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箭定公樹台!
四場大戰,五百顆建奴的首級,一個固山額真的頭顱。
讓陳望的聲名攀升到了鎮将的頂峰,功至諸将之首,聲名一時顯赫無二。
天子欽點,命陳望跟随進京,入平台面聖。
能入平台面聖者,職銜無一例外都是總兵一級的将校。
而陳望是唯一一個職銜還是副總兵,便被允許進入平台的将校,足以見天子對其的看重。
如此多的斬級,如此顯赫的軍功,飛黃騰達隻在旦夕之間。
“山鳴谷應,風起水湧。
”
曹文诏站在了陳望的身側,長歎了一聲,眼眸之中滿是凝重。
“南面馬上就要大亂,熊文燦遠比預想之中還要更加的無能。
”
“馬士秀、杜應金已經于許州叛降,往投射塌天李萬慶,李萬慶領兵合兵數萬連克數鎮,直奔鎮平關,欲與兩賊合營。
”
“左良玉以孤軍鎮守鎮平關,若是左良玉守不下鎮平關,隻怕是旦夕之間,撫局便會傾覆。
”
曹文诏雙目微眯,沉聲道。
張獻忠、羅汝才、劉國能、王光恩等部仍然都保留着極大的自主權。
張獻忠、羅汝才等衆,縱兵搶掠多次,期間都被熊文燦所壓下。
如果左良玉守不住鎮平關,隻怕是那些已經就撫的流寇将會因為射塌天的勝利,而一呼百應。
整個南方将會在轉瞬之間陷入遍地的烽火。
陳望心中微動,關于南方的叛亂的事情,他原來就了解過很多。
就他所了解的,恐怕比起現在曹文诏了解的還要多。
“左總兵麾下兵強馬壯,區區一個射塌天,就算是裡應外合也不會是其對手。
”
陳望記得很清楚,曆史上的情況。
曆史上,馬進忠并沒有跟随着孫傳庭北上勤王,因為馬進忠在曆史上仍在河南。
是因為自己改變了一部分的曆史進程,才導緻馬進忠帶領部隊在陝西境内徘徊。
左良玉在曆史上遇到的局面更加的危險,馬進忠和李萬慶兩人合兵圍攻而來。
左良玉于鎮平關主動出關領兵出擊,大敗馬進忠所部,而後一路追擊,再敗李萬慶于張家林七裡河,兩人畏懼左良玉聲威,不敢抵抗于是率部歸降。
而在許州附近叛亂的馬士秀、杜應金,見李萬慶投降,也是再度認罪投降。
左良玉此時還不是那個隻知道逃跑,赫赫有名的“長腿将軍”。
此時的左良玉麾下兵強馬壯,南方諸鎮之中左良玉此刻為諸鎮第一,無論戰力還是戰功。
七十二營流寇,望左良玉麾下兵馬旌旗而披靡,不敢與之相抗。
這一次,左良玉要對僅僅是一個李萬慶,自然是手到擒來。
不過左良玉再狠,總督也終究不是他左良玉。
總督至始至終都是熊文燦。
而熊文燦的招撫就是一個笑話。
張獻忠之所以就撫,正是因為左良玉打的幾乎瓦解。
再給左良玉兩三個月的時間,隻怕是左良玉都要擒斬張獻忠了。
張獻忠當時被左良玉幾乎逼到了絕境,但是卻被利欲熏心的熊文燦所阻撓。
熊文燦為了能夠快速的促成撫局,甚至下令“殺賊者償死”,意思就是殺了賊的人需要償命,簡直是離譜至極。
流寇不肯歸降,甚至還派人拿着金帛酒肉去收買,名曰“求賊”,以此希望流寇接受招撫。
這樣的招撫,如何不是一個笑話?
招撫讓官兵疲憊不堪,卻是讓流寇得到了修養生機,甚至是割據發展的機會。
熊文燦在南方,和諸鎮軍兵盡皆不和,左良玉更是與其勢同水火,難以相容。
所謂的撫局其實都已經瓦解,張獻忠、羅汝才等七十二營的流寇的反心昭然若揭,眼下隻是戰事還未徹底爆發罷了。
七十二營在等待着一個契機,而這個契機也即将到來。
“江北旱蝗、流亡載道,河南饑荒,大量的饑民向着襄水漢水逃荒,每天抵達兩水之間的甚至都在萬人上下。
”
“兩河饑民雲集,探報查的張獻忠、羅汝才等衆多流寇都派遣了不少的人混入饑民的隊伍之中,足以見其狼子野心。
”
曹文诏神色嚴肅,歎聲道。
“南方局勢已經極為危險。
”
“此番回京,在平台面聖之後,恐怕你可能需要馬不停蹄的望南下走。
”
陳望眼神微動,斟酌了半響之後,才問道。
“已經議定了嗎?”
“議定了。
”
曹文诏微微颔首,而從曹文诏的眼眸之中陳望也得到了另外的答案。
曹文紹如此的笃定,那麼消息的來源隻有一種可能。
消息必然是從楊嗣昌那裡直接傳達而來。
在如今這個時間段,能夠左右崇祯決定的人,天底下隻有一個人,那就是楊嗣昌。
得到了肯定的消息,陳望一直以來緊繃的心弦也是終于放下了心來。
雖然他此前就已經是從曹文诏的口中得知了消息,自己将會跟随着楊嗣昌南下平叛。
但是一直沒有聽到任何的消息風聞,這麼久的時間自然也是難免心中不安。
眼下得到确切的消息,陳望也是如釋重負。
曹文诏看到陳望的神态,臉上露出了些許的笑容,不過那抹笑容很快又被他所隐去。
“我知道你用兵素來穩重,那些囑托的話我也就不與你說了。
”
“變蛟也會與你一同南下,人心難測,南方諸鎮關系複雜,戰力差距更是極為懸殊,難以通力合作,你們兩人之間一定要相互照應。
”
曹文诏輕輕的拍了拍陳望的肩膀,他并沒有繼續在關城之上停留,說完了最後的話,便已經是離開了關城。
陳望站在關城之上,目送着曹文诏的身影逐漸遠去。
直到曹文诏的身影徹底消失在了視線之後,陳望對着曹文诏離去的地方,最後深深的行了一禮。
曹文诏是真的将他當作自家的子侄來看待。
若是沒有曹文诏,他再如何奮戰,也沒有辦法如此之快的登上如今的位置。
他所能夠做的,便是不辜負曹文诏對于他的信重,還有對于他的期望!
達成他當初所許下的誓言——收回故土,報仇雪恨!
《通典》“筚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其聲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