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迎候,待君安頓好之後再帶你過去見他。
”馬谡接過話解釋道。
“原來如此,有勞參軍和曹掾了。
”楊清再次拜謝道。
三人在府門口又寒暄了幾句,李邵和馬谡引着楊清進了府内。
三人一邊交談,一邊穿堂過院,路上遇着各曹掾屬,李邵和馬谡也會順道引見。
楊清上次來丞相府隻粗略地看了一番,這次經過馬李二人的介紹他終于對相府的布局有了個細緻的了解。
丞相府四周各有四個大門,這個形制類似宮阙,有個專門的名目喚作四出門。
因丞相總攬朝政、位高權重,按照西漢制,相府可采用一些皇宮禁省的形制,隻不過到東漢無丞相隻有三公,四出門制度便不再行使。
不過依馬谡所言,諸葛丞相受兩代天子器重,故而季漢的丞相府布局多采用西漢的規制,所以丞相府仍然設有前後東西四個大門。
而整個丞相府的主要建築群則為三重進的院落,以府門也即前門和中門、閣門相隔,按制這三道大門還有其附屬的垣牆和其他設施。
進入府門至中門之間有官員辦公居住的吏舍,東西二門也在第一重院落的兩側,按制相府東西門最為重要,本應有兩位長史駐守在此二門附近辦公,但此時國家初立,一切從急從權從儉,加之此時僅有王連一位丞相長史,諸葛亮又時常要與其商議國事,因此王連并未在此辦公,僅讓一名少史在此駐守負責東西二門。
進了中門,其内為丞相居住辦公所在,因此中門以内也稱作相舍,中門亦稱為相舍門,有手持兵器的門下在此守衛并負責通傳之事,所有守衛的門下皆由門下督統管。
而第三道大門閣門則把相舍分為内外兩個庭院,中門至閣門之間的院落稱為相舍外庭,相府正堂也就是百官朝會殿、諸曹吏舍、花園、庭樓等地皆在外庭。
東西二曹在相舍閣外庭院的東西兩側,其他諸曹則在外庭後園附近。
閣門以内即為相舍内庭,則是丞相聽事、燕居、會晤賓客所在。
相府閣門因其顔色與皇宮禁省的門闼顔色相同,因此也稱作黃閣,按先漢制相府閣内應無鐘鈴,也應無其他官寺之鈴下、侍閣等屬吏,通傳之事一般應由主簿或守閣奴婢處理,而外人入閣需先行脫履。
不過諸葛亮為确保國事傳遞的效率和保密性,如今相府鐘鈴及專司通傳的屬吏皆有,外人進入閣門也無須脫鞋。
由于主簿乃閣下群吏之長,故亦被稱為黃閣主簿,而楊清這個主簿的官舍自然在外庭靠近閣門的地方。
至于諸葛亮的公房其實在黃閣也叫做聽事閣這個建築群中,按漢制,官員處置公事聽取屬吏彙報有固定時間,每日早晚兩次,官員在此之外可以不處理公務。
不過依當前大漢的形勢和諸葛亮的性格,此項制度從未執行過,隻要有事一天之内任何時候各級官吏皆可入聽事閣彙報公務。
其實相舍内庭還有一道門稱為寝門,門内自是諸葛亮及其家眷仆人所居之地,不過他在相府外另有自己的府邸,為了公私分明,一般黃月英他們不會來此居住。
楊清跟着馬李二人到了主簿吏舍,令史、禦屬、鈴下等一衆屬吏早已在此恭候。
李邵出言相互介紹了一番,衆吏上前見禮後,楊清又問候自謙了幾句,随即揮手讓他們各自退下做事。
如今楊清是此處官舍的主人,他此時倒也不謙讓,邀着馬谡、李邵進了自己公房,三人又閑聊了一會兒,李邵識趣地告辭回去了。
“明之,沒想到你我二人竟會如此之快就在相府共事了。
”馬谡見李邵走後,笑道:“而且,我也沒想到丞相會将主簿一職交給你,這下君得償所願,可一展所長了。
并且,你我可随時談論兵事,共同為丞相獻策了。
”
馬谡好論兵計,且在此道上有着不小的造詣,丞相府中少有能在兵法上辯得過他的人,在他眼中如今的大漢隻有諸葛丞相一人在兵法上勝過他,可是丞相事務繁忙,他也不好總是去打攪,因此馬谡常生寂寥之感。
遇到楊清後,他覺得終于找到個在兵法上能和他談得攏的人,因此馬谡對楊清入得相府也是頗為高興。
楊清謙道:“清初入官場,日後還需參軍多多提點才是。
”馬谡道:“好說好說,你我乃知音,這些事吾自當助之。
”楊清心中苦笑,雖說上次他與馬谡聊得倒也可以,但什麼時候就成了知音了,他自己怎麼不知道啊,不過此人倒是熱心,可以深交。
馬谡哪知楊清的腹诽,他一看時候不早了,再聊下去怕會誤了丞相之事,急道:“明之,你我閑時再叙,此刻與我前去面見丞相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