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8章 太尉周亞夫之禍?

首頁
    話可不能亂說。

     “可他周亞夫,是怎麼做的呢?” 而在上首禦榻之上,窦太後卻是連‘免禮’之類的場面話都顧不上說,便直接向程不識發難。

     強自按捺許久,終還是沒能将怒火壓下,窦太後冷不丁又一聲冷斥,惹得老宦官趕忙再上前。

     隻見窦太後聞言,先是深吸一口氣,又将其緩緩吐出; 盡可能滿足周亞夫的要求,并盡量對周亞夫‘溫聲細語’; 再怎麼歇斯底裡,也總得先把周亞夫哄回長安,卸下周亞夫手裡的兵權,然後再考慮秋後算賬的問題。

     可即便是這樣,窦太後也不該是這個反應。

     像現在這樣,氣的揮舞起手中鸠杖,在長信殿一通亂砸,既不符合漢太後該有的城府,也絕非窦太後所該有的反應。

     “遵從太尉軍令,是因為臣忠于陛下,與太尉是誰,并無絲毫關聯。

    ” “臣聽命于太尉賬下,對于太尉的軍令——除非是謀逆這樣的亂命,臣,便不敢有絲毫悖逆。

    ” “這,難道是臣子該做的事嗎?” “此番,也不過是遵從太尉之令,親自帶着太尉的奏疏,入朝呈于陛下當面。

    ” 本是棉裡藏刃的暗刀,卻被程不識這一闆一眼的回答悉數擋下,窦太後隻一陣窩火,又偏偏無從發作; 又是一陣深呼吸,才再強壓着怒火道:“程都尉方才,說自己忠于太後、忠于皇帝?” 如果讓窦太後惱怒的,是某件讓窦太後無法理解的事,那袁盎自然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窦太後想明白其中的道理。

     接下來,窦太後要洩憤——單純的洩憤。

     如果隻是單純的‘太尉擁兵自重,請立太子’,窦太後氣歸氣、惱歸惱,但明面上,卻應該時刻保持平和,甚至是維持對周亞夫的和善。

     開國元勳中的高景侯周珂、汾陰侯周昌這堂兄弟倆,以及他們存世的子孫後嗣暫且不論; 單就是一個如今漢家,儒、法、墨、農、黃老等諸家學派都公認的聖人:周公姬旦,便是怎麼都繞不過去的‘姓周的’。

     “太後,言失了。

    ” “怎此番,太尉周亞夫如此威逼長安,甚至是威逼皇帝,和我這個瞎了眼的老寡婦~” “惟願太後千秋萬福,長樂未央。

    ” “——正好我長樂宮,缺一個看守宮門的衛尉。

    ” “在周亞夫的賬下,難道程都尉,也敢這樣對周亞夫說話嗎?!” ··· “今日朝議,百官公卿親眼所見:太尉這封奏疏,是臣在得到陛下的允準之後,才當着百官的面捏除泥封的。

    ” 便是窦太後身側的袁盎,聽聞這駭人聽聞的一番話,面色也是不由白了白。

     “——先是在睢陽,屢次三番抗旨不遵,坐視睢陽困苦而不救!” 但程不識卻依舊是淡定自如,隻自然點下頭:“然。

    ” “又何曾如此枉顧君臣之禮、上下尊卑?!” 便也隻得深吸一口氣,将注意力從窦太後方才那方駭人聽聞的話上移開,拱起手,再次走上前。

     在許多時候,袁盎确實能憑借三言兩語,便讓窦太後冷靜下來,做出相對更正确的抉擇。

     “——既然是先帝的臣,尤其還是骁騎都尉李廣的同袍,就該知道什麼叫忠君之道才是?” 但這也得分是什麼事兒、什麼時候。

     但讓窦太後大失所望,甚至深感絕望的是:聽聞此言,程不識仍舊是那副榮辱不驚的模樣,面不改色的點了點頭。

     為宗廟、社稷計,懇請太後:以宗廟社稷為重,即立太子儲君,以安天下人心…… 見窦太後俨然一副拿周亞夫沒辦法,便要拿程不識洩憤的架勢,袁盎下意識便要開口再勸; 待擡起頭,看到窦太後那陰沉若水的面容,終也隻得悻悻住了口,将趕到嘴邊的話又盡數咽回肚中。

     又是接連幾聲怒喝,卻引得殿内宮人們諱莫如深的低下頭去,隻恨自己今天為什麼沒有病休。

     且不說绛武侯周勃,以及如今的绛侯周亞夫父子,究竟能不能、該不該被漢家的太後——尤其是被太宗孝文皇帝的正妻,定性為‘滿門亂臣賊子’; 單就是那句‘姓周的沒一個好東西’,傳出宮外去,也有的是文章可以做。

     “這不就是仗着自己手裡的兵權,在逼皇帝和我,按他周亞夫的心意冊立儲君嗎?” 看似是義正言辭,實則卻也溫聲細語、小心翼翼的道出這番話,袁盎的雙眸隻一眨不眨鎖定在窦太後身上,随時準備止住話頭,改‘勸’為‘哄’。

     至少單從内容上看,這封請立儲君太子的奏疏,挑不出任何毛病。

     沒問題。

     “謝太後……” “至于太尉,臣之所以遵從太尉的軍令,并非是由于臣‘忠’于太尉,而是因為周太尉,是陛下為臣任命的上官。

    ” “我倒要看他太尉周亞夫,派了個什麼人來長安。

    ” “如果太尉因為臣沒有犯的錯,而指責于臣,臣也同樣會據理力争。

    ” “自然,也忠于先帝的妻子、子孫,也就是太後、陛下。

    ” 卻不知是向來不苟言笑,還是此刻真的絲毫不慌——聽聞窦太後這番誅心之語,程不識隻面不改色的拱起手,對上首禦榻再拜。

     “太後的指責,臣也不敢認下。

    ” 吳楚亂平,社稷得安,臣幸不辱命; 然儲位懸而未決,陛下雖尚年壯,皇長子亦年近及冠。

     程不識的應對,窦太後隻當是程不識在強裝淡定——裝出這一副‘我和周亞夫沒有關系’的模樣,來避免被自己遷怒。

     “但說到底,周亞夫也不過是借着于國有功——而且是潑天大功的機會,為自己、為宗族謀一個将來而已。

    ” “都尉臣程不識,謹遵太後诏谕。

    ” “更大逆不道的揚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很顯然:真正讓窦太後惱怒的,并非是周亞夫‘擁兵自重’,脅迫窦太後與立儲君。

     含怒道出這句‘給我做長樂衛尉’,也是斷定程不識舍不得離開周亞夫身邊,隻要自己這麼一探,程不識就要當即露出雞腳。

     “绛武侯周勃,更是早已被蓋棺定論,得谥:武。

    ” 而是周亞夫請求冊立的,是儲君太子,而非儲君太弟。

     不得不答應周亞夫的要求,又實在不想答應——這才被氣的亂了方寸,以至于大發雷霆…… “看看這程不識,能說出個什麼花來。

    ” “臣,甚不解……” 恰恰是看明白了、看透徹了,窦太後才會這般惱怒。

     能辨認出一個‘腦袋’的形狀,都還是因為光線足夠充足。

     “對于朝堂議定的這個美谥,太宗孝文皇帝當年,也是點頭認可了的。

    ” 真正讓窦太後如此雷霆震怒,甚至不惜開地圖炮,将周亞夫連帶着乃父周勃,打包罵成‘姓周的沒一個好東西’的…… “我倒要看他周亞夫,敢不敢因為我不冊立儲君太子,便當真帶着麾下的兵馬反了天!!!” 當然,袁盎也明白窦太後此刻,實在是被周亞夫給氣到了這個份兒上,才如此口不擇言。

     而後,才再度斟酌着用詞,繼續往下說道:“至于如今的太尉周亞夫……” ··· “哼!” ——吳楚之亂雖平,但周亞夫的大軍,卻還在關東進行着收尾工作。

     聽到袁盎那本就溫和,此刻又更讓人莫名平靜的舒緩語調,窦太後本還稍壓下了怒火。

     “——太尉讓我代為入朝,臣遵了太尉的軍令;” 見窦太後稍冷靜下來了些,也願意聽自己繼續往下說,袁盎先是拱手一拜謝。

     “不準!!!” “待出了長樂,臣這便安家于長安,以待任令。

    ” ··· “若太後無旁事要交代,臣這便退下。

    ” (本章完)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