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糖
竈房裏一大一小忙着炒菜,等菜做完後,李珩幫着去盛飯。
三碗熱騰騰的米飯擱在食案上,案桌上有一碗青椒炒肉,一碗雞蛋羹,還有一碟魚香肉絲。
家裏沒有食不言的規矩,幾人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夜色正濃,屋內一盞幽幽燈火将三人的身影緊緊地圍繞在一起。
老舊的牆壁上,是三個影子,緊緊挨在一起。
婉兒開心地大口扒拉着米飯,李珩倒是很久才動一下筷子。
許是心事重重,李珩在吃飯時心不在焉,喜娘好幾次給他夾菜他都沒看見。
婉兒笑:“哥哥的眼睛一動不動的……就像是下蛋的母雞!”
李珩莞爾,卻并不作答。
婉兒又貼上去:“但是母雞沒有哥哥帥!”
李珩揚眉,問她:“哪裏學來的?”
婉兒閉上眼睛,又睜開,眨巴眨巴大眼睛,“樂樂姐姐。
”
“樂樂姐姐說狗蛋哥哥就像是小雞崽崽一樣,到處亂竄。
”
婉兒說着說着就咯吱咯吱笑起來。
李珩無奈極了,這群小屁孩。
喜娘攔着試圖亂竄的婉兒,說:“好好吃飯。
”
婉兒乖乖地點了點頭埋頭用手并不熟練地拿着筷子。
李珩注視着吃飯的婉兒笑。
喜娘瞟來一眼,對上李珩的視線後又撇開。
喜娘依舊默默地給他夾菜,偶爾去給婉兒擦嘴上的飯粒。
吃完飯,李珩主動擔下洗碗的任務。
喜娘站在竈房外觀察,見他不停地舀水到盆中,水都溢出來了,還沒有發現。
她從後背繞了過來,問:“怎麽了嗎?吃飯時就心不在焉了?”
李珩回頭,沉默了半晌:“磨坊的事。
”
喜娘有些急切,走到李珩的正前方,盯着他的眼睛:“是受委屈了嗎?有人欺負你?還是太累了?我們雖然窮,但是也不要去受人的氣,實在不行,就回家!你好好讀書,我來掙錢。
”
喜娘一說下去,就停不下來,李珩根本找不到說話的機會,隻得聽她把話說完。
顯然喜娘想偏了,李珩心裏暖暖的,他笑着說:“老闆對我很好,前輩們也是,工作也不累,不用擔心。
”
喜娘見到這樣也不是撒謊的樣子,便放下心來,也沒有再繼續追問下去,喜娘清楚李珩若是要說自然沒有隐瞞她的理由,他若是不說定是有原因的。
隻要李珩沒有受欺負,她就能任由他去幹自己想做的事,“雖然喜娘不知道你遇到了什麽煩惱,但是煩惱總會過去的。
”她拍了拍李珩的肩膀。
李珩:“嗯,會的。
”
夜裏,他繼續秉燈夜讀,先完成夫子布置下來的作業,又翻開從夫子那兒借來的《中庸》《孟子》的時下詳細注解。
前些日子,夫子剛把《中庸》教完,李珩的學習能力強,就先他們一步往後面學習。
他對《中庸》《孟子》的學習和前面對《論語》《大學》的學習并無太多的區別,雖說學習的內容不同,但是學習的方法卻是相通的,隻要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再加上靈活的運用,學起來就能事半功倍。
同一般的學習方法一樣。
第一階段,李珩一般是先理解古文的含義,嘗試着将自己現有的知識聯系起來去得到自己關于古文的理解,這一方面當然是将普通的知識進行了加工。
這就在腦海裏留下了古文的第一印象,且鍛煉了自己的思維能力,将來即使科考時遇到沒有見過的古文裏的句子,也不用慌張,可以根據自己現有的知識觸類旁通。
第二階段,就是對照名家的注解,也就是将自己對時文【1】的注解,和那些經過考驗的學士大家的注解進行對比,從中發現自己的不足,或是綜合兩者,拓寬思路得到新的更好的注解。
李珩對于這個階段的理解就好比是他前世将自己的答案和參考答案對比,兩者結合得出一個比參考答案還要完備準确的答案。
經過第二個階段,實際上對古文的理解就更加的深刻,可以說是在腦海中又一次加工。
第三個階段,當然也是最基礎也十分重要的背誦。
需要做到滾瓜爛熟的程度,随便問上一句,就能反應過來它的對應的上下兩句是什麽。
李珩按照這個方法,不緊不慢地學,《四書》的內容其實并不多,但是想要真正掌握其中的深意也不容易,囫囵吞棗,貪圖速度的學習無疑是應付不了科舉考試。
這一點李珩心裏十分清楚,要不然也不會有那麽多學子窮其一生都在科舉的路上步履維艱。
他要做的就是穩紮穩打,先打好地基。
李珩有睡前看書的習慣。
溫習了書本,他又看起民間轶事的雜書,這是他從書肆裏買來的,也有從李潇那兒借的。
這類雜書不貴,裏面的內容大多與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民生疾苦有關,看似與科舉無關,卻是了解天下事的好機會。
科舉考試不是隻讀《四書》《五經》就能金榜題名的,隻有建立起龐大的知識庫體系,才能在考場中從容發揮。
等他熄滅燈,躺在床上時,看着夜晚的月光透過窗子靜靜地灑在他的褥子上。
失去了睡意。
他發現自己一旦閑下來,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今日所見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