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89章 孤人傻掉了!

首頁
    人家還就真成了! 還就真長成了個手腕老練,遊刃有餘的雄主,和老爹一起造就文景之治,以名垂青史的孝景皇帝! 這,就是經驗和資曆,最直觀的體現。

     ——孝惠劉盈或許聰慧、或許愚笨; 但這都不重要。

     真正重要的、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核心原因——真正導緻劉盈失敗的,是沒有經驗、沒有資曆。

     更準确的說,是沒有成長的時間和機會。

     ——反觀當今天子啟:或許不笨,但也絕對算不上‘天資卓絕’; 卻靠着二十多年太子生涯的積累,一點點成長到了這一天。

     你要說天資卓絕? 嘿; 太祖劉邦說過:劉如意天資聰慧; 先帝也說過:梁王劉揖頗肖朕躬。

     有什麼用呢? 問問天下人:是選先帝,還是那個慘死的趙隐王劉如意? 是選當今天子啟,還是墳頭草都長了幾丈高的梁王劉揖? 說白了,那些‘天資卓絕’的人,無論是皇儲還是官員——沒人知道他們能不能兌現天賦。

     能兌現,那上限确實很高——或許真能成為千年難有的明君、曠古罕見的名臣; 但若是不能兌現天賦,那下限,也真的是低得吓人。

     所以,立嫡立長,還是立之以賢? ——之所以絕大多數帝王都選擇前者,其主要原因,并非是真因為祖宗規矩,或是怕皇子手足相殘之類。

     而是即便從現實角度、實用性方面考慮,立嫡立長,也總是更佳的選擇。

     ——他年紀大呀! 你别管他有多平庸、他弟弟有多聰慧過人——他年紀大呀! 就算蠢笨如豬,那他也是個見多識廣,人生閱曆足夠充足,得到過足夠鍛煉的蠢豬呀! 再怎麼着,也總比那個‘天資卓絕’,卻還離不開尿片的弟弟,要強上個千八百倍? 眼下,劉榮确實是當今天子啟的兒子們當中,年紀最大、最讓人放心的那個。

     但也僅限于:劉榮是個讓人放心的儲君,而且是‘相對放心’,卻非絕對放心的儲君; 要說眼下的劉榮,已經是個讓人放心的監國太子——甚至是天子,那就是純在開玩笑了。

     “唉……” “願上蒼垂憐,先皇庇佑——讓陛下龍體安康,再多熬個幾年吧……” “真要讓現在的太子坐了社稷,那我漢家可真就……” 對于殿内的衆生相,劉榮自然是盡收眼底。

     也很難看不出殿内衆人——尤其是朝中重臣,恨不能明寫在臉上的不信任。

     但沒關系。

     劉榮非但沒有因此而感到挫敗,反而還因為這層不信任,而更加安心了些。

     原因很簡單:太子劉榮,已經是天子啟的衆公子當中,相對而言最好的那個選擇了。

     可即便如此,劉榮也還是不能讓朝野内外放心。

     連劉榮——連即将加冠成人,且多次證明過自己手腕、能力的劉榮,都尚且不能讓朝野内外完全放心; 更何況绮蘭殿,那個毛都還沒開始長的皇十子、曆史上的漢武大帝呢…… “今日朔望朝議,乃奉父皇口谕,由孤暫領監國之權所舉。

    ” 沉默半晌,待殿内百官公卿、功侯貴戚都停止了竊竊私語,劉榮才終于朗聲開口,開啟了今日這場朔望朝。

     ——說不緊張是假的; 這場合,真要出個什麼問題,那劉榮的監國太子夢,恐怕就要遙遙無期——甚至‘無期’到天子啟駕崩之後。

     但再緊張,劉榮也不得不端起架子。

     老爺子教過的:甭管心裡有多虛,起碼面兒上功夫得做足、架子得先端起來! “議題,主要是說說即将到來的秋收,以及年末大計。

    ” “——再有,便是父皇後日移駕回京,着孤,領朝臣百官出城相迎。

    ” “一應禮制、依仗,也務當從速備下。

    ” 很快,劉榮便調整好了情緒,并順利完成了開場白。

     之後的事,倒是不怎麼需要劉榮操心了。

     “内史臣田叔,頓首以拜。

    ” “根據丞相府外派農稼官、禦史大夫外派采風禦史回報:今歲,關中渭北,大抵畝産……” “渭南畝産,約為……” “關中均産糧,當為……” ··· “故,臣與百官共議,皆以為今歲,乃不豐之年。

    ” “——糧産不至于欠收,卻也絕不會豐收。

    ” “故少府内帑、相府國庫,當于今歲秋後至明歲開春,自巴、蜀徐徐調糧入關。

    ” “并非是為了供應關中,而是為了關東。

    ” “過去這些年,關中每年往關東輸送的漕糧,都在六百萬石以上。

    ” “若是關東生了災荒,更是會超過千萬石!” “但關中今年的糧産,恐怕無法餘出太多糧食,來作為輸往關東的漕糧了……” 秋收的事——尤其是關中的秋收,自然是由官職全稱為‘治粟内史’的田叔來負責。

     至于田叔所說的内容,自然也是給了劉榮一個表現機會。

     ——田叔給出的所有結論,都是将劉榮的麥粉,以及漢家多出了冬小麥這一主糧,都排除在外才得出的。

     梯子都被田叔架好了,劉榮自然也不可能放過順杆往上爬的機會。

     “從巴、蜀調糧入關,以漕運至關東,應該是不大需要了。

    ” “——至少不急于一時。

    ” “此番平抑糧價,孤偶然所得麥粉制作之法,已經讓宿麥,變成了可供百姓民日常食用的主糧。

    ” “宿麥,雖然少府庫存不多,但關中今年‘不豐’,又有孤為天下先——關中的農人,當大都會在今年秋收之後,盡量補種宿麥。

    ” “就算初種宿麥,農人們不明其性,以至欠收,也終歸是能有一些的。

    ” ··· “有今歲的粟,再加上秋收後補種、明年春後便可收獲的宿麥,關中的糧食,怎都是比過去這些年要多的。

    ” “所以,從巴蜀調糧的事,還是等到明年開春,内史、丞相府根據冬小麥的狀況,再做定奪吧。

    ” “當然——具體如何,自當由父皇定奪。

    ” “隻今日朔望朝,便先暫且這麼定下。

    ” 本就是給劉榮賣個好,順便給名義上,主要負責平抑糧價的自己貼貼金; 劉榮順杆子往上爬,田叔自也就順坡下驢,又捧了劉榮幾句,便退回了朝班。

     緊随其後的,自然是少府岑邁和丞相周亞夫先後站出來,各自表示:丞相府和少府都會做好随時從巴、蜀調糧的準備,隻待天子诏。

     至此,秋收的議題,便在劉榮不甚刻意的‘顯擺’後宣告落幕。

     ——也沒什麼好說的了; 反正不是欠收,朝堂沒什麼問題要處理,隻等着秋收後,派稅吏下去收稅就行。

     糧食的事兒尚且如此,迎接天子啟聖駕的事,更是沒什麼讨論的必要了:奉常全權負責。

     至于年末大計,也就是扯一扯各地方郡縣派來的計吏,抵達長安之後的安置問題。

     這也都是有定制的事,象征性的說一說,也就得出了結果。

     到這裡,劉榮先前定下的議題,便算是聊完了。

     按照正常的朔望朝流程,接下來,就該是百官公卿、功侯貴戚——尤其是那些賦閑在家,閑得蛋疼的功侯貴戚們,指點江山的機會。

     有意見,就拐彎抹角的提上一嘴; 沒意見,就引經據典的吹捧一番,如海内升平之類。

     但今日朔望朝,顯然不大‘尋常’。

     尤其是議題結束後的自由發揮環節,注定不可能雲淡風輕…… “禀殿下。

    ” “臣,有奏。

    ” 在劉榮灼灼目光注視下,終還是有人從朝臣班列站出身。

     ——一開口,便是不出劉榮意外的,替那些因為糧食的事,而被劉榮下獄的功侯說情。

     說辭也不算多硬——并沒有讓劉榮三思,而是讓劉榮别急着行刑,而是等天子啟回京,再親自做決斷。

     但劉榮的臉色,卻頓時有些難看了起來。

     不是因為劉榮對此——對有人站出來,替那些蠢貨求情沒有心理準備; 而是站出來的這個人,大大出乎了劉榮的預料。

     ——故太尉! ——當朝丞相! 劉榮的太子太保! 绛侯兼條侯:周亞夫…… (本章完)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