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九十七章:困頓

首頁
    天氣正在不斷的變冷,從北地吹來的寒風一日比一日更為急切。

     陳望從竹山大營返回到白土關時,已經是十月的三十日。

     楊嗣昌統管左良玉、祖大弼兩萬餘兵馬返回襄陽,準備從襄陽一路南下馳援夷陵。

     張獻忠和羅汝才南下川東的道路崎岖,行進不變,且山多林深,很多地方都是絕佳的設伏地。

     沿路追擊的話,必須要派出大量的偵騎不斷的偵察,一路上行進的速度根本快不起來。

     還不如直接直接從襄陽轉道南下馳援夷陵,這樣的話路途雖然遠了兩倍有餘,但是速度卻是快了很多。

     時間緊迫,軍情如火,楊嗣昌自然是選了後者。

     陳洪範和其所領的八千餘兵馬,則是被楊嗣昌安排分守房縣、竹山,湧來防備隐匿在竹山和房縣以南的兩萬多流寇殘兵。

     陳望也從楊嗣昌那裡,得到了目前為止他想要得到的東西——時間。

     楊嗣昌領兵返回襄陽去護佑湖廣中部,原本調到了興安府的川兵回援四川,去護佑川東。

     這樣漢中府和鄖陽府的交界自然也就空虛了不少。

     早在一開始的時候,陳望就一直向着楊嗣昌傳遞了正在招募新兵,整編部隊的消息。

     所以這一次,陳望也順理成章被允許領兵留守白土關,同時管帶鄖陽府防備。

     一是防備張獻忠、羅汝才等部去而複返重入鄖陽府外,二則是防備房縣、竹山南部的賊寇。

     留守在房縣和竹山的陳洪範部,現在也自然屬于他節制。

     “望哥。

    ” 陳望剛進入了白土關大營不久,胡知義便已經是從外趕來進入了營帳之中。

     “鎮内各營兵馬的整編和考核都已經完成了。

    ” 胡知義行事雷厲風行,陳望交代下去的事情,他并沒有花費多少的時間便已經全部處理。

     “張二和黃龍兩個遊兵營,各設騎兵一司,其餘兵士皆作步兵,總兵額三千,兩營軍饷每月共需六千兩。

    ” 軍饷一般都不是一月一發,一般來說都是按照季度發放,諸如春饷、夏饷等等。

     “正兵營月需軍饷九千兩,右援兵營月需軍饷五千兩,左援兵營月需四千兩,共計月需一萬八千兩。

    ” 右援兵營是由陳功帶領的援兵營,左援兵營自然是周遇懋所帶的另外一營。

     “鎮内共計有兵馬五營,正兵一、援兵二、遊兵二,核算将校連帶軍卒,月需軍饷白銀兩萬五千兩,季需白銀七萬五千兩,年需白銀三十萬兩。

    ” “新兵期三月步兵軍饷減半兩白銀,但是也隻有第一季能省下四千五百兩左右。

    ” “朝廷下發的軍饷年約二十萬兩,尚有十萬兩的缺口。

    ” 每個鎮的軍饷,發下來都不可能是足額足饷,在明末欠饷才是常态。

     明朝中後期之所以形成畸形的家丁制,很大一部分的原因也是因為軍饷的不足。

     吃空饷,喝兵血也逐漸在九邊各鎮形成了常态。

     胡知義将文書直接放在了陳望的桌前。

     “按照現今财政的情況,最多發出一季的軍饷,再之後便無力再發放了……” 胡知義的神情有些猶豫,遲疑道。

     “陝西糧價頗高,若是輸送糧食售賣,倒是可以使得開支均衡。

    ” 陳望展開文書,漢中鎮目前的情況也在他的面前被寫的一清二楚。

     一年十萬兩的缺口,這還隻是單單軍饷,并不算人吃馬嚼。

     朝廷撥下的糧食也并不夠這麼多的人去吃,要養這麼多兵,就必須要去買。

     算上人吃馬嚼等多項開支,這筆缺口将會達到一年近十五萬兩。

     但實際上,額外的支出還是十萬多兩。

     因為糧米漢中衛産有,他們自留了不少,可以供給軍隊。

     像現在這樣的軍事調動,糧草統一調撥,也可以剩下來,所以人吃馬嚼雖然确實是支出,但是并不需要花什麼銀錢。

     現在陳望領下一共有四大收入來源,分别是礦山、私鹽、田地、以及收取商隊過境的關稅。

     “售賣糧食的事情,不要再提了,這些糧食我在之後都有用處。

    ” 田地的産出基本上不會換成金銀,陳望很清楚明末的災荒持續的時間十分之久,糧食将會是最為緊缺的東西,自然是不會輕易的買賣。

     為此陳望甚至提前命人修築了大量的糧倉,用于屯糧。

     這些糧倉都修築在棱堡之中,同時還駐守了不少兵丁作為防守。

     鎮守的兵丁不僅裝備着最新型的海誓铳,甚至還有不少的火炮。

     陳望一共在漢中府内修了七座專門用于屯糧棱堡。

     漢中衛五座衛所旁邊各一座,沔縣、興安兩個守禦千戶所各一座。

     “今後糧食隻會越來越缺乏,賣糧無異于是飲鸩止渴。

    ” “我查看了曆年的旱情,從元年開始到如今已經是第十二個念頭了,旱情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是日益擴大,從着北方向着南方不斷的蔓延。

    ” 崇祯十二年,漢中夏旱,秋蝗,禾苗俱盡,大饑。

     崇祯十三年,大旱,人相食,草木俱盡。

     陳望記得很清楚,崇祯十三年漢中府的旱情比起崇祯十二年造成的破壞更為巨大。

     “眼下的情況不僅不能賣糧,還要收糧,屯糧。

    ” 如今各地糧倉之中一共隻囤積了九萬餘石的糧食。

     聽起來九萬餘石是很多了,但是如果計算的話,九萬餘石糧食隻能供給兩萬多人的軍隊食用一年。

     這還是全算步兵,不算騎兵,同時還不上運輸的損耗。

     雖說現在這些糧食還算充足,但是等到天下大亂的那一刻,九萬石糧食不過是杯水車薪。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句話,用在明末并不過時。

     大明雖然已經衰敗,早已是江河日下,但是最後的反撲仍然是能夠傷人,甚至能夠殺人。

     曆朝曆代,率先舉起義旗者,往往會被這最後的反撲所殺。

     而後繼者,将會踩着屍山血海,重新收拾這大好的河山。

     胡知義皺了皺眉頭,為難道。

     “收購糧食如今隻怕是較為困難,河南旱災,流寇再起,湖廣、南直隸米價也因此而上升。

    ” “米價已經是漲到了二兩半一石,這個價格實在過高,而且糧米大多運往河南,鄖襄戰亂導緻商路暫斷。

    ” “如今收支本就已經失衡,維持軍隊便已經很是艱難,再收購糧食……” 正是因為清楚知道如今漢中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