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70章 ‘君’的意志

首頁
     “——太宗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十四萬大軍入北地一戰,北地都尉部,戰損幾何、斬獲幾多?” “北地都尉孫卯,又浮斬幾級?” 劉榮此言一出,早有心理準備者如丞相劉舍,自是做出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情。

     至于其他人,卻是被劉榮這莫民奇妙的一問,而震的再次愣在原地。

     這······ 阿這······ “回陛下。

    ” “那一戰,北地都尉部,自都尉孫卯以下,共四千九百八十三人,悉數戰死,無一生還。

    ” “全軍覆沒,連戰況都是後來,自草原歸降的弓高侯等,以草原言傳相說,方為我漢家所知曉······” 已經明白劉榮要怎麼做,劉舍自也是默契的為劉榮捧起哏。

     劉舍如此給力,劉榮自也不甘落後; 當即再道:“如此說來,當年一戰,北地都尉部戰殁将士,共四千九百八十三人。

    ” “——比此戰,程不識所部戰殁數量,都還要多七百餘;” “斬獲無從說起,便是無。

    ” “——此戰,程不識部,好歹還有那麼八十多級斬獲。

    “ ··· “一戰而沒四千九百八十三人,斬首無——故北地都尉上下,緣何無罪?” “浮斬欠四千九百八十三——連自己的命,都欠浮斬‘欠’進去了,都尉孫卯,又為何有功?” 這一回,劉舍倒是沒再站出來冒頭。

     卻換做韓頹當站了出來,以權威人士——軍方高級将官的角度,細心為劉榮‘解答’起了此事的内因外由。

     “禀陛下。

    ” “故北地都尉之功,不在斬獲、不在浮斬;” “按照太宗孝文皇帝當年的原話來說,故北地都尉之功,在于以微弱兵力抵禦強敵,以近三十倍的兵力差距,将老上單于親自率領的十四萬匈奴大軍主力,在朝那塞外拖了數日。

    ” “也正是這數日,為北地百姓撤離、隐居争取了時間,也為長安朝堂争取到了反應時間。

    ” ··· “臣清楚的記得,當年,朝堂内外談論起故北地都尉孫卯——孫公時,幾乎都是在說:若非孫卯死戰朝那,那匈奴先鋒火燒的,或許就不是回中宮了。

    ” “——許是新豐栎陽宮;” “許是甘泉行宮。

    ” “更或者,直接就是長樂、未央二宮······”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朝公百官即便是再遲鈍,也總該反應過來劉榮想要做什麼了。

     劉榮也不負衆望的圖窮匕見,順着話頭,擺出了自己此番大費周折,所要表達的核心議題。

     “有勞桃侯、功高侯,将如此淺顯的道理,告知朝中公卿百官知曉。

    ” 說着,劉榮終是會過身,側對着劉舍領銜的朝公百官,手指,卻是虛指向身體斜後方的程不識及北地諸将。

     “當年,故北地都尉五千将士死守朝那塞;” “此戰,程不識親率北地都尉部,又北地民男、關中援軍共近兩萬——同樣是死守朝那塞。

    ” ··· “真要說有哪裡不一樣,那也就是當年,故北地都尉部五千将士,面對的是匈奴單于親率的十四萬大軍;” “而程不識,則是以近兩萬的兵力,面對匈奴右賢王率領的七萬匈奴軍隊。

    ” “——三十倍的兵力差距,和不到四倍的兵力差距,程不識的處境,确實比當年的孫卯好許多。

    ” “但程不識給出的答卷,難道不也比當年的孫卯,要好許多嗎?” 嘴上如是說着,劉榮還不忘面帶疑惑的轉動着身體,将目光撒向劉舍左右,那些依舊對程不識暗含不滿者——主要是功侯貴戚。

     在這些‘肉食者’身上掃了好幾圈,劉榮才繼續道:“孫卯以下,故北地都尉四千九百八十三名英烈,固然可歌可泣;” “——但程不識麾下,這些能活着來到長安的将士,這些能為麾下陣亡兵卒操辦後事,照拂他們遺孤、遺孀的幸存者,難道不更應該讓朕、讓諸公,感到慶幸和敬佩嗎?” ··· “昔,孫卯率部死戰,将老上單于十四萬主力,在朝那塞拖了三日。

    ” “今,程不識同樣率部死戰,讓匈奴右賢王七萬大軍,在朝那塞外空耗四十餘日,卻始終沒能踏入北地半步!” “——孫卯為北地百姓、為長安朝堂,争取了三日逃命、應對的時間;” “程不識卻讓北地百姓不需要逃亡,長安朝堂不需要擔心匈奴人肆虐北地,甚至兵臨蕭關!” “這,難道不是更大的貢獻、更大的功勞嗎?” 随着劉榮接連發出數問,以劉榮為界,分為左右兩個‘陣營’的人群,卻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反應。

     ——劉榮身前,劉舍身後,朝公百官的頭越來越低,腰越來越彎; 望向程不識的目光,也愈發沒有了底氣。

     反觀劉榮斜後方,程不識身後的北地衆将,腰杆那是越挺越直,腦袋也是越昂越高! 雖仍舊滿含熱淚,但望向程不識——望向上官背影的目光中,卻也帶上了滿滿的自豪和驕傲。

     也就是在這時,劉榮終于為這場計劃之外的鬧劇,畫上了一個令人驚歎的句号。

     “在朕看來,程不識和故北地都尉孫卯,是一樣的人。

    ” “——都是我漢家的功臣!” “孫卯處盡艱難,兵力薄弱,敵軍又太過強大,所以全軍覆沒,隻給天下人,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勇傳說。

    ” “程不識兵力稍多,但也依舊處于劣勢兵力;“ “敵人固然沒有那麼強大,卻也終歸是匈奴右賢王,以及匈奴在幕南能調動的大半兵力。

    ” “程不識能守住朝那塞,很不容易,也同樣值得頌揚。

    ” ···· “朕認為,我長安朝堂,不能因為孫卯殉了國、丢了朝那、全軍覆沒,就認為他有功;” “更不能因為程不識活了下來、保住了朝那,就認為程不識沒有功勞。

    ” “——我漢家的爵祿、封賞,難道是有什麼隻給英烈後人,而不能給活着的功臣本人的忌諱嗎?” “還是說我漢家,不以貢獻來判斷一個将領的功過,反而以生死,而作為判斷依據呢?”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