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線一路上建有34處站點,160台水泵,共計13級泵站,于是這也成了世界最大的泵站群,最後将水輸送到天津,整個東線工程的長度超過1100km。
】
【建設始于2002年,截至2017年,淡水終于抵達津市。
】
【每年估計供應12億立方米的水,直接惠及該市1000萬人口。
】
......
天幕中出現了華夏的地圖。
緊接着地圖中出現了一條藍色的線,它精準而清晰地勾勒出了東線水資源的流動軌迹。
東線工程自長江中下遊江蘇段引水,自南向北地勢逐漸升高,直至地勢最高處的東平湖有40米以上的落差。
為了克服這一自然障礙,讓長江水逆水而上,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巧妙地運用了一系列泵站群。
随着藍色線條的延伸,泵站位置的紅點也一一顯現。
天幕上又開始播放起泵站群的工作視頻。
當東線水源從江蘇段長江幹流取水後,随後借助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輸水。
這一過程中,各地湖泊發揮着調蓄水庫的作用。
而泵站群則像是一道道階梯,逐級提水,最終将水送入東平湖。
根據地形和揚水高度要求不同,泵站的設計也不同。
但每一個泵站都由進水池、泵房、出水池這三部分組成。
水從進水池進入泵房,經過提升後,再由出水池送出,從而達到江水提升的目的。
各朝古人此時都直觀地看到了如何實現水往高處流,紛紛感覺有些無奈。
這又是華夏後世科技的力量!
讓長江水從低往高處流,他們的朝代可實現不了啊!
永樂年間。
朱瞻基此時眼前一亮。
“泵站的運轉方式看着是通過葉片旋轉,産生升力來實現水的逐級提升。
”
“旋轉......”
“蒸汽機!”
“咱們的蒸汽機可以實現嗎?”
朱棣看了一眼朱瞻基。
這大孫子總是有些奇思妙想。
“可是這泵站是在水裡吧。
”
“蒸汽機不是要用火燒水變成水蒸氣嗎?”
朱瞻基思索片刻之後開口道:
“鍋爐在岸邊,連杆做長一點在水中,這樣可行嗎?”
“我看東線的地勢是低處到高處,再到低處的。
”
“咱們大明調水的線路不用那麼長,咱們也沒那能力。
”
“在靠近高處的地方先實驗一下能不能将水擡高,再利用水勢落差實現調水。
”
朱棣心中盤算了一下。
總感覺不太靠譜,又不好打消大孫子的積極性。
于是,他開口說道:
“先研制蒸汽輪船吧。
”
“都是在水裡用的。
”
“若是蒸汽輪船研制成功了,咱們再試試這個。
”
......
【與南水北調工程的東線相比,中線工程面臨着更為嚴峻的挑戰,因為它沒有現成的基礎設施可以引水。
】
【中線工程的起點設在丹江口水庫,為了使水能夠順利的下遊流向北方的目标,丹江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