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重商的宋朝,明初老朱刻意打壓商人的地位,即便家财萬貫,也不能穿金戴銀坐轎子、後代更不能考科舉,可謂一入商籍深似海。
到了中後期,老朱定下的秩序被打破。
商人後代不僅能參加科舉,也穿起了絲綢。
但是二叔始終希望李弘貞考科舉或者繼承軍戶,認為隻有當官才能保住産業。
“你莫非想一門心思經商?”
讀懂了他的擔憂,李弘貞解釋道:“當然不是,打算讓王初一入商籍,我負責幕後操控。
”
二叔欣慰道:“如此甚好。
那你準備做什麼?”
李弘貞當然不會把還沒發生的萬曆三大征告訴他,便找了個恰當理由搪塞過去。
“或許您已經聽說,近年來北方災情頻發,以緻糧食逐年減産。
”
“略有所聞,萬曆十三年,順天府大旱,陛下率百官祈雨,未料次年水災。
”
“萬曆十五年,順天府水災冰雹齊降,大雨如柱,官邸民宅屋牆所在傾塌,百姓颠連困苦!”
“你莫非想倒賣糧食?”
李弘貞點了點頭:“我準備屯糧、制糖、釀酒。
”
二叔的臉色有些難看,在他看來豐年屯糧、災年賣糧,固然是最穩的發财手段,自古以來屢試不爽。
但是這種發國難财的生意,幹多了特别招人記恨。
例如宋末元初的蒲壽庚,靠着壟斷海外貿易和囤糧發家。
當蒙古大軍兵臨江南的時候,這家夥不肯捐出糧食,還把文天祥出賣了,導緻宋軍戰敗、全城被屠。
蒲氏家族靠出賣國家輝煌了100年,直到那個“姓朱的小乞丐”問鼎天下,這家人才迎來報應。
老朱攻克泉州之後,将整個蒲氏家族打入奴籍,還把蒲壽庚挖出來鞭屍,給南宋狠狠出了一口惡氣。
想到這,二叔語重心長道:“三郎啊!屯糧謀财固然便捷,但我希望你以後還是盡量少發國難财,此行不義,唯恐禍及子孫啊!”
李弘貞也不做辯解:“侄兒謹記叔父教誨。
”
“好吧,那你需要多少銀兩?”
“一百兩足矣。
”
二叔沖掌櫃喊道:“去庫房取二百兩銀子過來。
”
見狀,李弘貞當即納頭一拜:“多謝叔父慷慨解囊,等侄兒賺到錢,一定十倍奉還。
”
“行了行了,隻要你不再混日子,正經幹一番事業,甭說二百兩,五百兩我都會給你湊。
”
接下來的一個月。
得益于李弘貞提供的川菜助陣,聚仙樓的酸菜魚一時風靡整個重慶府,回家過年的學子吃過之後贊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