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和蕭處楠穿越到了隋朝,你們可能會遇到以下一系列有趣的事情:
1.**見證大興城的建設**:如果你們穿越到了582年左右,你們将有機會目睹隋文帝楊堅下令建造的新首都——大興城(今天的西安)的建設過程。
在大興城的建設現場,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展現在眼前。
無數工人和工匠們忙碌地穿梭于工地之間,他們揮舞着工具,揮灑着汗水,全身心地投入到城市建設的工作中。
巨大的石塊被吊起,沉重的木材被搬運,泥土被挖掘和填平,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力量和決心。
工人們的呼喊聲、鐵錘敲擊聲和鋸木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曲激昂的建設交響樂。
他們的努力讓這座城市逐漸崛起,展現出宏偉壯麗的輪廓。
這座城市的設計和規劃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
2.**體驗開皇之治**:如果你們在隋文帝時期(581-604年在位),你們将體驗到隋朝的“開皇之治”,這是一個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的時期。
3.**參與大運河的建設**:如果你們穿越到了隋炀帝時期(605-618年在位),你們可能會參與到大運河的建設中,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對于促進南北經濟和文化交流有着重要意義。
4.**經曆戰争**:如果你們不幸穿越到了隋朝末年,可能會經曆隋朝與突厥的戰争,或者是隋末民變,這些戰争和動亂是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
5.**文化體驗**:你們可以體驗當時的文化,包括文學、藝術、宗教等。
隋朝時期,佛教非常盛行,你們可能會有機會參觀許多寺廟和佛塔。
6.**科舉制度的雛形**:雖然科舉制度是在唐朝正式成型的,但在隋朝已經有了雛形。
如果你們對學術有興趣,可以嘗試參與當時的考試制度。
7.**品嘗隋朝美食**:隋朝的飲食文化也非常豐富,你們可以品嘗到當時的各種美食和飲品。
8.**商業活動**:隋朝的商業活動相對發達,你們可以參與市場交易,體驗當時的商業環境。
9.**服飾文化**:隋朝的服飾有其獨特的風格,你們可以嘗試穿着當時的服飾,體驗古代的服飾文化。
10.**社會生活**:你們還可以體驗隋朝的社會生活,包括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等社會習俗。
請記住,這些都是基于曆史背景的想象,真實的穿越體驗可能會有很多不确定性。
【注:摘自百度百科:
隋(中國曆史朝代)一般指隋朝(中國曆史朝代)
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國曆史上繼南北朝之後的統一王朝,享國38年。
[178]
581年,楊堅代周稱帝,國号隋,是為隋文帝,建都大興城[178]。
589年,隋軍南下滅陳朝,統一中國。
隋文帝勵精圖治,開創了開皇之治繁榮局面。
[3]隋炀帝即位後,遷都洛陽(時稱東京)[178-182],先後降服契丹、吐谷渾,分裂突厥,把國界推到青海湖、新疆等地,重新開通絲綢之路。
修建貫通南北大運河,南方又降服了安南,占婆,[5]國力達到極盛。
[42]然而内外舉措過度消耗國力,激發了社會矛盾,隋朝由盛轉衰,引發隋末民變。
[6]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在外發動兵變殺死隋炀帝,[4]李淵逼楊侑禅讓,國号“唐”。
619年,王世充逼皇泰帝楊侗禅位,國号“鄭”,[7-8]隋朝徹底滅亡。
隋朝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進行大改革。
創立五省六曹制[183],鞏固中央集權,推行科舉制,選拔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現象,建立政事堂議事制、監察制、考績制,強化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後世的政治制度。
還興建大運河以及馳道,建立大興城和東都,并且興建長城保護歸附外族。
加強了對各地的控制,使經濟、文化能順利交流。
[9]軍事上繼續推行完善府兵制,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并改定賦役,減輕農民生産壓力,又采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清查戶口措施增加财政收入。
[10]
隋朝成為東亞地區的政治楷模和文化中心,佛教和道教盛極一時,古典詩歌和法律也都蓬勃興盛。
[10]周邊國家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東突厥等深受隋朝文化與制度影響,以日本遣隋使為名。
[11]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中文名
隋朝
外文名
SuiDynasty
别名
楊隋
時間範圍
581年至618年
都城
大興城、洛陽城[157]
主要城市
太原、梁郡、江都、餘杭、涿郡等
語種
切韻
貨币
隋五铢
主要民族
漢族
開創者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楊堅
政治制度
五省六曹制[183]
選官制度
科舉制
軍事制度
府兵制
土地政策
均田制
目錄
1國号
2曆史
?開國大隋
?統一南北
?開皇之治
?宮廷幹戈
?全盛時期
?危機四伏
?土崩瓦解
3疆域
?範圍
?行政區劃
4政治
?中央
?科舉
?法律
5軍事
?部隊建制
?軍事區域
6經濟
?農業
?手工業
?商業
?人口
7文化
?思想
?經學
?文學
?史學
?音韻
?目錄
?宗教
8藝術
?繪畫
?書法
?音樂
9科技
10民族
?漢族
?突厥
?契丹
?高句麗
?琉球
?伊吾
?吐谷渾
11外交
?萬國來朝
?交往範圍
12皇帝世系
國号
播報
編輯
隋文帝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隋國公”。
楊堅世襲爵位,即位後立國号為“随”,但其認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
[15]隋朝是西晉後漢族重新建立的大一統朝代。
由于皇室姓楊,又稱楊隋。
曆史
播報
編輯
開國大隋
北周宣帝奢侈浮華,沉湎酒色,政治腐敗,自稱“天元皇帝”,還同時擁有五位皇後[14],其中就有楊堅長女楊麗華。
[13]外戚楊堅乘機将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漸由他掌握。
大象二年(580年)北周宣帝死後,身為關隴門閥之首的楊堅聯合劉昉、鄭譯矯诏以外戚身份輔政。
[12]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禅讓帝位于楊堅,北周覆亡,楊堅改國号為隋,即隋文帝,年号開皇,[15]定都長安,第二年,以長安舊城狹小,在長安城東南的龍首原築大興城,第三年遂遷人新長安城。
[168]
統一南北
參見:隋滅陳之戰
隋滅陳之戰形勢圖
隋文帝意圖南下消滅南朝陳,采納高颎的策略,幹擾陳的農業生産,破壞陳的軍事儲積,使陳損失慘重。
隋文帝于隋與突厥之戰勝利後,開皇七年(587年)十月廢除西梁。
[16]次年發動滅陳戰争,隋文帝命晉王楊廣為行軍元帥、秦王楊俊、河清公楊素為副帥、高颎為參謀、王韶為司馬,兵分八路攻南朝陳。
[164]
楊素率水軍從巴東順長江東下,與荊州劉仁恩軍聯合占領延州(今長江西陵峽口、湖北枝江附近)等上遊陳軍防禦。
由公安東援建康之中遊陳軍也被楊俊軍阻于漢口一帶,為下遊隋軍創造有利條件。
下遊隋軍主力乘陳朝歡度元會(即春節)之機分路渡江。
行軍總管韓擒虎、賀若弼兩軍鉗擊建康,與宇文述軍包圍建康。
開皇九年(589年)二月,隋軍攻入建康,俘陳後主,陳亡,江南三十個州,四百多個縣,二百多萬人口都進入了隋朝的版圖,南北方在分裂三百年後終于再次實現統一。
[165]
開皇十年(590年)九月,隋派使臣韋洸等人安撫嶺南,冼夫人率衆迎接隋使,嶺南諸州悉為隋地,隋朝完成了全國統一。
[166]
開皇之治
參見:開皇之治
厲行節儉
從輔政時開始,隋文帝便提倡節儉生活,積久成為風習。
當時一般士人,便服多用布帛,飾帶隻用銅鐵骨角,不用金玉。
隋文帝教訓太子楊勇說:從古帝王沒有好奢侈而能久長的。
你當太子,應該首先崇尚節儉。
他實行節儉,因而對民衆的剝削大為減輕。
他實行誅殺,因而豪強官吏不敢過分作惡,也就有助于節儉政治的行施。
隋文帝在位《隋書》說他“躬節儉,平徭賦,倉廪實,法令行,君子鹹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陵弱,衆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内宴如也”。
隋文帝政治上的成就,對将近三百年亂局的結束是有重要意義的。
[17]隋文帝倡導節儉,節省了一定政府開支、廢除了一些不必要的苛捐雜稅并設置谷倉儲存食糧。
隋文帝成功地統一了曆經數百年分裂的中國,從此在大多數的世紀裡都保持着隋朝建立的統一。
[18]
政治改革
隋文帝楊堅
政治方面,隋文帝一方面躬行儉樸[19-21],一方面采取了許多有利于鞏固政權的措施。
由于隋文帝明白”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久長者”之道理[22],所以由他統治時開始,就提倡生活節儉,宮中的妃妾不作美飾,一般士人多用布帛,飾帶隻用銅鐵骨角,不用金玉。
隋文帝曾想用胡粉和織成的衣領,居然搜遍宮殿,都找不到。
躬行節儉,使人民負擔得以減輕,有利于各項措施的推行。
任用官員不限門第,唯才是舉,通過考試以取士。
隋文帝整饬吏治,曾派人巡視河北五十二州,罷免貪官污吏二百餘人,裁汰了地方冗員約十分之三。
他還寬簡刑法,删減前代的酷刑[23],制定隋律,簡要刑律,“以輕代重,化死為生”。
[24]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興建大興城
原漢長安城久經戰亂,殘破不堪,而且宮室形制狹小,不能适應新建的統一國家都城的需要。
加之幾百年來城市污水沉澱,壅底難洩,飲水供應也成問題[129]。
因此,隋文帝放棄龍首原以北的漢長安城,于龍首原以南漢長安城東南選擇新址建新長安城[130]。
582年一月,隋文帝命宇文恺負責設計建造新城,因為隋文帝曾被封為大興公,因此取名大興城,隔年三月竣工[131]。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
大興城參考北魏洛陽城和北齊邺都南城,城池平面布局整齊劃一,形制為長方形。
全城由宮城、皇城、裡坊三部分組成,完全采用東西對稱布局。
裡坊面積約占全城總面積的88.8%,居民住宅區的大幅度擴大是大興城建築總體設計的一大特點。
城址落于龍首原上,北臨渭河,南依灞水與浐水,地形南高北低,城南崗原起伏。
龍首原以南的“六坡”視為幹之六爻,依次稱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
根據《易經》,初九高坡代表“潛龍勿用”。
九二高坡是“見龍在田,利見大人”[132]。
“大人”代表德位兼備的人,所以建設宮城作為帝王之居。
九三高坡代表“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随時警惕居高位而不驕,處下位而不憂,所以興建皇城讓文武百官健強不息、忠君勤政的理念。
九五高坡代表“九五至尊”,屬“飛龍”之位,不欲常人居之。
所以在這條高崗的中軸東西向,對稱地建築東面的大興善寺(佛教)與西面的玄都觀(道教),希望能借用神明鎮壓九五高坡的帝王之氣。
由于代表皇宮的紫微宮居于北天中央,所以皇宮隻能布置在較低處的北邊,然而北邊有渭河相倚,也比較适合防禦[133]。
“六坡”成為大興城的骨架,皇宮、朝廷和寺廟與一般居民區形成鮮明對照。
岡原之間的低地,開渠引水,挖掘湖泊,增大城市的水道。
這樣充分利用地形的優勢,增大立體空間,顯得更加雄偉壯觀。
經濟發展
隋朝經濟沿襲北魏的均田制,頒布均田法,定丁男分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
婦女則分露四十畝。
又減免賦役,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如改成丁年齡為二十一歲,受田仍是十八歲,服役少三年。
又改每歲三十日役為二十日,減調絹一匹(四丈)為二丈等。
此外隋文帝下令重新編訂戶籍,以五家為保,五保為闾,四闾為族。
[170]開皇初有戶三百六十餘萬,平陳得五十萬,後增至八百七十萬。
為積谷防饑,隋朝廣設倉庫,分官倉、義倉。
官倉作糧食轉運、儲積用,義倉則備救濟之需。
文帝又緻力建設,在原長安城東南營建新都大興城;開鑿廣通渠,自大興引渭水至潼關,以利關東漕運。
提倡文教
學術文化方面,隋文帝大力提倡文教,廣求圖書。
他鑒于前代長期戰亂,官書散佚,所以下诏求天下之書,凡獻一書缣一匹。
經一、二年,圖書大備,整理後凡得三萬餘卷。
[167]為廣置人才,隋朝廢除了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也促進了教育、文學的發展。
為明全國教化,恢複華夏文化之正統,下诏制訂禮樂,以提升國家的文化素質。
鞏固邊疆
軍事方面,鑒于南北朝晚期,突厥藉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時侵擾北周、北齊。
故隋立國後,隋文帝便派兵攻打突厥,後來更采用離間分化策略,促使突厥分為東西兩部,彼此交戰不已,隋則得以消除北顧之憂。
[169]
正由于上述措施的推行,在隋文帝統治的二十多年間,政治較為清明,人口顯着增加,府庫較為充實,外患較少,社會呈現繁榮景象,史稱“開皇之治”。
[25-28]
宮廷幹戈
隋炀帝楊廣半身像
隋文帝晚年頗受諸子的困擾。
先是軟禁三子秦王楊俊;接着在開皇二十年(600年),将長子太子楊勇貶為庶人,改立次子楊廣為太子;仁壽二年(602年),隋文帝将四子蜀王楊秀貶為庶人。
[29]
仁壽四年(604年)七月,隋文帝卧病在床,楊廣寫信給楊素,請教如何處理隋文帝後事和自己登基事宜。
不料送信人誤将楊素的回信送至了隋文帝手上。
隋文帝大怒,随即宣楊廣入宮,要當面責問他。
正在此時,宣華夫人陳氏也哭訴楊廣在她來途中意圖非禮她,使隋文帝頓悟,拍床大罵:“畜生何足付大事!獨孤誤我!”急忙命人傳大臣柳述、元岩草拟诏書,廢黜楊廣,重立楊勇為太子。
楊廣得知此消息後将柳述、元岩抓入獄,并讓右庶子張衡入隋文帝寝殿侍疾并将隋文帝周圍的侍從打發走。
不久後隋文帝駕崩。
楊廣即位,是為隋炀帝。
[30]
全盛時期
洛陽發現隋朝國家糧倉
隋炀帝在位前期國力仍然強盛,為了鞏固隋朝發展,繼位之初的隋炀帝便決定興建首都大興城,營建東京洛陽,[1]開鑿溝通中國南北的隋唐大運河,修馳道與築長城保護歸附外族。
這些都提升了位于關中的隋廷對北方地區、關東地區與江南地區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經濟、文化與人民能順利交流,還誕生出經濟重鎮江都(今揚州)。
[9]帶動中原與南北各地區經濟社會文化交流與商貿發展,并對四周展開征讨,擴大了隋朝版圖。
政治制度上,還改革官制與租調制度,并開始設進士科,最終形成科舉制,[44]這些都屬創新的典章制度。
美籍漢史學家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變遷》中寫道:“在隋文帝和楊廣的統治下,中國又迎來了第二個輝煌的帝國時期。
大一統的政權在中國重新建立起來,長城重新得到修繕,政府開鑿了隋唐大運河,為後來幾百年間的繁華提供了可能,建造了宏偉的宮殿,中華帝國終于得以重振雄風。
”[137]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遷都洛陽
大業元年(605年),隋炀帝派楊素、宇文恺等人于洛陽興建東京(大業五年改為東都[32]),以掌控中原與江南經濟,在洛陽周邊的洛口、回洛等地興建國家糧倉以備荒年時所使用,洛陽宮城(紫微城)建成,[2][33]由于每月要役使民丁兩百萬人,隋炀帝又注重洛陽的完善奢華,因此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3]
大業元年(605年),隋炀帝遂诏尚書令楊素、納言楊達、将作大匠宇文恺營建東京洛陽。
洛陽宮城(紫微城)建成後,同年下诏遷都洛陽,[2]新的洛陽城有宮城、皇城和外郭城[135],以洛陽為中心,修建了貫通南北的隋唐大運河。
[134]
隋炀帝營建的洛陽城,是為洛陽宮城(紫微城),南對伊阙,北倚邙山,東逾瀍河、洛水縱貫其間,都城分郭城、宮城(紫微城)、皇城(太微城)、東城、含嘉倉城、園壁城和耀儀堀,規模宏大,布局有序。
洛陽宮城和皇城偏隅郭城西北部的獨特布局,整齊劃一、以裡見方的棋盤狀裡坊布局而在中國都城建設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34]隋炀帝修建洛陽城,具有統治國家的戰略考慮,該城到五代、北宋時仍在使用,前後沿用500多年。
[57]
興建運河
隋朝的政治和軍事中心位于關中和中原地區,在平定南朝陳期間,為了運兵南下,開始修建運河。
平定陳後,隋廷為了提防之舊有勢力及将江南的糧食運送到政治、經濟中心的中原地區,又以洛陽為中心開鑿了貫通南北的隋唐大運河,并且在兩岸築禦道,種植柳樹護岸。
所開的運河大部分是利用自然河道,或是疏濬前代業已幹枯的舊溝,隻有一小部分才是真正以人力開鑿的。
最終形成以洛陽為中心,首尾相連的幾條運河。
[124-125]
隋朝大運河-南運河
584年,隋文帝為了将關東資源便利的運至關中,引渭水自長安開通到潼關的廣通渠,但砥柱仍阻礙關東漕運。
587年,為了興兵伐南朝陳,循春秋時期吳王夫差的邗溝興建山陽渎,自山陽(今江蘇淮安縣)至揚子(今江蘇儀征縣)入長江江都(今江蘇揚州)。
隋炀帝時大規模發展運河,605年開通通濟渠(又稱汴渠)。
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谷水、洛水入黃河。
東段自荥陽汜水鎮東北開始,循夫差所開運河故道,引黃河經汴水、泗水達淮河,經過汴州(今河南開封)、宋州(今河南商丘)、宿州等城市。
同年又發十餘萬人再度修築山陽渎,整治取直,中間不再繞道射陽湖以直達長江。
610年,開築江南運河,自京口(今江蘇鎮江)引長江經吳州(今江蘇蘇州)至餘杭(今浙江杭州)的錢塘江。
長八百餘裡,廣十餘丈。
至此完成運河南段,隋炀帝還準備渡浙江遊會稽山。
由于北伐高句麗需要運輸龐大物資,608年,發河北地區諸郡民夫百餘萬人開通永濟渠,引黃河支流沁水南至黃河,北接衛河直達涿州(今北京),完成運河北段。
[126]涿州便成為東征高句麗的人員與物資的集中地。
[124]
由廣通渠,永濟渠、通濟渠、山陽渎和江南運河組成的隋唐大運河長達2700餘公裡,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餘杭(今浙江杭州)。
611年,隋炀帝乘龍舟自江都(今江蘇揚州)直達涿州。
普通民船一晝夜走一百裡,自江都到涿州不過一個多月,南北水路交通比陸路确是便利得多。
洛陽位居運河中心,西接長安,南通杭州,北通涿州,成為天下貨物集散地;江都形成江南貨物集散地,成為隋唐經濟重心;運河沿岸也如雨後春筍般的發展出數座商業城市。
隋唐大運河為經濟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建成後六百餘年時間之内成為溝通南北雙方的重要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紐帶。
[128]南北朝以來南北橫析的地形。
至此打破,它們對統一基礎的奠定,無疑有幫助。
隋以後,它們更成為唐帝國的經濟命脈。
[127]
大運河将中國衆多水系連接起來,形成貫通南北的運輸網絡;帶動沿岸城市的發展,興起了許多工商業城市,促進各個地區的文化發展與民族融合,這使得中華文明加速成為有機體的整體東方文明。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餘杭(今杭州),又以通濟渠,永濟渠,邗溝,江南河為四個組成部分,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加強了南北地區的經濟文化政治交流。
[35][155]隋朝時洛陽由于水路暢通,居天下之中,四通八達,加之隋炀帝調遷全國大量商賈和百姓入住洛陽城,洛陽人口達到五十萬以上。
[136]
然而,由于隋炀帝急促興建大運河,消耗大量人力财力,為人民帶來很多負擔。
而且他的目的不是利國利民的思想,所以功不抵罪。
[146]掘河的民夫,經久不息地勞動,加上疾病侵襲,死亡人數占全部一半以上。
[36]大業元年(605年),隋炀帝開鑿通濟渠的同時,帶後宮、諸王、衛隊等大量人群沿運河巡視南方,沿途之上,花費許多資金,征調許多人民[37]。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開鑿馳道
大業三年(607年),隋炀帝巡視北方時,征調北方人民經太行山開鑿馳道達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并向附屬的突厥啟民可汗要求突厥民衆協助開鑿馳道。
[38]
修築長城
隋文帝時期,在朔方、靈武等地修築長城。
大業四年(608年),隋炀帝出巡榆林動員壯丁百餘萬人,于榆林至紫河(今内蒙古、山西一帶)開築長城以保護突厥啟民可汗。
[39][40]
外國來朝
大業五年(609年),隋炀帝西巡,到達焉支山後召開了一場“萬國博覽會”,[41]會上吐屯設向炀帝獻地數千裡,炀帝大悅,以之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調發戍卒,大興屯田。
此時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有奇。
東西九千三百裡,南北萬四千八百一十五裡。
《資治通鑒》評價:“隋氏之盛,極于此矣。
”[42][43]
危機四伏
參見:隋末民變、瓦崗寨起義
然而由于隋炀帝急功好利,剛愎自用,不體恤下情,這些對經濟和民生造成了破壞,激化了社會矛盾。
徭役繁重,刑法殘酷,以及窮兵黩武、紛繁的對外戰争,例如大業八年(612年)到大業十年(614年)的三征高句麗,更成為隋末農民起義爆發的直接原因。
各地區也紛紛出現了水災、旱災和瘟疫,老百姓到了“人相食”得地步。
但與此同時,隋炀帝還三下江南,六巡塞北,耗盡了民力。
政治腐敗,“官吏貪殘,因緣侵漁”,生産力遭到嚴重破壞,反抗已經不可避免了,最終引起隋末危機。
[31]
大業七年(611年),山東、河南大水成災,漂沒四十餘郡,王薄率衆于長白山(今山東省鄒平縣)發動叛變,抵制隋炀帝三征高句麗,唱出着名的《無向遼東浪死歌》。
當時民變範圍大多集中在山東地區,不久被隋軍鎮壓。
大業九年(613年),劉元進據吳郡,自稱天子,向海明也在扶風稱帝,但他們沒堅持多久,同年就被剿滅。
直到楊素的兒子楊玄感于黎陽(今河南省浚縣)舉兵起義,達官子弟踴躍參加,帶動全國各地紛紛發動叛變,隋朝統治集團也開始分裂。
[46]
瓦崗寨起義舊址
河南有翟讓、李密的瓦崗起義軍。
大業十二年(616年),翟讓在李密建議下,攻破要塞金堤關(今河南省荥陽市),打下荥陽諸縣。
義甯元年(617年),瓦崗軍又攻破距都城洛陽的糧庫興洛倉。
由于李密擅長作戰,翟讓讓位給他。
李密自封魏公,國号魏,以洛陽洛口為根據地。
随後占領回洛倉,直逼都城洛陽城下,然而内部猜忌使得李密殺翟讓等人,最後投降越王楊侗。
[47]
河北有窦建德的起義軍,大業十二年(616年),窦建德領導河北叛軍轉戰河北各地,占據河北冀州部分地區,兩年後自封夏王。
與此同時高昙晟、高開道也在河北的懷戎、漁陽割據。
江淮地區以杜伏威、輔公祏較強。
大業九年(613年),兩人在齊郡(今屬山東省)舉兵叛亂,随後南下江南。
大業十三年(617年),占領高郵,切斷江都(今江蘇省揚州市)與北方的聯系。
杜伏威自稱總管,以輔公祏為長史。
[45]
土崩瓦解
參見:江都之變、李淵
隋炀帝陵
隋朝在此局勢下迅速土崩瓦解。
早在616年,隋炀帝命越王楊侗留守東都洛陽,自己率衆前往江都。
他下令築丹陽宮,計劃遷都丹陽(今江蘇省南京市)。
跟随他的大臣衛士多是關中和中原人,不願意長居江南,加上江都糧盡,人人都想逃回中原。
大業十四年(618年)4月11日,宇文化及、司馬德戡與裴虔通等人發動兵變,殺隋炀帝,擁立隋炀帝侄子楊浩為帝。
[48]不久宇文化及又殺楊浩自行稱帝,國号許,年号天壽,設置百官。
[173]隔年被唐将李神通與夏王窦建德聯合剿滅。
大業十三年(617年)5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于晉陽起兵,十一月占領長安,擁立隋炀帝第三個孫子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甯,即隋恭帝。
李淵自任丞相,進封唐王。
[49]
大業十四年(618年)6月12日,李淵逼迫隋恭帝禅位,6月18日,李淵正式稱帝,國号唐,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
[50]洛陽都城留守“七貴”在得知隋炀帝死訊後于6月22日擁立隋炀帝次孫越王楊侗為帝,改元皇泰,即隋末帝,次年(619年)5月23日,王世充廢黜楊侗,兩個月後弑之,隋朝亡。
唐并之崛起。
疆域
播報
編輯
參見:隋朝行政區劃
範圍
隋滅陳後,疆域東起遼河、北抵大漠、西至敦煌、南據交趾,大業元年(605年)又吞并林邑[51],不久林邑複國[52],大業五年(609年)時隋朝一度吞并吐谷渾[53]、伊吾[54],全國共有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有餘。
西到且末,北到五原,東西九千三百裡,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裡,國勢号稱極盛。
[177]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行政區劃
隋朝行政區劃有兩次重大變化。
隋代地方上分為州、郡、縣三級,隋文帝基本統一天下後,鑒于從東漢末年開始的州郡縣三級制已經混亂不堪,廢除天下郡置,改為州縣二級制,以州直接統縣,隋炀帝時又改州為郡。
隋炀帝繼位後,不久将所有的州改為郡,實行郡縣二級制,全國190個郡,1255個縣。
隋朝州的長官每年年底都要進京述職,稱為朝集使。
朝廷則派司隸台官員或别使巡查省地方。
[55][174]
江都(揚州)、餘杭(杭州)、巴陵(嶽陽)、新安(歙縣)、彭城(徐州)大緻位置,并不完全重合,僅作參考。
行政區劃
地區
城市
古雍州地
京兆、馮翊、扶風、安定、北地、上郡、雕陰、延安、弘化、平涼、朔方、鹽川、靈武、榆林、五原、天水、隴西、金城、抱罕、澆河、西平、武威、張掖、敦煌、鄯善、且末、西海、河源
古豫州地
河南(洛陽)、荥陽、梁郡(商丘)、谯郡、濟陰、襄城、颍川、汝南、淮陽、汝陰、上洛、弘農、浙陽、南陽、清陽、淮安
古梁州地
漢川、西城、房陵、清化、通川、宕渠、漢陽、臨洮、宕昌、武都、同昌、河池、順政、義城、平武、汶山、普安、金山、新城、巴西、遂甯、涪陵、巴郡、巴東、蜀郡、臨邛、眉山、降山、資陽、牂牁、黔安
古兖州地
東郡、東平、濟北、武陽、渤海
古冀州地
信都、清河、魏郡、汲郡、河内、長平、上黨、河東、绛郡、文城、臨汾、龍泉、西河、離石、雁門、馬邑、定襄、樓煩、太原、襄國、武安、趙郡、恒山、博陵、河間、涿郡、上谷、漁陽、北平、安樂、遼西
古徐州地
彭城、魯郡、琅邪、東海、下邳
古青州地
齊郡、北海、東萊、高密、文登
古荊州地
南郡、夷陵、竟陵、沔陽、沅陵、武陵、清江、襄陽、春陵、漢東、安陸、永安、義陽、九江、江夏、澧陽、巴陵、長沙、衡山、桂陽、零陵、熙平
古揚州地
江都、鐘離、淮南、弋陽、蕲春、廬江、同安、曆陽、丹陽、宣城、毗陵、吳郡,會稽、餘杭、新安、東陽,永嘉、建安、遂安、鄱陽、臨川、廬陵、南康、宜春、豫章、南海、龍川、義安、高涼、信安、永熙、蒼梧、始安、永平、郁林、合浦、珠崖、甯越、交趾、九真、日南、比景、海陰、林邑
政治
播報
編輯
中央
參見:五省六曹制、隋朝官制
隋文帝即位後,廢除北周附會《周禮》六官所建立的官制,代之以新的職官制度:“置三師、三公及尚書、門下、内史、秘書、内侍等省,禦史台、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仆、大理、鴻胪、司農、太府、國子、将作等監,左右衛、左右武衛等府”[56],以強化中央集權和恢複漢族王朝官制的傳統。
三省六部制
隋朝的中央官制為“五省六曹制”,五省包括内史省、門下省、尚書省、秘書省和内侍省。
其中秘書省掌書籍曆法,内侍省則是專門的宦官機構,兩省較少涉及國家政務;實際的中央行政機關為内史、門下、尚書三省。
尚書省下設吏、度、支、禮、兵、都官、工六曹。
唐朝仿此而設立三省六部制。
[183]
三師、三公雖然地位崇高位居一品但實際上隻是榮譽。
隋代尚書省的地位很高,《隋書·百官志》說“尚書省,事無不總”,反映了它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的地位與權力。
[174]
隋炀帝圍繞封爵勳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勢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來實施的“關中本位政策”,通過限制、削弱關隴集團的勢力和影響,以整饬吏政,加強了中央集權,擴大了統治的社會基礎。
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盡成熟及過急的推進,未能與建立民生順遂、團結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結合起來,最終爆發嚴重的統治危機。
[58]
科舉
南北朝時期為了選拔有用人才已萌生出“舉明經”等科舉制度,但是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仍然繼續實施。
開皇七年(587年),隋文帝正式設立分科考試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選官不問門第。
科舉制度初期設諸州歲貢,規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選送三人,參加秀才與明經科的考試,大業二年(606年),隋炀帝增設進士科,科舉制度正式形成。
當時秀才試方略、進士試時務策、明經試經術,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分科選才制度。
[59]
當時以明經最為高級,進士試居次。
當時選士制度隻稱為秀才科,與唐之科舉仍有一段距離。
秀才科可謂科舉的開端,亦為不完善的考試制度,對實際取士作用不大,但已改變了門第壟斷官職的局面。
科舉制度順應了曆代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得到應有的地位的要求,緩和了他們和朝廷的矛盾,使他們忠心擁戴中央,有利于選拔人才,增強政治效率,對中央集權的鞏固起了積極的作用。
[59]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法律
北周律法有時松,有時嚴,不好掌握,導緻刑罰混亂。
隋文帝即位後,于開皇元年(581)命高颎等人參考北齊、北周等舊律,制定法律。
開皇三年(583年),又讓蘇威等人加以修訂,完成了《開皇律》。
《開皇律》以北齊《河清律》為底本、參考北周和南朝梁的律典,簡化律文,博取南北法律優點而成。
史稱“刑網簡要,疏而不失”[60],規定對十惡者要嚴懲不貸。
《開皇律》分十二卷,500條,刑罰分為: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笞刑五種二十等。
廢除了鞭刑、枭首、裂刑等酷刑,是唐代及其以後各代法典的基礎。
[61]
軍事
播報
編輯
參見:隋朝軍制、府兵制
部隊建制
軍事制度方面,隋朝分置諸衛,統率軍府宿衛的制度源自西魏北周時的十二大将軍制,設置司衛、司武官,統率府兵宿衛宮禁;又有武侯府統率府兵巡警京城,各置上大夫。
隋初沿北周之制,隋文帝設置中央管理機關為十二衛,此即十六衛的前身。
十二衛分為左右翊衛、左右骁騎衛、左右武衛、左右屯衛、左右候衛和左右禦衛。
十二衛負責戍衛與征戰,戍衛分為内衛與外衛。
有戰事時,皇帝诏命行軍元帥或行軍總管為戰時指揮官,組成作戰組織。
例如隋滅陳之戰因為戰區較大,行軍元帥有隋炀帝、楊俊及楊素,由隋炀帝統一調度。
隋朝軍服複原圖
大業三年(607年)隋炀帝将十二衛擴充成衛統府的制度,這是為了擴張軍事力量、加強中央侍衛力量以及分散諸将權力[111]。
衛統府有十二衛四府,合稱十六衛或十六府。
新成立的四府分别為:左右備身府和左右監門府。
十二衛負責統領府兵與宿衛京城;四府不統府兵,左右備身府負責侍衛皇帝;左右監門府分掌宮殿門禁。
十二衛率領外軍,屬于左右翊衛的骁騎衛軍、左右骁衛的豹騎軍、左右武衛的熊渠軍、左右屯衛的羽林軍、左右禦衛的射聲軍和屬左右候衛的佽飛軍。
左右翊衛兼領内軍。
内軍指左右翊衛的親、勳、翊三衛統轄的五軍府和另屬東宮的三衛三府之兵,均由達官子弟擔任[112]。
隋文帝對府兵制也有所改革。
将北周官職品級制度和文臣武将都納入同一個等級系統内。
開皇十年(590年)頒布關于将軍戶編入民戶的命令,軍人除了自己本身軍籍,還可以同家屬列入當地戶籍,按均田制授田,免除租庸調,并按規定輪番到京城宿衛,或執行其它任務。
這個命令減輕中央朝廷經濟負擔,并且使軍人能夠和家屬同住,也擴大朝廷兵源,堪稱兵農合一。
[113]
軍事區域
隋文帝将全國各地區劃劃分為若幹軍事區域,設總管負責該地區軍事,平時備邊防患,戰時奉命出征。
總管下設總管府,分上中下三等。
另外尚有四大總管:晉王楊廣鎮并州、秦王楊俊鎮揚州、蜀王楊秀鎮益州、韋世康鎮荊州。
隋朝共設有三十至五十多個總管,以長安為中心分為東西南北四大軍區,駐守天下諸州以抵禦外患。
并且以北部邊疆地區為重點,鎮守要害。
軍區共有:北及西北八府,主要防禦突厥汗國;東北七府,防禦突厥汗國和契丹;中西部八府,拱衛畿輔,扼守江源;東南九府,守南方形勝險固之地;另有防禦吐谷渾的疊州,鎮爨族之南甯;之後又增加遂、泸二府以防備當時的西南各部落。
後來唐朝也繼承這種做法,并且發展成“道”的軍區或監察。
經濟
播報
編輯
農業
參見:租庸調制、均田制
領均田令
隋朝推行均田制,整頓戶籍。
實行了“大索貌閱法”要求官吏經常檢查人口,根據相貌來檢查戶口,使編戶大增。
和實行“輸籍定樣”在第一個的基礎上确定戶口數,編制“定簿”,以此為依據來收取賦稅。
設置糧倉
隋朝在各地都修建了許多糧倉,其中着名的有興洛倉,回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等。
存儲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
唐朝初年監察禦史馬周對唐太宗說:“隋家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
”隋朝已滅亡了20年,隋文帝已經死了33年,可那時的糧食布帛還未用完。
1969年,在洛陽出土了一座隋朝糧倉——含嘉倉遺址。
面積達45萬多平方米,内探出259個糧窖。
其中還有一個糧窖還留有已經炭化的谷子50萬斤。
由此可見的隋朝的富裕與強盛。
[156]
手工業
紡織業
隋代獸紋鑄字銅鏡
隋朝倉儲布帛動辄數千萬匹,說明當時紡織業是相當發達的。
何北、山東曆來是紡織業中心。
北齊曾在定州(河北定縣)設置綢绫局。
相州的絲織品“雕刻之工,特雲精妙,士女被服,鹹以奢麗相高”。
相州刺史豆盧通貢绫紋布,隋文帝看了覺得太精緻了,命焚之于朝堂,表示不提倡生産這類細绫。
而青州(山東青州)自古就有“織作冰纨绮繡純麗之物,号為冠帶衣履天下”之稱。
隋代四川的織錦業,仍保持着全國先進水平,蜀郡“人多工巧,绫錦雕镂之妙,殆侔于上國”。
麻布的紡織方面,在豫章郡“亦有夜浣紗而旦成布者,俗呼為雞鳴布”。
[162]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瓷器業
隋代是中國瓷器生産技術的重要發展階段。
其突出的表現是,在河南安陽、陝西西安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白釉瓷。
沼帔白瓷,胎質堅硬,色澤晶瑩,造型生動美觀,這是中國較早出現的白瓷。
隋代青釉瓷器的生産則更廣泛,在河北、河南、陝西、安徽以及江南各地皆有青瓷出土,并發現了多處隋代窯址,江南為手工業發達地區。
隋朝瓷器的發展也帶動了當時經濟的發展。
隋代青瓷的燒造技術有了進一步提高,選料比較精細,捏練技術有所改進,使瓷土得到較好溶解,膠體物質增加,胎體較薄,燒造過程中變形和損壞率有所降低。
安陽出土的開皇十四年(594年)張盛墓和仁壽三年(603年)蔔仁慕中,有許多生活用具、俑群和明器等,是用青瓷燒造的,代表了當時青瓷的發展水平。
白瓷的燒造技術在隋代也有突出的進步。
隋代工匠在長期的生産實踐中,掌握了提煉或控制胎料和釉料中鐵的成分的方法,因此燒造出色調比較穩定的白瓷。
在西安出土的大業四年(608年)李靜訓墓、大業六年姬威墓以及張盛墓中就有近百件白釉瓷器,這批白瓷,胎質堅硬,色澤晶瑩,造型生動美觀。
[162]
造船業
楊素所督造的五牙大戰船,船上有五層樓,高百餘尺,左右前後設置六個拍竿,高50尺,可以拍擊敵船。
炀帝遊江都時所乘的船,種類很多,有龍舟、翔螭、浮景、漾彩、朱鳥、蒼螭、白虎等。
其中尤以龍舟制作最精,高45尺,闊50尺,長200尺;船身分為四層,上層有正殿、内殿和東西朝堂,中間兩層有120個房間。
這些船都“飾以丹粉,裝以金碧珠翠,雕刻奇麗”,可見制作技術是很高的。
[162]
商業
貨币
隋五铢錢币
南、北兩朝,錢币輕重極為紊亂。
南陳有五铢、六铢、鵝眼等錢,嶺南諸州用鹽米布交易,都不用錢。
北齊有常平五铢錢,制造甚精,但市上盛行私鑄錢,種類繁雜。
北周有永通萬國、五行大布、五铢三種錢币,與齊舊錢雜用。
河西諸郡也用西域金銀錢,官不禁止。
大抵各地方都有私鑄錢,朝廷法定的錢币隻算是各種錢币中的一種。
隋文帝即位,力求錢币統一,新鑄一種五铢錢,各市都置樣錢,不合樣的錢不許入市,世稱“隋五铢”。
前朝舊錢一律廢除。
585年,新五铢錢通行全國,百姓稱便。
滅陳以後,陸續在揚州(治江都,江蘇揚州)立五爐,在鄂州(治江夏,湖北武漢市)立十爐,在益州(治成都,四川成都市)立五爐,依定樣鑄錢。
隋文帝刑法嚴厲,不許私鑄錢流行,基本上保持錢币的統一。
隋炀帝時,私鑄錢又盛行,一千錢隻重二斤,後來隻重一斤,甚至翦鐵片、裁皮革、糊紙錢混入銅錢中使用。
錢賤物貴,币制大亂,一直亂到亡國。
[176]
城鎮
商業的繁榮由于政治上的統一,全國市場擴大,特别是農業和手工業生産的發展,商業貿易也出現了繁榮景象。
東西兩京是當時最大的商業都市,也是國際貿易的重要城市。
西京長安有東西兩市:東市名都會,西市名利人。
因為是國都所在,所以城内“俗具五方,人物混淆,華戎雜錯”。
不少居民“去農從商,争朝夕之利;遊手為事,競錐刀之末”。
東都洛陽有三市:東市名豐都,南市名大同,北市名通遠。
通遠市“二十門,分路入市,市東合漕渠。
市周六裡,其内郡國舟船,舳舻萬計”。
豐都市“周八裡,通門十二,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餘肆……市四壁有四百餘店,重樓延閣,互相臨映,招緻商旅,珍奇山積”。
少數民族和外國商人紛紛要求入豐都市交易,得到炀帝的允許,于是“先命整飾店肆……胡客或過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飽而散,不取其直,給之曰:中國豐饒,酒食例不取直。
胡客皆驚歎。
其黠者頗覺之,見以缯帛纏樹,曰:中國亦有貧者,衣不蓋形,何如以此物與之,纏樹何為?市人慚不能答”。
這一記載反映了在商業繁榮背後的虛僞和社會的不公平。
[163]
此外,四川的蜀郡,江南的宣城、毗陵、吳郡、會稽、餘杭、東陽等郡,以及南海、豫章、荊州、蔡州、岐州等都是當時着名的商業城市。
[162]
外貿
隋朝的對外貿易,主要有西北陸上和東南海上兩路,而西北陸上貿易尤其發達。
為了發展西北陸上的商業貿易,隋炀帝派裴矩駐于張掖,“監諸商胡互市,啖之以利,勸令人朝。
自是,西域諸蕃,往來相繼”。
當時以敦煌為總出發點的西北陸上交通貿易通道有三條:一是“北道”,在天山北路,從伊吾經蒲類海、鐵勒部、突厥可汗庭,渡北流河水,到拂菻(叙利亞);二是“中道”,即天山南路北道,從高昌、焉耆、龜茲、疏勒,過蔥嶺,又經鏖汗、蘇對沙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