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金量孰輕孰重,卻是一目了然。
就說劉榮的祖父,漢太宗孝文皇帝劉恒,花費了足足二十七年時間,才讓後世華夏子孫豎起一個大拇指,認可了這位漢天子在‘文治’範疇的成就。
而原曆史時間線上的漢武大帝劉徹,卻在内部治理一塌糊塗,甚至險些讓漢家江山社稷崩塌的前提下,僅僅憑借‘武功’二字,便得以名垂青史。
——漢文帝劉恒,在位二十七年,兢兢業業一生;
花費足足二十七年的時間,達成了在‘文治’範疇的天花闆級成就,卻唯獨缺個‘武功’。
——漢武帝劉徹,在位五十四年,放浪形骸一生;
用足足兩倍的在位時長,霍霍了漢家足足五十多年,将文景之治的積累敗壞了個一幹二淨,百姓民水深火熱,民不聊生,卻唯獨隻有‘武功’。
但在後世,世人皆知漢武劉徹北逐胡虜,衛霍閃耀草原;
卻鮮有人知漢文勵精圖治,更為天下人贊為‘在世聖人’。
這,就是文治、武功二者之間的差别。
說不上二者哪個難度更大;
前者需要花費極為漫長的時間,需要極強的耐心,以及一定的政治能力;
後者需要極大的魄力,以及足夠穩固的威嚴。
但含金量一目了然——勵精圖治數十年,不如一戰所得之武功!
如秦奮六世之餘烈,勵精圖治百十年,終也抵不過始皇一掃六合,為華夏之祖龍。
如漢曆經文景之治,委曲求全數十年,終也還是抵不過漢武馬踏胡虜,鑄諸夏之脊梁。
作為漢太宗孝文皇帝的發妻,窦老太後至今都還忘不了丈夫臨終前,依舊在耿耿于懷的是什麼。
作為一個合格的政治人物,老太後更不可能不知道:對于一個皇帝而言,武功二字,究竟意味着什麼。
——如果是,在這場戰争前,劉榮隻是一個勉強成人,手腕勉強合格,政治水平勉強達标的菜鳥皇帝;
那此戰過後,有‘武功’二字傍身的劉榮,就徹底成為了真正口含天憲,言出法随的漢天子!
過去的劉榮制定政策,需要以現存律法為依據;
但從今往後,劉榮想要制定的每一項政策,都會有新的法律跟進,來補充政策的合法性。
這,就叫‘言出法随’!
這樣的狀況,顯然不是老太後希望見到的。
準确的說,對于這場戰争的結果,老太後的心情很複雜。
作為漢家的掌舵人——至少是理論掌舵人之一,老太後當然希望漢家在每一場戰争中,都能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戰果;
但作為一個個體、一個有權力欲望的政治人物,老太後顯然也不希望劉榮如此順利的獲取‘武功’,并以此為根基,過早的從手中奪走太多權利。
隻是眼下,米已成炊;
就算再怎麼無法接受,老太後也隻能強迫自己接受,并盡快适應自己的身份變化。
——從過去,代替先孝景皇帝,為新君劉榮‘撐場面’的決策者,轉變為日後,為天子榮提供建議,并适時提醒、告誡的參謀者……
“皇帝的陵、邑,可都有章程了?”
别了老半天,窦老太後才終于憋出來一句沒頭沒尾的警醒之語。
倒也不是老太後不習慣如今的角色;
——在孝景皇帝年間,面對着羽翼豐滿,還未即位便已壯年的孝景皇帝,窦老太後便基本都是這麼個參謀者的角色。
不時提醒一下皇帝這事兒别忘了、那事兒别拖了,然後就當甩手掌櫃便是。
但畢竟是從那個角色,先轉變為了呂太後、故薄太皇太後那樣的掌權者,如今又再度變回參謀者;
這突如其來的落差,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适應。
“定下了。
”
對于老太後的心理活動,劉榮有大緻的推斷。
知道老太後不是不願意接受現實,而是需要一點時間習慣,劉榮自也明白這個時候,不能刺激到老太後脆弱、敏感的神經;
于是,便一如往常般,恭敬應答道:“朝中百官共議,論定孫兒的陵、邑,為茂陵。
”
“本當于明歲開春,籍田大典後,正式開啟茂陵的築建事宜,但孫兒盤算着戰事方案,朝中事務繁雜,便将此事,也暫且延後了……”
劉榮可以賣了個破綻,老太後不出意外的皺起了眉頭。
“這也拖,那也拖;”
“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
“明年有明年的事,後年有後年的事!”
“什麼事都往後拖,堆積在一起,又要拖到什麼時候才算完?”
···
“更何況前歲有戰事、去歲有戰事,今歲、明歲、後歲,也未必風平浪靜。
”
“若再有戰事,皇帝難不成,還要繼續拖着大計、陵邑,乃至于日後的樁樁件件?”
便見老太後揪住劉榮的‘小辮子’,就是突突突突一陣牢騷;
宣洩過心中窩火,才繃着臉交代道:“大計,拖便拖了,隻是無論如何,都決不能再三拖延。
”
“——明歲,即皇帝三年初,必須舉大計!”
···
“至于陵邑,事關宗廟、社稷安穩,更關乎國本,萬萬拖不得。
”
“左右也不是什麼需要朝堂内外傾力協作下的事,至少也要讓少府開始着手,把陵邑先建起來。
”
“——先孝景皇帝在位六年,陵邑才成,還沒來得及廣遷關東豪強入陵邑,先帝便大行。
”
“今歲,皇帝便遷一批關東豪強,實先帝陽陵邑;”
“往後每三年,便要再遷一批,分批次實茂陵邑。
”
如是一番話說出口,見劉榮也沒有梗着脖子,更沒有因為身具‘武功’而翹尾巴,而是一如往常的恭謹姿态,老太後心中無源之火,也總算是消了下去。
卻也沒忘擺出一副大家長的姿态,苦口婆心的說教起來。
“陵邑因何關乎國本,皇帝心裡明白。
”
“治國,是門學問;”
“老子雲:治大國,如烹小鮮。
”
“皇帝要學的東西,還多着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