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機動的戰鬥機,已經完全失去了戰鬥機最大的依仗:高機動性。
2.5公裡左右這個距離可不是什麼安全距離,中大型轟炸機普遍裝備的20毫米以上機炮是能夠得着的,哪怕直射彈道夠不到,曲射彈道也是能吓一跳的,特别是戰鬥機無法自由機動的時候。
在K-5的射程範圍内,它是真的沒有雷電-1好用,至少雷電-1擊落P-2V的距離,可比K-5那點兒可憐的射程大多了,這可是實戰戰例。
大家讨論來讨論去,最終都指向了一個結果:這東西,還是不搞算了,實在是沒有用處。
如果說原本搞K-5的仿制品,是在無彈可用的情況下的不得已為之,那現在有了射程完全覆蓋、性能更加優秀、作戰方式更為靈活的雷電-1之後,仿制K-5的必要性已經完全喪失。
都不是什麼裝備即落後了,而是仿制即落後,等不到裝備那時候。
而高振東則在K-5的棺材闆上,釘上了最後一顆釘子。
這個時候再仿制K-5,無疑是一種對資源的巨大浪費,仿制不止是牽扯到仿制的投入,而且仿制成功了之後,生産出一堆這玩意,也是挺抽象的一件事情。
要說這東西沒用到何種地步,實際上看空軍的戰例就知道了。
高振東前世看到的資料裡,從60年代到70年代,空軍戰例不少,但是從來沒聽說和K-5仿制品有什麼關系的,别說戰果了,就連背景介紹裡,都基本不會提我們的戰鬥機挂了導彈,因為我們就不挂這個玩意。
對此心知肚明的高振東,沒有機會阻止也就罷了,現在有了這個機會,自然不可能讓它再繼續下去。
“最後一個我建議終止仿制的原因,是這個彈唯一的技術點,就在那個雷達制導上,但是那個雷達制導的方式,完全沒有發展潛力,反而弊端很大,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内,是一種注定要被淘汰的技術。
仿制它,并不會為我們帶來技術和經驗上的提升和積累。
”
得,技術性能差、戰術性能不行,現在連經驗都不能積累了,那還搞個屁啊。
最終如高振東所願,沒太耽擱大家時間,這個會并沒有開太久,就初步定了下來。
仿制K-5這個事兒,不搞了,導研院的同志可以暫時停止相關工作,等到上報并得到批複之後,就正式終止。
會議初步決議做出來之後,防工委領導轉向高振東:“你說K-5用的制導方式、作戰範圍這些都有問題,那你覺得雷達制導空空導彈,應該是個什麼樣子?需要哪些性能?照顧哪些方面?”
領導從高振東的發言裡,總覺得他好像對雷達制導空空導彈有不少的想法,至少是有一定的标準或者下限要求在裡面的,否則他沒法把K-5的缺陷說得這麼頭頭是道。
空軍的同志聽了,也覺得領導這個問題問得好,你把雷達制導空空導彈搞沒了,那是不是考慮給我們補點兒什麼回來?
導研院的同志也打起了精神,搞紅外空空彈的那幫同志,對這位高副總師可是推崇備至,評價很高。
沒準兒今天,能夠失之東隅收之桑榆,K-5仿制的工作是被他搞沒了,但是有可能得到一個更好的項目也說不定啊。
高振東其實并沒有太多準備,他隻想着先把K-5弄下馬,但是對于扶什麼東西上馬,其實沒有通盤考慮。
但是防工委領導這個問題難不倒他,一來,雷達空空彈未來的發展方向他心裡是有數的。
二來,他是曾經把雷達空空彈放到一個未來體系内考慮過,因為這個彈能起到很多紅外空空彈無法起到的作用。
細節雖然暫時還說不上來,但是要說到技戰術要求這些東西,那就完全難不倒他。
“我覺得以現在的環境和技術能力,10公裡範圍内的事情,主要交給紅外格鬥彈就行了,在這個範圍内,紅外彈能夠起到更好的作用。
雷達空空彈最能發揮其作用的地方,在10公裡範圍之外,因為到了那個距離,紅外彈就看不見了。
”
日後常見的戰鬥機IRST(Infraredsearchandtrack,紅外搜索和跟蹤系統),那是有了戰鬥機龐大的機體作為後盾,或者是專用吊艙總體都為紅外服務,提供了更好的環境、更大的孔徑、更好的紅外傳感器才能做到幾十公裡。
但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内,紅外格鬥彈的射程也就10來公裡算及格,15公裡算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