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52章 皇帝的險惡用心

首頁
    萬壽宮大殿内。

     徐階持身而立,顯得從容無比。

     自己當然知道張居正提出的稅課折銀征收的利弊所在。

     而自己卻依舊是将其提了出來。

     若是無人看到弊處,那自然就是直接順勢強推,促使皇帝準允。

     如此。

     大明半壁江山的稅課,就算是變相的落到了商賈之手。

     進了商賈之手。

     也就意味着,落到了天下士紳權貴大戶之手。

     若是如剛剛一樣。

     稅課折銀征收的弊端,被嚴紹庭察覺出來。

     那麼自己依舊能從容應對。

     在所有人都目光不解的注視下。

     徐階緩緩開口道:“嚴侍讀方才陳言,張居正所奏稅課折銀征收,或會被民間商賈利用,以緻百姓更受剝削,愈發積貧,而朝廷雖得錢鈔但卻無有實物,而以錢鈔于民間高價采買。

     “嚴侍讀所言,可謂真知見灼,一針見血。

     臣以為值此之際,正值朝廷由内閣輔臣高拱督辦整饬吏治之風,可依次兼行整饬督辦定額百姓所涉産出之價。

    ” 高拱眉頭一皺。

     這不是添亂,給自己加擔子嘛! 他當即開口道:“陛下,既然如今都知道稅課折銀,必會累及百姓,此舉自不能魯莽施行,臣以為當一并壓下,不允朝廷再議。

    ” 嚴紹庭亦是立馬跟進:“百姓多哀事,一生所求不過吃飽穿暖,朝廷稅課繁多,但百姓還能自耕繳納,一旦将朝廷稅課征收中間多添商賈事,則百姓必然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臣附議高閣老所言,當将此所請壓下,未有完善妥當之舉,不準再議。

    ” 比之老高,嚴紹庭算是留了個心眼。

     畢竟按照發展來說,朝廷終究還是要将一大部分的稅課折銀計算征收。

     但絕對不能是徐階現在提出的這般。

     所以。

     如果真有完善妥當可以推行的時候,那自然就可以再議論的。

     徐階卻是不急不慌道:“陛下,施政猶如刀劍,刀劍可殺人,也可傷己。

    但朝廷施政,就要因此而因寝廢食乎?臣以為,如今朝廷既然一開整饬吏治之風,自然會在高閣老帶領下,吏治一心,以成我朝政通人和之境。

     “而既然陛下與臣等已知曉稅課折銀,或被商賈所利用。

    朝廷便有了先覺之機,自可從而避免。

    改由戶部清查天下各地稅課名目,将各地稅課所征之物以過往年景均價而定,再不更改,如此百姓自不會經受奸商剝削。

     而朝廷亦可取當年均價,給付錢鈔,自民間商人之手采買各項所需,以便各處充盈需求,而朝廷大省耗費。

    ” 說完之後,徐階側目掃向了嚴紹庭和高拱。

     從朝廷層面,将各類百姓所需繳納的稅課實物定價,你們總不能再說會有奸商盤剝百姓了吧。

     高拱頓時皺緊眉頭。

     一時間,卻也挑不出徐階這番奏谏的毛病來。

     而嚴紹庭則是心頭淤積着一層陰霾。

     徐階是能幹這種利國利民好事的人? 有一點是必須要承認的。

     不論徐階如何說,出發點是什麼。

     他就不是個會幹好事的人。

     這人啊。

     已經心黑到皮燕子裡了! 嚴紹庭眉頭皺緊,在看到老道長的嘴唇已經動了一下的時候。

     他當即開口道:“陛下,臣以為此事絕不能開。

    如今張居正正在回京路上,他人尚未入京,其奏請朝廷變法革新的奏疏,卻已經到了京中,到了聖前。

     “可見張居正一定是準備周全,必定還有後手,繼續試圖推行變法革新,而不會就此草草了結。

     “一旦陛下今日準允這一件事,便會讓朝中官員以為,這是陛下心向此時變法革新。

    而屆時于張居正而言,亦是如此。

     “則臣依然能看到,屆時朝堂之上,必然會有無數官員追随張居正之後,朝堂内外必将掀起此起彼伏的奏請變法革新奏疏。

     “朝堂之上變法革新風潮盛行,有其支持者,必然會有反對者,于是等那時候朝中大小官員必當盡數深陷是否變法革新之争中,而無心署理正事。

     臣請陛下明鑒,此事絕非魯莽草草變法革新之際。

    ” 嚴紹庭說的很嚴重。

     幾乎就差将黨争二字說出口來。

     既然老道長不願意在他這一朝開啟變法革新,那就往這個方向走。

     他擡頭看向珠簾後的老道長。

     道長你也不想朝廷陷入變法黨争之中吧。

     本來已經傾向于同意徐階所請天下稅課折銀征收的嘉靖,頓時目光一縮。

     讓朝廷陷入到是否變法革新的黨争之中? 那自己到時候怕不是一天清淨日子都别想過了。

     絕不能允許一件觸及到變法革新的事情開啟! 嘉靖瞬間就想明白了。

     隻是,再一次的。

     就在嘉靖要開口降下聖裁的時候。

     徐階已經拱手道:“陛下,如今大明已有二百年,地方胥吏盤根錯節,假借為朝催繳賦稅之際,行肥己之便。

    多少百姓,倍之糧谷交于貪官酷吏之手,而朝不知曉。

     “官府轉運各地省、府庫,乃至解送朝廷戶部太倉,其中又要生出多少火耗?又有多少地方官府,假以人數解送,以圖多耗錢糧。

     “百姓屢遭剝削,朝廷與陛下蒙受欺瞞,無數如山之錢糧,本歸朝堂與内帑,卻被貪官酷吏多侵占,一年一地,十年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