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工作效率,壓縮時間成本。
”
朱寅道:“我還需要一些孩子,從小培養他們當情報員。
我年紀太小,不能招大人,隻能訓練小孩子。
”
甯采薇道:“是買嗎?能合法買到?”
朱寅歎息一聲,“不買怎麼辦?這些孩子,都是沒有退路的。
有個好主人,就是他們的運氣。
時代就是這樣。
”
“明朝法律規定三品以下不得蓄奴,可誰也不拿禁奴令當回事,照樣買賣奴婢。
我們買的人跟着我們,總能像個人。
”
“行。
”甯采薇點頭,“就當是終生雇傭的原始員工,我們心裡别把他們當奴隸就行了。
盡快買,人力資源也是早期投資。
”
“現在錢不多,先買十個吧,慢慢培養。
多了我們也養不起。
”
“好。
”朱寅站起來,幫她把珠花換到另一邊,“八到十二歲的孩子,好的一般要五六十兩。
呃,就是那種長相周正,還能識幾個字的。
”
“最好的,那種能當娈童和瘦馬的,更是要幾百兩。
”
“我們就買能識幾個字的那種,十個要花五六百。
你看?”
“買!”甯采薇咬牙,“你搞情報組織,需要苗子。
我搞商業集團,也需要苗子。
早培養早得力,這個錢也不能省。
”
“不過,太小的不行。
十歲到十二歲最好,既不比我們大多少,也能有點用了。
”
兩人商量了一會兒,決定搬家之後就花錢“雇人”培養。
…
卯時二刻。
一行人離開客棧,沿着南大街過鎮淮橋,從聚寶門出外城,再通過長幹橋過外秦淮。
出了内城,前面就是聚寶山了。
聚寶山上有著名的雨花台。
朱寅等人沿着官道繞過聚寶山,從大報國寺和能仁寺中間穿過,被兩座寺廟傳來的誦經聲一路迎送。
一行人來到鳳台門,出了外城沿着官道迤逦向南。
很快就看見路邊一個占地不小的宅院,看上去非常古老。
宅院門口的匾額上,赫然五個大字:江甯養濟院。
養濟院中,有很多老人和孩子,沐浴在清晨的秋光中。
看樣子,他們的狀态還不錯。
雖然其中不少是殘疾人。
幾輛江甯縣衙的馬車停在大院門口,衙役正在卸載米面糧油。
“養濟院?”甯采薇掀開車簾看了一會兒,小聲說道:“我挺意外的,想不到大明還有這麼好的養濟院。
”
“說實話,他們的狀态不錯。
”
朱寅說道:“不是我為自己祖宗說好話。
太祖皇帝這一點,真沒的黑。
”
“大明各地都有養濟院、惠民藥局(扶困醫保)、粥廠、漏澤園(義冢)、義莊(扶困教育田)…”
“明朝前期,朝廷每年賦稅的一成用在國民救濟福利上。
天下哪怕邊遠地帶,也有這些福利所。
”
“最多的一年,花了五百萬錢糧。
明朝一年總賦稅才有多少?”
“他就算再失誤,這方面卻不能黑。
他經濟賬算不清,見識短,底層出身嘛。
可是對底層百姓的善意,也沒有幾個皇帝能比的上他了。
”
“就算到了萬曆時期,這些福利機構還在發揮作用。
”
“大明是有很多不好的方面。
可也有不少方面,挺好。
”
甯采薇沉默一會兒,緩緩說道:
“是啊,這方面,他真不能黑。
”
沿着官道僅僅走了十幾裡,就看到青山腳下,坐落着一個人煙密集的大村子。
但見周圍山清水秀,景色十分優美。
隐隐聽到雞鳴犬吠,水牛哞叫,一片炊煙袅袅升起,甯靜祥和。
蜿蜒河流橫貫而過,一座長滿苔癬的石拱橋,充滿滄桑的架在河上,通向不遠處的大村莊。
橋下清水幽幽。
橋頭有一塊石坊,上面寫着幾個字:青橋裡。
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