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62章 父皇,時間不多了啊···

首頁
    後世人在史書上,總能看到這樣一個字眼,來描述封建時代的生民艱難。

     ——民相食。

     百姓民窮的吃不起糧食,再不吃東西就要餓死了,就隻能…… 對于任何類型的文明而言——但凡是和‘文明’二字沾邊,都絕不會認為這是正常現象。

     民易子而食,幾乎是封建時代最慘烈的人間悲劇,且沒有之一。

     而在封建時代的絕大多數朝代,一個農民從自給自足,到易子而食——看似是從天上掉在了地下,是個極為漫長的演變過程; 然實則,這個看似極具反差的極端演變過程,卻往往隻需要極短的時間。

     比如:秋收前後兩三個月; 更甚者,是秋收後不過七八天······ “先帝後元三年,藍田葛家寨,發生了百姓易子而食的慘劇。

    ” “我至今都還記得那個老族長,是怎般聲淚俱下,甚至是幾欲泣血,将寨子的狀況講給了先帝聽。

    ” 漫長的沉默之後,劉榮莫名奇妙的将話題岔開來,聊起了這樁先帝年間的往事。

     而岑邁作為老臣,對于這件發生在短短七八年前的事,無疑也是記憶尤深。

     “藍天葛家寨,民百七十一戶,丁六百二十九口。

    ” “——自太祖高皇帝立漢國祚,葛家寨累計有超過二百人,戰死在為我漢家浴血奮戰的沖鋒路上。

    ” “說葛家寨‘舉寨忠烈’,也是沒人能挑的出什麼錯的。

    ” “可就是這麼一個累世為漢忠臣,每一代都有近半子弟為國捐軀、死于王事的村寨,卻因為區區一個啬夫的貪婪,而險些落得個宗祠無繼的下場······” 說起這件事來,岑邁本就不算愉快的情緒,也随之更添幾分悲怅。

     作為‘專業人士’,尤其是無時不刻不在和數字、民生打交道的少府卿,岑邁對于當年的這件事,記憶是極為深刻的。

     ——說是當年秋天,葛家寨大豐收,明明是位于灌溉用水相對稀缺、土地相對貧瘠的渭南地區,葛家寨當年的平均糧食産量,卻達到了驚人的三石七鬥每畝! 在那一天,葛家寨必定是被歡天喜地的氛圍所充斥。

     但後來發生的一切,卻将封建時代的惡,毫無保留的展現在了彼時的長安朝堂,以及先太宗孝文皇帝:劉恒的面前。

     “記得那啬夫,是叫狄丘吧?” 劉榮悶悶一語,惹得老岑邁沉沉點下頭:“齊人狄丘,臨淄人氏,少時以劫、盜為業。

    ” “呂太後年間遷居藍田,平滅諸呂有功,得爵不更,官啬夫······” 見岑邁不假思索的将那啬夫的個人信息脫口道出,劉榮繞是對這件事有所了解,此刻也是識趣的充當起聆聽者。

     隻是老岑邁嘴裡沒說出一句,那張本就遍布陰霾的蒼老面容,便總是更添一份凄苦和不忍。

     “是年秋,關中大豐收。

    ” 帶着追憶的語氣,雙目渙散的忘向身前不知名處,一段鮮少有人知曉的往事,便被岑邁徐徐攤開曆史的畫卷。

     “渭北水足、土肥,糧食均産達到了四石一鬥每畝,屬我朝首次。

    ” “渭南也從之前的畝産三石左右,一舉達到了三石四鬥!” “其中,又尤以藍天葛家寨的三石七鬥,為渭南之最。

    ” ··· “彼時,臣還不是少府,而僅僅隻是個坐吃封國租稅,日夜期盼糧價能漲高的閑散徹侯。

    ” “——臣記得那一年,無論是長安的朝臣百官、公侯貴戚,還是關外的宗親藩王,都是哀嚎連天。

    ” “因為那一年,少府奉先帝诏谕,開内帑以售平價糧,将關中的糧價,第一次壓到了每石五十錢以内。

    ”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關東那些個儒生們,才開始鼓吹起先帝這一朝盛世······” 明明是在說一件溫暖,甚至能讓人不自覺嘴角翹起的好事; 但劉榮卻清楚的聽見老岑邁,僅僅隻是三兩句話道出口,語氣便開始帶上了顫音。

     ——不同于其他老臣說話時,那讓人為之不忍的老邁顫音; 岑邁這陣顫音,卻是讓落坐上首的太子劉榮,随着老少府的音顫,而微微心顫起來。

     “唉~” “先帝仁慈,愛民如子。

    ” “隻可惜,先帝一朝的官員,卻并沒有多少人,有佐天子以效伊尹的覺悟。

    ” “——包括臣當時,也是滿腦子蠅營狗苟,整日整日發牢騷,又整日整日盤算着想個什麼法子,好多賺上一筆。

    ” “回想起來,藍田那百餘戶農人,最終淪落到那般凄慘的下場,像臣這樣的肉食者——像臣這樣的幫兇,也是難辭其咎的······” 盡可能維持着語調平和,把話說到了這裡,老岑邁終是再也按捺不住胸中悲痛,别過臉吭哧吭哧啜泣起來。

     而在上首主位,看着老岑邁這般凄苦的作态,劉榮也終是五味雜陳的長歎一口氣。

     剩下的事,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不過是幾句話就能講清楚。

     ——關中大豐收,藍田作為秦時的軍事重鎮,又同樣是漢家的軍鎮,卻給出了‘渭南糧産之最’的優秀答卷,自是讓先帝龍顔大悅; 但除了‘龍顔大悅’,以及針對藍田縣令的嘉獎之外,先帝便沒再有更多表示。

     而在大豐收的喜悅,被時間的流逝迅速沖淡之後,擺在關中百姓面前的,便是一個千古大難。

     谷賤傷農,谷貴害農。

     ——糧食大豐收,意味着市場供需關系,必定朝着供過于求的方向發展; 而供過于求,便意味着買方市場——人家開什麼價,你最好就以什麼價賣出去。

     若不然? 嘿! 你不賣,有的是人賣! 這就使得封建時代的百姓,即便迎來了一年大豐收,卻也還是會因為市場供需關系的改變,而無法得到足夠的利益。

     你家百畝地,産糧三百石,糧價五十錢每石,便是一萬五千錢; 同樣的百畝地,豐收糧食三百五十石,糧價卻跌到了四十錢每石,折錢不過一萬四千錢。

     明明多得了五十石糧食,擺着指頭算下來——好嘛,收入反而比尋常年景還降了點。

     這都還算好的。

     豐收之後的谷賤傷農,頂多也就是沒讓百姓,吃到糧食豐收的紅利,卻也談不上對農人有多大傷害。

     但在那一年,那個名為‘狄丘’的啬夫,在藍田上演了一出通過操控、封鎖輿論,以達到操控糧價之目的的騷操作之後,封建時代的當權者們,便點亮了一個臭名昭著的技能樹。

     在往後相當漫長的曆史歲月中,這個臭名昭著的技能,可謂是讓華夏數千年曆史上的底層農民,都吃盡了苦頭······ “操縱輿論,制造恐慌,壟斷市場,限量供應······” “——區區一個啬夫,能玩兒出這麼多後世人才掌握的花活,也不知該說他能幹,還是說他賊膽包天?” “一個啬夫,百石小吏,在距離長安不過百裡的大縣,在先帝一朝的治世——乃至是盛世,居然還能搞囤積居奇那一套;” “也難怪先帝覺得丢人,廢了好大的力氣将此事壓下,以至于如今,都沒多少人記得這件事了······” 劉榮滿是悲痛的話語聲傳出,岑邁激動的情緒也終于平穩了些。

     深吸一口氣,又擦去面上淚痕,才沙啞着嗓音道:“一開始,那狄丘在藍田散布謠言,說關中當年産出的糧食,夠關中人吃上十年不止!” “之後又矯造相府政令,将葛家寨徹底封鎖。

    ” “再便是連哄帶騙,以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