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京的隊伍從永定門一路北行,經由正陽門一路入城,帶起一路的歡呼,半個京師甚至都沸騰起來。
陳望跟随着隊伍,一直到達了紫禁城南面的午門前方約有數百步的距離,才最終停下了腳步。
午門是獻俘的地點,宣捷則是在朝會之上。
殿宇巍巍、清風徐徐。
一道道幡幟林立,一面面旌旗分布。
午門前方的禦道之上,身穿着華麗盔甲,罩袍束帶的錦衣衛大漢将軍早已是沿東西兩側設好儀仗,護衛皇城的禁軍密密層層守衛在四方。
宮廷内負責禮樂的教坊司在儀仗之南按東西兩側陳設大樂,北向而立。
兩名鴻胪寺的贊禮站立午門之前,東西相向而立。
承制官則是站在午門的前的東側,面西而立。
在承制官的對面,稍南一些,站着的便是典禮的宣制官,宣制官面西而立。
文武百官及諸蕃國使者,侍立位于午門樓前禦道之南,按文東武西排班。
午門前禦道東側設擺放“露布”的大案,并設宣展官一員,展示官二員。
“露布”也作“露闆”,也就是不封口的文書,特指檄文、捷報等緊急文書。
如今午門前擺放的露布,擺放着的自然是記載着青山關大捷的捷報。
早在午門前方等候多時的引禮官迎面走來。
孫傳庭率先下馬,陳望和其餘的将校也是一起跟着離開了馬上,而後跟随着引禮官向着劃定的位置一路走去。
按照事先說好的安排,六千甲兵止步,于午門前方的大廣場列陣等待檢閱。
大典正式開始。
禦道之南稍東的位置上專門進獻露布的官員,跟随着引禮官舉步上前。
進獻露布官員手捧捷報放置于禦道東側大案之上,最後退回就位。
刑部獻俘官位于午門前禦道東側稍南的位置,面西而立。
獻俘将校則位于午門前禦道西側稍南的位置,面北而立。
陳望站在一衆将校的前列,仍舊是與曹文诏、左光先、賀人龍等人站在一排。
四十三名建奴的俘虜被甲兵押解着來到了午門之前,所有人都被按倒在地跪在地上。
經曆了十數日的折磨,他們早已經是沒有了曾經的桀骜不馴,饑餓和酷刑還有身上沉重的枷鎖,使得他們幾乎沒有任何反抗的力量。
悠揚而又威嚴的鐘聲緩緩自宮城之中響起,在紫禁城内重重的宮門和城垣之中跌宕回響,最終傳入在午門之前站立着一衆文武百官、觀禮群衆的耳中。
鐘聲并沒有回響太久的時間,很快便已是停止。
陳望和衆人站立在一起,透過午門的門洞,他已經是看到了那從午門之後緩緩到來的車駕和隊伍。
此前負責教習禮節的官員已經是提前講明,鐘聲停下便證明天子的禦駕已至皇極門,馬上就要到達午門。
很快禦駕到達了午門之後,陳望看到鴻胪寺的官員領人上前,行禮奏請崇祯皇帝換上了肩與。
教坊司的樂隊也在此時奏起了大樂,直到身着皇帝常服的崇祯到了午門的門樓正楹,大樂才最終停止。
宮廷内官在午門樓前楹正中早就設了禦座。
不過崇祯到達門樓的正楹之時,卻并沒有坐下,而是先看了一眼就在午門外圍列陣而立的六千甲兵。
崇祯雖然不通軍事,但是建奴兩次入關,進圍北京,他見過了許多的勤王兵馬。
但是那些勤王的兵馬帶給他的感覺,從來沒有一支有現如今在午門之外列陣的這支軍隊一樣強烈。
哪怕是昔日秦良玉所領的那支縱橫西南的白杆精兵,氣勢也才堪堪有如今這支軍隊的一半。
崇祯下意識的握緊了雙拳,心中激蕩,蒼白的臉上甚至都有了些許的血色。
侍立在一旁的王德化看到崇祯看着午門之外的軍隊,當即會意的上前,向着崇祯介紹起了各軍的組成。
“哪一陣是漢中鎮?”
崇祯掃視着午門之外的軍陣,問出了他心中最想去問的問題。
青山關大捷,塘報之中報到最多的便是漢中鎮。
漢中鎮的鎮将陳望,自勤王以來立功連連,這一次青山關更是射殺建奴的大将譚泰,勇奪公樹台,大壯三軍之氣。
“回禀皇上,就在午門正中,穿赤衣着赤甲,恍如烈火一般的,便是漢中鎮的營兵。
”
崇祯循着王德化手指的方向看去,便再是難以挪開視線,衷心出言贊道。
“當真是天下雄兵也!”
又看了一會之後,崇祯才收回了目光,坐上了禦座之上。
午門之外,崇祯一時興起久未入座,讓一衆奏樂的教坊司樂手多吹奏了許久。
崇祯不坐下,按照禮制樂聲也不能停下,他們也隻能是一直演奏,等到崇祯入座了,一衆教坊司的樂手也是連忙停下了演奏。
崇祯于午門升座,午門之前身穿着金色盔甲的錦衣衛大漢将軍揮動鳴鞭開始靜場,全場肅穆。
贊禮官高聲贊唱了一聲“進!”進獻露布的官員面向午門行四拜禮,禮樂再響,直到平身後樂聲方止。
大典的流程很是繁瑣,後又獻露布,取露布,示捷報、獻俘等等一系列的流程。
陳望站在人群之中聽從着引禮官的安排。
四十七名俘虜被按跪在午門之前,等待着他們最後的命運。
明時的獻俘大典,等待俘虜一般有兩種結果。
第一種是皇帝寬宏大量将其罪行赦免,使其可以重新做人。
第二種則是罪大惡極,難以容忍,斬殺棄市,以示威嚴于天下。
而這一次,面對刑部尚書的請旨,崇祯隻說了一個字。
而正是這一個字,卻是宣判了午門之前一衆建奴俘虜的命運——殺!
伴随着鴻胪寺的官員、侍立的大漢将軍層層傳下。
午門之外,一衆觀禮的群衆百姓也為氣勢所感染,皆是大呼喊殺。
午門門前一時之間,殺聲震天,喊聲盈空。
四十七名建奴被判磔斬,由甲士押赴市曹公開行刑。
伴随最後獻俘的結束,在引禮官的引導之下,文武百官重新入班,面北向立。
緻詞官詣中道跪、緻詞稱賀。
在贊禮官的高令之下,禮樂再響,衆人鞠躬行禮,行五拜,三叩頭。
平身之後,樂聲也随之停止。
鴻胪寺跪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