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95章 老道長的算計

首頁
    張居正的眼睛裡閃爍着讓人看不懂的光芒。

     他看了一眼督糧道署外的街面。

     因為是官府衙門所在,所以基本上這裡很少會有百姓過來。

     而這也基本可以同等代入到朝廷在地方上的其他衙門。

     畢竟官民有别。

     普通人并不樂意與官府扯上太多關系。

     張居正看着明顯在事情談妥前,是不可能進到督糧道署裡的海瑞,隻能無奈的輕歎一聲。

     想了想,張居正索性就間隔了一個人的位置,同海瑞坐在了同一級台階上。

     “剛峰兄,想來你該清楚,我一直在尋求用一種新的稅制替代當下混亂的稅課名目。

    ” 海瑞沒有開口。

     但他不是蠢人,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而言,他看的比張居正還要更加清楚。

     張居正看着海瑞的反應,也隻能是笑笑,繼續說道:“我朝已經國祚二百年,自太祖高皇帝開國以來,至今朝廷積攢下來的稅課名目繁雜不負重擔。

    百姓更是要為此終年奔波,毫無喘息的機會。

    居正在朝為官,雖不敢說如剛峰兄一般清廉剛正,可居正心中卻也如剛峰兄一般記着這天下百姓。

    ” 海瑞臉上有了些波動。

     他側目看向張居正,他相信張居正在說這句話的時候是真的。

     不然。

     自己又怎可能會同他一起坐在這裡。

     更遑論,自己會将算盤打到他張居正這個總督海務大臣身上去。

     雖然二人可能會在執政理念上有所不同。

     但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道理是淺顯的。

     張居正見海瑞終于是有些反應,面露笑容道:“道阻且長啊,所以在過去我同剛峰兄有着重重沖突,不過你我二人都清楚,那是我二人理念不同罷了。

    但有些事情,終究還是殊途同歸,想來剛峰兄對嚴潤物便是這等想法吧。

    ” 見張居正提到嚴紹庭。

     海瑞的臉上露出一抹笑容。

     他點頭道:“張總督今日之言,是中肯的。

    ” 見海瑞終于是罕見的認同了自己的說法。

     張居正不由的松了一口氣。

     他緊接着便說道:“若是剛峰兄信任于我,你要在江南做的事情,可以不必如此急迫。

    ” 不等海瑞開口詢問緣由。

     張居正便立馬解釋道:“當然,剛峰兄希望我做的事情,一旦确有需要,我這個總督海務大臣,定然會出力幫忙。

    ” 海瑞雙目平靜的注視着張居正,想要從對方的臉上尋找到一些答案。

     他低聲詢問:“叔大為何提議我行江南之事不必急迫。

    ” 張居正卻是高深莫測的微微一笑。

     眼看着已經吊足了海瑞的胃口。

     張居正這才緩緩開口:“操事不必急,但我卻願意先助剛峰兄盡掌江南十一府之情形。

    若是我猜測無錯的話,或許不久之後剛峰兄與我便能在這江南,看到嚴潤物。

    ” 海瑞頓時眉頭一挑。

     他有些不确信道:“你是說,嚴賓客會來江南?” 見海瑞竟然有這麼大的反應,張居正不由撇了撇嘴,心裡卻是酸酸的。

     難道在海瑞這厮心裡,自己便是不如嚴紹庭的? 至于這麼大反應嗎? 當張居正心裡泛酸之際。

     海瑞卻已經是有些激動的說道:“是了是了!嚴賓客這些年雖然高居京師,可在朝中執筆落墨,卻大多是在南方。

    如今我朝已經開海,南方形勢愈發複雜,若要善政長存,嚴賓客定然是要親自來一趟,坐鎮江南,掃清障礙!” 眼看着海瑞對嚴紹庭愈發的推崇起來。

     張居正終于是忍不住開口道:“剛峰兄所言或許在理,但想來若嚴潤物當真要來江南,也是奔着多一層地方經曆的。

    但不論如何,他若是能來江南,彼時剛峰兄再想做些什麼,背後也能有更大的支持。

    ” 海瑞這時候已經是蹭的站起身,轉身面朝督糧道署裡面,張居正亦是立馬跟着站了起來。

     海瑞則是轉頭看向張居正,面帶笑容:“還請叔大辛勞,接下來的日子能借着開海事宜,由市舶司出面,清查應天巡撫轄下各府縣商賈之情。

    ” 說完後,海瑞便宛如是将這蘇州府督糧道署當成自己的應天巡撫衙門,長驅直入。

     落在後面的張居正立馬翻起白眼,沖着這麼快就開始讓自己出力的海瑞啐了一口。

     但很快張居正便反應過來。

     提着官袍就追趕了上去。

     “哎!” “我說剛峰兄……” “您行行好,總得要從應天巡撫衙門發一道行文過來吧。

    ” “總不能真就逮着我一個人坑啊!” “……” …… 京師。

     江南的兩根攪屎棍接下來要做什麼,對于當下的朝中官員們來說,還是件很遙遠的事情。

     但是當下的京師,卻因為宣府鎮彈劾一事,已經處于風口浪尖。

     随着楊博登門造訪,在得到合作的答複之後。

     楊博和嚴紹庭也各自開始在朝中使力。

     在一片科道言官彈劾宣府鎮上下守邊不力的情況下,漸漸有越來越多的六科給事中和都察院的禦史言官上疏朝廷。

     這些人認為,朝廷是賞罰分明之地,但同樣也是個講道理的地方,而不應該胡攪蠻纏,更不能因為一時得失而寒了人心。

     畢竟從事實上來說,宣府鎮是頑強的抗住了邊牆外三路大軍的進攻。

    這份功勞不論如何,都不能打折扣去算的。

     至于說那三千餘蒙古人潛入京師之地,即便是宣府邊軍有過錯,但也不該在當下敵軍未退之際去計量。

     而有關于最開始的科道言官們所說的朝廷在今年初就額外撥付了三十萬兩錢糧軍需給宣府鎮的事情。

     後面的言官們認為,這筆錢肯定是起到了本該起到的作用。

     至于說什麼貪墨舞弊,等回頭讓戶部和三法司派人去查一遍就是了。

    賬目擺在那裡,到底有沒有問題等戰後一查便知。

     總結來說。

     有楊博和嚴紹庭在暗中出力,朝廷裡多出來的聲音大體是認為,現在都别吵吵了,就算有什麼事一切都該等到退敵之後再說。

     順帶着,也算是陰陽了一把一開始就上疏彈劾宣府的科道言官們,暗戳戳的在說這幫人是唯恐朝堂太過太平。

     也就是在新的聲音在朝中出現後。

     西苑萬壽宮裡。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