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夫子的考驗

首頁
    握住李珩的手,不經意地使着勁兒,仰着小臉,憧憬而又緊張。

     李珩擇掉狗蛋兒鳥窩似的亂蓬蓬的烏發上的一片落葉子,視線從高邈的湛藍色天空移到狗蛋兒充滿熱情的眼睛裏。

     “等你出去了就知道了,所以狗蛋兒要好好讀書才是。

    ” 狗蛋兒高興地應允,點頭如蒜,“狗蛋兒要好好讀書!” 狗蛋兒要好好讀書,李珩也要好好讀書。

     李夫子延講了,因為今日要抽背,私塾裏十一個經班的孩子隻有兩個背出了《采薇》,可獨獨這篇《采薇》他教了不下四天,能背下來的兩個人,一個是班裏成績第一的李潇,另一個是李大寶,不過都磕磕跘跘的,勉強算是過關。

     叫他有意外之喜的是,平日經班裏每次背書必上罰抄名單的李大寶,竟然背出來了。

     李大寶昂首挺胸,對着李夫子道:“夫子這次不要再讓大寶罰抄了,大寶背出來了!。

    ” 李文欲哭無淚,平日裏他也沒有總是叫這群孩子們罰抄,不會背的才抄,這下怎麽弄的他跟個可怖的閻王似的, 畢竟李大寶表現不錯,李文耐着性子回道:“早知如此,你好好背書,就不用罰抄了。

    ” 李大寶神秘莫測地搖了搖頭,“不,俺一直都有認真背書,隻是那書裏的文字就跟個小蝌蚪似的到處遊來遊去,實在不入腦,這次多虧了珩娃娃,我才知道原來背書還能這般容易。

    ” 李文跳過李大寶發牢騷的部分,精準地抓住兩個關鍵詞,“珩娃娃?容易?” “咳,咳。

    ”李大寶裝腔作勢地咳了咳,“這個嘛……” 李文打住了他的演戲環節,呵斥道:“不說,就去罰抄。

    ” 李大寶瞬間安分了,一口氣全都道出原委:“秀娘家的李珩,夫子不知道嗎?才八歲,就這般厲害了。

    ” 李文挼了挼花白的胡須,嘆了口氣,原來是那個孩子,李文知道李珩的爹,李建峰,那位後生本來資質不錯,是個讀書的料,哪成想身子骨那般的虛弱,屬實可惜了。

     知道是李建峰的孩子,李文便沒有過多的驚訝了,轉念又一想,“你說那孩子幾歲?” “八歲啊?怎麽了夫子。

    ” “八歲!” 李文眉峰緊蹙,八歲的孩子比他這兒蒙班最小的孩子還要小,蒙班的孩子還在識字的啓蒙階段,學的是《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經》等基礎類讀物。

     等識字和閱讀能力到了一定程度後,李夫子會給蒙學子安排考試,考試通過了便代表有了升入經班繼續學習的可能,考試不過的,便要繼續待在蒙班打基礎。

     李文想過在李建峰的影響下,李珩定然有幾分李建峰的風骨,要比普通孩子聰慧些,隻是沒想到這孩子的聰慧似乎超出了他的預料。

     照李大寶那樣說,這八歲的娃娃李珩不獨是記憶力好,還會綜合多方面去理解《采薇》的大義,更能将自己對經義的大義闡述理解通透,做到得之于心,行之于言,便是很多的學子終其一生都無法達到的境界,而達到這種境界的人正是朝廷所需要的人才。

     狹小的屋子并不涼快,甚至讓人熱得發慌,李文的額頭冒着豆大的汗珠,一绺绺鬓發黏在一起,打着結兒,卻驚覺渾身的血液都涼透了,繼而,另外一股十幾年未曾有過的熱血如同翻滾的大波大潮般将他泯滅的希望平地激起。

     白雲屯要變天了…… “阿兄!” 私塾下了學,狗蛋兒迫不及待地朝李潇走去,生性好動的小崽子,為了接阿兄放學,也耐着性子在窗外等了好一陣子,乖乖地蹲着也不說話,生怕吵到裏面的學子上學。

     牆上開了一扇小窗,夫子的聲音洪亮有力,李珩能清楚地聽到,起初他們到的時候,李夫子剛好講到《詩》中的《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萋萋。

    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 像是再次回到了前世的課堂一般,這種感覺很奇妙,李珩不由自主地便跟着背誦下去,他對這首詩很熟稔,“葛之覃兮,施于中谷 ,維葉莫莫,是刈(yì)是濩(huò) ,為絺(chī)為绤(xì),服之無斁(yì)……” 這是一首贊美勞動的詩歌。

     詩中的生僻字多,對于這群年紀不大的鄉村孩子來說,先別提背誦,讀順口都有點困難,所以李夫子教的很慢,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逐字逐句的解釋意義,從讀音到字意在落實到句意和篇章意上,雖說過程是枯燥了些,對于打基礎來說卻是必要的。

     可惜,還沒教完,李夫子就開始了抽背,抽的正是他教李大寶背的《采薇》,聽到大寶大差不差地将整首詩背出來時,李珩為他感到高興,哪有什麽天生的笨蛋,努努力就算基礎差點也能步步緊逼。

     等李夫子宣布下課,狗蛋兒便趕緊地拉着李珩的手,往私塾內走去。

     梁化年,大齊國的皇帝格外地重視科舉對于國家選拔人才的必要作用,在全國內大興科舉之風。

     齊帝對科舉的士子籠以利祿,士子凡通過院試考為秀才者,就可免其家二丁之役;若是廪膳生(即府學,州學,縣學的學子),每月還有廪米一石。

    且若中為舉人、進士,則可以選官,尤其是進士,幾乎把持朝廷所有的要職。

     科舉不論家世,這也就使得貧寒子弟有機會改變命運,因而這一政策一出,大齊國科舉人數直線上升,打破以往歷代科舉最高紀錄。

     村長李大成很重視村裏的教育,若是白雲屯能出一個進士,那對于全村來說無疑是個百年難遇的大事,很有可能能因此改變白雲屯落後的處境。

    實在不行,哪家出個秀才也好,能夠免除兩個人丁的徭役,投入到農業生産工作中,對于他們這些農民來說,也是減輕了一筆重大的負擔。

     于是李大成便夥同村人出資建了這個簡陋的私塾,面積不大,裏面擺着十一套木桌椅。

     村子人數不多,凡是家裏有點錢的,便将孩子送到私塾這兒來上學。

     隻是這麽多年來,甭提秀才,白雲屯的孩子們還沒有一個能摸到院試的門檻的,這就讓白雲屯的鄉親們都十分發愁。

     難不成,他們白雲屯天生就沒有科舉的命? “珩娃娃!俺正說到你呢?你怎地來了?”李大寶朝李珩快步走來,很突然的一把抱住李珩,“俺,俺背出來了!” 李珩被抱得喘不過氣來,使勁把他推開,“你先松開,我知道你背出來了,我都聽到了,不過有必要提醒你一句。

    ” 李珩扯了扯嗓子,他的嗓音仍舊是幹啞的,聽着像是卡了沙礫似的,“是‘豈敢定居,一月三捷,不是‘一日三捷’。

    ” “還有前面那句是‘載饑載渴’,後面才是‘載渴載饑’你這兩句背反了。

    ” 李大寶哽咽了,平生難得的一次羞赧地想立馬變成鼹鼠,挖個地洞把自己藏起來。

     “下次……下次我能背得更好!” 李珩頗有一番老成夫子氣韻似的,贊同地點了點頭。

     在一旁看着的李夫子一直沒有說話,靜靜地觀摩全局,眼裏卻時不時閃過一絲驚喜的光芒,好久沒有見過這般有靈氣的學子了。

     等二人講完,他才走向前去,仔細打量李珩,“你就是李珩?”李夫子上下挼着胡須,不緊不慢地道來。

     李珩恭敬地朝李夫子雙手合十,身子微微傾斜作了個标準的揖禮。

     李文頗為滿意地欣賞眼前的這位俊俏且知禮數的後生,“你會背《采薇》?” “家父讀書時,後生偶習得微毫之末,隻是點牛馬功夫,不敢稱會。

    ” 李文眯着細長的眸子,繼而問:“可曉得‘徹者徹也,助者藉也。

    ’是為何意?” 這是嘉慶十年,惠陽縣縣試的一道《四書》題,如果說先前《采薇》得以會背誦和理解,可能存在李建峰的因素,那麽這道題出的時候,李建峰已不在人世,則純純考驗李珩個人的學識,李文倒要見識一下這孩子究竟是否人中龍鳳。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