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年間。
朱棣深知一個道理,要想維護大明政權的穩定,必須穩定北方!
因此,他力排衆議遷都北京。
而自明朝遷都北京後,朱棣對這種水資源分布不均衡的情況感受更為直觀。
首先是軍隊缺水。
作為一位熱衷于北伐的馬上天子,軍隊用水情況是他格外關心的事宜。
他深知無論軍隊多麼強悍,如果在飲水供應上出現問題,也必然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
自明朝設立九邊重鎮作為保衛北方邊境的重要屏障後,北方的常規駐軍數量激增,水資源短缺的問題愈發凸顯。
同時,瓦剌、鞑靼等部落南下侵擾時,他們也急需找到穩定的水源供應。
因此,在九邊駐軍與北方部落的争戰中,控制水源就成為了雙方的戰略焦點之一。
不論是主動出擊的北伐軍還是堅守陣地的九邊駐軍,他們的主要活動區域都集中在幹旱缺水的北方。
明朝軍隊解決飲水的首要辦法就是——靠天吃飯。
因為在運輸能力相當有限的情況下,最大程度的利用河流、泉水、自然降水等天然水源,就成為了明軍的第一選擇。
此外,明朝還采用了挖水井、修建引水渠、挖窖蓄水等手段保證駐軍的生活用水。
雖然,明朝極其重視對水源的控制,但始終是捉襟見肘。
缺水還體現在民生上。
北方地區總是遭受旱災。
還好每次都救災及時,并沒有傷到大明的元氣。
北方缺水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糧食減産。
因此,為确保京城的宮廷開銷、軍饷發放、百官俸祿支付,以及實現對北方地區糧食的有效調配,大明王朝開始正式啟用以運河為核心的漕運體系。
運河漕運起初的糧食運量約為300萬石,并随後逐年遞增。
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要将數百萬石糧食順利運抵京城,無疑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唯有依靠水運的龐大承載能力,方能實現這一宏偉目标。
漕運不僅關乎統治中心的穩定,更與北方地區的安甯息息相關,因此他對此給予了極高的重視。
朱家三代都明白漕運對大明的重要性。
朱高熾開口說道:
“父皇,漕運每年的任務極其繁重。
”
“且在方便運輸和方便百姓交糧的同時,還極易衍生出名目繁多的附加雜費和腐敗行徑。
”
“若是咱大明也能南水北調,那麼北方水資源豐富後糧食增産,則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缺糧的問題。
”
“隻是後世華夏耗資巨大,不知我大明有沒有财力實現。
”
朱瞻基接過話:
“後世也規劃了五十年呢,大明也可以徐徐圖之,從無到有。
”
“咱們先好好看看華夏後世的南水北調工程是什麼樣的,我大明有沒有能力實現呗。
”
朱棣點點頭。
“好大孫,所言極是。
”
“任何事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