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武被姬衛東摟着出了門廳,到了院子,踹着了許甯給自己留的摩托車。
“你去軋鋼廠吧,我走了,對了,今天抓人嗎?”
姬衛東将李學武扔在吉普車上的槍盒放進了挎鬥裡,擺了擺手道:“咋可能,你們廠的事兒,我還能不通過你就抓人?還是要等等,我想看看郵差會不會出來,還有,我想看看那隻小螞蟻這麼能蹦跶,到底想要幹什麼”
見姬衛東還記得自己的槍盒,便挑着眉毛問道:“不犯紀律吧?”
姬衛東對着李學武笑了笑道:“犯,那你别拿了,從你一進院兒你就瞄着這把槍去了,知道你喜歡,給你了”
李學武笑了笑道:“那就謝謝了,我就不陪你看戲了,明天見”
鑒于盜版網站的猖獗,
拟于7月16日淩晨2點開始做防盜章節。
淩晨5點後會恢複正常章節内容。
全訂的大大如果遇到防盜章節在5點以後刷新就好,不會多收費的。
熬夜對于身體的損害很大,
請大大們注意身體健康,不要熬夜。
大大們請選擇其他時間閱讀,懇請大大們諒解。
懇請閱讀盜版的讀者選擇起點正版閱讀,本人對于盜版的容忍度已經接近零點,一定不會容忍盜版網站繼續侵害本書的利益。
本書将會定期和不定期地進行防盜處理,所以在盜版網站是看不了完整内容的。
支持正版,支持作者,萬分感謝。
初冬,不如隆冬神聖莊嚴,不如金秋給人以收獲的喜悅,然而,它卻承載着别有的一份美麗,讓我眷戀。
以下是小編收集的初冬的詩詞,歡迎查看!
**************
初冬夜飲(唐·杜牧)
淮陽多病偶求歡,客袖侵霜與燭盤。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闌幹。
賞析:“淮陽多病”是個典故,西漢汲黯因剛直敢言,屢次切谏,數被外放。
在出任東海太守時,雖卧病不視事,而能大治。
後又拜為淮陽太守,他流着淚對漢武帝說:“今病,力不能任郡事”,要求留在京師,但遭拒絕。
人以汲黯自比,正是暗示自己由于耿介直言而被排斥出京的。
“偶求歡”的“歡”,指代酒,暗點詩題“飲”字,表明詩人愁思郁積,隻好借酒澆愁。
第二句進一步抒寫作客他鄉的失意情懷。
客袖已見鄉思之切,侵霜更增遷徙之苦。
詩人罷酒辍飲,憑欄而立,但見朔風陣陣,暮雪紛紛,那階下積雪象是堆簇着的潔白的梨花。
他不禁想到明年此時又不知将身在何處。
“明年誰此憑欄杆?”這一反問,凝聚着詩人流轉無定的困苦、思念故園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憤慨、壯志難酬的隐痛,是很能令人深思。
早冬(唐·白居易)
十月江南天氣好,可憐冬景似春華。
霜輕未殺萋萋草,日暖初幹漠漠沙。
老柘葉黃如嫩樹,寒櫻枝白是狂花。
此時卻羨閑人醉,五馬無由入酒家。
賞析:這首詩是作者長慶三年在杭州時寫的。
江南的十月天氣很好,冬天的景色像春天一樣可愛。
寒霜未凍死小草,太陽曬幹了大地。
老柘樹雖然葉子黃了,但仍然像初生的一樣。
寒櫻不依時序,開出枝枝白花。
這個時候的我隻羨慕喝酒人的那份清閑,不知不覺走入酒家。
寫出來江南初冬的暖意,十分讓人神往。
初冬早起寄夢得(唐·白居易)
起戴烏紗帽,行披白布裘。
爐溫先暖酒,手冷未梳頭。
早起煙霜白,初寒鳥雀愁。
詩成遣誰和,還是寄蘇州。
賞析:初冬時候天氣又更冷了一些,寄詩給遠方的朋友,互相慰藉是一件溫暖的事情。
白居易初冬早起,穿着白色衣服,爐溫手冷,屋外的煙霜和鳥雀所構成的寥落圖景也容易使人生出幾分哀愁。
這時候寫首詩寄給朋友,也許是會得到些許慰藉吧。
酬樂天初冬早寒見寄(唐·劉禹錫)
乍起衣猶冷,微吟帽半欹。
霜凝南屋瓦,雞唱後園枝。
洛水碧雲曉,吳宮黃葉時。
兩傳千裡意,書劄不如詩。
賞析:收到白居易的詩,劉禹錫也回贈了一首給他。
時間還早,雞鳴時分,看到白霜落滿了南屋的屋頂,碧雲黃葉二句,與杜甫“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雖然不在同一個地方,卻都能面對着這碧雲黃葉。
此時與其給你寫信,也不如用寫詩來表達對你的思念更為恰當。
初冬(唐·杜甫)
垂老戎衣窄,歸休寒色深。
漁舟上急水,獵火著高林。
日有習池醉,愁來梁甫吟。
幹戈未偃息,出處遂何心。
賞析:作者以初冬時節的景色寫起,天涼衣薄,水上漁舟歸來,林間獵火起伏。
習池又叫習家池,是晉朝山簡經常遊玩的地方,後多借指園池名勝。
作者天天流連于山水之間,但心中卻仍有救世濟時的心願。
諸葛亮隐居南陽時曾作《梁父吟》,後來遇到明主,實現了自己的抱負。
那自己在這戰火頻繁的時代,是否也應該像諸葛亮那樣,努力去實現自己的抱負呢?
初冬即事宋·周端臣
初冬天氣暖,小似立春時。
萬樹無多葉,千花試一枝。
天紅霜有信,星暈雨先期。
怕見梅花發,愁懷未辨詩。
賞析:中國民俗裡有“十月小陽春”的說法,指的是立冬至小雪節令這段時間,一些果樹會開二次花,呈現出好似春三月的暖和天氣。
這首詩就是寫在這樣一段時間裡。
“萬樹無多葉,千花試一枝”寫出初冬時候天氣回暖,仿佛有春景一般,然而樹葉都已凋落,兩相對比,景象奇特。
看天氣也仿佛會有霜、有雨。
冬天踏雪尋梅是文人慣有的雅趣,而作者卻怕自己到時候寫不出美好的詩句而發愁。
末句一反前人催雪盼梅的意思,别出心裁,用詩人的真實心理活動給整首詩增添了一分活生生的生命色彩。
次孟堅初冬晴和見梨桃二花作(宋·鄭俠)
十月南天尚暑襟,幽花何怪動清吟。
半扉素蕊呈修徑,幾朵夭紅出茂林。
地借小春回暖氣,日勻疏影轉輕陰。
惟應幕府多才俊,不負行台醉賞心。
賞析:這首詩詳細的描述了初冬時節“十月小陽春”帶來的花開景象,雖然已經到了農曆十月,但是南方天氣還未變冷,加上“十月小陽春”的天氣現象,梨花桃花竟然都紛紛盛開,和春時毫無二緻。
諸位詩人才俊都當作詩一首,才不辜負如此美好的景象呀!
初冬小園寓目宋·張耒
獨樹翹寒色,閑雲澹落晖。
新霜黃菊重,久雨翠梧稀。
暝雀鳴還啄,高烏定更飛。
敝貂猶故在,卒歲免無衣。
賞析:這首詩寫了初冬時候的園中景色,天高雲淡,園中的樹木也顯得分外蕭疏。
菊花還未開殘,在霜雪之後也染上了一分霜色。
梧桐也未落盡,經過雨打風吹也幾近凋殘。
群鳥未全歸巢,但也沒有了之前的活力。
還好留有舊時的衣服,不至于在這寒冷的季節沒有衣服穿。
漁家傲(宋·毛幵)
極目丹楓迎霁曉。
山明水淨新霜早。
燕去鴻歸無事了。
天渺渺。
風吹平野低寒草。
漸過初冬時節好。
尋梅踏雪城南道。
追憶舊遊人已老。
歡更少。
孤懷拟共誰傾倒。
賞析:上片描寫了冬初的山水景色,山明水靜,蒼天遼闊,燕去鴻歸。
下片點出時節,是剛剛初冬時候尋梅踏雪的情緻。
然而景色依舊,斯人漸老。
想到此處心中更加惆怅,此時想舉杯對飲,卻也都不知應該何人與共。
菩薩蠻初冬(宋·趙長卿)
敗荷倒盡芙蓉老。
寒光黯淡迷衰草。
行客易銷魂。
笛飛何處村。
雲寒天借碧。
樹瘦煙籠直。
若個是鄉關。
夕陽西去山。
賞析:秋天的殘荷到初冬也都已經敗盡,天際的衰草分外蕭瑟。
伴着傍晚時分不知何處傳來的笛聲,外出的遊子此時心中的憂愁倍增。
看天上的雲似乎也帶着一份寒意,天色分外清明澄澈。
已經落盡葉子的樹顯得格外細長,遠處人家的炊煙也因為無風而分外筆直。
這些更加引起遊子的思鄉之情,但是故鄉到底在何處呢?隻看到夕陽又落下了西山。
1、淡泊以明志,甯靜而緻遠。
——三國·諸葛亮
2、莫言名與利,名利是身仇。
——唐·杜牧
3、擋不住今天的誘惑,将失去明天的幸福。
4、為人正,為政勤,為官廉,為民實。
5、歲月本長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寬而卑者自隘。
6、不妄取,不妄予,不妄想,不妄求。
7、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
8、與人方便,随遇而安。
9、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
10、看破紅塵,頓開名缰利鎖。
——清·李汝珍
11、也笑長安名利處,紅塵半是馬蹄翻。
——唐·僧尚顔
12、風花雪月本閑,而勞憂者自冗。
13、勿唯小贻大,勿唯私損公;勿唯利害己,勿唯權傷民。
14、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
——宋·朱熹
15、人人廉政,腐敗滅亡;人人自律,黨風自強。
16、上不愧黨,勤政之根;下不愧民,廉政之源。
17、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
18、誰知将相王侯外,别有優遊快活人。
——唐·白居易
19、一杯洗滌無餘,萬事消磨運遠,浮名薄利休羨。
——宋·趙師俠
20、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随天外雲卷雲舒。
21、清廉做官方敢怒公正辦事才敢言。
22、放得功名富貴之心下,便可脫凡。
——明·洪自誠
23、名為锢身鎖,利是焚身火。
24、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
——明·洪自誠
2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6、民生在勤,勤則不匮;黨存于廉,廉乃大興。
27、不羨暮登台,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28、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29、幽境自能外見,高懷獨出世間癡。
——宋·惠洪
擴展:
淡泊名利的句子
1、淡泊人生,心境自然平和無争,你即擁有了隽永之人生,也便擁有了人生無限好風景!
2、淡泊人生,不是不為名利,而是分清利弊,近利避弊。
3、淡泊名利,甯靜自省,然後這是人生生命的一道亮麗風景,它點綴出了四季如春的爛漫生活境界,擁有了它,我們就擁有了一生值得依托的生命靈魂的歸宿。
4、淡泊中不要失去最美的自己,因為,這樣的生活離我們是如此之近,觸手可及。
5、當你真的做到看淡一切,然後身在凡塵,心在世外,無欲無求,然後對什麼都無所謂時,你會發現,昔日澎湃的激情消退殆盡,豐富的情感所剩無幾,自己的家人,親屬,随他來随他去,那些心心念念,相識相知的朋友走就走,留就留。
6、繁華塵世已沒有屬于我的江湖,終于将一份淡泊的心歸于沉靜,安享淡然的靜美。
7、經曆過許多離合悲歡,此時淡泊的心境更讓人歡喜,喜歡這樣的寂靜桃花源,與知己兩三悠然守候,不問塵世紛擾,不言俗事瑣碎,我自斟杯清茶,君且自由來去。
8、君子之交淡如水,不說離殇,不熱不涼。
9、理解“淡”的味道,正如這杯茶,然後品到最後,無異于白開水,平淡無味,再品,是暖,即便是人走茶涼,曾經擁有過的溫暖,念起,便是心暖。
10、漫漫人生旅途,看風起雲卷,然後花開花落;蓦然回首的淺淺一笑;守一顆淡泊之心,擁一份淡然之美。
小夥伴們是不是想買幾本好好讀讀,提高一下文學修養,今天為大家推薦幾本經典唐詩宋詞書籍,大家趕緊去看看吧!
《宋詞三百首》
《宋詞三百首》是最流行的宋詞選本,其選錄标準,以混成為主旨,并求之體格、神緻。
讀宋人詞當于體格、神緻間求之,而體格尤重于神緻詞學極盛于兩宋。
以渾成之一境為學人必赴之程境,更有進于渾成者,要非可躐而至,‘此關系學力者也。
神緻由性靈出,既體格之至美,積發而為清暈芳氣而不可能掩者也。
近世以小惠側豔為詞緻斯道為之不尊;往往塗抹半生,未窺宋賢門徑,何論堂奧!未聞有人焉,以神明與古會,而搜集擇其至精,為來學周行之示也。
上彊村民先生嘗選《宋詞三百首》,為小阮逸南馨誦習之資;大要求之體格、神緻、以渾成為主旨。
夫渾成為遽詣極也,能循塗守轍于三百首之中,必能取精用闳于三百首之外。
《宋詞三百首》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巨鑽,在古代文學的阆苑裡,她是一塊芬芳絢麗的園圃。
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态的豐神,與唐詩争奇,與元曲鬥妍,曆來與唐詩并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勝。
遠從《詩經》、《楚辭》及《漢魏六朝詩歌》裡汲取營養,又為後來的明清對劇輸送了有機成分。
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們的情操,給我們帶來很高的藝術享受。
《宋詞三百首》旨在以通俗、簡潔、精要的方式介紹作者的三百首宋詞精選作品,注釋力求簡明,疏通詞義;白話譯解,力求以直譯者方式準确傳達原詞意蘊,力求譯者文化優美暢達,盡量體現原詞的藝術風味;品析則力求以簡練、精要的藝術分析,闡釋詞作的意象、情蘊和表現技法,為宋詞愛好者領會、品鑒宋詞藝術,提供一定的參考。
不過,朱祖謀的選詞标準受清朝浙西詞派和常州詞派的影響,初編收錄吳文英詞24首,周邦彥22首,姜夔16首,晏幾道18首。
而李清照僅7首,蘇轼12首,辛棄疾10首。
《唐宋詞選》
唐代的詩和宋代的詞,在文學史上都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特殊成就。
詞在隋唐時代伴随着當時新興的音樂——燕樂而興起。
燕樂為漢族傳統音樂和西域音樂融合的産物,它在當時屬于富有生命力的抒情音樂。
詞本來是為這種新興音樂的不同曲調所譜寫的歌詞,當時稱為曲子或曲子詞,詞可以說是曲子詞的簡稱。
最早為這種新興音樂譜寫歌詞的,主要是一些民間藝人和民間的知識分子。
二十世紀初在甘肅敦煌發現的抄本曲子詞,絕大部分都是民間作品。
王重民先生所輯《敦煌曲子詞集》有一百六十馀首。
任二北先生《敦煌曲校錄》增至五百馀首。
文人寫詞,中唐以後,漸漸地多了起來。
晚唐五代,開始盛行。
林大椿先生編《唐五代詞》,收一千一百四十八首。
宋代是詞的創作最繁榮的時代,作品很多,唐圭璋先生所編《全宋詞》,有兩萬馀首。
詞經過從唐代到宋代的發展,使得詩歌園地繼唐詩之後,又一次地出現了百花盛開、萬紫千紅的繁榮景象。
雖然在反映時代的廣度和深度上,總的來說宋詞比不上唐詩,然而詞畢竟有它的重要地位。
《宋詩選注》
一是詩史脈絡的建構。
《宋詩選注》的81篇詩人小傳,均注重從詩史源流的角度給詩人以評論與定位。
《容安館劄記》所涉300餘家宋代詩人,更是相互勾連,初具一部“宋詩全史”的規模,特别是所論南宋諸家,更是呈現出較為明晰的發展脈絡。
二是詩歌體派的認識。
宋詩體派繁多,舉其大者有西昆體、晚唐體、江湖體、江西詩派、四靈詩派等。
錢先生在著述中,不但論述詩人個體與體派的關系,更關注“體”之特性與内涵,“派”之形成與影響,如其論“江湖體”的形成早于《江湖集》的刊刻,就是突出一例。
飄逸,驚世駭俗,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明人楊慎贊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3、人生彈指事成空,斷魂惆怅無尋處(李之儀《踏莎行》)
作者簡介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
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農。
漢族,滄州無棣(慶雲縣)人。
哲宗元祐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
元祐末從蘇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
元符中監内香藥庫,禦史石豫參劾他曾為蘇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職。
徽宗崇甯初提舉河東常平。
後因得罪權貴蔡京,除名編管太平州(今ah當塗),後遇赦複官,晚年蔔居當塗。
著有《姑溪詞》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題跋》二卷。
此詩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長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飛的情況。
首句寫白帝城之高;二句寫江陵路遙,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聲烘托;四句寫行舟輕如無物,點明水勢如瀉、順水行舟的流暢輕快融為一體,運用誇張和奇想,寫得流麗飄逸,驚世駭俗,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明人楊慎贊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3、人生彈指事成空,斷魂惆怅無尋處(李之儀《踏莎行》)
作者簡介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
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農。
漢族,滄州無棣(慶雲縣)人。
哲宗元祐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
元祐末從蘇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
元符中監内香藥庫,元符中監内香藥庫禦史石豫參心所欲,自然天成。
明人楊慎贊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3、人生彈指事成空,斷魂惆怅無尋處(李之儀《踏莎行》)
作者簡介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
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農。
漢族,滄州無棣(慶雲縣)人。
哲宗元祐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
元祐末從蘇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
元符中監内香藥庫,元符中監内香藥庫禦史石豫參
心所欲,自然天成。
明人楊慎贊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3、人生彈指事成空,斷魂惆怅無尋處(李之儀《踏莎行》)
作者簡介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
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農。
漢族,滄州無棣(慶雲縣)人。
哲宗元祐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
元祐末從蘇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
元符中監内香藥庫,元符中監内香藥庫禦史石豫參
心所欲,自然天成。
明人楊慎贊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3、人生彈指事成空,斷魂惆怅無尋處(李之儀《踏莎行》)
作者簡介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
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農。
漢族,滄州無棣(慶雲縣)人。
哲宗元祐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
元祐末從蘇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
元符中監内香藥庫,元符中監内香藥庫禦史石豫參
心所欲,自然天成。
明人楊慎贊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3、人生彈指事成空,斷魂惆怅無尋處(李之儀《踏莎行》)
作者簡介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
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農。
漢族,滄州無棣(慶雲縣)人。
哲宗元祐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
元祐末從蘇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
元符中監内香藥庫,元符中監内香藥庫禦史石豫參
心所欲,自然天成。
明人楊慎贊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3、人生彈指事成空,斷魂惆怅無尋處(李之儀《踏莎行》)
作者簡介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
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農。
漢族,滄州無棣(慶雲縣)人。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