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13章 儒家的真面目?

首頁
    事發表褒貶不一的看法了。

     ——村頭治黃老的老人家說:國家不是這麼治理的,放任不管才是上策; 至于淤堵的水渠,堵到一定程度了,就會被水流自然沖開,并不需要特意投入人力物力去疏通。

     這大冷天的,官府居然還征召苦命農戶家的青壯,去進行無償體力勞動,分明就是殘民! 你有心反駁,但覺得老人家說的不無道理。

     正當你要認可老人家的說法,決定拒絕縣衙征召,并痛罵幾聲‘狗官殘民’的時候,鄰居家的遠方表親來串門,也就此事發表了觀念。

     據這位法家出身的青年所言,縣衙征召青壯疏通水渠,這是官府關心民衆、重視百姓生計的體現。

     官府明明可以什麼都不管,卻也還是費心費力的發布了公告,決定帶領老百姓疏通渠道,以更高的迎接來年春耕。

     這是善政。

     生活在這樣的縣,有這樣積極向上、将百姓放在心上的父母官,你做夢都該偷着樂! 這個說法,你也覺得有點道理。

     但有些無法判斷這個說法,和村頭老先生那個說法,二者到底誰對說錯。

     不等你做出抉擇、判斷,村長家的老儒又發話了:哎呀~ 事兒是好事兒; 但這種事兒,怎麼能讓貪墨成習、受賄成風的官吏來做呢? 這分明就是把一件大好事,交給一群道德敗壞的人去幹呐~ 又怎麼可能會得出好結果呢? 這種事兒,還是應該由地方表率,也就是鄉紳這樣的代表性人物去辦。

     然後,你就麻了。

     不就是挖個渠嗎? 家裡有地,覺得通渠對自己家有利的,便派家中青壯去幫忙不就是了? 怎麼還整出這麼多彎彎繞? 搞得你這個原本知道這是好事兒的人,都有些分不清這事兒是好是壞,甚至辦這事兒的人,究竟該不該負責這件事兒了。

     這都還算好的。

     ——你們縣隻有這麼三個不同學派的知識分子,這都還算好的。

     據說隔壁縣,還有一個墨家出生的墨者,一聽要疏通水渠,就自發召集民衆把活兒給幹了。

     搞得當地縣衙往上報,都不知道該怎麼寫報告——寫事兒辦成了也不行,說沒辦成也不對,怎麼都别扭…… 更要命的是:不單你這麼個老百姓糾結、迷茫,就連縣衙那些個官老爺,也被這五花八門的說法給整麻了。

     縣令覺得黃老說的有道理,這事兒就不該官府去管,遲遲不肯在動工書上簽字; 縣尉覺得法家說的有理,無論是為了使命還是仕途,這事兒都必須得幹。

     為了這事兒,二人還起了不小的争執。

     頂頭兩個神仙打架,底下的‘池魚’也争的面紅耳赤。

     主簿說了:儒家說得對,這事兒就該鄉紳去幹; 吏篆又說了:墨家的人有本事,把事兒交給他們準沒錯,省時又省力,還什麼都不用做…… 就這麼亂了好幾年,渠道也遲遲沒能疏通。

     灌溉不足,導緻縣裡的農田肥力越來越差,當地官員被遷、免了一茬又一茬。

     而水渠疏通的事兒,也随着縣衙班子換了又換,而周而複始的陷入扯皮循環,遲遲沒能落到實處…… 等漢武大帝獨尊儒術,一切就都簡單多了。

     ——中央明确規定:儒家是對的! 那無論是底層民衆,還是地方官員,大家誰都不用糾結了——就按儒家說得來。

     該鄉紳負責就鄉紳負責,官府該支持的時候支持,該閉嘴的時候閉嘴。

     等事兒辦完了,老百姓的農田不缺水灌溉了,鄉紳也賺到自己想要的名望了,地方官員也不費吹灰之力,就把政績拿到手了。

     一切都是那麼的完美,凡是與此事有關的各方,就沒有不受益的……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曆史告訴劉榮——并非如此。

     就拿同樣一件事:疏通渠道舉例。

     頭一回,鄉紳負責此事,自然是替官府代勞,充當一個組織者的角色。

     但慢慢的,随着官員因政績累計升遷,而走了一茬又一茬,地方鄉紳也愈發‘德高望重’,事态,就會變得有些不一樣了。

     ——原本應該分發給青壯的吃食、工錢,沒了; ——原本該疏通的公共大渠,開始變成了鄉紳家的私渠。

     再然後,青壯們開始‘付錢上班’了; 十裡八鄉,但凡哪家富戶需要重勞力,就都要通過這種‘鄉紳治國’的方式了。

     政府撥的項目款,鄉紳吃了; 青壯上交的‘上班費’,鄉紳也吃了。

     順帶着,鄉紳家以後再有什麼活兒,也都再也不用花錢了不說,甚至還能從苦哈哈的農戶青壯手裡,收上來一筆‘上班費’。

     美其名曰:孝敬。

     再然後,力工們找不到活計了; 地方官府越來越懶、越來越習慣于把所有的事,都丢給鄉紳去負責。

     時日一久,官府就成了看客,鄉紳反倒成了地方的統治者。

     如此數百年後,某一屆官府班子突然想起來:诶,不對啊? 這地方,應該是我說了算啊? 這時候,鄉紳就會站出來,滿是疑惑地問出一句:您哪位啊? 官兒? 誰家的官兒,還真管事兒啊? 幾百年來,不都是官兒負責加官進爵,我輩鄉紳負責治理百姓——官兒升官,鄉紳發财的嗎? 我家祖祖輩輩都是這麼幹的,您家祖祖輩輩的官老爺們,不也都是這麼過來的嗎? 于是,國家統治者在潛移默化中,從中央政府下轄的地方政府,潤物細無聲的,轉變成了地方豪強富戶,也就是所謂的‘鄉紳’。

     在他們的‘治理’下,國家土地兼并加劇,底層百姓民不聊生; 逼不得已,最終一人登高而呼,百姓民揭竿而起,徹底推翻了這個逼得他們失去活路的‘腐朽’王朝。

     至于那些‘鄉紳’們? 則面部紅心不跳,轉頭就對新朝的地方官員表示:官爺,您要政績不要? 隻要您開金口,我輩鄉紳馬上就給您送來! 不用您出錢,不用您出力; 隻要您老乖乖窩在縣衙,該辦的事兒,俺們這些鄉紳都給您辦妥。

     什麼? 您問我圖什麼? 嗨~ 還不就是仰慕您,為您的風姿所折服,想要為您老辦點事兒嘛~ 國家興亡,鄉紳有責嘛! 什麼? 土地兼并,殘民害民? 怎麼可能! 我輩鄉紳躬耕傳家,讀的那都是聖賢書,張口仁義道德,閉口道德仁義的; 又怎麼可能幹這種傷天害理的事兒呢……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