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康國、曹國、何國、大小安國、穆國,到達波斯;三是“南道”即天山南路南道,從鄯善、于阗、朱俱波、喝盤陀,越蔥嶺,又經護密、吐火羅、挹怛、帆延、漕國,到達北婆羅門(印度北部)。
其中北道和中道到達拂菻、波斯等西亞、歐洲各國,是曆史上着名的“絲綢之路”。
東南海路,主要是與南洋諸國以及日本、朝鮮半島的貿易往來。
南海是海上貿易的重要城市,這裡“多犀象、瑁、珠玑,奇異珍玮,故商賈至者多取富焉”。
不僅是進出南海諸國的最大口岸,也是通往西亞、歐洲海路上的主要港口。
[163]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人口
585年,隋文帝令州縣官檢查戶口,自堂兄弟以下親屬必須分立戶籍,檢查後得新附一百六十四萬餘口。
高颎奏行輸籍法,令州縣官每年依朝廷所定式樣檢查戶口一次,《隋書·食貨志》說,從此地方官無法作弊。
北方第一次檢查,得新附一百六十四萬餘口,此後曆年檢查,每年所得新附,人數不多。
至609年,隋炀帝又一次大檢查,得丁二十四萬餘,新附口六十四萬餘。
這次所得,約合585年所得的半數,其中還有得自江南的新附,足見隐漏的戶口不是很多。
假設北方曆年所得新附口數,為一千萬左右(約二百萬戶),也還遠不合606年的戶口數。
除非606年戶口數出于構,否則激增一倍以上的戶口,其中很大一部分應在南朝士族勢力最大的江南地區。
如果這個推測還不算遠離事實的話,那南朝陳舊境戶數當在三百萬以上,口數當在一千五百萬以上。
這是從未有過的戶口數,說明長江流域經東晉、南朝将近三百年的開發,已經擁有約等于黃河流域三分之一的人力,經濟上升,成為中國封建經濟的重要構成部分。
[80]
凡屬于朝廷所有的戶口,都得負擔朝廷規定的課役。
戶口增多,朝廷正常的收入也增多。
592年,史籍叙述隋朝廷的富饒說“度支官奏稱,府庫都藏滿,不能再藏,隻好堆積在廊庑下”。
隋文帝别立左藏院來容納絹匹,并令人口稠密的河北、河東地區,本年田租減三分之一,調全免。
這種富饒景象,據史書所記,曾一見于西漢文、景時期,經七百多年,再見于隋文帝時,實行節儉政治的皇帝,曆史上确是極稀有的。
[80]
隋朝戶口流動表
年代
戶數
口數
備注
北齊隆化元年(577年)
①
②
①
②
①号數據出自《周書·卷六》[62]
②号數據出自《通典·食貨七》[63]
南陳太建九年(577年)
①50萬
②60萬
①200萬
②240萬
①号數據出自《北史·卷十一》[64]
②号數據出自《隋書·卷二十九》[65]
根據學者考證實際人口達1500萬[66]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
①
②[67]
①号數據出自《通典·食貨七》[68]
注:統計範圍僅包括北周舊地,學者考慮未納入統計的人口而認為實際約為1250多萬人[69]。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滅齊後
數據出自《十六國北朝人口考察》[70],學者路遇、騰澤之認為滅齊後實際人口約為3250萬[69]。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滅陳前
650萬[71]
[72]
戶數出自《隋書·卷四十二》[73]
口數出自王育民版《中國人口史》[74]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滅陳後
710萬
[72]
數據出自王育民版《中國人口史》[74]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
870萬
[72]
戶數出自《唐會要·卷八十四》[75]
隋炀帝大業五年(609年)
①
②[76]
①
②[77]
此為官方統計的戶口峰值[78],因學者考慮到依附于門閥士族的浮客、部曲、奴婢、客女以及官戶、匠戶、樂戶、佃農等大量未納入戶口統計的人群[74],故學者認為實際人口略高于官方統計數據,隋朝人口峰值應約為5032萬[69]。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
200餘萬
1500餘萬
戶數出自《冊府元龜·卷四百八十六》[79]
口數出自路遇、騰澤之的《中國人口通史》[69]
注:本表數據參考《周書》、《北史》、《隋書》、《通典》、《唐會要》以及各版《中國人口史》。
文化
播報
編輯
思想
隋文帝前期主張調和儒佛道思想,并且主張樸實文學,反對南朝豔麗的文學思想。
他提倡儒學,把儒家學說提升到治國不可或缺的地位,鼓勵勸學行禮[85]。
各地紛紛廣建學校,中原地區學者衆多,儒學一時興盛[86]。
南北朝儒學流派不同,說經各有義例,到隋朝時沒有統一的經典,使得科舉制度在明經考試方面仍然困難。
到隋文帝晚年,他崇尚刑法,公開助佛反儒。
601年,隋文帝認為學校多而不精,故下令廢除所有學校,隻保存京師國子學,名額限七十人。
劉炫上書切谏,隋文帝不聽。
同時下令營造寺塔五千餘所。
隋炀帝時雖然恢複各地學校,然而儒生的地位仍未改善。
此時最着名的儒生有劉焯、劉炫,二劉學識豐富,受當時儒生景仰。
然而劉炫乘隋文帝購求書籍的機會,僞造書百餘卷,題名為《連山易》、《魯史記》等,騙取賞物。
劉焯也因計較束修,聲名不佳。
隋文帝晚年助佛反儒的舉動,使得不少儒生抹黑隋朝統治者[87]。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王通
王通是隋末大儒與隋朝着名的思想家,谥為“文中子”。
他主張執政者應該先德後刑才能讓人心服[88];提倡儒道佛三教應該共同相處,而不是互相抵制[89]。
又主張天人之事與天地人三才不相離等思想[90]。
他着有《太平十二策》、《續六經》與《文中子中說》。
他的孫子王勃是初唐四傑之一,而他的弟子魏徵亦是唐朝初年的名臣。
他的學說,對後來宋代的程朱理學影響深遠。
當時的佛教其中最興盛的天台宗主張止觀說,而禅宗主張頓悟說。
止觀又稱為寂照、明靜,主張止息一切外境與妄念,專注于特定對象,并産生對于該對象的正智慧[91]。
頓悟為“明心見性”法門,即是主張頓悟。
主張凡事通過正确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領悟要領,從而指導正确的實踐而獲得成就[92]。
經學
南北朝時期,南北經學有差别,所朝《隋書·儒林傳》記載:南人人約簡,得其英華;北學深蕪、窮其枝葉。
隋朝繼承北朝學風,知名學者有隋朝初年的牛弘、還有後來的劉焯、劉炫當時并稱“二劉”,王通等。
牛弘着有《五禮》,劉焯着有《五經述義》,劉炫有《五經正名》。
王通曾聚集第子的有子河汾之間,世人稱他為“文中子”,着一”《中說》。
降朝政治上的大一線出了思想上的統一,因此王通提出“三教歸一”的口号,主張以儒為主,授引信道人儒,預言了三教融合和相互吸收的發展趨勢。
[160]
文學
由于隋朝時間較短,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不大。
雖然有提出改革浮靡文風的要求,但是後繼中斷,古文運動需要到唐朝中葉才成功的發展起來。
當時有專門研究音律學的着作,也有不錯的散文與詩歌。
在南北朝時,南朝文學講究聲律和彩色,北朝文學講究質樸且實用。
由于南朝豔麗的文學征服了北朝,使得隋朝文學大多承襲梁陳學風,沒有新的突破。
[93]
而隋朝南北着名文士,總數居然不過十餘人[94]。
杜正藏所着的《文章體式》,有助于學習南朝文學,号為“文軌”。
甚至連高句麗、百濟也學習杜書,稱為《杜家新書》。
這使得南朝文學流行到外國,影響較大。
584年,隋文帝下令要求樸實文學[95]。
李谔建議不能依文藻華麗而錄取人才。
然而隋炀帝又提倡華麗的南朝文學,他醉心于南朝的豪華,“三幸江都”,“好為吳語”,“貴于清绮”、“宜于詠歌”的南朝文學,正合他的口味。
隋炀帝也是一個文學家,最有名的是《江都宮樂歌》。
每作詩文,都要南朝名士庾自直評議才發表出來,可見他是南朝文學有力的提倡者[94]。
史學
史學方面,在隋朝以前的史書,或由官方撰寫,或由民間人士自行撰寫。
其思想比較自由,質量也佳,但由于不容易采用到史官所藏書籍,通常隻有紀傳沒有志書,不能說是完整的國史。
593年,隋文帝宣布禁止民間私撰國史,評論人物。
自此曆朝國史都改為官修,雖然官方修史公正性不足,但由于任用專業史臣撰寫,由朝廷提供的資料也比較充足,在隋唐以後成為朝廷專門的事業。
[94]
音韻
現今可考的最早的韻書《切韻》由陸法言執筆編寫完成。
因南北文化融和,音韻學與目錄學的成就尤為卓越。
開皇初年,顔之推、蕭該、長孫讷言等八人和陸法言讨論音韻學,一緻認為四方聲調分歧很大,南北用韻不同。
以前諸家韻書,定韻缺乏标準,都有錯誤。
陸法言記錄了諸人議論的要旨,于601年寫成《切韻》五卷。
這部書統一書面的聲韻,反映了當時漢語的語音,是中國最早的音韻書,該語音系統完整的保存在後來的《廣韻》、《集韻》等書中。
[96]
目錄
目錄學方面,隋朝有名的有佛教的《大隋衆經目錄》,道家的《道經目錄》,費長房所撰的《曆代三寶記》與釋彥琮所撰的《隋仁壽年内典錄》。
隋廷收集南、北兩朝所存書籍,編有《隋大業正禦書目錄》。
唐朝魏徵就是依此編寫出《隋書·經籍志》,成為隋以前着述的總錄,在目錄學上的地位與班固的《漢書·藝文志》相同。
[84]
宗教
河北崇光寺阿彌陀佛大理石像
自南北朝以來,佛、道、儒統稱三教,占據思想領域的主導地位。
隋文帝主張調和宗教與儒學,采用三教并重的策略[97],并容儒教、佛教與道教以相輔治國[98]。
由于國家開放,流行于西亞的祆教也在中國廣為流傳。
佛教
隋朝炳靈寺菩薩畫像
當時主流的佛教派系有天台宗、三論宗和三階教。
天台宗講究将“教”、“觀”兩者發揮到極緻并圓融一體,認為法界無相,萬物一體。
止觀是主要修行方式。
三論宗因研究《中論》、《十二門論》、《百論》而着稱。
主張世間、出世間的萬有諸法,是從衆多因緣和合而生,是衆多因素和條件結合而成的産物[102]。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隋朝早期佛教進入極盛階段,這是因為皇帝與佛教的淵源密切。
北周武帝滅佛時,智仙隐藏在楊家,預言隋文帝日後會做皇帝,重興佛法。
隋文帝深信自己得佛保佑,對群臣宣稱“我興由佛法”[99],所以積極提倡佛法,晚年甚至排斥儒學,佛教一度成為隋朝國教。
開皇元年(581年),隋文帝剛即位,招請隐居僧侶出山,号召佛徒“為國行道”,并且聽任人民出家。
隋文帝還改變後周鎮壓佛教的政策,诏令全國恢複佛教。
聽任民衆出家,鼓勵建造佛像,由官方組織抄寫佛教經典保存于寺院。
在他當皇帝的二十多年間,度僧尼23萬人,立寺3792所,寫經46藏,卷,造像軀。
根據《隋書·經籍志》記載,在隋文帝崇佛政策的帶動下,“天下之人從風而靡,競相景慕。
民間佛經,多于六經數十百倍”。
佛教經典如此之多,是中國古代曆史上絕無僅有的現象。
[172]隋炀帝時,朝廷對佛教采取了積極扶持的政策,隋炀帝還向天台宗智者大師受戒,成為佛家弟子[100]。
隋朝共修建寺塔5000餘所,塑造佛像數萬,并且翻譯數萬佛經,使佛經流布多于儒經數百十倍。
隋文帝十分崇佛,僅頭兩次在各州興建舍利佛塔就有83所之多,其中以大興善寺最有名[103]。
又令計口出錢,營造佛像;修治舊經四百部。
隋炀帝修治舊經六百十二藏,二萬九千餘部,成立翻經館及翻經學士,下令裝補故經,并寫新本,共譯經九十部,五百一十五卷[104]。
然而皇帝也對佛教嚴加控制,例如江南區域遠離中原,儒家思想的束縛影響較小,思想相對開放自由,故更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觀念。
[171]隋朝把江南佛教有影響的名士集中起來,以便支配,并下令“沙門緻敬王者”。
道教
盡管道教在争地位高低時反對佛教,但統治階級對宗教信仰,基本上是采取調和态度的,不僅道、佛兩個宗教可以調和,而且宗教與儒學也可以調和。
南朝着名道士陶弘景不贊成梁武帝重佛輕道,在所作《茅山長沙館碑》裡卻說“百法紛湊,無越三教之境”,意思是三教都有理,不必互相排斥。
南齊名士張融遺囑,要家人給他左手拿《孝經》、《老子》,右手拿《小品法華經》。
陶弘景受佛教五大戒,遺囑要屍體着道士冠服,上面覆蓋大袈裟;明器有車馬(漢人舊俗);道人(僧)、道士都在門中作法事,道人在左邊,道士在右邊。
他們要求的飾終儀式,正反映對三教的調和思想。
隋文帝依據這種傳統思想,表示三教并重,實際是重佛輕道尤輕儒。
隋炀帝居東、西兩都或出遊,總有僧、尼、道士、女官(女冠,女道士)随從,稱為四道場。
他想從道士得到長生藥,令道士潘誕煉金丹,六年不成。
他責問潘誕。
潘誕說,要有童男女膽汁骨髓各三斛六鬥,可以煉成。
他聽了發怒,殺潘誕。
[101]
藝術
播報
編輯
繪畫
隋朝的繪畫藝術也有很高的成就。
傑出的畫家有展子虔、董伯仁、鄭法士等20多人。
展子虔以畫台閣、車馬、人物見長,他的《遊春圖》是中國國内已知的現存最古的名畫,被認為是山水畫的始祖。
[138]
隋朝繪畫仍以人物或神仙故事為主,但山水畫已發展成獨立的畫科。
展子虔與董伯仁齊名,同時被召人朝,相互取長補短,形成了新的風格。
他們除畫寺院壁畫外,還畫卷軸畫,專長于人物、車馬、樓閣及山水配景。
現存展子虔的惟一遺作《遊春圖》,是用勾勒刷法,着大青綠,注意遠近關系和山樹人物的比例,能夠于咫尺之中,具備千裡之趣。
[161]這證明了隋朝的山水畫已經徹底解決“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早期幼稚階段,使山水畫進入青綠重彩工整細巧的嶄新階段。
成為卷軸山水畫興起的代表作。
[139]畫中山水占了重要的地位,反映出山水畫獨立發展的趨向。
元代湯垕所着的《畫鑒》,指出《遊春圖》是山水畫的始祖。
[161]
鄭法士、田僧亮、楊契丹都是隋朝的宗教畫家。
他們曾經同時在長安光明寺小塔作壁畫,鄭畫東壁、北壁,田畫西壁、南壁,楊畫外面四壁,當時人稱為“三絕”。
有一次鄭法士要求看楊契丹畫稿,楊引鄭至朝堂,指着宮殿、人物、車馬說:“此是吾畫本也。
”可見他們的畫反映現實生活的能力是很強的。
于阗(今新疆和田)畫家尉遲跋質那,當時人稱他為“大尉遲”[140]善畫西域人物,畫面上有陰影暈染,即所謂“凹凸法”。
這種畫法始于南朝的畫家張僧繇,對後來的繪畫影響很大。
[161]
書法
展子虔·《遊春圖》
隋朝書法巧整兼力,不離規矩。
初唐大家的風範規模,在此已經初步形成。
着名的書法家有丁道護、史陵與智永。
墨迹則有千字文與寫經。
隋代的書法以碑刻為大宗,《龍藏寺碑》、《啟法寺碑》、《董美人志》等碑刻顯示書法風格。
隋末唐初尚有書法家虞世南,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唐初四大家”。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音樂
隋朝的音樂,初期受北方少數民族音樂的影響,宮廷樂歌。
也都雜有“胡聲”。
隋平陳後,得宋、齊的舊樂,設置清商署來管理。
場帝時,設置清樂、西涼、龜茲、天竺、康國、疏勒、安國、高麗、禮畢等九部樂。
至于樂器如曲項琵琶、豎頭箜篌、筚篥、答臘鼓和羯鼓等,都是從北方少數民族和西域流傳過來的。
[141][160]在當時已經知道音階有七音而非五音而已[142]。
隋朝的音樂家有牛弘、鄭譯、萬寶常等。
而着名的是萬寶常,他原是後梁人,跟父親歸降北齊,後來他的父親想要逃回江南而被殺,他也被沒人官府充當樂戶,過着奴隸的生活。
到隋朝時,他曾指出鄭譯所作音樂的缺點。
他還寫成《樂譜》64卷,“具論八音旋相為宮之法”,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創造。
後來萬寶常因受到大官僚蘇威等人的排斥,得病餓死。
臨死時,由于氣憤,遂燒去自己的着作,隻被人搶出一小部分。
[160]
何妥也是隋朝着名的音樂家。
何妥是何國(位于今烏茲别克)人,他還擅長哲學。
592年,以國子博士受命制定正樂,當時諸重臣議論紛紛,萬寶常也參與讨論,然而一時沒有結果[143]。
最後何妥用計讓隋文帝采用黃鐘宮而解決了糾紛[144]。
何妥又為隋炀帝作禦車“何妥車”[145]。
着有《樂要》、《周易講疏》等書籍。
當時隋文帝受胡音與南朝“亡國之音”困擾,為了制定正樂召集牛弘、辛彥之與何妥等人整頓音樂,産生符合隋朝一統天下的國樂。
當時重臣鄭譯、蘇威與何妥等人讨論許久而沒有定論[143]。
萬寶常雖然表達意見,然而身份低下,其建議不被采用。
不過他取得隋文帝的同意,以他所提的“水尺律”來調制樂器。
他的音樂在當時被說成是“西域之樂,乃四夷之樂,非中士所宜行也。
”《隋書·音樂志》也把八十四調誤認為是鄭譯的理論,實際上這是萬寶常的研究成果。
科技
播報
編輯
隋朝科技情況如下(右圖為趙州橋):
趙州橋
科技
行業領域
詳情
建築
宮殿:宇文恺設計建造的觀風行殿,是一座有輪子可移動的宮殿。
[81][83]
橋梁:李春設計和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大型單孔石拱橋,比歐洲早700多年。
[83]1966年的邢台地震,大橋依然屹立在洨河之上。
趙州橋是中國橋梁建築史上的光輝範例。
[138]
宮禁戍衛:何稠設計的“六合城”安裝了自動報警裝置,還有能轉向的機弩,自動瞄準發射。
手工
隋炀帝命人照密友柳拚的模樣做了一個木偶機器人,裝上機關,木偶能坐能站還會磕頭。
隋炀帝命人在紫微城觀文殿前造了十四間奢華的圖書室,其門窗可自動開合。
[82]
天文
劉焯制定《皇極曆》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曆法。
[84]《皇極曆》定歲差為75年差1°,換算成現在的度數為76.1年差1°,今測為每隔71.6年差1°,劉焯的計算已接近這個準确值。
而當時歐洲還沿用100年差1的數據。
[138]
天文學家耿詢發明了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觀察天象很準确。
[138]
隋朝的丹元子,按照晉人陳卓所定的星座,把周天各星的步位,編成一篇七字長歌,叫做《步天歌》,共七卷,文句非常淺近,便于傳誦,當時成為初習天文學所必讀的歌訣,非常流行,在天文知識的宣傳和普及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161]
以星曆學知名的人,在隋朝還有庾季才、庾質、盧太翼、蕭吉和耿詢等人。
耿詢原是南朝人,後被隋将王世積所俘,成為王世積的家奴。
他曾向友人高智寶學習天文算術。
他所造的渾天儀用水力轉動,觀察天象相當準确。
隋文帝知道後,叫他充當官奴。
他“作馬上刻漏(計算時間的儀器),世稱其妙”。
到炀帝時,才放免為民。
[161]
印刷
隋朝發明了世界最早的整體雕版印刷,造出了各種彩色紙張。
數學
等間距二次内插公式的發明,後發展出不等間距二次内插法。
醫學
隋朝史書記載了最早糖尿病患者尿甜的現象,比誤認為最先發現尿甜的ThomasWillis約早千餘年。
一代名醫巢元方着《諸病源侯論》,總結了魏晉以來的醫療實踐經驗,對中醫“病因學和“證侯學”進行了精細準确的描述,成為中國第一部病因證候學專着。
《諸病源候論》,共50卷,内分67門,1720目。
該書論述了多種疾病的病因和症狀,診斷和預防,是我國第一部綜合性的病理學專着。
從該書可見,隋代醫學家對多種疾病源的認識,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隋朝已發明并推行過人工流産、腸吻合、血管結紮和拔牙等外科手術,這在世界醫學史上也是沒有先例的。
[138]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民族
播報
編輯
漢族
自十六國時起,黃河流域漢族民衆長期遭受非漢族統治者的歧視和虐待,要求恢複漢族政權。
漢士族也并不滿足于自己的政治地位。
曾經取得統治權的各族,失勢後陸續融合到漢族裡,與漢族成為一體,政治要求也就一緻了。
宇文氏成立政權,主要依靠漢族,本身并無宇文部落作根基。
周武帝滅北齊後,漢族勢力更有極大的增加。
[175]
隋文帝父親楊忠,系出華陰楊氏,是士族中高門,宗兵(楊氏私兵)多至三千人。
這些條件使得一群關西士人在周宣帝臨死時,便合謀引他入宮輔政,總攬大權。
他的主要謀士李德林和高颎(音窘jiǒng)都是山東士人,他通過二人取得山東士族的支持。
581年,隋文帝滅周,建立隋朝。
隋文帝在輔政時,革除周宣帝所行暴政,删削《刑經聖制》,改作《刑書要制》,用法較為寬大。
又令漢人各複本姓,廢棄宇文泰所給鮮卑姓。
這都是符合漢族人願望的。
周臣尉遲迥、王謙、司馬消難起兵反抗,都很快被消滅,因為隋文帝已獲得民衆的歸心。
他即帝位後,首先取消北周官制,恢複漢、魏官制。
宇文泰定官制,模仿《周禮》,表示上繼西周,實際是想行用一種與漢,魏官制完全隔絕的制度,同時令百官穿着鮮卑服裝,稱呼鮮卑姓字(如隋文帝姓普六如,字那羅延),希望漢族在複古形式下,逐漸鮮卑化。
隋文帝恢複漢、魏官制,就是表示真正恢複了漢族政權。
[175]
突厥
參見:隋與突厥之戰
突厥人的騎兵裝扮
突厥沙缽略可汗因其妻為北周千金公主,以為北周複仇為借口,聯合原北齊營州刺史高寶甯,于十二月攻占臨榆鎮。
并聯絡各部,準備大舉攻隋。
開皇二年(582年)春,楊堅調整部署,于并州置河北道行台尚書省,以晉王楊廣為尚書令;在洛陽置河南道行台尚書省,以秦王楊俊為尚書令;在益州置西南道行台尚書省,以蜀王楊秀為尚書令;并不斷調兵遣将加強北方各要地守備,以禦突厥。
在元景山部擊敗陳将陸綸水軍,攻占損口、沌陽,南朝陳被迫歸還胡墅、遣使請和後,又诏令高颎撤軍,與陳朝結好,準備發兵北擊突厥。
楊堅利用突厥各可汗間的矛盾,采納奉車都尉長孫晟建議,實行“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策略,先後派出使臣結好西面的達頭可汗和東面的處羅侯(沙缽略之弟),以分化、削弱沙缽略的力量。
[105]
開皇二年(582年)五月,沙缽略可汗率本部與阿波可汗等各可汗兵40萬突入長城,分路攻掠北方要地。
隋軍曾分别在馬邑、可洛峐擊敗來犯突厥軍,但未能阻止其攻勢。
十二月,突厥大軍深入到武威、金城、天水、上郡、弘化、延安等地,大掠牲畜、财物等。
在周槳之戰隋軍頑強抗擊沙缽略主力後,突厥達頭可汗不願繼續南進,引兵自去。
長孫晟乘機通過沙缽略之侄染幹詐告:鐵勒等反,欲襲其牙帳。
沙缽略恐其後方生變,遂撤兵北返。
[105]
隋朝經三年防禦作戰,争取了時間,基本上完成了反攻準備;而突厥則因隋之分化、離間政策,内部矛盾加深,加以災荒嚴重,其勢愈加不利。
三年春,沙缽略再率各可汗兵南犯。
四月上旬,楊堅下達“清邊制勝”诏令,命衛王楊爽等為行軍元帥,率隋軍主力20萬人分道反擊突厥,以從根本上擊破沙缽略,穩固北部邊防。
隋軍先後在白道、高越原、靈州、和龍等地各個擊敗突厥各部,并乘機說服阿波可汗歸隋,進一步促成突厥内亂,使沙缽略與阿波等相互攻戰不止。
四年春,達頭可汗降服于隋。
秋,沙缽略因屢為隋軍所敗和阿波軍不斷攻擊,也向隋求和稱藩。
隋軍反擊突厥獲勝,北部邊患基本消除,解除了南下滅陳的後顧之憂。
[105]
契丹
大業元年(605年),因契丹人侵擾營州。
隋炀帝诏令通事谒者韋雲起監領突厥兵去讨伐契丹。
突厥啟民可汗派二萬騎兵,聽命于韋雲起指揮讨伐契丹。
韋雲起把兩萬突厥騎兵分為二十營,分四道一同進發。
每營相距一裡,不得交雜。
聞鼓聲而行,聞角聲而止。
韋雲起命令沒有公事派遣不得馳馬,行軍途中一個突厥纥幹違犯了韋雲起的軍令,被韋雲起斬殺并持其首以示衆。
從此突厥将帥拜見韋雲起,皆膝行股栗,莫敢仰視。
契丹本是依附突厥的,所以對突厥騎兵并沒有多少猜忌防範之心。
韋雲起率軍進入契丹境内後讓突厥兵士詐稱他們是借道去柳城(今遼甯朝陽南)與高句麗人做交易,并嚴令有敢洩露營中有隋使者斬。
契丹人不加防備,韋雲起率領突厥軍前進到距契丹營地一百裡的地方又假裝轉向南方以蒙蔽契丹人。
夜裡又率軍折了回來繼續向契丹營地進發。
離契丹營地隻有五十裡的地方韋雲起命令部隊結陣而宿。
天剛剛微亮,契丹還處在夢鄉之中。
韋雲起命令二萬騎兵一起急馳突然向契丹大營發起進攻。
結果可想而知,戰果輝煌。
“盡獲其男女四萬口,女子及畜産以半賜突厥,餘将入朝,男子皆殺之。
”契丹人從此對隋朝服服帖帖,朝貢不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韋雲起把俘獲的契丹女人和畜産的一半賞賜給突厥人,把其餘“勝利品”都帶回隋朝。
隋炀帝聞訊後大喜,招集百官高興地說:“雲起用突厥而平契丹,行師奇谲,才兼文武,又立朝謇谔,朕今親自(推)舉之。
”韋雲起被升任為治書侍禦史。
韋雲起孤身一人前往突厥借兵兩萬并運用計謀擊潰契丹人,堪稱有勇有謀。
這樣的事迹在中國曆史上“前無古人”。
古人雲:“以蠻夷伐蠻夷”計之上者也。
隋炀帝隻派一人,就取得俘獲敵人四萬人的輝煌戰果。
用突厥人打敗契丹人,把中國“以胡制胡”的戰略方針發展到極至。
高句麗
高句麗壁畫
高句麗位于東北亞,隋滅南朝陳後,高句麗平原王即備戰防禦隋軍來犯。
開皇十七年(598年)高句麗嬰陽王率衆萬餘人攻遼西。
隋文帝借此發動大軍三十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
然而路徒險惡,死傷慘重,隋文帝隻好退兵。
随後嬰陽王遣使請和,雙方和平。
後來隋炀帝繼續走隋文帝受挫的舊路,大業三年(607年)由于高句麗與突厥聯盟,隋炀帝于大業八年(612年)、大業九年(613年)與大業十年(614年)對高句麗發動三次大規模戰争。
其中第一次東征高句麗遭受慘敗,浪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加重人民負擔,導緻日後隋末民變的發生。
百濟于隋文帝開皇初年遣使入隋,封為餘昌為“上開府、帶方郡公、百濟王”[120]。
隋滅南朝陳時,有戰船漂入海中,百濟供給豐厚物資送回,并派使祝賀隋朝統一。
隋炀帝攻高句麗時,百濟亦曾在境内調動軍,聲言會協助隋軍,實際上卻是對高句麗保持友好,有意在兩國之間圖。
新羅于開皇十四年(594年)遣使入隋,隋封其王真平為“高祖拜真平為上開府、樂浪郡公、新羅王”[121]。
隋炀帝在鎮壓楊玄感起兵後,不顧内外危機四伏,于大業十年發動第三次攻高句麗之戰。
二月,隋炀帝下诏複征天下兵,百道俱進。
三月,幸涿郡。
七月,到達懷遠鎮時,由于國内紛亂,所征之兵多數未能按期到達。
右骁衛大将軍來護兒在畢奢城(今遼甯大連金州區)大敗高句麗軍,并乘勝向平壤進發。
時高句麗因連年傾國之力與隋朝作戰,已困弊不堪,無力再戰,又見隋軍突破重重防線,高元大懼,乃遣使請降,并将叛隋投奔高句麗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還。
明帝接受了高元的投降,且國内烽煙四起,遂于八月初四班師還朝。
琉球
隋代琉球可能是琉球群島,也可能是台灣島及澎湖群島,大業三年(607年),隋炀帝曾令羽騎尉朱寬入海求訪異俗,到達琉球。
因言語不相通,抓住一人,取其布甲而還。
次年,炀帝又派朱寬到琉球去招降,琉球不從。
于是派遣贲郎将陳棱與朝請大夫張鎮周發東陽兵萬餘人自義安泛海擊琉球國。
隋軍大海航行一個多月後才抵達琉球國,陳棱率大軍順利登岸。
陳棱曾經從南海諸國招募士兵,其中有昆侖人能懂琉球語,于是陳棱派其招撫。
琉球不從,拒抗隋軍。
陳棱命張鎮周為先鋒進攻琉球人。
琉球國王歡斯渴刺兜遣兵與隋軍抗戰,被張鎮周頻頻擊敗。
陳棱率主力進至低沒檀洞,琉球小王歡斯老模率軍出戰,被陳棱擊敗并斬了歡斯老模。
于是隋朝大軍分為五軍一路攻至琉球國都。
琉球國王歡斯渴刺兜被迫親自将出戰又被隋軍擊敗。
隋軍随即攻入琉球國國都,并乘勝追擊至流求軍栅,攻拔之。
隋軍斬殺了琉球國王歡斯渴刺兜,俘獲其子島槌,并摧毀琉球的宮室。
“二月乙巳,武贲郎将陳棱、朝請大夫張鎮州擊流求破之。
獻俘萬七千口。
”[106-107]陳棱把琉球俘虜帶回隋朝。
隋炀帝大喜,把琉球俘虜賞賜給百官,加賞陳棱為右光祿大夫,張鎮周為金紫光祿大夫。
伊吾
大業四年(608年)冬,隋炀帝授右翊衛将軍薛世雄為王門道行軍大将,命他在西域伊吾國内修建一座伊吾城,并派吏部侍郎裴世矩共同前往經略。
薛世雄乃大隋名将,凡所行軍破敵之處,秋毫無犯,深得明帝喜愛。
隋炀帝曾誇獎他:“世雄廉正節概,有古人之風。
”[108]
薛世雄與突厥的啟民可汗約定聯合集兵進攻伊吾國。
薛世雄率軍出玉門後,啟民可汗因顧失約沒有到。
薛世雄将軍并沒有退縮而是毅然決定孤軍穿越茫茫沙漠直搗伊吾國,此時正直冬季西北地區正處在天氣惡劣風沙猖狂之時。
薛世雄進兵神速,勢如天降。
伊吾人根本就沒想到隋軍能來,所以都沒做防備。
當聽說薛世雄率軍已越過沙漠,兵臨城下之時。
伊吾人驚恐萬分,不得不請求投降。
薛世雄震服伊吾後,就在漢代舊伊吾城東築了一座新城号“新伊吾”,裴世矩告谕西域諸國:“天子為蕃人交易懸遠,所以(築)城伊吾耳。
[109]”薛世雄命銀青光祿大夫王威率領一千多名士兵戍守伊吾屯墾戍邊。
然後率軍班師回朝。
隋炀帝大悅,薛世雄因功進位為正議大夫,并賜物二千段。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隋朝在伊吾國設立了伊吾郡和柔遠鎮,薛世雄興建的“新伊吾城”成為隋朝控制東西交通要道上的一個重要軍事據點。
吐谷渾
參見:隋與吐谷渾之戰
吐谷渾比突厥人文明一些,處在半遊牧半定居階段。
其首都在青海湖西四十五裡的伏俟城。
控制着絲綢南路河西走廊主幹線青海道,此路是當時連結亞、非、歐三大洲的世界最長的陸路交通幹線。
吐谷渾人還占據着西秦故地。
負責西域事物的裴世矩在《西域圖記》中說:“伊吾、高昌,鄯善,亞西域之門戶也。
總溱敦煌,是其咽喉之地。
”隋炀帝要暢通絲綢之路深知占據吐谷渾之地的重要性。
大業三年派遣吏部侍郎裴世矩引緻高昌王麴伯雅及伊吾吐屯設等入朝,明帝親自與他們積極策劃打擊共同西域貿易的競争者吐谷渾。
吐谷渾時期的青海絲路
大業四年(608年),隋炀帝再次運用“以胡制胡”之戰略,派裴世矩遊說鐵勒諸部,使他們攻擊吐谷渾,吐谷渾被突襲而大敗。
吐谷渾可汗伏允向東逃走,逃入西平境内,遣使向隋朝請降求救。
明帝派遣安德王雄領兵出澆河,許國公大隋名将總領軍事的宇文述率軍出西平“應降”。
宇文述率軍浩浩蕩蕩的抵達臨羌城,吐谷渾可汗伏允面對隋朝大軍心驚膽戰不敢投降,率領殘部向西逃竄,宇文述統領鷹揚郎将梁元禮、張峻、崔師等引兵追擊,接連攻下曼頭、赤水兩座城,斬三千餘級,俘獲吐谷渾王公以下二百人,虜男女四千口而回師。
大業五年(609年),明帝總領六軍親征吐谷渾,命銀青光祿大夫劉權率軍出伊吾道,與吐谷渾軍相遇,吐谷渾人被痛擊狼狽逃跑。
隋軍追至青海,虜獲千餘人,乘勝攻下吐谷渾國都伏俟城。
明帝命令劉權繼續率軍進攻占吐谷渾,曼頭、赤水兩座重要城池,并在赤水大破吐谷渾,擊潰吐谷渾軍主力。
伏允率衆保覆袁川。
明帝分命内史元壽南屯金山,兵部尚書段文振北屯雪山,太仆卿楊義臣東屯琵琶峽,将軍張壽西屯泥嶺,四面圍之。
吐谷渾可汗伏允僅僅率數十騎潛藏于泥嶺之中而逃走,吐谷渾仙頭王率男女十餘萬來歸降,其中六萬餘人被斬殺。
隋炀帝的此次親征,徹底的征服、占領了吐谷渾。
徹底的打開絲綢之路,暢通了中國與西方的聯系。
震服了西域各國,從此西域各國對中國朝貢不斷。
[110]隋書贊曰:“竟破吐谷渾,拓地數千裡,并遣兵戍之。
每歲委輸巨億萬計,諸蕃懾懼,朝貢相續。
”
外交
播報
編輯
參見:朝貢、遣隋使
萬國來朝
隋朝出現了萬國來朝的局面。
楊廣即位後,奉行的對外政策是:“諸蕃至者,厚加禮賜;有不恭命,以兵擊之。
”[114]在他恩威并施的着力經營下,四夷歸順,八方來朝。
[115-116]大業年間,隋炀帝為了宣揚國威,對外開放,隋與西域、中亞地區、南洋諸國以及朝鮮半島、日本等地的聯系密切,加強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138]
大業二年(606年)突厥啟民可汗染幹來東京洛陽朝賀後,“每歲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内,綿亘八裡”。
[6]在西域的44個酋長國中,“相率而來朝者三十餘國”。
[117]北面的突厥、契丹,東面的高麗、百濟、新羅、倭國,南面的林邑(今越南)真臘(今柬埔寨)等政權,也先後遣使來洛陽朝觐通好。
一時東京洛陽使節紛至,胡商雲集,店肆林立,成為世界中心,“蠻夷嗟歎,謂中國為神仙。
”[118]隋炀帝對此也頗為自得。
[119]但在闊氣排場之下,則是對民脂民膏的大肆揮霍和人民負擔的急劇加重。
交往範圍
西域、中亞
隋與西域、中亞地區的交通頗為發達,比西漢的“絲綢之路”有了進一步發展。
以敦煌為總出發點,通往西域中亞的道路有三條:一條是北道,即天山北路。
從伊吾(今新疆哈密)經突厥可汗庭(今巴爾喀什湖南),渡北流河水(今中亞錫爾河)到拂菻國(今叙利亞)。
一條是中道、即天山南路北道。
從高昌(今新疆吐魯番)經焉耆、龜茲(今庫車)、疏勒,過蔥嶺(帕米爾),由中亞到波斯(今伊朗)。
一條是南道,即天山南路的南道。
從鄯善經于阗(今和田)過蔥嶺到北婆羅門(今印度北部)。
隋炀帝時,曾深李是出使波斯。
後來又深韋節、杜行滿出使中亞各國。
當時,西城商人多至張掖交易。
隋炀帝令裴矩前往武威和張掖設立驿館。
按待西城商人和使者。
大業中,中亞、西亞地區30餘國相率遣使翻貢。
可見隋朝的強盛和影響之深遠。
隋朝特設西域校尉,專門接待他們。
[159]
東南亞
隋朝時,與南洋諸國的關系也有發展。
當時,隋朝以南海(今廣州)為主要進出口岸,與南洋各國發展海上貿易。
東南亞各國的商人雲集南海。
隋與林邑(今越南)來往較多,仁壽年間雙方發生過戰争,但大部分時間友好相處,林邑使者來隋朝貢不絕大業三年(607年)隋炀帝派常駿、王君政出使赤土(今泰國),受到赤土國十分隆重的接待。
這是中國與赤土聯系的最早記載。
此後,赤土、真臘(今柬埔寨)、婆利(婆羅洲)等十餘國先後遣使來隋,受到隋朝熱情接待。
[159]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林邑地處今越南中南部,且多珍奇寶物,大業元年炀帝委任劉方為罐州道行軍總管,以尚書右丞李綱為司馬負責征伐林邑,在此之前劉方已平定交趾。
大業元年(605年)一月,劉方率舟師主力至海口(林邑入海處)。
林邑王梵志派兵據險抵抗,被隋軍擊潰逃散。
三月,劉方率軍進至阇黎江,林邑人據南岸立欄栅,意圖阻止隋軍渡江。
劉方命令兵士盛舉旗幟,雄擊金鼓而進。
隋軍旌旗招展鼓聲震天,強大的陣勢與軍威完全把林邑人驚懼了從而潰逃。
劉方随即指揮大軍渡過阇黎江。
行至三十裡,林邑人乘坐着大象,從四面八方圍聚而來。
妄圖與隋軍決戰,威震住隋軍。
劉方忙命令士兵們用強弩射擊大象,大象被紛紛射中受傷而潰亂逃跑,林邑人的軍陣被受傷的大象踐踏沖亂。
劉方乘勢指揮精銳之兵發起進攻,林邑軍潰散。
隋大軍全線發起猛攻,大獲全勝,隻是抓着的俘虜就以萬計。
此次戰役波瀾壯闊場面宏大,隋軍骁勇善戰表現出無畏無懼的英雄氣概。
劉方率大軍一路向南追擊,屢戰屢勝,戰無不勝。
于是濟區粟,度六裡,前後逢賊,每戰必擒。
隋軍進至大緣江,林邑人又據險為栅,被擊破之。
并追過了馬援銅柱以南。
随後隋軍又向南追擊了八天,終于抵達林邑人的國都。
夏季,四月,林邑王梵志被迫棄城奔逃到海上。
劉方率隋軍進入林邑都城,繳獲林邑人都是用金子鑄成的廟主牌位十八枚。
“獲其廟主金人,污其宮室,刻石紀功而還。
”劉方命令刻石記錄了這次征伐的功績後班師還朝。
隋軍此次過于深入南方,作戰長達數月之久,從冬季打到夏季。
班師回朝途中正處炎熱的夏季,隋軍士兵不适應南方悶熱潮濕的氣候,加上長途跋涉,士兵們很多染上疾病,死去十之四、五。
劉方将軍也染上了病不幸死在回軍途中。
楊廣得知消息後痛心為之惋惜,下诏褒獎贊美劉方将軍。
诏曰:“方肅承廟略,恭行天讨,飲冰湍邁,視險若夷。
摧鋒直指,出其不意,鲸鲵盡殪,巢穴鹹傾,役不再勞,肅清海外。
緻身王事,誠績可嘉,可贈上柱國、盧國公。
”
東亞
隋朝初期,朝鮮半島三國高麗、百濟和新羅都是其藩屬國,它們通使朝貢,接受冊封。
日本也有非經常性的通貢往來,不過它在與隋皇朝的交往中,往往不願被視為藩屬國家,而是想竭力維持一種對等的地位。
[122]
一、朝鮮
隋時,朝鮮半島有高麗、新羅、百濟三國分立。
開皇初年,高麗王高湯每年遣使人隋,關系友好,隋文帝加封高湯為大将軍、高麗王。
隋平陳以後,雙方關系疏遠。
開皇末年和大業年間隋與高麗曾發生戰争。
但隋朝與新羅、百濟基本維持和平友好關系。
開皇初,百濟王餘昌遣使來隋貢方物,隋文帝加封餘昌為上開府、帶方郡公、百濟王。
大業年間也常遣使來隋。
開皇中,新羅王金真平遣使來隋貢方物,隋文帝加封金真平為上開府、樂浪郡公、新羅王。
大業年間每年遣使朝貢。
[159]
二、倭國
隋朝與倭國(日本)的關系也有發展。
開皇二十年(600年)倭國王多利思比孤遣使來隋。
大業三年(607年)多利思比現又遣使者小野妹子來隋朝貢,并沙門數十人來學佛法。
次年,場帝派文林郎裴世清出使倭國,受到隆重款待。
以後倭國又派展者随裴世清返陰貢方物。
這樣的友好往來,增進了兩國的友誼。
進了經濟文化交流。
[159]
歐洲
隋朝還和歐洲許多國家進行商業交往,在打通絲綢之路後,大大刺激了中原和西域的交流,中原的商品還遠銷歐洲,羅馬、波斯等許多西亞、歐洲國家的商人居住在大興城,很多歐洲國家的使節前往大興城朝拜。
[123]
皇帝世系
播報
編輯
隋朝皇帝世系
廟号
谥号
姓名
在位時間
年号及使用時間
畫像
太祖
武元皇帝
楊忠
-
-
-
高祖
文皇帝
楊堅
581-604
開皇581-600
仁壽601-604
隋文帝楊堅
世祖
明皇帝
闵皇帝
炀皇帝
楊廣
604-618
大業605-618
隋炀帝楊廣
世宗
孝成皇帝
楊昭
-
-
-
-
恭皇帝
楊侑
617-618(177天)
義甯617-618
-
-
-
楊浩
618
大業618(未改元)
-
-
恭皇帝
楊侗
618-619(336天)
皇泰618-619
-】
喜歡時間沙:我在時間縫隙裡整活請大家收藏:()時間沙:我在時間縫隙裡整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