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61章 人心啊~

首頁
    榮嘴上雖然說某人某人如何——甚至指名道姓提到了李廣,衆人也還是難免被濺射傷害所波及。

     但終歸是政治人物,臉皮早就練得比長城的城牆還厚; 僅僅隻是羞愧了不片刻,衆人便紛紛緩過勁來,先後擺出一副義憤填膺的姿态。

     就好似是在告訴劉榮:居然還有這種事? 實在是太氣人了! 臣等作為陛下的臣子,居然沒有發現這樣的狀況,實在是不應該; 日後,這般無恥的人,臣等絕不與之為伍! 而這,也正是劉榮此番,改革軍功核算制度所需要的。

     後世有一位偉人說過,團結大多數,打擊一小撮。

     但在這個時代,在現有的客觀條件下,劉榮還無法做到團結朝堂之上的‘大多數’。

     索性也就不強求,轉而決定:擒賊先擒王! 就此刻,站在宣室殿内的朝中重臣,無論是哪一個,放在先孝景皇帝那會兒,都絕對無法具備如今的權勢。

     ——現而今,禮絕百僚,群臣避道的丞相劉舍,是先帝朝毋庸置疑的幸佞小人! 朝中不止一次、不止一人曾說過:劉舍能做九卿,一半靠的是現在的劉姓,另一半,則是靠着祖上的項姓。

     現在怎麼着? 莫說是丞相府——便是劉舍的桃侯府,都已經在過去幾年換了好幾個門檻! 過去,罵劉舍罵的最兇、最勤的那幾個,恰恰也是現如今,跑桃侯府跑的最多、跑的最勤的。

     隻能說,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

     國與國之間如此,人與人之間,亦不外如是。

     再說禦史大夫岑邁——先帝朝的少府卿,除了一毛不拔,便沒什麼值得人稱贊的特質。

     朝堂内外提及此人,也大都隻是就岑邁的原則性,或由衷,或暗諷着贊歎一番。

     現而今,岑邁卻已官至亞相禦史大夫,在外朝地位僅次于丞相劉舍,實打實的三公! 雖然年紀大了些,不大可能再進一步,卻也是如今漢家數一數二的重臣; 放眼如今漢室天下,需要岑邁點頭哈腰賠笑臉的人物,也不超過五指之數。

     太仆直不疑? 太宗皇帝朝平平無奇的中郎,秩六百石,到先帝朝才做了未央宮衛尉; 又在吳楚七國之亂時平亂有功,加官進爵,封了侯做了衛尉,跻身九卿之列,卻是衆所周知的‘靠愛惜羽毛,彰顯德行’做官。

     廷尉趙禹? 先帝朝的廷尉左監,比千石的小蝦米,上了朝連主動發言的資格都沒有…… 這些人在過去,都是絕對意義上的小人物——哪怕是丞相劉舍,在三公九卿一級眼中,也同樣如此。

     但現在,這些人卻組成了劉漢政權最高決策層的核心班子,成為了站在漢家權力金字塔最頂部的一群人。

     劉榮想做某件事,如果這些人反對,那就算劉榮硬要做,難度也會極高; 反之,隻要得到這些人的支持,哪怕劉榮是要手搓殲星艦,也至少不會遇到太大的人為阻礙。

     今日,劉榮算是就軍功核算制度改革一事,得到了公卿級别重臣的一緻支持; 日後具體推行起來,也就不再需要劉榮事事親為——有這些人在,甚至是有下面,那些願意捧這幾人臭腳的官員在,此事便算是成了大半。

     而這件事一旦完成,無論是對于此戰之後的程不識,還是漢家日後的軍隊建設,乃至于民風引導、戰争動員,都能起到舉足輕重的影響。

     這,才是劉榮在眼下——在北牆戰事正憨,劉榮自己都還熬着日子,等着開春加冠大婚的微妙時間點,莫名其妙要改革軍功核算制度的真正原因。

     ——保程不識一手,免得戰後程不識因‘作戰不利’而獲罪,隻是順手而為; 為日後的漢匈決戰鋪路、創造更為積極地政策環境,才是劉榮的真實目的。

     政策内容得到決策層的支持,具體措施上,劉榮自然也沒忘拉個典型出來,好将口風放出去,以供朝堂内外明白自己的意圖。

     很不辛:劉榮這次挑選的典型,依舊是曆史上,那位‘終老難封’的悲情人物…… “李廣為雁門守,戰功卓著。

    ” “為驗證李廣的才能,調李廣為廣陵太守,不日赴任。

    ” “除調任外,别無賞賜、嘉獎。

    ” 劉榮此言一出,衆人當即心下了然。

     ——廣陵太守…… 曾經的吳國領土,絕對意義上的南方,現直屬長安中央的關東臨海地區。

     做了廣陵太守,李廣别說再找匈奴人的麻煩了——就算是想見到匈奴人,都得好好想想該枕什麼樣的枕頭,采取什麼樣的睡姿。

     太守平調太守,看似不涉及升、貶,但邊郡太守平調内陸——尤其還是北方最前線直接平調南方荊吳,貶官雪藏的意味已是顯而易見。

     再加上劉榮刻意加上的那句‘不另外賞賜、嘉獎’,就更坐實了李廣此次調任,完全就是給李廣留個面子…… “臣等,亦深以為然。

    ” “李廣為雁門守,鎮守邊關,實在是太過屈才;” “去了廣陵,李廣一身曠世奇才,也算是有了用武之地……” 雖不知劉榮為何對李廣有如此成見,卻也絲毫不影響衆人逮着個杆子就往上爬,當即接過話頭,順着說起來李廣的‘豐功偉績’,以及廣陵郡這個平台,對李廣發揮才能的重要性。

     又和衆人聊聊了朝中瑣事,劉榮便也沒再多留衆人; 象征性的邀請衆人一同用餐過後,便順勢接受了衆人的推辭。

     待諸重臣各自離去,劉榮這才長呼出一口氣,起身走下禦街。

     走出殿門,來到宣室殿外的長街前,背負雙手,居高臨下的看向諸重臣離去時的背影。

     發現有人回頭看向自己,劉榮還不忘含笑揮揮手; 隻心下,劉榮卻悠悠發出一聲長歎,眉宇間,也悄然湧上一抹不以為人察覺的陰郁。

     “公卿眷戀官爵、名祿,對朕予取予求;” “其他人呢?” “那些隻身徹侯之爵,卻無一官半職,賦閑在家的公侯貴戚呢……” “甚至就連這些人,也未必不會陽奉陰違——當朕的面點頭連連,背着朕又暗中下絆子……” ··· “呼~” “誰說做皇帝容易的?” “早知道前世,便該考個心理學博士之類……” “起碼這些人在想什麼、想做什麼,都能肉眼看出些端倪;” “而不是像現在這般,腦細胞死一茬又一茬,二十出頭的年紀,頭發也是一把一把掉……”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