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83章 孤方以睡覺為事,無暇見婦人

首頁
    岑邁沒有做出明确答複。

     ——岑邁當然不敢給出明确答複。

     但考慮到過去的岑邁,是那種聽到類似的話就一驚一乍的跳起來,指着劉榮的鼻子就是一頓罵的‘大忠臣’,沒有答複,對劉榮而言,也已經是一種答複了。

     本就因瓷器,而和少府建立了相當程度的利益紐帶,此番又因為平抑糧價的事,得了岑邁這麼個沒有答複的答複,劉榮自覺一陣心情舒暢。

     再加上平抑糧價的事,也随着劉榮這手盤外招——以宿麥替代粟,來供應關中而得以扭轉乾坤,劉榮的心情自然是更好了幾分。

     回到太子宮,難得有空躺上榻,悠然自得的回憶起過去這段時間,自己所經曆的一切。

     ——最開始,是少府内帑調糧,供劉榮平價出售; 商人們坑瀣一氣,在背後某些‘大人物’的指示下,選擇了非暴力不合作,直接停止出售糧食,給了劉榮當頭一棒。

     之後,更是膽大包天的逆邏輯擡高糧價,來向民衆散播恐慌:太子的平價糧快賣沒啦~ 再不買我家糧食,可就晚啦~ 每天漲二錢,上不封頂哦~~~ 劉榮記得很清楚:那段時間,已經有驚慌失措的百姓,開始以九十多錢,甚至上百錢每石的價格,從糧商手裡買高價糧吃了。

     ——貴是貴了點,也總好過明天,每石多花二錢去買? 事态最糟糕的時候,朝堂内外風聲鶴唳,就連朝臣官員們都開始屯起了糧! 卻不是為了牟利,而是擔心糧價一朝沸騰,自己身為朝臣公卿,卻都買不起糧食、養活不了家中妻小…… 漢家的兩位‘皇帝’,更是被吓得心驚肉跳! 窦太後不顯山不露水,也沒忘從關外的清河郡,給劉榮先後調來了好幾十萬石糧食,以供劉榮售平價糧; 聽太子家令:南皮侯窦彭祖說,為了給劉榮湊糧食,老太後的母族——清河窦氏,甚至還變賣了不少家産! 給劉榮運來的糧食,甚至不乏從關東,以每石上百錢的價格買回來的高價糧! 對此,劉榮隻能說:終歸是漢家的太後,在呂太後身邊伺候過的人物; 真到了關鍵時候,這格局,沒說的…… 長安隻有老太後坐鎮,縱是心急如焚,也不得不端住架子; 在甘泉宮度假修養的老爺子,就沒老太太這麼淡定了。

     ——一開始,是派人來問,順便隐晦的提醒劉榮:别玩兒大了,撐不住就和朕說,朕親自來; 到後來,更是直接變成了派人責問! 根據劉榮掌握的小道消息,過去這一個多月,巴蜀往關中,運送了足足七、八百萬石糧食! 想來,也是老爺子擔心劉榮玩兒脫了,才提前做好準備,免得事态一發不可收拾。

     現在,一切都結束了。

     一切都結束了。

     撥雲見日——天,亮了。

     老爺子從巴蜀運來的糧食,折道走漢中,被送去了常年糧食短缺,今年必定更加困苦的關東; 老太後為劉榮調來的平價糧,都被劉榮按照每石百錢的價格,給清河窦氏送去了‘購糧款’; 至于關中的老百姓——尤其是長安一帶的老百姓,也已經有一段日子,沒嘗到過粟米粥的味道了。

     誰還吃那玩意兒啊?! 五十五錢一石的粟買回來,做粟米粥吃? 還不如五十錢一石的麥粉買回來,整兩碗面條來的舒坦! 而且随着時間的推移,麥粉面食的優勢,也逐漸被民衆發掘了出來。

     ——首先,是相較于粟,等量的麥粉面食更頂飽,而且是明顯頂飽許多! 自有漢以來,漢家始終都認定一個标準:成年男子的口糧,大約為每個月二石粟。

     這二石粟,合一百零八漢斤,折算到後世的度量衡,大概是二十七千克。

     平均每天九百多克,将近一千克的量,卻都還不能保證十成飽,并且是一日兩餐,而非三餐。

     但換做麥粉面食,卻并不需要這麼多! 早餐就着熱湯吃兩個餅,晚上再吃一碗熱湯面——總共算下來,一個成年壯勞力,一個月頂多也就需要一石半的麥粉! 雖然依舊隻是七八成飽,而且中間也要夾雜幾頓粟米粥、雜糧粥,但比起之前,同樣隻能吃七八成飽的粟,卻也能省下不少糧食! 再有,便是相較于粟,麥粉面食更有‘滋味’。

     這裡的滋味不單指口感,而是主要指面食咀嚼過程中,那令人無法忽視的甜味。

     作為農耕文明,華夏民族不可能不知道甜味,究竟意味着什麼。

     ——甜、鹹兩種味道,在華夏封建文明的認知中,幾乎是和‘營養’劃等号的! 事實也确實如此。

     短短十幾天的時間,長安一帶的百姓便發現:自打吃了面食,家裡的女人氣色越來越好,男人們的力氣也越來越大; 原本瘦弱些的仔仔,也總算是有了點精神氣,甚至還長的壯實了些! 又便宜,又好吃,又頂飽,又有甜味(營養); 但凡是個腦子正常的人,都不至于選錯這樣一道送分題。

     關中的百姓們吃起了面食,糧商們自然就坐蠟了。

     ——什麼情況? 不吃粟了? 那我手裡的粟怎麼辦? 根據簡單地商業邏輯退路,大部分糧商做出反應:降價! 第一次降價,商人們便直接自砍大動脈:五十五錢每石,向太子的平價粟看齊! 然而,并沒有什麼卵用。

     有五十錢每石的麥粉,關中已經沒人願意花更高的價格,買粟來吃了。

     第二次降價,商人們咬緊了後槽牙,鼓起了畢生都不曾有過的大魄力——直接以收購時的成本價出售,四十二至四十六錢每石! 商人們想:比太子的平價粟低這麼多,比那什麼麥粉也便宜不少,這下總賣的出去了吧? 結果,依舊不盡如人意。

     ——華夏百姓,永遠是最精明,同時又最憨厚的民族。

     經過簡單的計算,老百姓便得出結論:若是吃粟,每個壯勞力每個月要吃二石,吃麥粉卻隻需要一石半; 而一石半麥粉,隻需要七十五錢。

     所以,除非粟的價格,跌到七十五錢二石,即三十七錢每石,否則,吃粟就是不劃算的。

     甚至即便粟的價格,真的降到了三十七錢每石,也不過是和麥粉的價格,或者說‘價值’平齊而已; 考慮到麥粉面食更好吃、更頂飽,且明顯對人好處更大、吃了更有力氣,即便是三十七錢每石的粟,其性價比,也依舊比不上五十錢每石的麥粉。

     再者,老百姓心裡,那也是有一杆秤的。

     ——之前沒麥粉,隻能吃粟,俺們求爺爺告奶奶,想少花點錢買你的粟; 你特麼鼻孔朝天,恨不能讓我跪地磕頭,才願意把九十錢每石的粟,以八十九錢的價格賣給我! 現在想讓我買你的粟? 想屁吃! 就算多花點錢,買太子的平價麥粉,俺也不讓你們這些個良心讓狗吃了的黑商,賺走俺一個子兒! 于是,商人們開始哭了。

     賣不出去啊~ 四十二錢的成本價,甚至是在此基礎上,每天再往下降二錢——都降到三十六錢了,還是賣不出去啊~ 再找人一打聽:好家夥! 少府這些年,不顯山不露水,居然存下了上千萬石宿麥! 火力全開的磨成麥粉,居然能有六七百萬石! 想到這裡,商人們便不得不如喪考妣的低着頭,找上了各自背後的靠山。

     ——再不做點什麼,大家就要玩兒完辣…… 上千萬石宿麥,僅僅還隻是少府内帑的庫存! 宿麥這東西,太仆也有! 民間也有! 如果朝堂想找,給出個二三十錢的價格,再收個幾百萬石,完全不在話下! 就這樣,商人們找上了各自的靠山; 靠山們找上了背後的大人物; 大人物們,又不約而同的聚在了堂邑侯府——找上了最終大boss,館陶公主劉嫖…… “也不知道此刻,館陶姑母,作何感想?” “嘿;” “就這麼個玩意兒,還想把女兒嫁進孤的太子宮,做我漢家的太子妃?”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