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反思過:對于貫穿華夏近兩千年曆史的儒家、儒學,自己為什麼會那麼排斥、那般嗤之以鼻;
甚至于在後世,絕大多數人都覺得儒家、儒學,便是華夏文明在封建時代中後期,愈發腐朽、灰暗的原因所在。
最終,劉榮得出的結論就是:儒家所提倡的‘鄉紳治國’道路,在曆朝曆代——在每一個華夏封建王朝,都使得鄉紳、地主階級,成為了國家真正的統治者。
相較于多少還要點臉、多少還有點追求的封建皇權,鄉紳、地主階級的訴求純粹的多。
不外乎兼并土地,耕讀傳家八個大字。
底層民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他們吸整個底層的血,來幫助他們滾雪球般積累财富、地位的訴求相悖。
隻是儒家、儒學的存在,讓他們得以将底層vs地主的階級矛盾,轉移為底層vs封建皇權的制度矛盾。
于是,封建王朝周而複始,深陷三百年王朝周期律而無法自拔;
反觀鄉紳、地主們,早已在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的财富積累——也就是對底層民衆的壓榨後,發展成為了臭名昭著的百年門閥,乃至千年世家。
直到後世新時代,這樣的狀況才被一位偉人所終結;
但劉榮依舊清楚地記得:即便在那兩千多年後的新時代,整個地球上,也獨有華夏文明擺脫了這種畸形的‘鄉紳治國’路線。
華夏文明周邊的泛華夏文化圈國家,無不仍在被儒家‘鄉紳治國’的錯誤理念繼續荼毒,翻身無望。
至于遙遠的西方,則發展出了獨具特色的财閥治國理念,并在自我毀滅的路上一去不複返……
明白了這些,再回過頭,來看眼下,正被自己所掌控、所統治的當今漢室,劉榮便很輕松的就知道,自己究竟要怎麼做了。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絕對不行的。
至于‘統一思想’,劉榮也想過:要不要從除儒家以外的其他學派、學說當中,選一個可以面面俱到,可以完美武裝華夏文明思想的一個。
但劉榮最終發現,這個想法太過于天真。
因為在劉榮的簡單了解過後,便發現這個時代的所謂‘諸子百家’,更像是一張百足圓桌的桌腿。
将這百根桌腿砍掉一些,甚至砍掉大半,或許并不影響這張名為‘華夏文明’的桌子的平衡。
但這百根桌腿當中,沒有任何一根,能獨自支撐起這張桌子。
曆史上,儒家曾嘗試過。
隻是後來的一切,都證明:将一根桌腿放在圓桌正中央,雖然能勉強撐起一張桌子,但這個平衡将無比脆弱;
随便在桌子的某個位置放上東西,桌子就馬上會倒。
以至于儒家自己也發現了這個隐患,于是隻能‘自我分裂’,内部分離出多個流派,來共同支撐起這張桌子的平衡。
而在劉榮看來,華夏這張桌子,哪怕是按照最基本的物理原理,也至少有三條腿才能立穩。
儒家的‘有教無類’,教書育人,有其可取之處。
法家的法治理念、改革信念,同樣不可或失。
此外,還有黃老學——即道家的‘無為而治’,與民休息;
墨家的格物緻知,乃至于史前版本的‘共産煮意無政府’理念;
還有負責農業技術的農家、醫藥技術的醫家、外交藝術的縱橫家、輿論傳播的家……
等等等等。
你不能說諸子百家當中,有哪一家可以完全代表華夏文明的思想結晶。
——哪怕号稱‘集百家之所長’的雜家,也同樣不行!
但你不得不承認:諸子百家當中,任何一個學派、學說單拎出來,都有其存在的積極意義。
所以在劉榮看來,統一思想,完全不需要通過粗暴的‘罷黜百家,獨尊某術’來達成。
這純粹就是懶人的做事方法。
劉榮要做的,是通過對諸子百家進行統一的思想改造,來達成華夏文明思想統一的同時,盡可能保留諸子百家當中,那些明顯有積極意義的學說、學派。
那麼,問題來了。
——人家憑啥聽你的?
祖師爺都把道路指的明明白白,你劉榮張口閉口一句話,就讓人家改?
你有這麼大面子嗎?
劉榮顯然沒有。
準确的說,現階段的封建皇權,還沒有根據自己的心意,來改造某一個,乃至諸子百家所有學派的能力。
但劉榮知道:科舉有。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對于學派、學說而言,這個‘利’字,無外乎學說的傳承。
而傳承,就需要人。
隻有更多的人,去學習、傳承,學派才不會斷絕在曆史的長河當中。
那要怎麼做,才能讓更多的年輕人,更積極的投身于某一學派呢?
答案是:做官。
升官發财四個字對華夏人的誘惑力,可謂是貫穿古今。
隻有能培養出官員、能讓門下底子更輕松的跻身官僚群體的學派,才能吸引更多、更傑出的年輕知識分子,
于是,邏輯閉環大緻形成。
——學派、學說,需要有更多的人學習本門學說,來确保學說的傳承、延續;
同時,也需要官面上有本學派出身的人,為學說傳承保駕護航;
至于年輕的精英知識分子,則需要尋找一塊能更輕易敲開‘官場’之門的敲門磚。
同時,也需要通過學說這個媒介,來作為‘報團取暖’的人脈網絡。
雙方一拍即合。
唯一欠缺的,就是某一學派相較于其他學說,是否在‘将弟子培養為官員’這一層面,有明顯的競争優勢。
這時,劉榮出手,補全了這個短闆。
——哪個學派更聽話,哪個學派出身的士子,就更容易被錄用為官員!
至此,邏輯閉環徹底形成。
學派要想更受歡迎,就得培養出更多的官員;
而科舉的存在,又使得學派為了培養更多的官員,就需要更聽劉榮的話。
學派聽話了,培養官員的比例、能力增加了,對年輕人的吸引力自然就變大了;
其他學派一看——這還得了?
于世趕忙跟進。
如此幾年,現存于世的諸子百家各學,就都會陷入‘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