1230年窩闊台汗發動三路伐金,窩闊台汗率大軍渡黃河直攻汴京,斡陳那顔率東路軍走濟南,其四弟拖雷率西路軍自漢中借宋道沿漢水攻打汴京。
1232年拖雷成功迂回至汴京,金哀宗派完顔合達(完顔瞻)、移剌蒲阿率大軍阻擊于鄧州。
此時窩闊台汗率大軍渡河,并派速不台攻汴京。
而完顔合達(完顔瞻)急率軍北援汴京,與拖雷率領的蒙軍于三峰山(今河南禹州)發生三峰山遭遇戰,金軍精銳潰敗,名将張惠、完顔合達(完顔瞻)、完顔陳和尚(完顔彜)與移剌蒲阿先後戰死、被俘殺。
蒙軍圍攻汴京,迫使金哀宗求和。
而後金廷殺蒙古使者,蒙古再度圍攻汴京[26]。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金哀宗堅持至年底放棄汴京,遷都歸德府(今河南商丘),汴京守将崔立降蒙。
蒙将史天澤一路緊追不舍,金哀宗逃往蔡州,蒙古軍約宋将孟拱、江海率軍聯合圍攻。
1234年正月蔡州岌岌可危,金哀宗不願當亡國之君,将皇位傳給統帥完顔承麟,是為金末帝。
此時蔡州城陷,金哀宗自殺,末帝死于亂軍中,金朝覆亡[33]。
疆域
播報
編輯
領土範圍
金朝滅遼與北宋後,其疆域東到混同江下遊吉裡迷、兀的改等族的居住地,直抵日本海;北到蒲與路(今黑龍江克東縣)以北三千多裡火魯火疃謀克(今俄羅斯外興安嶺南博羅達河上遊一帶),西北到河套地區,與蒙古部、塔塔兒部、汪古部等大漠諸部落為鄰;西沿泰州附近界壕與西夏毗鄰。
南部與南宋以秦嶺淮河為界,西以大散關與宋為界[26]。
金朝疆域可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是原遼朝統治的東北區域與漠南地區,這是金朝龍興之地,包括女真各部落的住地。
第二個是遼上京臨潢府以南,直到河北、山西等燕雲十六州,這裡居民主要是漢族,長期以來受異族統治,而金統治下之漢地亦維持漢官制度。
第三種情況是原宋朝領地的淮河、秦嶺以北之地,主要居民也是漢族,由于新受異族統治,大多不願受金廷管制。
先後設置張楚與劉齊等傀儡政權統治,最後由金廷以漢法直接管理[17]。
行政區劃
金朝地圖(8張)
金朝的行政區域采用路(府)、州、縣三級管理,設有五京十九路,“路”是金代地方最高最大的行政區,相當于現代的省,有都總管府,以及都轉運司、按察、鹽使等三司的監司官,五京府有五京留守,而後與府伊所掌的府合一。
路府則成平行機構,下轄州、縣二級。
[37]
金朝的州分為三類:節度州設節度使,防禦州設防禦使,刺史州設刺史;縣則以縣令掌治,分成七等。
此外尚有部落之官,千夫長的猛安,百夫長的謀克,合稱猛安謀克;屬于邊戍之官的乣詳穩,部落墟砦之首領的移裡菫。
金上京路共轄有:一府,即會甯府;三州,即肇州、隆州、信州;五路,即蒲與路、合懶路、恤品路、曷蘇館路、胡裡改路;六縣,即會甯縣、曲江縣、宜春縣、始興縣、利涉縣、武昌縣。
會甯府歸上京路所轄,但它又是上京路的治所。
會甯府統領三縣,即會甯、曲江、宜春。
路的最高官員是兵馬都總管,上京路則由會甯府尹兼領。
[26]
政治
播報
編輯
政治體制
金朝初期全面采用遼朝的南北面官制,同時奉行兩套體制,但自熙宗改制以後,就逐步棄用了契丹制,全盤采用漢制。
政治體制的一元化,是金朝強大的一個重要原因[5]。
金朝官印
金朝建國之初,金太祖廢除部落聯盟時的“國相”制,[38]朝廷中樞權力機構實行女真傳統的勃極烈制度。
如1116年占有遼東京州縣以後,“诏除遼法,省稅賦,置猛安謀克一如本朝之制”[39]。
但一到進入燕雲漢地,這套女真制度便行不通了,于是隻好因仍原有的漢官制度。
[40]史稱“太祖入燕,始用遼南、北面官僚制度”,就是指同時奉行女真舊制和漢制的雙重體制。
金初的所謂“南面官”,亦即漢地樞密院制度,故《金史》謂“天輔七年,以左企弓行樞密院于廣甯,尚踵遼南院之舊”。
與此相對的“北面官”,主要指當時實行于朝廷之内的勃極烈制度。
[26]
金初的二元政治存在于1123至1138年。
漢地樞密院系1123年始設于營州廣甯(今河北省昌黎縣),後遷平州,再遷燕京,天會間一度分設燕京和雲中兩樞密院,後又歸并為一。
至1138年,改燕京樞密院為行台尚書省,結束了雙重體制并存的局面,這是熙宗漢制改革的結果。
[26]
中央官制
《金史》裡雖有太宗天會四年(1126年)建尚書省的記載,但人們一般認為當時的尚書省是設在燕雲漢地,與後來建立的三省制度無關。
金朝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直到太宗末年才提上日程,1134年正月,“初改定制度,诏中外”。
由于太宗一年後就死去了,所以實質性的漢制改革是在熙宗朝進行的。
1138年八月甲寅,金熙宗“頒行官制”,是即“天眷新制”。
這是金朝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自金初以來實行二十馀年的女真勃極烈制度,“至熙宗定官制皆廢”,以三省六部制取而代之。
[7][26]
同年九月丁酉,“改燕京樞密院為行台尚書省”,這不隻是簡單地改換一個名稱而已,它的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漢地樞密院是作為雙重體制中的一元而存在的,而行台尚書省則隻是中央尚書省的派出機構。
這兩件事情的發生,标志着二元政治的終結和金朝政治體制的一元化[26]。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法律制度
金建國之初主要适用女真族不成文的習慣法,滅遼及北宋後,廣采隋、唐、遼、宋法制,編成《皇統制》,于1145年頒布。
1177年世宗頒布《大定重修制條》。
1194年章宗時期編成《明昌律義》。
後經重訂,于1201年(泰和元年)編成《泰和律令敕條格式》,其中包括以《唐律疏議》為藍本的泰和律義80卷、律令20卷、新定敕條3卷、格式80卷。
五京制度
遼金五京分布圖
金朝采行五京制,共有中都大興府、上京會甯府、南京開封府、北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和西京大同府,其中後三個陪都就在遼的中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和西京大同府的原址。
[5]
會甯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阿什河街道白城村)是金朝第一個都城,稱“上京”,完顔阿骨打(完顔旻)于1115年建。
金太祖完顔阿骨打(完顔旻)在位期間,因戰争繁忙,并未修建宮殿。
第二代皇帝金太宗完顔吳乞買(完顔晟)繼位後,于1124年命漢人盧彥倫主持修建都城。
都城的格局是集當時遼、宋風格于一身。
金朝上京城的建制,大緻采取近似中軸線、近似均衡和近似對稱的手法,規劃街道裡坊,營築宮室官邸,使上京城為中國宋元時期最北部的都城大邑,也是金朝第一都。
[41]
1153年海陵王完顔亮遷都大興府(今北京西南)是為金朝第二個都城,稱“中都”。
在遷都燕京後,海陵王為了不留有金熙宗奉行君主制的痕迹,完全解除女真皇族組合力與反抗力,來确保自己的皇位,于1157年下令毀上京。
同年八月,海陵王下令撤銷上京留守衙門、罷上京稱号,隻稱會甯府。
海陵王遷都、毀上京後,使上京會甯府不再有往日市井繁榮的景象。
[42]
金朝第八位皇帝金宣宗完顔珣受蒙古帝國掠奪與威脅,于1214年宣布向南遷都開封府,稱“南京”。
1232年三峰山之戰金軍戰敗,蒙軍圍攻“南京”後,金哀宗先奔歸德府(今河南商丘),最後逃到蔡州(今河南汝南)。
[43]
金中都宮苑複原圖
軍事
播報
編輯
軍事機關
軍事機關原設有都統,後改為元帥府、樞密院等,協助皇帝統轄全軍。
戰時,皇帝指定親王領兵出征,稱都元帥、左右副元帥等臨時職位。
邊防軍事機構有招讨司、統軍司等。
金朝軍隊采用結合社會與軍事制度的猛安謀克制度,也就是百夫千夫長的制度。
早在女真族時期,所有成年男子都是戰士,平時從事生産,戰争時參加戰鬥,兵器、糧食自幾自足。
分置人民約一千戶為猛安、約一百戶為謀克,謀克相當于百夫長,猛安相當于千夫長。
萬戶府下轄諸猛安,猛安下轄謀克,謀克之下還有五十、十、伍等組織。
兵員配置大多是一正一副,戰時副軍可以遞補正軍。
兵為世襲制,兵員可以子弟替代,但不能以奴充任[1]。
[8]
軍種設置
金軍大體可分為本族軍、其他族軍、州郡兵和屬國軍。
前二者為主力,後二者為輔翼。
最初,奴隸主、封建主都應從軍。
領有漢地後,主要實行征兵制,簽發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為兵,稱為“簽軍”,到後期也行“募兵制”。
金朝統治中原後,還仿漢制,實行發軍俸、補助等措施。
對年老退役的軍官,曾設“給賞”之例。
對投降的宋軍,常保留原建制,仍用漢人降将統領。
[44]
金軍亦以騎兵為主,步兵次之。
騎兵一兵多馬,慣于披挂重甲。
各部族兵增多後,步兵數量大增。
水軍規模也較大,但戰鬥力較弱。
除冷兵器外,還使用火炮﹑鐵火炮﹑飛火槍等火器作戰。
後來蒙古南侵之時,金軍就以火器抗蒙。
1232年金将赤盞合喜駐守汴京,“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鐵罐盛藥,以火點之,炮起火發,其聲如雷,聞百裡外,所爇圍半畝之上,火點着甲鐵皆透”[1][45]。
軍事組織
女真武士
完顔阿骨打(完顔旻)起兵反遼朝時,以三百口為一“謀克”,十謀克為一“猛安”。
約二千五百人的兵力,僅用了十二年的時間,就将遼國、北宋兩邦徹底征服。
[46]後來猛安謀克既是軍事長官,又是行政長官。
随着金朝不斷南移,猛安謀克制度與奴隸制互相适應的制度逐漸遭到破壞,“舍戎狄鞍馬之長,而從事中州浮靡之習”[47]。
女真人的日趨文弱化就是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
金世宗時,阿魯罕任陝西路統軍使,“陝西軍籍有阙,舊例用子弟補充,而材多不堪用,阿魯罕于阿裡喜、旗鼓手内選補[48]”。
史旭有詩:“郎君坐馬臂雕弧,手撚一雙金仆姑。
畢竟太平何處用,隻堪妝點早行圖。
”已知“國朝兵不可用,是則詩人之憂思深矣。
[49]”。
1168年朝廷從猛安謀克中遴選侍衛親軍,而“其中多不能弓矢”。
最後當蒙古突騎興起後,金軍在野狐嶺戰役等大型戰役中慘敗,最後南遷汴京。
然而在金哀宗時期所建立忠孝軍,對蒙古軍仍有一定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