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七十八章:共謀

首頁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裡,霜鬓明朝又一年。

     大明帝國又向前顫顫巍巍的邁出了一步。

     哪怕是内部早已經腐朽不堪,哪怕是外部風吹雨打,但是仍舊大明帝國此時此刻,仍舊還是龐然巨物,氣勢猶存。

     崇祯十四年,正月初一,淩晨。

     南直隸,鳳陽府,固鎮。

     陳望牽引着座下的赤馬,立在一處低坡之上。

     坡下,一衆頂盔貫甲的甲騎分立四處,俱是按刀引弓,全神戒備。

     往昔繁華無比,作為南北商賈交彙之所的固鎮,此刻正燃着熊熊大火。

     在漢中軍的甲兵踏破了固鎮的防線之後,鎮守在固鎮内的萬民軍便毅然決然将整個固鎮付之一炬。

     沖天的大火,幾乎照亮了整個天際,恍若白晝。

     可怖的火光在寒冷的北風之中吹拂之中不斷的搖動,赤紅的光芒映照在陳望的雙眸之間,映照在每一名漢中軍甲兵的心中。

     腥臭的血氣彌漫在殘垣斷壁之間,寒冷的北風在原野闊道之上悲鳴。

     所有的人都在注視着在大火之中燃燒着的固鎮。

     橘紅色的火焰不斷的躍動,火焰之中每一次的舔舐都會使得其中的建築發出陣陣的哀鳴。

     漢中軍的軍陣。

     寂寥無聲。

     連番的大勝并沒有使得一衆漢中軍軍卒的士氣高昂起來。

     反而是使得漢中軍軍中的氣氛越發的沉悶。

     因為。

     沒有什麼值得驕傲。

     也沒有什麼值得誇贊。

     這一路而來。

     他們面對的,根本不是軍隊。

     他們面對的,隻是一群手持着破銅爛鐵,木刀竹槍的百姓。

     一群在亂世之中苟延殘喘,拼了命想要活下去的人。

     一群和他們曾經一樣,因為天災人禍而家破人亡,而背井離鄉,而不得不揭竿而起的升鬥小民。

     倒在他們的刀槍劍炮之下的,不是入侵的外族,也不是塗毒地方的亂匪。

     那些所謂的萬賊軍,那些亂匪,幾乎都是面黃肌瘦,骨瘦如柴、衣衫褴褛。

     那怕是那些穿着甲衣,明顯是統領打扮的萬民軍,很多也是同樣如此,強壯者少之又少。

     兔死狐悲,物傷其類。

     陳望眼神無波,心中平靜,注視着所有的一切。

     軍中萎靡的氣氛,并沒有讓陳望有任何失望。

     因為這一切,正是陳望所想要看到。

     相反,如果他麾下一衆軍兵看到這樣的景象,是熟視無睹,是無動于衷。

     那陳望才會真正的失望。

     因為那代表着,他麾下的軍隊,和這個時代大部分的軍隊都一樣。

     隻不過是官僚、地主手中的統治工具罷了,沒有心,也沒有魂。

     陳望垂下目光,從山坡之下一衆伫立不動的甲兵身上緩緩掠過。

     他清楚,自己麾下的軍隊,早已經和這個時代的軍隊截然不同。

     不僅僅是武備和訓練這些浮于表面的東西,更大的區别是内在的不同。

     馬蹄聲又遠至近,一身戎裝的陳功帶領着一隊甲騎從坡下疾馳而來,沿途的甲騎恍若破開浪裂一般讓開了一條道路。

     陳功驅馬一路奔馳,直至近前才勒馬止步。

     而後陳功牽引着戰馬來到了陳望近前,皺眉低聲,向着陳望禀報道。

     “加上固鎮鎮外的四萬萬民軍老弱,這一路來,我軍已經是收納的老弱婦孺已經超過了二十五萬人……” “李岩……是個成大事的人……” 陳望目光如常,下了一句定語。

     事到如今,陳望也已經是清楚了李岩大半的籌謀。

     “既解決了軍中糧食短缺,又讓我們背上了一個巨大的負擔。

    ” 李岩壯士斷腕,将軍中的二十五萬老弱婦孺安置在固鎮至宿州一帶,讓他們俘虜。

     一路而來,萬民軍各處營寨之中糧草極少,明顯就沒有久戰的準備。

     李岩的心思,陳望自然是猜得出來。

     朝廷的軍事部署,從來不是秘密。

     李岩自然是作為前鋒的是他陳望,而南下督師的則是孫傳庭。

     漢中軍聲名也因為勤王一戰而遠揚四方。

     漢中軍軍紀嚴格,更是有目共睹,亦如話本之中嶽家軍一般,凍死不折屋,餓死不虜掠。

     而孫傳庭為人狠厲,剛直不阿,但是狠厲的對象,從來都是作威作福的官僚,魚肉鄉裡的地主。

     對于百姓,孫傳庭硬氣不起來,也狠厲不起來。

     孫傳庭入秦履職,就任陝西巡撫之時。

     是三秦的百姓,送出了家中的子弟,捐出了家中見底的錢糧,扶着他坐穩了陝西巡撫的位置。

     黑水裕之戰,跟随着孫傳庭出戰的标兵人人帶傷,亡者大半,千戶白幡。

     北上勤王之際,直隸百姓挑水擔糧,望風報信,千裡追随。

     遭逢陷害,錦衣衛前來鎖拿,将要锒铛入獄之時,數千百姓聞訊趕來,将他的囚車周圍圍得水洩不通,想要救出孫傳庭。

     百姓們不明白。

     邊事糜爛已久,建奴入寇荼毒數次。

     如此終于出了一個能帶兵打仗,驅逐北蠻,為他們報仇雪恨的總督。

     為什麼,朝廷卻要将其懲戒下獄。

     所以他們圍住了鎖拿着孫傳庭入獄的錦衣衛。

     最終,這些圍住錦衣衛的百姓,在孫傳庭勸說之下各自散去。

     孫傳庭飽受着病痛折磨多日,備受政敵攻讦,從政以來,無論經曆何事,都是堅強以對。

     而面對着維護着他的百姓,孫傳庭卻落下了淚水。

     經曆了這一切的孫傳庭,又如何會将屠刀,對準這些手無寸鐵的老弱婦孺? 所以,李岩選擇了将軍中幾乎所有的老弱婦孺都安置在固鎮到宿州一帶。

     為的就是合情合理的讓明軍,将這些人“俘虜”過去。

     這是赤裸裸的陽謀。

     二十五萬人,每天的吃穿用度無疑都是一個極為龐大的數字。

     這二十五萬的老弱婦孺,對于如今萬民軍沒有多少的用處,卻是一個極大的負擔。

    不過現在,供養這這二十五萬的老弱婦孺的負擔,被李岩轉移到了南下進剿的明軍身上。

     每天為這二十五萬人吃穿用度煩勞的,不再是李岩,而是成為了孫傳庭。

     朝廷财政難以為繼,寅吃卯糧多年,為了這次動兵備下的糧草怎麼可能有多,再加上上下克扣,層層盤剝,落到實處,不過勉強供應大軍調度。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