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2章 邊牆有變?!

首頁
    在長安,已經不動神色間穩固住自身地位的天子劉榮,正懷念着自己曾經的太子中盾衛程不識; 而在邊關——在北地郡,已經官拜北地郡守,同時兼領北地一切軍陣事務的程不識,也得到了長安傳來的消息。

     “整編細柳、霸上、棘門三軍~” “沒有句注軍?” 站在郡城外牆上的牆垛内,看着手中,那卷朝中友人遣奴仆送來的書信,程不識隻頭都不擡的問出一句; 聞言,便見一旁風塵仆仆的壯奴當即躬了躬腰,恭敬無比道:“朝議結束之後,主君确曾單獨請見過陛下,以句注軍之事相問。

    ” “但陛下似乎并不很喜歡,或者說是有些排斥句注軍,隻以句注山位于邊關,不宜擅動為由,将此事搪塞了過去。

    ” “——奴自長安啟程之時,陛下也正式頒下诏谕,整編細柳營為射聲軍,整編霸上軍為鐵衛軍。

    ” “至于棘門軍,更是直接整編為:遂軍。

    ” “下設足足八個遂營校尉,專精于鋪路架橋、掘土伐林之事;” “全軍兵員足足一萬六千人,愣是連一柄劍、一張弓都不予配備……” 聽聞壯奴此言,程不識隻下意識擡了下眼皮,撇了眼面帶不忿之色的壯奴。

     待那壯奴自知失言,讪笑着低下頭去,程不識這才重新低下頭,繼續觀看起手中書信。

     “關中人?” 莫名其妙的一問,也引得壯奴略帶羞愧的點了點頭:“祖籍藍田。

    ” 聞言,程不識隻不無不可的點了點頭,也沒再揪着壯奴一時失言不放。

     ——和南北兩軍一樣,同屬長安拱衛力量的細柳、霸上、棘門三軍,兵源也是清一色的關中子弟。

     隻是相較于南北兩軍,這三支理論上的臨時武裝,并不要求兵員滿足‘關中良家子’這兩個要求。

     沒錯; 關中,良家子——這是兩個要求:關中戶籍,及良家子弟。

     關中戶籍好理解:籍貫關中任意地方,且戶籍錄于農籍即可; 至于良家,則并非字面意義上的‘好人家’,而是特指如今漢家的中堅力量:中産階級自耕農。

     所謂良家,首先就要滿足财産方面的硬性條件:家财十萬錢。

     這即是如今漢家‘中産之家’的準入門檻,也同樣是‘良家’群體的先決條件:你首先得具備中産之家的财産,你的家族才能被稱之為政治角度的‘家’。

     若不然,你的家族壓根兒沒資格稱為‘家’,頂多就是‘戶’。

     滿足中産之家的财産要求,可以被稱之為‘家’了,你才有資格被讨論‘良’不‘良’的問題。

     至于良不良,倒是很好判斷:家世清白,往上數個三五代,也就是自有漢以來,直系先祖沒出過逆賊即可。

     事實上,滿足‘關中戶籍’這一條件的,基本都不大可能家世不清白。

     ——家世不清白,政治成分有問題的人,不是死了整戶口本,就是被舉族流放邊關; 逆賊的後人,别說是還能把戶籍落在關中了——能不被劃入奴籍,也就是通俗意義上的‘失去戶籍’,都已經是天大的福氣。

     所以,事實上,南北兩軍兵士的‘關中良家子’成份,和細柳、霸上、棘門三軍将士的‘關中子弟’身份,僅有的差别隻在于家産。

     關中良家子,必定是家境相對較好的中産之家; 而關中子弟,可能是殷實的自耕農子弟,也可能的窮人家的孩子。

     總歸再窮,也不至于家世不清白就是了。

     說回此番,劉榮整編細柳、霸上、棘門三軍,關中人民對這三支部隊的感情,就算沒有對北軍那般熱烈,但也至少同樣将這三支部隊,視作關中人的子弟兵。

     子弟兵被整編,關中人自然難免會關注到整編後,這三支子弟兵會過什麼日子。

     射聲軍,鐵衛軍,倒也罷了——總歸還是兵; 而且還是步兵中,最精銳的弓弩兵及重裝兵。

     但遂營,也就是後世人理解的工兵…… 啊? 一支原本可以上戰場的野戰部隊,被整建制改變為工兵? 換做是誰,心裡恐怕都不會舒服。

     這也是為何程不識在看到壯奴面帶不忿之色時,會問一句‘關中人?’的原因所在。

     程不識是雁門人,土生土長的邊民。

     或許是由于自幼便生長在國境線——尤其還是已知世界唯二,且處于敵對狀态的龐然大物國土接壤的前線,程不識向來不大在意籍貫這個東西。

     在程不識看來,無論是關中子弟,還是關東兒郎,總歸都是漢人; 進了軍中,便都是漢家的兵。

     至于是做弓弩兵還是刀盾兵,步兵還是騎兵,又或是遂營、民夫——各有所長,也都各有所用。

     當然,最主要的是:曾在太子宮任職中盾衛的經曆,讓程不識對新君劉榮,也有相當程度的了解。

     ——劉榮,擁有與自身年齡嚴重不符的宏遠視角,考慮問題向來是走一步,看三步,再嘗試着盤算七八步。

     簡單來說,就是程不識堅信:劉榮不會無的放矢。

     劉榮對細柳、霸上、棘門三軍的整編,必定有着自己的考量——而且還是深遠的考量。

     雖然不太明白具體為何,但畢竟是朝堂内外,衆所周知的當今潛邸心腹; 看過手中書信,程不識終還是嘗試着,為劉榮稍微找補了幾句。

     “遂營,确實很重要。

    ” “尤其是在北方,在同匈奴人作戰時,我漢家便總是因為糧草輸送問題而被限制,不能随意調動、騰挪。

    ” “——陛下曾說過,日後我漢家,是要揮兵北上,讓我漢家的将士,同匈奴人在草原作戰的。

    ” “草原多沼池難行之地,有遂營鋪路架橋,确保大軍糧草供輸,也同樣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 這便是程不識認知中,劉榮整編棘門軍為遂營的原因。

     再多,程不識就想不出來了。

     畢竟程不識聞名天下的,除了其治軍嚴明之外,便是機械般冰冷無情的步步為營。

     說白了,就是不知變通。

     一個因為不知變通而聞名天下的人,自然無法明白劉榮那些跨越時代兩千多年、跨越足足好幾個文明進程的先進理念。

     至于句注軍,程不識也大緻能明白劉榮,為何會在整編細柳、霸上、棘門三軍的同時,将同時期設立的句注軍給漏忘。

     ——細柳、霸上、棘門三營,自編制成立至今,就一直駐紮在長安附近。

     細柳營駐兵之所,是位于渭水北岸,長安城西側,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