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06章 太上皇?

首頁
    “臣,鬥膽……” “請家上,收回成命……”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

     一慌已是三年過去,曾經的英俊青年,如今也已經成了皮膚黝黑,五大三粗的漢子。

     隻是每每來到這校場,看到那方點将台,栗倉的腦海中,便總是會浮現出三年前,自己請求劉榮另外考慮人選的時候,劉榮望向自己的笃定目光。

     “呼~” “如此三年,也算是不辱使命……” 身着軍袍,在點将台邊沿垂腿坐下身,将頭上銅胄放在身邊,又側傾着身,将身上的甲具稍松開了些,栗倉便悠悠發出一聲長歎。

     再雙手撐于身後,昂首望向校場内,正手握木棍兩兩捉對‘厮殺’的羽林将士們,栗倉的嘴角,也悄然翹起一抹弧度。

     ——三年前,便是在這處軍營,在這處羽林大營之外,監國太子劉榮,正式做出了任命:有母族堂兄栗倉,來擔任羽林衛第一任都尉。

     初受此任,栗倉誠惶誠恐,推脫不成,便隻得找上家族為自己提供幫助。

     隻是後來發生的一切,卻都大大出乎了栗倉的預料。

     一開始,是太子中盾衛程不識,從自己在軍中的故舊部曲中,調來了一批中層軍官。

     人數不多,也就是三五十号人。

     而後,便是在這三五十号人的幫助下,栗倉很快便坐穩了羽林都尉的位置。

     再後來,便是少府内帑間歇性送來各式奇異、古怪的武器軍械,來讓羽林衛試用。

     用得好,便迅速列裝一批; 用得不好,就拿回去回爐重造。

     短短三年的時間,曾經隻有一千多人的羽林都尉,也已經擴展到了一個滿編都尉,共計五千人。

     其戰術打法、武器軍械列裝,更是有異于漢家現有的每一支部隊。

     “送來博望苑的英烈遺孤,早就突破了五千之數;” “我羽林衛滿編,多出來的……” “——說是家上打算在近日,再設一部親軍都尉。

    ” “似是号‘虎贲’?” 自言自語着,栗倉又不由自主的搖了搖頭; 盯着正在操演的将士們,又看了半晌,才從點将台上站起身,回到自己的大帳,卸甲更衣,方走出羽林大營。

     ——羽林都尉,并非是栗倉的唯一職務。

     準确的說,栗倉如今在漢家的職務全程,是上林苑博望監令,兼領羽林都尉…… “少府的水車,應該就是近幾日,要安置到博望苑的田間了吧?” “也不知道派人來傳個消息……” · · · · · · 長安城,未央宮,宣室正殿。

     不出劉榮當年所料:自當年,即天子啟新元三年秋開始,劉榮太子監國,便一直持續到了現在。

     眼看着已經到了天子啟六年秋七月,劉榮這個原本隻應該‘監國數月’的太子儲君,卻仍舊手握着監國大權。

     此刻,天子啟正悠然側躺在宣室殿的禦榻之上,時不時朝禦榻側前方瞥一眼。

     而在天子啟目光所及,劉榮正端坐在自己的監國太子專屬座位之上,無比熟稔的查閱着朝政奏疏。

     翻到好處理的小事,劉榮便自己順手處理了,順便頭也不擡的說上一句:“當年,廬江國遭了雨雹之災,旋即便是糧食絕收、舉境災荒。

    ” “——朝堂撥了赈災糧,另由太醫屬派了太醫、學徒若幹,前去控制瘟疫。

    ” “到今年開春,廬江國已經恢複了正常的春耕,且農稼長的不錯,收成當是不會差。

    ” ··· “廬江國相上書,請求父皇再免廬江農稅三年;” “兒意,再免一年,也就差不多了。

    ” “——真免三年,前後加到一起,那可就是六年了。

    ” “六年不交稅,等日後,再想從廬江國收農稅上來,怕是還要在生一番波折。

    ” 嘴上說完,劉榮手上的筆也應聲懸在了竹簡之上,稍帶詢問的目光,也随之向禦榻之上的天子啟投注而來。

     卻見天子啟聞言,隻慵懶的平躺在榻上,舒舒坦坦伸了個懶腰; “嗯~” “啊~~~” ··· “都免了三年,已然差不多了~” “一場雨雹,全境絕收一年——若非還遭了戰禍,免兩年便足矣。

    ” “朕仁義,多加了一年,總共免了三年。

    ” “再免,那廬江國的農人們,怕是就不知道‘農稅’為何物,不知道‘天子’為何人了。

    ” 聞言,劉榮卻是罕見的将手中毛筆落回了硯台邊沿,而後滿是嚴肅的擡起頭。

     “廬江今年才恢複正常的農耕,到了秋收之後,老百姓才能好生喘一口氣、才能安心吃上自家種出來的糧食。

    ” “這種時候,若朝堂如此急不可耐的去收農稅,免不得要讓百姓民生出怨怼。

    ” ··· “嗯……” “——不妨這樣。

    ” “先讓廬江國,把今年的農稅收上來,惹得百姓民怨聲載道;” “等農稅收完了,百姓民也生出怨念了,父皇再派人宣诏,免去今年的農稅。

    ” “甚至可以怒斥廬江君臣‘不當人子’,勒令廬江國,将收上來的農稅,再給農人們退回去。

    ” “如此一來,廬江百姓縱是懷怨于心,也是針對廬江國的君、臣。

    ” “對父皇,則會感恩戴德,萬民歸心?” 便見天子啟聞言,隻耐人尋味的一笑,望向劉榮的目光中,更是帶上了慢慢的戲谑。

     “朕說什麼來着?” “——真論陰謀詭計,朕這個‘太上皇’,可比不得我漢家的監國太子~” “你瞧瞧;” “輕描淡寫之下,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這就把百姓民的怨念,給引到廬江上下君臣身上了……” 天子啟一如往常的陰陽怪氣,劉榮早已是見怪不怪。

     知道老爺子這是認可了自己的方案,當即便落筆,否了廬江國請求再免稅三年的奏疏。

     ——非但否了免稅三年的提議,甚至還專門做了批複:今年秋收之後,廬江國上下,正式開始收取農稅。

     而後将竹簡收起,放到身體左側的木箱之中,又從右側拿起一卷新的竹簡。

     一邊将竹簡在面前攤開,嘴上一邊也不忘配合着老爺子,有一搭沒一搭的聊着天。

     “太上皇此言差矣~” “兵法有雲:攻心為上,攻城為下。

    ” “——想當年,太上皇一手《削藩策》,惹得天下遍地戰禍,百姓民哀鴻遍野,民不聊生。

    ” “好不容易平了亂,又鬧出水淹邯鄲那樣的醜事,搞得趙國上下軍民,至今都還和長安朝堂離心離德。

    ” ··· “吳楚亂雖已平,但關東各諸侯藩王,卻也還遠不到盡失民心的程度。

    ” “與其讓太上皇無休無止的派兵戒防,惹得北牆都得抽出兵力,去防備諸侯作亂,還不如借着這樣的機會,一點一點讓諸侯藩王,失去各自子民的擁戴。

    ” “——沒有了子民擁戴,那諸侯藩王,也就是一個稍富貴些的宗親劉氏。

    ” “就算日後有心作亂,沒有百姓輸稅納糧,甚至是投身叛軍——那些個居心叵測的藩王們,也隻能在自己的王宮裡怨天尤人,而後醉生夢死了……” 滿是自然地說着這番明顯‘大逆不道’的話,劉榮稍活動了一下脖頸,便又再度投入到了奏折批閱的工作當中。

     而在禦榻之上,天子啟也完全沒有因為劉榮一口一個‘太上皇’的戲谑稱呼,而生出哪怕半點不愉。

     莫名陷入一陣沉思,直到劉榮的筆再度懸在了竹簡之上,正要開口請示,天子啟方搶先開口道:“說到北牆防務空虛,朕,倒是想起一件事來。

    ” “——早些年,太子曾說,要讓程不識外放邊郡?” “最近這兩年,匈奴人在北牆,可是愈發目中無人了。

    ” “朕尋摸着,若是讓程不識和李廣,分别去雁門、隴右做郡守……” “太子以為如何?” 見老爺子問起正事,劉榮原本還帶着些常态化輕松的面容,也随之嚴肅了起來。

     皺眉沉思了片刻,才緩緩點頭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