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緬甸這個在東南亞并不發達的國家,半殖民統治狀态從上個世紀英國人來了之後開始,一直持續到日本人侵略的現在。
現如今日本雖被趕跑了,但這裡依舊沒有一個統一的政權,不過各地倒是慢慢出現了一些地方武裝。
眼下的遠征軍從北到南控制了緬甸三分之二的區域,但大多還是以鐵路網連接的幾座大城市城鎮為主。
中部的曼德勒行省區域為中樞,北至密支那、八莫、南坎。
南連彬文那、勃固省、伊洛瓦底省、仰光省多地。
最重要的還要屬最不起眼的撣邦,這裡是緬甸最大的邦,東臨暹羅,西面挨着曼德勒,但大多都是無人的叢林高原,人口和經濟都非常落後。
可因為黑河根據地的原因,撣邦迎來了高速發展,系統基地坐落于南登河上遊卡洪山脈深處,離軍事重鎮臘戍不到一百公裡。
原本這裡是荒無人煙的偏地,在基地建好後,從天南海北彙聚而來的人口每日劇增。
根據地的人口現在已經突破50萬了,開始的小鎮眼下已然向城市的規模發展。
原先為華人難民和當地人建設的黑河鎮如今也是人滿為患,那一點房屋已經不夠居住,隻好開始向外擴建,逐漸朝黑河東兩岸延伸。
廖銘禹讓留守根據地的幾萬部隊派去加入建設兵團的工作,開墾荒地、建造房屋、修築橋梁公路鐵路…軍民聯合将效率發揮到了極緻。
基地内可以生産水泥和鋼筋,有大量人力物力支持,數不清的多層房屋建築拔地而起。
系統内可以兌換出許多實用性極高的工具設備,例如車床、鑽床、發動機、鍋爐等,相對于武器這些東西兌換價值還不高,但帶來的作用一點不低。
随着一座座工廠、礦區的建立,讓根據地内快速步入了工業化,生産出許許多多民用産品,豐富百姓的生活,也為居民們提供了非常多的工作崗位,讓大部分人都能憑借自己的雙手獲取報酬。
其實那些從集中營裡解救出來的華人百姓有許多特殊人才,像是工程師、醫生、教書先生這一類是根據地裡不可或缺的,能讓他們物盡其用發揮自己的長處。
教育永遠是地區或者國家發展的第一要素,廖銘禹不僅給百姓蓋了房子,還修建了學校、醫院等民生設施,讓小孩們得到教育的機會,讓百姓們生病有地方可以醫治,赢得了相當高的人心。
廖銘禹對百姓的态度那是寫進軍規軍紀裡的,來自後世的他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刻在自己骨子裡永不會磨滅。
哪個不開眼的士兵要是還拿出舊軍閥時期對待平民百姓的态度,輕則教鞭重罰三十,重則直接槍斃絕不姑息。
除此之外,地區管理和經濟問題也是堵在胸口的一座大山。
治理地方不同于管理軍隊,有人的地方就有紛争,根據地内魚龍混雜,人口持續增多的情況下,很多陰影底下的罪惡事件也在飙升。
雖然早期沿用軍管方式,用雷霆手段整治治安,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