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來,萬物蘇醒,枯寂的成都變得明媚盎然起來,就如諸葛亮的心情一般。
經過一年來務農殖谷、閉關息民,夷陵戰敗的創傷得到修複,季漢的國力大為恢複,南下平定雍闿等人叛亂的時機已經成熟。
今日适逢朝會,諸葛亮向天子奏道:“陛下,南中叛亂時久,實為國家之大患也,今米滿倉廒,财盈府庫,一應軍需器械之物皆已準備妥當,臣自當領大軍南下征讨。
望陛下托臣以讨賊之效,平定叛亂,收複南中,還南中百姓一個安甯!”
劉禅沉吟半晌道:“相父,今天下三分,漢室衰弱,北有曹魏,東有孫吳,皆是虎狼之輩。
若成都無相父坐鎮,則朝綱震蕩,朕心難安矣。
且南中瘴疠之鄉、不毛之地,相父身負先帝托孤遺願,怎可離朕而去、輕涉險地乎?故南征之事,當從長計議耳。
”
聽得劉禅擔憂自己,諸葛亮心中頗為感動,但南中之事他自有計較,不得不去,随即寬慰劉禅道:“陛下放心,今東吳與我大漢重修盟好,料無異心。
而曹魏數月之前伐吳半途而廢,銳氣已喪,短時之内必無力遠圖,故北面和東面皆無虞也。
且李嚴在白帝城,此人可當東吳,魏延在漢中,可敵曹魏。
臣又讓吳懿、向寵二将坐鎮成都,足可保陛下萬無一失。
今臣先去平定南方,然後尋機北伐,恢複中原,興複漢室,以報先帝和陛下大恩。
”說罷,躬身一拜。
劉禅見諸葛亮如此堅決,又知南中叛亂不宜久拖,想了一會,又道:“相父請起,南中之亂朕亦憂之。
隻是彼輩不過跳梁小醜,何故勞煩相父親往?”
“陛下......”
諸葛亮話未說完,朝班内忽有一人閃出說道:“陛下,臣以為南中之亂不必勞動丞相親往。
”諸葛亮尋聲看去,原來是府中長史王連。
此公這一年來宿病纏身,一直在家中養病,府中之事已久未視之,不想今日朝會竟然出現了。
他本覺奇怪,此刻卻已明悟此公是特意來勸解自己的。
看着王連一臉病容、身有顫抖,諸葛亮面有不忍地叫了聲:“文儀公?”
王連似乎未聽見一般,沉聲續道:“丞相肩負國家重任,舉國矚目,遠征蠻夷,非所宜也。
對雍闿這等疥癬之疾,丞相隻須遣一大将讨之,必然成功,何必親動乎?南中險惡,倘若有個不測,丞相豈不辜負先帝托孤之恩?”
王連身為丞相府長史,乃是諸葛亮最為倚重的屬吏,衆臣見他都出言反對丞相親征,當即群起勸道。
諸葛亮自是知道王連的好意,隻是南中平叛非他親自前去不可。
自先帝、關君侯喪後,目前季漢國中能夠指揮大兵團作戰的隻有諸葛丞相一人耳。
建安十八年,先帝攻打劉璋不順,調諸葛亮率張飛、趙雲等人入蜀作戰,就是這次入蜀成為諸葛亮第一次統帥方面之軍領兵作戰。
戰績也非常不錯,巴郡、江陽、德陽等益州東部郡縣皆被成功平定,三路大軍與先帝成功彙合,共圍成都。
至此,諸葛亮不再隻是坐鎮中樞、運籌帷幄的執政重臣,也成為了季漢繼先帝、關羽之後第三位能夠指揮數萬人大兵團作戰的統帥。
先帝駕崩後,季漢軍政大權更是集于他一人身上,此刻他已是大漢全軍的統帥,所以這次南征主帥還真非他親自擔任不可。
其餘諸臣或是才具不足,或是資曆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