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屠嘉走了。
留下了三封言辭不一,核心内容卻也都是‘乞骸骨’三個字的辭奏,以及那枚金制相印。
也留下了怅然若失的天子啟,目光呆滞的靠坐在禦榻一側,久久都無法回過神。
天子如此作态,日常藏身于殿側帷幔中的郎中令周仁,也是糾結了很久,才終于鼓起勇氣走上前。
“陛下……”
“陛下?”
小心翼翼到天子啟身旁,拱起手發出幾聲輕喚;
見天子啟仍是那副目光呆滞,面帶茫然的神态,周仁隻小心吸入一口氣,又輕輕發出一聲歎息。
“老師,走了;”
“丞相也要辭官。
”
過了許久,天子啟夢呓般低微的語調,才在禦榻周圍再度響起。
卻仍是一副呆愣愣的模樣,本能的從地上撐起身,機械式的坐回禦榻之上。
語調中,更莫名帶上了一陣滄桑。
“先帝留給朕的老臣,已經不剩幾個了……”
“朕,恐怕也快要到地底下,去見先帝了……”
如是感慨着,天子啟也本能的擡起手,讓周仁為自己把脈。
——這幾乎已經是天子啟的習慣了。
最開始,是住在太子宮的儲君劉啟,在先帝的再三囑托之下,不得不讓周仁為自己日日把脈,再将自己的身體狀況彙報給先帝。
時間久了,天子啟如今,更是已經養成了習慣:隻要是見到周仁,就伸出手讓周仁把把脈。
隻是今日,有天子啟方才那番話做鋪墊,周仁把起脈來,面色卻是出奇的凝重。
倒也沒忘記職業素養——把脈的功夫,也下意識與天子啟交談起來。
“原以為陛下對故安侯,就算不是恨之入骨,也至少是不甚歡喜的。
”
“倒不曾想今日,聞故安侯欲乞骸骨,陛下竟是如此不舍?”
對于這種氛圍,天子啟顯然也是習以為常。
——一邊讓周仁把着脈,一邊和周仁有一搭沒一搭的閑聊,早就是君臣二人之間最熟稔的相處模式。
聽聞此問,天子啟也是悠悠長歎一口氣,本就帶着些怅然的神容,也随之湧現出陣陣感慨。
“故安侯,或許會是我漢家,最後一位有風骨的漢相了。
”
“——丞相有風骨、有原則,或者說是冥頑不靈、固執己見,對于皇帝而言,當然是極招人厭煩的。
”
“但對于宗廟、社稷而言,一個有原則、有風骨的丞相,卻是可遇不可求……”
···
“我漢家,何其有幸~”
“自酂侯蕭何、平陽侯曹參,到後來的安國侯王陵、北平侯張蒼。
”
“——到了朕這一朝,漢家已傳了六世,國祚得立亦五十餘載;”
“卻還能再出一個元勳功侯申屠嘉,頂着‘漢家的丞相一代不如一代’的指責,讓天下人再睹相宰之風姿,以身作則,告訴天下人:何謂相宰。
”
“隻是如今,便是這最後的元勳老臣,也要離朕——離我漢家而去了……”
滿是惆怅的說着,天子啟又是一陣長籲短歎,似是在遺憾,也像是在感慨。
許久,方從思緒中稍回過神,斜眼看了眼正為自己把脈的周仁。
“朕和故安侯,确實算不上君臣相得。
”
“——尤其是前些年,故安侯以《削藩策》一事,而屢屢與朕作對之時,朕,甚至還曾動過很險惡的念頭。
”
“後來,故安侯幡然醒悟,助朕削藩、平叛,也不過是恢複到了先帝晚年,朕這個監國太子和丞相兩相避諱,時刻疏離彼此,非必要不往來的程度。
”
“但再怎麼說,也終歸是老丞相。
”
“是眼睜睜看着我,從儲君太子之位上,穩穩坐上皇位的老丞相……”
聽聞此言,周仁心下不由一奇,手上仍把着脈,嘴上卻也直接開口問道:“老丞相,不是不曾插手儲君之事嗎?”
“便是先帝曾以‘太子如何,可能繼宗廟、社稷?’相問,老丞相也是噤口不答;”
“如今,更是極其注意和皇長子之間的往來——自前年,長公子勸說丞相不要再反對《削藩策》之後,丞相與長公子,更是再也沒有過往來。
”
“難道這,都隻是丞相做給外人看的?”
此言一出,卻見天子啟嘿然一笑,又自顧自搖了搖頭。
再一陣長籲短歎,方感慨道:“當然不是。
”
“無論是先帝年間的朕,還是現如今的榮——凡是有關儲君的事,丞相,都是極其注意忌諱的。
”
“但幫助,并不意味着必須做些什麼。
”
“有些時候,什麼也不做,也同樣是一種幫助……”
說着,天子啟便似笑非笑的望向周仁。
“丞相,是有權力在任何情況下,直言不諱的指出皇帝,在某件事上所犯的錯誤的。
”
“——如果當年,故安侯覺得朕這個儲君不合格,那便會直接告訴先帝:太子無德,無以奉宗廟。
”
“但丞相什麼也沒說,更什麼也沒做;”
“隻是時刻注意和朕——和監國太子之間的關系,以免先帝猜忌,同時又配合着朕監國,熬過了先帝病重彌留的那幾年。
”
“這本身就是将朕,默認為了社稷的繼承人,同時也是在告訴先帝:太子沒有值得指責的缺陷。
”
“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幫助呢?”
···
“說來,反倒是我這個做天子的,頗有些對不起老丞相。
”
“——先帝在時,老丞相雖是什麼也沒說、什麼也沒做,卻也是在用中立的态度,來表明自己對儲君的認可。
”
“但朕做了皇位之後,卻因為《削藩策》一事,而同老丞相起了龃龉,更險些……”
“唉~”
“雖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但朕對丞相,實在是有些愧疚……”
說到這次,天子啟才終是展顔一笑,略帶自嘲道:“便是這份愧疚,才讓朕方才失了儀态。
”
“便是出于這份愧疚,朕才會對丞相那般不舍……”
聽出天子啟此言,是在為自己方才的失态做辯解,周仁也不疑有他,隻含笑低下頭去。
又默然把脈片刻,才終于将手收回。
強自壓下眼底的哀愁,頗有些刻意的轉移話題道:“如此說來,故安侯對長公子,也是類似的态度?”
對于自己的身體狀況,天子啟顯然了然于胸。
感覺到周仁極為刻意的在将話題岔開,天子啟也不拆穿,順着話頭便接了下去。
“不算是。
”
“——老丞相,被朕傷透了心。
”
“如果說先帝年間,老丞相是以沉默,來表達對儲君太子的支持,那現如今,丞相就是真的不想摻和儲君太子的事。
”
“榮那小子對此,當也是了然于胸,所以過去這兩年,才會和老丞相不相往來。
”
“隻不過,老丞相都要乞骸骨了,卻仍舊沒有哪怕一個字,提到儲君太子的事——這也足以說明問題了。
”
“至少老丞相認為,朕在冊立儲君一事上,不會有任何不妥……”
···
天子啟、周仁二人,分明是在如老友般閑聊;
但在天子啟這最後一句話道出口之後,原本還‘相談甚歡’的君臣二人,卻莫名沉默了下去。
天子啟身前,周仁正低着頭,連續做着深呼吸,卻也還是沒能阻止眼眶泛紅。
而在禦榻之上,天子啟卻面帶滄桑的笑着,還不忘眼帶安撫的對周仁點點頭。
終于,周仁還是忍不住心中悲痛,拱起手,剛要開口說些什麼,卻被天子啟自然地一擺手,将周仁趕到嘴邊的話又盡數壓了回去。
“朕知道。
”
“朕都知道。
”
“卿想說什麼,朕也知道……”
說着,天子啟便笑着再點點頭,旋即便歎息着正過身,哼唧着再禦榻上平躺了下來。
躺下身,長呼一口氣;
接下來的談話中,郎中令周仁,便也不再是醫者的身份了。
“袁盎的事兒,查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