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還不曉得自己的一篇《正議》在曹魏朝堂上惹出了一場不小的風波呢,此刻他正穿着一身粗衣短褐拿着一把鋤頭将地挖開了一個小坑,然後接過楊清遞過來的桑苗将其栽種到坑裡。
将土壓實再澆上水,這株桑苗算是種好了,諸葛亮見狀笑着對楊清說道:“好久未下地了,這倒讓我想起了以前在南陽耕作的日子。
”
今日難得的冬日暖陽,諸葛亮也難得閑暇,他們一家全體出動來到了城外的莊園,這是前不久諸葛亮承諾獎勵諸葛果的兌現。
當然諸葛亮是不會完全任何事不做的,這位大漢丞相肩負興複重任,自然不會使自己真的閑下來休息。
桑樹一年四季都可種植,但是以冬春栽種最佳,故諸葛亮打算這次出來就順便把栽種桑樹的事給了了。
楊清聽說此事之後就向諸葛亮請求跟着一起去,因為昨日蒲元已經将曲轅犁給做了出來,正好可以去諸葛亮的莊園試試,如此既可以讓諸葛亮直觀地了解曲轅犁的好處,又可以在正式推廣之前做到保密,這天下間再沒有在諸葛亮的莊園試犁更為合适的了。
“丞相學識淵博,沒想到連下地耕作也精通,清實在是佩服至極。
”楊清由衷地贊道。
沒想到諸葛亮真的會種地,看來他在《出師表》中說的躬耕于南陽倒也不是謙詞。
諸葛亮笑道:“以前在隆中時雖有叔父留下來的一點積蓄,還有兩個姐姐偶爾的資助,但終不能一直坐吃山空或仰仗他人吧。
況且還要撫養幼弟,故而自己種些糧食菜蔬,也能自給自足一點。
”
說罷諸葛亮停下了手中的農活,拄着鋤頭仰望着天空。
他回想起以前在隆中與衆鄉鄰一起耕種的快樂時光,天下雖逢亂世,但隆中倒也算得上是一片安甯之鄉,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去再做一個垅畝民啊。
諸葛亮心中感慨萬分,轉頭見楊清一言不發地看着自己,知曉自己出神惹人好奇了,又微笑着說道:“況且孟子曾說過: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伐其身行,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下地務農既能補貼家用,又能磨煉心志,還能了解百姓之艱辛,何樂而不為呢?”
諸葛亮這些年很少向他人尤其是後輩說過他少年時的日子,隻因楊清是他極為看重的後輩,且其人的經曆和他自己有些相似才會這般輕松地聊天。
當然楊清的生平是他自己胡謅的,不過在諸葛亮看來二人都是少年失去長輩撫養但又得到高人的教導,二人還親身嘗到生民的艱辛,且楊清又是他夫人舉薦過的,更何況此子還救過諸葛果的性命。
因此諸葛亮在對楊清看好之餘還多了一份親近,這些日子相處下來他已将楊清看作自己子侄一般了,此刻也不忘對他教誨一番。
楊清自是明白諸葛亮的用意,他的隐士師傅是假的,但他早已在心中以諸葛亮這等大賢為師,此時能得到他的的教導,心裡也是感激,當即拱手道:“多謝丞相教誨,清定當謹記在心。
”
諸葛亮見楊清能明白自己的用意,欣慰地摸了摸颌下的胡須:“明之不必如此多禮,你我隻作閑聊罷了。
”說完,忽的見側前方有車架來此,諸葛亮喜道:“看來是蒲公他們到了。
”
諸葛亮的莊園就是在楊清破得殺妻案的陳家村,為了安靜和不打擾百姓,他家莊園離衆鄉民聚居的地方還有一段路徑,他家來此地一向從村南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