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二十一章 幕後黑手

首頁
    遙,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聲烘托行舟飛進;四句寫行舟輕如無物,點明水勢如瀉。

    全詩把詩人遇赦後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壯麗多姿、順水行舟的流暢輕快融為一體,運用誇張和奇想,寫得流麗飄逸,驚世駭俗,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明人楊慎贊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3、人生彈指事成空,斷魂惆怅無尋處(李之儀《踏莎行》) 作者簡介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

    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農。

    漢族,滄州無棣(慶雲縣)人。

    哲宗元祐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

    元祐末從蘇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

    元符中監内香藥庫,禦史石豫參劾他曾為蘇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職。

    徽宗崇甯初提舉河東常平。

    後因得罪權貴蔡京,除名編管太平州(今ah當塗),後遇赦複官,晚年蔔居當塗。

    著有《姑溪詞》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題跋》二卷。

     此詩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長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飛的情況。

    首句寫白帝城之高;二句寫江陵路遙,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聲烘托;四句寫行舟輕如無物,點明水勢如瀉、順水行舟的流暢輕快融為一體,運用誇張和奇想,寫得流麗飄逸,驚世駭俗,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明人楊慎贊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3、人生彈指事成空,斷魂惆怅無尋處(李之儀《踏莎行》) 作者簡介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

    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農。

    漢族,滄州無棣(慶雲縣)人。

    哲宗元祐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

    元祐末從蘇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

    元符中監内香藥庫,元符中監内香藥庫禦史石豫參心所欲,自然天成。

    明人楊慎贊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3、人生彈指事成空,斷魂惆怅無尋處(李之儀《踏莎行》) 作者簡介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

    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農。

    漢族,滄州無棣(慶雲縣)人。

    哲宗元祐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

    元祐末從蘇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

    元符中監内香藥庫,元符中監内香藥庫禦史石豫參 心所欲,自然天成。

    明人楊慎贊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3、人生彈指事成空,斷魂惆怅無尋處(李之儀《踏莎行》) 作者簡介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

    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農。

    漢族,滄州無棣(慶雲縣)人。

    哲宗元祐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

    元祐末從蘇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

    元符中監内香藥庫,元符中監内香藥庫禦史石豫參 心所欲,自然天成。

    明人楊慎贊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3、人生彈指事成空,斷魂惆怅無尋處(李之儀《踏莎行》) 作者簡介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

    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農。

    漢族,滄州無棣(慶雲縣)人。

    哲宗元祐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

    元祐末從蘇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

    元符中監内香藥庫,元符中監内香藥庫禦史石豫參 心所欲,自然天成。

    明人楊慎贊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3、人生彈指事成空,斷魂惆怅無尋處(李之儀《踏莎行》) 作者簡介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

    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農。

    漢族,滄州無棣(慶雲縣)人。

    哲宗元祐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

    元祐末從蘇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

    元符中監内香藥庫,元符中監内香藥庫禦史石豫參 心所欲,自然天成。

    明人楊慎贊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3、人生彈指事成空,斷魂惆怅無尋處(李之儀《踏莎行》) 作者簡介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

    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農。

    漢族,滄州無棣(慶雲縣)人。

    哲宗元祐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

    元祐末從蘇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

    元符中監内香藥庫,元符中監内香藥庫禦史石豫參 心所欲,自然天成。

    明人楊慎贊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3、人生彈指事成空,斷魂惆怅無尋處(李之儀《踏莎行》) 作者簡介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

    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農。

    漢族,滄州無棣(慶雲縣)人。

    哲宗元祐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

    元祐末從蘇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

    元符中監内香藥庫,元符中監内香藥庫禦史石豫參 心所欲,自然天成。

    明人楊慎贊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3、人生彈指事成空,斷魂惆怅無尋處(李之儀《踏莎行》) 作者簡介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

    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農。

    漢族,滄州無棣(慶雲縣)人。

    哲宗元祐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

    元祐末從蘇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

    元符中監内香藥庫,元符中監内香藥庫禦史石豫參 心所欲,自然天成。

    明人楊慎贊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3、人生彈指事成空,斷魂惆怅無尋處(李之儀《踏莎行》) 作者簡介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

    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農。

    漢族,滄州無棣(慶雲縣)人。

    哲宗元祐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

    元祐末從蘇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

    元符中監内香藥庫,元符中監内香藥庫禦史石豫參 心所欲,自然天成。

    明人楊慎贊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3、人生彈指事成空,斷魂惆怅無尋處(李之儀《踏莎行》) 作者簡介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

    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農。

    漢族,滄州無棣(慶雲縣)人。

    哲宗元祐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

    元祐末從蘇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

    元符中監内香藥庫,元符中監内香藥庫禦史石豫參 心所欲,自然天成。

    明人楊慎贊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3、人生彈指事成空,斷魂惆怅無尋處(李之儀《踏莎行》) 作者簡介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

    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農。

    漢族,滄州無棣(慶雲縣)人。

    哲宗元祐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

    元祐末從蘇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

    元符中監内香藥庫,元符中監内香藥庫禦史石豫參 心所欲,自然天成。

    明人楊慎贊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3、人生彈指事成空,斷魂惆怅無尋處(李之儀《踏莎行》) 作者簡介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

    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農。

    漢族,滄州無棣(慶雲縣)人。

    哲宗元祐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

    元祐末從蘇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

    元符中監内香藥庫,元符中監内香藥庫禦史石豫參 初冬夜飲(唐·杜牧) 淮陽多病偶求歡,客袖侵霜與燭盤。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闌幹。

     賞析:“淮陽多病”是個典故,西漢汲黯因剛直敢言,屢次切谏,數被外放。

    在出任東海太守時,雖卧病不視事,而能大治。

    後又拜為淮陽太守,他流着淚對漢武帝說:“今病,力不能任郡事”,要求留在京師,但遭拒絕。

    人以汲黯自比,正是暗示自己由于耿介直言而被排斥出京的。

    “偶求歡”的“歡”,指代酒,暗點詩題“飲”字,表明詩人愁思郁積,隻好借酒澆愁。

    第二句進一步抒寫作客他鄉的失意情懷。

    客袖已見鄉思之切,侵霜更增遷徙之苦。

    詩人罷酒辍飲,憑欄而立,但見朔風陣陣,暮雪紛紛,那階下積雪象是堆簇着的潔白的梨花。

    他不禁想到明年此時又不知将身在何處。

    “明年誰此憑欄杆?”這一反問,凝聚着詩人流轉無定的困苦、思念故園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憤慨、壯志難酬的隐痛,是很能令人深思。

     早冬(唐·白居易) 十月江南天氣好,可憐冬景似春華。

     霜輕未殺萋萋草,日暖初幹漠漠沙。

     老柘葉黃如嫩樹,寒櫻枝白是狂花。

     此時卻羨閑人醉,五馬無由入酒家。

     賞析:這首詩是作者長慶三年在杭州時寫的。

    江南的十月天氣很好,冬天的景色像春天一樣可愛。

    寒霜未凍死小草,太陽曬幹了大地。

    老柘樹雖然葉子黃了,但仍然像初生的一樣。

    寒櫻不依時序,開出枝枝白花。

    這個時候的我隻羨慕喝酒人的那份清閑,不知不覺走入酒家。

    寫出來江南初冬的暖意,十分讓人神往。

     初冬早起寄夢得(唐·白居易) 起戴烏紗帽,行披白布裘。

    爐溫先暖酒,手冷未梳頭。

     早起煙霜白,初寒鳥雀愁。

    詩成遣誰和,還是寄蘇州。

     賞析:初冬時候天氣又更冷了一些,寄詩給遠方的朋友,互相慰藉是一件溫暖的事情。

    白居易初冬早起,穿着白色衣服,爐溫手冷,屋外的煙霜和鳥雀所構成的寥落圖景也容易使人生出幾分哀愁。

    這時候寫首詩寄給朋友,也許是會得到些許慰藉吧。

     酬樂天初冬早寒見寄(唐·劉禹錫) 乍起衣猶冷,微吟帽半欹。

    霜凝南屋瓦,雞唱後園枝。

     洛水碧雲曉,吳宮黃葉時。

    兩傳千裡意,書劄不如詩。

     賞析:收到白居易的詩,劉禹錫也回贈了一首給他。

    時間還早,雞鳴時分,看到白霜落滿了南屋的屋頂,碧雲黃葉二句,與杜甫“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雖然不在同一個地方,卻都能面對着這碧雲黃葉。

    此時與其給你寫信,也不如用寫詩來表達對你的思念更為恰當。

     初冬(唐·杜甫) 垂老戎衣窄,歸休寒色深。

    漁舟上急水,獵火著高林。

     日有習池醉,愁來梁甫吟。

    幹戈未偃息,出處遂何心。

     賞析:作者以初冬時節的景色寫起,天涼衣薄,水上漁舟歸來,林間獵火起伏。

    習池又叫習家池,是晉朝山簡經常遊玩的地方,後多借指園池名勝。

    作者天天流連于山水之間,但心中卻仍有救世濟時的心願。

    諸葛亮隐居南陽時曾作《梁父吟》,後來遇到明主,實現了自己的抱負。

    那自己在這戰火頻繁的時代,是否也應該像諸葛亮那樣,努力去實現自己的抱負呢? 初冬即事宋·周端臣 初冬天氣暖,小似立春時。

    萬樹無多葉,千花試一枝。

     天紅霜有信,星暈雨先期。

    怕見梅花發,愁懷未辨詩。

     賞析:中國民俗裡有“十月小陽春”的說法,指的是立冬至小雪節令這段時間,一些果樹會開二次花,呈現出好似春三月的暖和天氣。

    這首詩就是寫在這樣一段時間裡。

    “萬樹無多葉,千花試一枝”寫出初冬時候天氣回暖,仿佛有春景一般,然而樹葉都已凋落,兩相對比,景象奇特。

    看天氣也仿佛會有霜、有雨。

    冬天踏雪尋梅是文人慣有的雅趣,而作者卻怕自己到時候寫不出美好的詩句而發愁。

    末句一反前人催雪盼梅的意思,别出心裁,用詩人的真實心理活動給整首詩增添了一分活生生的生命色彩。

     次孟堅初冬晴和見梨桃二花作(宋·鄭俠) 十月南天尚暑襟,幽花何怪動清吟。

     半扉素蕊呈修徑,幾朵夭紅出茂林。

     地借小春回暖氣,日勻疏影轉輕陰。

     惟應幕府多才俊,不負行台醉賞心。

     賞析:這首詩詳細的描述了初冬時節“十月小陽春”帶來的花開景象,雖然已經到了農曆十月,但是南方天氣還未變冷,加上“十月小陽春”的天氣現象,梨花桃花竟然都紛紛盛開,和春時毫無二緻。

    諸位詩人才俊都當作詩一首,才不辜負如此美好的景象呀! 初冬小園寓目宋·張耒 獨樹翹寒色,閑雲澹落晖。

     新霜黃菊重,久雨翠梧稀。

     暝雀鳴還啄,高烏定更飛。

     敝貂猶故在,卒歲免無衣。

     賞析:這首詩寫了初冬時候的園中景色,天高雲淡,園中的樹木也顯得分外蕭疏。

    菊花還未開殘,在霜雪之後也染上了一分霜色。

    梧桐也未落盡,經過雨打風吹也幾近凋殘。

    群鳥未全歸巢,但也沒有了之前的活力。

    還好留有舊時的衣服,不至于在這寒冷的季節沒有衣服穿。

     漁家傲(宋·毛幵) 極目丹楓迎霁曉。

    山明水淨新霜早。

    燕去鴻歸無事了。

    天渺渺。

    風吹平野低寒草。

     漸過初冬時節好。

    尋梅踏雪城南道。

    追憶舊遊人已老。

    歡更少。

    孤懷拟共誰傾倒。

     賞析:上片描寫了冬初的山水景色,山明水靜,蒼天遼闊,燕去鴻歸。

    下片點出時節,是剛剛初冬時候尋梅踏雪的情緻。

    然而景色依舊,斯人漸老。

    想到此處心中更加惆怅,此時想舉杯對飲,卻也都不知應該何人與共。

     菩薩蠻初冬(宋·趙長卿) 敗荷倒盡芙蓉老。

    寒光黯淡迷衰草。

    行客易銷魂。

    笛飛何處村。

     雲寒天借碧。

    樹瘦煙籠直。

    若個是鄉關。

    夕陽西去山。

     賞析:秋天的殘荷到初冬也都已經敗盡,天際的衰草分外蕭瑟。

    伴着傍晚時分不知何處傳來的笛聲,外出的遊子此時心中的憂愁倍增。

    看天上的雲似乎也帶着一份寒意,天色分外清明澄澈。

    已經落盡葉子的樹顯得格外細長,遠處人家的炊煙也因為無風而分外筆直。

    這些更加引起遊子的思鄉之情,但是故鄉到底在何處呢?隻看到夕陽又落下了西山。

     1、淡泊以明志,甯靜而緻遠。

    ——三國·諸葛亮 2、莫言名與利,名利是身仇。

    ——唐·杜牧 3、擋不住今天的誘惑,将失去明天的幸福。

     4、為人正,為政勤,為官廉,為民實。

     5、歲月本長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寬而卑者自隘。

     6、不妄取,不妄予,不妄想,不妄求。

     7、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

     8、與人方便,随遇而安。

     9、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 10、看破紅塵,頓開名缰利鎖。

    ——清·李汝珍 11、也笑長安名利處,紅塵半是馬蹄翻。

    ——唐·僧尚顔 12、風花雪月本閑,而勞憂者自冗。

     13、勿唯小贻大,勿唯私損公;勿唯利害己,勿唯權傷民。

     14、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

    ——宋·朱熹 15、人人廉政,腐敗滅亡;人人自律,黨風自強。

     16、上不愧黨,勤政之根;下不愧民,廉政之源。

     17、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

     18、誰知将相王侯外,别有優遊快活人。

    ——唐·白居易 19、一杯洗滌無餘,萬事消磨運遠,浮名薄利休羨。

    ——宋·趙師俠 20、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随天外雲卷雲舒。

     21、清廉做官方敢怒公正辦事才敢言。

     22、放得功名富貴之心下,便可脫凡。

    ——明·洪自誠 23、名為锢身鎖,利是焚身火。

     24、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

    ——明·洪自誠 2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6、民生在勤,勤則不匮;黨存于廉,廉乃大興。

     27、不羨暮登台,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28、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29、幽境自能外見,高懷獨出世間癡。

    ——宋·惠洪 擴展: 淡泊名利的句子 1、淡泊人生,心境自然平和無争,你即擁有了隽永之人生,也便擁有了人生無限好風景! 2、淡泊人生,不是不為名利,而是分清利弊,近利避弊。

     3、淡泊名利,甯靜自省,然後這是人生生命的一道亮麗風景,它點綴出了四季如春的爛漫生活境界,擁有了它,我們就擁有了一生值得依托的生命靈魂的歸宿。

     4、淡泊中不要失去最美的自己,因為,這樣的生活離我們是如此之近,觸手可及。

     5、當你真的做到看淡一切,然後身在凡塵,心在世外,無欲無求,然後對什麼都無所謂時,你會發現,昔日澎湃的激情消退殆盡,豐富的情感所剩無幾,自己的家人,親屬,随他來随他去,那些心心念念,相識相知的朋友走就走,留就留。

     6、繁華塵世已沒有屬于我的江湖,終于将一份淡泊的心歸于沉靜,安享淡然的靜美。

     7、經曆過許多離合悲歡,此時淡泊的心境更讓人歡喜,喜歡這樣的寂靜桃花源,與知己兩三悠然守候,不問塵世紛擾,不言俗事瑣碎,我自斟杯清茶,君且自由來去。

     8、君子之交淡如水,不說離殇,不熱不涼。

     9、理解“淡”的味道,正如這杯茶,然後品到最後,無異于白開水,平淡無味,再品,是暖,即便是人走茶涼,曾經擁有過的溫暖,念起,便是心暖。

     初冬夜飲(唐·杜牧) 淮陽多病偶求歡,客袖侵霜與燭盤。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闌幹。

     賞析:“淮陽多病”是個典故,西漢汲黯因剛直敢言,屢次切谏,數被外放。

    在出任東海太守時,雖卧病不視事,而能大治。

    後又拜為淮陽太守,他流着淚對漢武帝說:“今病,力不能任郡事”,要求留在京師,但遭拒絕。

    人以汲黯自比,正是暗示自己由于耿介直言而被排斥出京的。

    “偶求歡”的“歡”,指代酒,暗點詩題“飲”字,表明詩人愁思郁積,隻好借酒澆愁。

    第二句進一步抒寫作客他鄉的失意情懷。

    客袖已見鄉思之切,侵霜更增遷徙之苦。

    詩人罷酒辍飲,憑欄而立,但見朔風陣陣,暮雪紛紛,那階下積雪象是堆簇着的潔白的梨花。

    他不禁想到明年此時又不知将身在何處。

    “明年誰此憑欄杆?”這一反問,凝聚着詩人流轉無定的困苦、思念故園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憤慨、壯志難酬的隐痛,是很能令人深思。

     早冬(唐·白居易) 十月江南天氣好,可憐冬景似春華。

     霜輕未殺萋萋草,日暖初幹漠漠沙。

     老柘葉黃如嫩樹,寒櫻枝白是狂花。

     此時卻羨閑人醉,五馬無由入酒家。

     賞析:這首詩是作者長慶三年在杭州時寫的。

    江南的十月天氣很好,冬天的景色像春天一樣可愛。

    寒霜未凍死小草,太陽曬幹了大地。

    老柘樹雖然葉子黃了,但仍然像初生的一樣。

    寒櫻不依時序,開出枝枝白花。

    這個時候的我隻羨慕喝酒人的那份清閑,不知不覺走入酒家。

    寫出來江南初冬的暖意,十分讓人神往。

     初冬早起寄夢得(唐·白居易) 起戴烏紗帽,行披白布裘。

    爐溫先暖酒,手冷未梳頭。

     早起煙霜白,初寒鳥雀愁。

    詩成遣誰和,還是寄蘇州。

     賞析:初冬時候天氣又更冷了一些,寄詩給遠方的朋友,互相慰藉是一件溫暖的事情。

    白居易初冬早起,穿着白色衣服,爐溫手冷,屋外的煙霜和鳥雀所構成的寥落圖景也容易使人生出幾分哀愁。

    這時候寫首詩寄給朋友,也許是會得到些許慰藉吧。

     酬樂天初冬早寒見寄(唐·劉禹錫) 乍起衣猶冷,微吟帽半欹。

    霜凝南屋瓦,雞唱後園枝。

     洛水碧雲曉,吳宮黃葉時。

    兩傳千裡意,書劄不如詩。

     賞析:收到白居易的詩,劉禹錫也回贈了一首給他。

    時間還早,雞鳴時分,看到白霜落滿了南屋的屋頂,碧雲黃葉二句,與杜甫“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雖然不在同一個地方,卻都能面對着這碧雲黃葉。

    此時與其給你寫信,也不如用寫詩來表達對你的思念更為恰當。

     初冬(唐·杜甫) 垂老戎衣窄,歸休寒色深。

    漁舟上急水,獵火著高林。

     日有習池醉,愁來梁甫吟。

    幹戈未偃息,出處遂何心。

     賞析:作者以初冬時節的景色寫起,天涼衣薄,水上漁舟歸來,林間獵火起伏。

    習池又叫習家池,是晉朝山簡經常遊玩的地方,後多借指園池名勝。

    作者天天流連于山水之間,但心中卻仍有救世濟時的心願。

    諸葛亮隐居南陽時曾作《梁父吟》,後來遇到明主,實現了自己的抱負。

    那自己在這戰火頻繁的時代,是否也應該像諸葛亮那樣,努力去實現自己的抱負呢? 初冬即事宋·周端臣 初冬天氣暖,小似立春時。

    萬樹無多葉,千花試一枝。

     天紅霜有信,星暈雨先期。

    怕見梅花發,愁懷未辨詩。

     賞析:中國民俗裡有“十月小陽春”的說法,指的是立冬至小雪節令這段時間,一些果樹會開二次花,呈現出好似春三月的暖和天氣。

    這首詩就是寫在這樣一段時間裡。

    “萬樹無多葉,千花試一枝”寫出初冬時候天氣回暖,仿佛有春景一般,然而樹葉都已凋落,兩相對比,景象奇特。

    看天氣也仿佛會有霜、有雨。

    冬天踏雪尋梅是文人慣有的雅趣,而作者卻怕自己到時候寫不出美好的詩句而發愁。

    末句一反前人催雪盼梅的意思,别出心裁,用詩人的真實心理活動給整首詩增添了一分活生生的生命色彩。

     次孟堅初冬晴和見梨桃二花作(宋·鄭俠) 十月南天尚暑襟,幽花何怪動清吟。

     半扉素蕊呈修徑,幾朵夭紅出茂林。

     地借小春回暖氣,日勻疏影轉輕陰。

     惟應幕府多才俊,不負行台醉賞心。

     賞析:這首詩詳細的描述了初冬時節“十月小陽春”帶來的花開景象,雖然已經到了農曆十月,但是南方天氣還未變冷,加上“十月小陽春”的天氣現象,梨花桃花竟然都紛紛盛開,和春時毫無二緻。

    諸位詩人才俊都當作詩一首,才不辜負如此美好的景象呀! 初冬小園寓目宋·張耒 獨樹翹寒色,閑雲澹落晖。

     新霜黃菊重,久雨翠梧稀。

     暝雀鳴還啄,高烏定更飛。

     敝貂猶故在,卒歲免無衣。

     賞析:這首詩寫了初冬時候的園中景色,天高雲淡,園中的樹木也顯得分外蕭疏。

    菊花還未開殘,在霜雪之後也染上了一分霜色。

    梧桐也未落盡,經過雨打風吹也幾近凋殘。

    群鳥未全歸巢,但也沒有了之前的活力。

    還好留有舊時的衣服,不至于在這寒冷的季節沒有衣服穿。

     漁家傲(宋·毛幵) 極目丹楓迎霁曉。

    山明水淨新霜早。

    燕去鴻歸無事了。

    天渺渺。

    風吹平野低寒草。

     漸過初冬時節好。

    尋梅踏雪城南道。

    追憶舊遊人已老。

    歡更少。

    孤懷拟共誰傾倒。

     賞析:上片描寫了冬初的山水景色,山明水靜,蒼天遼闊,燕去鴻歸。

    下片點出時節,是剛剛初冬時候尋梅踏雪的情緻。

    然而景色依舊,斯人漸老。

     ------題外話------ 大大們: 為了不被說斷章, 給大家更新一個一萬五千字的大章節, 這段劇情基本交代清除了, 還有個結尾應該在這兩天交代清楚, 請大大們多多支持月票! 月票! 推薦票! 7017k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