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78章 禮儀之邦?邦邦邦!

首頁
    抛開窦嬰的外戚身份不談,單說能力,劉榮還是比較認可這個表叔的。

     畢竟再怎麼說,也是窦氏外戚傾一族之力,所選拔、培養出來的精英,又在故南皮侯窦長君、章武侯窦廣國這兩位同族長者身邊跟了不少年,學到了不少東西。

     再考慮到窦嬰‘大儒’的身份,以及儒家在如今漢室愈發強勢,甚至已經在民間近乎達成學術壟斷等客觀事實——毫不誇張的說,窦嬰這個人,劉榮是一定要牢牢把握在手裡了。

     就算窦嬰隻是個搖頭晃腦,之乎者也的腐儒,劉榮也肯定要讓窦嬰在丞相的位置上涮一下,然後再搞個榮譽職務,把窦嬰長期留在長安朝堂。

     更何況窦嬰,并非隻有‘儒家代表人物’的象征價值。

     ——作為外戚,尤其還是當朝太皇太後:窦老太後族人,窦嬰的存在,将在很大限度上保證劉榮與老太後,或者說是東西兩宮之間的政治鬥争,保持在鬥而不破,或者說是暗下争鬥,明面上和平的狀态。

     與此同時,曾投身行伍的軍方背景,使得窦嬰具備了在漢家不容置疑的政治履曆:文武雙全! 再加上窦嬰本身具備的才能,以及在朝野内外享有的聲望,劉榮幾乎可以斷定:窦嬰為相,于劉榮乃至漢家宗廟、社稷而言,幾可謂百利而無一害。

     之所以是‘幾可謂’,而非‘絕對’,自然是外戚的身份,為窦嬰帶來的負面影響。

     要想知道這負面影響的來源,還得追溯到高後呂雉…… 從本心上說,就算劉榮不内定、不插手下一任丞相的民主選舉,并且阻止窦老太後扶持自己的族侄; 或者更直接點——就算直接把窦嬰的信息蓋住,隻告訴朝堂内外:有這麼一個人,有這樣這樣的能力、這樣這樣的背景,曾做過什麼什麼事,取得了什麼什麼成果; 哪怕是這樣,漢家的下一任丞相,都幾乎必定是窦嬰! 也就是說,窦嬰本身就有資格做丞相,且無論能力還是資曆,都找不出比窦嬰更适合丞相的人選。

     當然了,眼下,才剛到禦史大夫岑邁告老乞骸骨,窦嬰即将成為亞相禦史大夫的階段。

     不出意外的話,除非現任丞相劉舍在短期内暴斃而亡,又或是犯了大錯被罷相,否則,窦嬰為相,便大概率要等到劉舍壽終正寝的那一天。

     許是三五年後,或是七八年間——便是十五二十年,也絕非不可能的事。

     但窦嬰還很年輕; 對于政治人物而言,花費不超過二十年的時間,從副總理的位置熬上總理,并非一件多麼不可接受的事…… “近些時日,朝堂内外頗有物論;” “說是朕還未加冠親政之時,便對來訪的匈奴使團惡語相向,完全不顧過往之盟約,乃至基本的禮節。

    ” “——甚至有人說,朕還沒加冠便是那般,如今加了冠、親了政,隻怕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 “不知這些傳言,魏其侯可有耳聞?” 漫步行走于上林苑入口大門起始,直通博望苑的直道之上,劉榮背負雙手,面色淡然; 一邊漫無目的的觀覽着道路兩側的風景,嘴上,也不忘一邊與窦嬰有一搭沒一搭的交談着。

     聽聞劉榮提及此事,窦嬰自是當即含笑點下頭。

     斟酌一番用詞,才隐晦說道:“陛下少年熱血,權謀手段至剛至陽;” “而在陛下之前,先是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三年,孝景皇帝在位六年。

    ” “——前後足足三十年的時間,我漢家的天子在面對匈奴人時,都奉行虛與委蛇、忍辱負重的陰柔之策。

    ” “三十年呐~” “放在民間,便大抵是一農戶男丁的一生……” ··· “陛下少年即立,血氣方剛,主行霸道,又明顯有别于太宗、孝景兩代先帝的王道。

    ” “朝堂内外一時不适,也實屬人之常情。

    ” “畢竟我漢家,可是太久太久沒能在匈奴人面前,挺起腰杆子說上一句話了……” “彎了三十年——甚至自有漢以來便一直彎着,足足彎了五十來年的腰杆子,突然一下挺直了,自也難免有人反應不及。

    ” “甚至于有些人,打自娘胎裡蹦出來的那一天,腰杆子便一直彎着,便以為我漢人的腰杆,他天生就該是彎着的!” “對于這種人來說,讓他把腰杆挺直,不亞于讓倒着走路,站着睡覺……” 窦嬰嘴上說着,面上也不忘做出一副‘國有雄主,不勝榮幸’的模樣,甚至還滿是舒坦的長呼出一口氣。

     卻見一旁,聽聞窦嬰這番隐晦的應答,劉榮卻是嗤笑着側過頭,以異側手的食指,隔空朝着窦嬰點了又點。

     點的窦嬰都有些端不住,帶着尴尬而又不失禮貌的微笑低下頭去,劉榮才含笑搖頭,将目光從窦嬰身上收回; 遙望向遠方,悠然發出一聲長歎。

     “與其說,朕主行霸道,至剛至陽,倒不如說朕年少智短,沒能學到太宗皇帝、孝景皇帝的高明手段。

    ” “——不具備老辣手腕,這才像個愣頭青一樣,妄圖快刀斬亂麻;” “實則,卻是為了一時之快,而為宗廟、社稷,埋下了不知多大的禍根……” 一番明顯是在批評自己,或者說是在承認錯誤的話,劉榮說出口來,卻莫名帶上了一抹嘲諷意味。

     嘴上故作唏噓的說着,劉榮也不忘悄悄斜過眼,微瞥向身旁的表叔窦嬰。

     但凡有第三人在場,看到劉榮這幅模樣,都會當即明白:劉榮先前那一番自我批評,不過是在釣魚執法,想要看看窦嬰的反應而已。

     窦嬰自然看不到身體斜前方,隐隐背對自己的劉榮,正斜着眼不着痕迹的打量自己; 可窦嬰也隐約能明白:當今天子榮,從來都不是會主動承認錯誤的性子。

     非但當今劉榮不是——從太祖高皇帝劉邦,到太宗孝文皇帝劉恒,再到先孝景皇帝劉啟; 凡是漢家的天子,就沒有哪個具備‘知錯就認,認了就改’的優良品格。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作為肉體凡胎的人,漢天子自然也會犯錯。

     饒是英明神武如太祖高皇帝,德披蒼生如太宗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