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42章 天賦這個東西,藏都藏不住

首頁
    都晉陽作為後方指揮部。

     但實際上,漢家根本無力鎮守馬邑。

     真要是打起仗來,馬邑轉瞬即失,樓煩頂多隻能緊閉城門自保; 匈奴人的軍隊,很容易就能推進到代國腹地,甚至出現在晉陽城百裡以内的範圍。

     至于馬邑,以及馬邑以北的武州塞——即如今的雁門郡,乃至于更北的雲中,那更是想都别想。

     恰恰是由于這個原因,韓王信‘遷都馬邑以鎮邊關’的提議,才能得到長安朝堂的批準,且并沒有引起任何人的猜疑。

     因為這麼做的利益,實在是太過于顯而易見; 以至于都到了整個長安朝堂,都被‘達成對馬邑一線的實際掌控’這一巨大利益蒙蔽了雙眼,乃至到了利令智昏的地步,愣是沒人看出韓王信此舉暗藏禍心。

     戰役之初,韓王信于馬邑獻降,聽着确實是令人氣憤不已; 韓王信倒戈相向,也确實讓當時的漢北邊關措手不及,為北方防線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但從實際的戰略得失來看,韓王信判漢降胡,臨陣倒戈,更多的還是令人氣憤,對漢家實際造成的打擊,也主要集中在政治威望方面。

     至于原因,也很好理解。

     ——漢家本來就幾乎不曾掌控過馬邑! 在韓王信遷都馬邑之前,漢家的實際掌控區域,本就不包括馬邑、樓煩,即趙長城一線! 所以韓王信臨陣倒戈,看上去是讓漢家失去了馬邑、樓煩一線的控制,将戰線推入了代國腹地; 但實際狀況,其實就是一切都回到了韓王信遷都馬邑之前,漢家以晉陽作為支點,來頂住代地北方防線的狀況。

     非要說韓王信對漢家造成了什麼損失,那也就是韓王信帶着一起判漢的幾萬兵馬,讓漢家賬面上的武裝力量損失了幾萬人、匈奴人賬面上的兵力多出了幾萬人。

     除此之外,便再無其他。

     而在韓王信倒戈,并因此徹底引發漢匈平城戰役之後,一直到太祖劉邦身陷白登之圍,漢家整個北方防線,其實都是在緩慢往外推的。

     ——韓王信倒戈,馬邑、樓煩一線失守,漢匈邊境控制線回到最初的模樣; 待太祖劉邦禦駕親征而來,并與冒頓單于的主力大軍對上,更是連戰連捷,将匈奴人如趕羊般,朝着馬邑的防線趕去。

     固然,一場白登之圍,讓整個漢室天下都繃緊了心弦,甚至是驚懼交加,瞠目結舌! 但最終結果卻是:太祖劉邦輕敵冒進中了圈套,身陷白登之圍,冒頓單于兵圍白登,卻也根本無法徹底收縮包圍圈——隻能圍,卻根本無法對包圍圈内的劉邦所部先鋒,造成實際上的軍事打擊。

     後來的戰後統計,也從側面印證了那場垂名青史的白登之圍,雙方根本沒有爆發太過激烈的軍事沖突。

     ——白登之圍,從劉邦陷困,到援軍趕到解圍,這前後七天的時間裡,劉邦所部先鋒部隊,總共戰死、負傷不過數百人。

     考慮到當時,冒頓單于手握十數萬兵馬,劉邦的先鋒也同樣有兩萬餘人,且大半由禁軍:北軍精銳組成,就不能得出結論——這數百人的傷亡,基本都是匈奴人在山下挽弓抛射所緻。

     反倒是彼時的臘月凜冬,以及山上的極寒天氣,讓困守白登的漢軍将士凍死凍傷,乃至餓死了數千人。

     待灌嬰、周勃等大将率漢軍主力援抵白登,并做出一副要從外圍反包圍冒頓主力的架勢,以此逼迫冒頓退兵之後,戰事的走向,便徹底朝着有利于漢家的方向狂奔了。

     劉邦先鋒在白登,冒頓是十數萬重兵圍困之,卻一時半會兒根本吃不下劉邦的先鋒部隊; 而從外圍作勢反包圍,将冒頓所部大軍困在更大範圍内的漢軍主力,卻也是有足足二十萬之衆! 作為遊牧民族史上,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開國之君’,冒頓當然明白匈奴騎兵的優勢,并不在正面對抗漢軍步兵集群,而是在開闊的平原地區輾轉騰挪,拉扯放風筝。

     于是,自知無法吞下白登山這隻到嘴的鴨子,再不走就要被反包圍,葬送掉整個草原遊牧民族的國運,冒頓無奈之下,終究還是選擇了退兵。

     不退不要緊,這一退,可就讓整個漢匈邊境亂了套。

     ——單于庭主力退兵,原本還在沖鋒陷陣,為馬前卒的韓王信,當即就成了衆矢之的! 無奈之下,韓王信隻能放棄對漢地的攻掠,跟着冒頓單于往草原方向奔逃; 逃亡途中沿經頹當城,誕下一位韓王公子,韓王信遂取頹當城之名,為其取名:韓頹當。

     ——正是如今的漢弓高侯韓頹當無疑。

     冒頓單于退了,韓王信跑了,代相陳豨也隻能再次藏回幕後,以待時機。

     數年後,代相陳豨、燕王盧绾相繼反叛,也無一例外地下場慘淡——陳豨慘死,燕王盧绾叛逃匈奴,為匈奴東胡盧王。

     而在白登之圍後,即平城戰役後半頁,漢家直接将戰線逆推了回去,達成了對整個雁門郡的實際掌控,并奪回了北牆外的重要戰略支點:雲中。

     與此同時,一場平城戰役,幾乎是将漢家北境所有的隐患——暗中所有的敵對勢力都給炸了出來,并被太祖劉邦依次剔除,确保了之後數十年,漢家北方邊牆的相對安穩。

     從這些方面來看,漢匈平城戰役,雙方都沒能從彼此身上占到便宜,且都有得有失。

     ——匈奴冒頓單于兵圍漢天子,成為了草原遊牧之民公認的‘在世戰神’! 漢家則借此戰徹底穩住了北境,從而使劉邦得以騰出手,專心緻志的料理關東異姓諸侯,以免遺禍子孫。

     了解到這整個戰役進程之後,再回過頭,看衛青那‘兩個目标’的觀點,也就不難明白劉榮,為何會如此認可這種說法了。

     ——平城戰役,對于匈奴人而言,就是在确保能搶到東西、搶到人口的基礎上,争取打擊漢室政治聲望,減緩漢家政權穩定的進程; 對于漢家而言,則是在确保邊關不失,北境不亂的前提下,争取将北牆徹底鞏固住。

     某種意義上來講,雙方都各自達成了‘兩個目标’。

     但由于漢家也達成了目标,就使得匈奴人的‘兩個目标’,就顯得多少有些…… “衛中郎,天資卓絕。

    ” 良久,劉榮如是發出一聲輕喃,便輕輕依靠在搖椅靠背上,微微閉上了雙眼。

     隻嘴上,仍不忘耐人尋味道:“早些年,先孝景皇帝也曾對旁人說:太子天資卓絕,假以時日,未必不能為我漢家之雄主。

    ” “今日一番,朕覺得衛中郎,同樣天資卓絕。

    ” ··· “中郎,自勉。

    ”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