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針對性的準備,那依漢家的實力,這場仗很可能就打不起來,也根本沒必要打。
——當你擁有航空母艦,而敵人卻是隻有弓箭、長矛的食人族時,你需要做戰鬥預案嗎?
不需要。
你甚至根本不需要打這場戰争,就能得到敵人的投降書。
所以,無論是如今漢室,還是之後的曆朝曆代——但凡敵我雙方勢均力敵,就都很難做出過于詳細的戰争預案。
頂天了去,也就是定一個大緻的戰略目标,而後對領兵将帥丢下一句:朕要這個結果,至于具體怎麼做,就交給将軍臨機決斷吧。
臨機決斷,便是封建時代,對将官所提出的唯一要求。
在這一點上做得越好,便能離‘曠世名将’的投降越近。
因此,在過去,根本沒人想過,也根本沒人敢将太祖高皇帝身陷白登之圍,歸結為匈奴單于冒頓的全盤暗算。
但在今日,衛青卻提出了這個從來沒人敢想的可能性。
劉榮不理解,但大為震撼。
同時,心底的好奇心,也被這位日後的長平侯、大司馬大将軍徹底勾起。
“早在入宮後,自石渠閣拿出第一本兵書,交到衛中郎手中時,朕便曾與衛中郎探讨過。
”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
“相比起面面俱到,步步先敵,還是臨機應變更重要,也更現實一些。
”
“過往的每一場戰争,以及每一部兵書,也都是在印證着這一點。
”
“既如此,衛中郎又何以口出狂言,說冒頓兵圍太祖高皇帝,乃是早有預謀呢?”
話雖帶了些責問的意思,但劉榮的口吻中,卻更多是帶着好奇。
劉榮很好奇,同時也很期待衛青,能為這個曠世駭俗的論題,給出一個怎樣的解釋。
劉榮有種預感;
自己,好像要身臨其境——以一個‘當代人’的身份,親眼見證曆史上的長平烈侯,之所以能成為長平烈侯的成功之道了。
對于劉榮的好奇,衛青顯然也有所預料。
實際上,劉榮的反應,反而比衛青的預料淡定了不少。
這個觀點,衛青其實并非第一次言與旁人。
早些時日,在同韓頹當、栾布、俪寄等老将軍探讨——或者說是請教的過程中,衛青就曾提出過這個觀點。
隻是相較于劉榮的好奇,老将軍們的反應則相對激烈了些。
——一緻認為衛青是在聳人聽聞!
說直白點,就是想得太多,和空氣鬥智鬥勇。
至于這種可能性是否存在、衛青這個觀點是否值得推敲,是否值得深究,乃至于因此而對衛青刮目相看,老将軍們則是嗤之以鼻。
非但沒有因此而高看衛青一眼,反而還當着衛青的面,發出‘又是一個外戚寵臣’的譏諷。
有了對照組,對于劉榮願意聽自己細說的反應,衛青可謂是滿懷感激。
說起話來,也莫名多了一股自信,以及成竹在胸的淡然。
“臣有此念,其實也隻是一種猜想。
”
“——事實如何,除了冒頓自己,恐怕沒人知道。
”
“畢竟就連從小就在草原長大的弓高侯,都不曾聽誰說起過這種觀點。
”
“但戰争,往往就是對敵人真實意圖的猜測,以及其中,對幾方影響較大的幾種可能性做出預防。
”
“所以,臣大膽猜想,望陛下勿怪……”
先是為自己‘異想天開’的舉動給出一個解釋,并搶先表明自己就是‘試言’,得到了劉榮的言論豁免權;
又深吸一口氣,衛青便開啟了自己人生當中,第一個高光時刻。
“臣認為,為将者,需要在一場戰争開始之前,制定兩個目标。
”
“第一個目标,是必定會有機會,且有較大可能達成的。
”
“而第二個目标,是有可能出現機會,雖然很難成功,收益卻極為可觀的。
”
“在戰争當中,将領需要保證第一個目标達成,并尋找完成第二個目标的機會。
”
···
“如:平城一戰,匈奴冒頓單于的第一個目标,便是通過韓王信、代相陳豨,以及燕王盧绾等戍邊諸王、相,來攪亂我漢家的邊牆,從而削弱我漢家的邊防力量。
”
“與此同時,對我漢北邊牆進行掠奪。
”
“在韓王信确定會判漢投胡,代相陳豨确定會舉兵作亂,燕王盧绾也暗通款曲,蠢蠢欲動的前提下,這第一個目标,是很容易就能達成的。
”
“而冒頓的第二個目标——假設為:引誘太祖皇帝孤軍深入,從而伺機圍而殲之,甚至是生擒之!”
“那一切,就都說得通了。
”
短短幾句話的功夫,衛青身上那内斂、謙和,甚至有些過于謙遜的溫順氣質,早已經被少年不該有的蓬勃朝氣所取代。
便見衛青昂首挺胸,背負雙手,側對着劉榮,遙望向殿門外的遼闊天空。
“在戰前,冒頓大緻會想:此戰再不濟,也能在漢邊搶掠一批物資以及人口,讓匈奴上下過個肥冬。
”
“同時,隻要韓王信、代相陳豨等人信守承諾,便有很大概率能擾亂漢邊,讓漢家疲于戍邊,而無力對草原造成威脅。
”
“至于第二個目标——臣之所以有這個猜想,是臣認為:當時的冒頓,對我漢家的态度,與其說是攻掠,倒不如說,是試探。
”
“畢竟在平城戰役前,至多不過十年的秦王政末年,東胡統治下的大草原,尚且還是遊牧之民望秦黑龍旗而逃,根本不敢挽弓搭箭,更不敢南下牧馬的狀況。
”
···
“秦亡而漢興,雖諸多戰火,但對于匈奴人而言,左右不過是王朝更疊,中原換了一姓皇室。
”
“然我諸夏,仍舊是諸夏。
”
“——秦黑龍旗雖不再,然劉漢社稷,仍為炎黃之後、諸夏貴胄。
”
“所以,饒是冒頓鳴镝弑父,更先後戰勝東胡、月氏,以為草原霸主,對我漢家,恐怕也依舊是心裡沒底。
”
“心裡沒底,自然就要試探;”
“而試探一個新王朝最好的方式,無疑,便是試探他們的君王。
”
“也就是我漢家的開國之君:太祖高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