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直接回答,而是問出了一個問題:“張師兄,你應該對收到的資料進行了初步的學習和消化吧,你覺得反艦導彈用的這個捷聯慣導系統,對于你們的需求是否合适?”
這就是問題!看來高師弟早就考慮過這個了!
“實話說,現在的情況來看,不适用,因為傳感器本身的原因,累積誤差太大了。
”
高振東點點頭:“對,這個系統,現在累積誤差是相當大的,反艦導彈之所以能用,是因為他們有主動雷達導引頭作為末端制導,但是你們應該是沒有這個條件的。
”
兩人也沒解釋為什麼沒有這個條件,張總隻是非常老實的點點頭:“對,沒有這個條件。
”
别說我們沒有這個條件,這個時候的戰略彈道導彈,都沒有這個條件,别看後來的戰鼓二号1500米到3000米的原概率誤差看起來非常大,但是換個說法就能知道這其實已經很難得了。
它的偏差,僅僅為射程的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
這麼看是不是就覺得好多了?
而機械陀螺儀這個東西,就算不考慮慣性平台,那除了制造精度等要求之外,其實有個最簡單樸素的真理——個頭越大,效果越好。
相同的制造精度下,個頭越大,相對誤差越小,更别說還有旋轉穩定性等等方面的區别了。
但是很明顯的,陀螺儀是不可能無限加大的,以彈道導彈射程,再結合所需的精度,本來一套陀螺儀的安裝空間已經是有點兒捉襟見肘了,更别說三套。
所以反艦導彈能用的,彈道導彈現階段還真就不見得用得上。
高振東聽了張師兄肯定的回答,點點頭:“所以以現在的技術條件來說,機械陀螺儀的捷聯慣導系統,對于你們來說是意義不大的,與其把精力放到這上面,還不如努力去整個高精度陀螺儀出來。
”
對于捷聯慣導來說,大放異彩是要非機械旋轉的陀螺儀達到一定程度之後的事情了。
張總一邊點頭,一邊很敏銳的聽出了高振東話裡,好像有點兒東西。
“機械陀螺儀的不行,高師弟,你的意思是有不是機械結構的陀螺儀?”
高振東一下子卡了殼,不是機械結構的陀螺儀,他倒是知道一兩種,可是現在也不太造得出來啊。
他有些猶豫,不過還是開了口:“我有一些理論上的考慮,但是現在條件不成熟,感覺不一定造得出來。
”
對于他的回答,張總卻是極有興趣,隻有原理也行啊,至少能看到條路子。
“你已經想這麼遠了?太好了!你說說看,成不成熟沒關系,關鍵是給我指一指下一步的方向。
”
不怕路難走,就怕沒路走。
高振東道:“一種是考慮MEMS陀螺儀和MEMS加速度計,體積小,預期來說,精度也能做得不錯,但是這個技術很新,你可以簡單理解為制造尺寸在微米級别的機械零件,組裝成陀螺儀。
”
MEMS的概念,剛提出來也就一年左右的時間,張總是完全不知道的,高振東把MEMS簡單介紹了一下。
MEMS(微機電系統,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s),将微電子技術與機械技術結合的一種技術,當然實際上并不是在芯片裡面直接造一堆齒輪那麼抽象,一般來說MEMS芯片裡的機械零件數量并不大。
但是其為數不多的機械零件,的确是用半導體制造技術直接制造在芯片裡的。
“嘶~~~~~~”
一聽這個,張總立馬倒吸一口涼氣,這玩意暫時怕是用不上了,光聽原理就讓人頭皮發麻,已經超出了他想象的極限。
現在集成電路制造還沒影兒呢,這玩意有點想多了。
好東西,但是太好了。
“那還有别的麼?”既然高振東剛才說的是一些,那也許還有别的辦法?
别的高振東也不太懂啊,不過他倒是知道另外一種,主要是太出名了。
“張師兄,你知道光的幹涉現象吧?”
張總點點頭:“嗯,知道啊。
”
小瞧我了不是?哪個五道口的不懂這個?
“那另外一個現象你應該也知道,那就是當光沿着一個閉合通絡行進的時候,如果這個閉合通路本身發生旋轉,會改變光的光程。
”
張總想了想,好像是有這麼回事,帶點懵逼的點了點頭。
“那把這兩種現象結合起來,通過觀察幹涉條紋,是不是就能檢測出這個閉合環路的轉動情況了?”
張總聞言,徹底暈了,我特麼懂個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