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39章 窦氏的未來

首頁
    毋庸置疑:對于窦嬰‘想要得到鍛煉’的請求,丞相劉舍給予了相當有趣的反饋。

     ——東西二市,外加一個子錢商人們的新聚所:槐市! 隻要能把這三個地方打理好,窦嬰不說能就此宰執天下,也起碼是證明了自己,具備了解決具體問題、處理具體事務的能力。

     這很重要; 尤其是在當今劉榮這一朝,這非常重要。

     事實上,當今劉榮在位這一朝,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成為了官僚群體心目中,前所未有的一個新時代。

     在過去,人們想要做官,有無數種方式和渠道。

     你可以好好學習,成為一個學術大拿,然後到皇帝面前指點江山,以讀書人的廣闊視角,謀求一官半職。

     你也可以建功立業,憑武勳為自己換來一個獎勵性質的職務; 隻要你别犯錯——甚至隻是不犯大錯,那即便你屍位素餐不作為,你也頂多是無法得到升遷,卻幾乎不可能被罷免。

     若是你出身底層,既沒有讀書學習的家庭條件,也沒有建功立業的身體素質,你也還有許多其他渠道做官。

     ——你可以對父母很孝順,以至于某間彰顯你孝順的事傳遍大江南北,你就可以舉孝廉,單憑孝順的名聲做官; 你可以很努力的種田,哪怕琢磨不出什麼新技術,單憑種田努力這一項,你也可以舉‘力田’,被授予啬夫之類的位置,負責教導老百姓如何更好的種地。

     甚至哪怕你出身商籍,一不能憑讀書做官,二不能從軍建功,三不能舉孝廉、四不能舉力田,你也依舊有屬于自己的方式,去謀求你想要的官職。

     捐官。

     沒錯,如今漢室,也同樣有用錢财‘買官’的渠道。

     而且不同于後世絕大多數朝代,在如今漢室‘買官’,并非什麼找人送禮走關系的灰色渠道,而是能正大光明向官府——甚至是直接向中央官府付款購買的合法渠道。

     通過這種捐官方式所任命的郎官,在這個時代被稱為:赀郎。

     赀,通資。

     赀為郎,即‘資為郎’——向官府交一筆錢,以換取成為郎官的機會。

     而且赀郎和赀郎之間,也不盡相同。

     漢官制:家赀百萬者,捐十萬為郎; 數百萬者,捐二十萬為侍郎; 千萬者,捐百萬為騎郎。

     其中,捐十萬換得的‘郎’,主要是負責文書整理、摘抄等事務,屬于打砸的,理論上沒有機會靠近皇帝聖駕; 捐二十萬換得‘侍郎’,則有機會在非正式場合——如劉榮自宣室前往後宮某殿時,侍奉于劉榮左右,聽候差遣。

     百萬錢換得的騎郎,顧名思義,可以在劉榮出宮時,成為跟随在劉榮聖駕左右的護衛騎士。

     除此之外——除了有錢人買官‘赀為郎’,貴族也有屬于自己的謀官渠道。

     蔭為郎。

     所謂‘蔭’,顧名思義,便是貴族子弟蒙父祖餘蔭,也就是先輩的面子,而得到皇帝的優待,給與一個入宮為郎,侍奉于天子左右的鍛煉機會。

     以上種種,幾乎涵蓋了社會上的方方面面,涵蓋了各個階級,乃至于各種狀況。

     ——貴族可以讀書,可以從軍,更或直接就是‘蔭為郎’; 底層百姓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狀況,有錢讀書就讀書,有身體天賦就從軍,實在不行就另辟蹊徑,要麼好好種田,要麼做個孝子; 就連處于漢家社會鄙視鍊、地位鍊底層的商人,也依舊有一個赀官的路子可以走。

     而且混出名堂的人還不少! 太宗孝文皇帝年間的廷尉張釋之,就是憑借富豪哥哥的産業赀為郎。

     在得道袁盎舉薦之前,張釋之已經做了十年的郎官,久不得升遷。

     見到袁盎時,張釋之便表達了自己打算辭官的想法,并對袁盎抱怨道:久宦減仲産。

     ——做了太久的官,沒混出什麼名堂,以至于仲兄的家産,都被我做官這些年給花縮水了…… 也就是說,在當今劉榮之前,凡漢家之民,無論尊卑貴賤,無論富庶貧窮,都有機會謀求個一官半職。

     但到了劉榮這一朝~ 準确的說,是從劉榮太子監國開始,大家便隐約感覺到:不知不覺間,做漢家的官,似乎多了一個隐性的先決條件。

     得會辦事兒。

     在過去,孝子舉孝廉而為縣令,可以一輩子都不管縣衙事務,甚至一輩子都不出現在縣衙班房; 隻做個甩手掌櫃,将具體事務全丢給副手們,自己則安心領着六百石到千石的俸祿,安度餘生便是。

     商人子弟赀為郎、貴族子弟蔭為郎,也不需要能力多麼出衆——去宮裡應付着待兩年,鍍層金,順便長長見識; 到了時間就出宮,憑借在宮裡增長的見識,在遠離長安朝堂的偏遠地區,甚至直接就是關東某個縣令,乃至郡都郵之類的職務,然後混吃等死一輩子,那也是很香的。

     唯獨力田,因為其本身就是有餘‘種田種的好’而做官,所以做了官之後也無法躺平,隻能更加努力的種田。

     可即便是‘無法躺平’的舉力田,也依舊是隻需要種田而已。

     但自打劉榮太子監國,逐步接管漢家的政權之後,一切,都在不知不覺間發生了變幻。

     ——對于舉孝廉,劉榮的第一反應很正常:派出采風禦史,核查孝子事迹是否屬實,并走訪其家鄉,核查其德行。

     但在審查結束,确定這就是一個孝子,可以舉孝廉時,劉榮卻并不像曆代先皇那般直接任命官職。

     而是先‘欣慰至極’的頒诏表彰,并舉為孝廉,順帶着把孝廉事迹傳播一番,以作為正面典型。

     然後,就把舉孝廉者接回長安,直接安排進少府、内史,乃至于相府這樣的具體事務部門鍛煉! 美其名曰:士不教,不得征;官不教,不得任。

     這麼做的效果非常顯著。

     自先孝景皇帝三年,也就是劉榮太子監國那年至今,這過去四年的時間裡,漢家全天下總共舉了三位孝廉。

     其中一人被安排到了劉舍的相府,鍛煉兩年之後外放關東,做了某個貧困縣的縣令。

     根據采風禦史帶回來的消息,那位舉孝廉出身,并曾在相府曆練的縣令做的好不錯——至少把縣内事務打理的井井有條,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