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卷·
※卷_1【詠史】
王昌齡
荷畚至洛陽,杖策遊北門。
天下盡兵甲,豺狼滿中原。
明夷方遘患,顧我徒崩奔。
自慚菲薄才,誤蒙國士恩。
位重任亦重,時危志彌敦。
西北未及終,東南不可吞。
進則恥保躬,退乃為觸藩。
歎息嵩山老,而後知其尊。
※卷_2【雜興】
王昌齡
握中銅匕首,粉锉楚山鐵。
義士頻報雠,殺人不曾缺。
可悲燕丹事,終被狼虎滅。
一舉無兩全,荊轲遂為血。
誠知匹夫勇,何取萬人傑。
無道吞諸侯,坐見九州裂。
※卷_3【秋興】
王昌齡
日暮西北堂,涼風洗修木。
著書在南窗,門館常肅肅。
苔草延古意,視聽轉幽獨。
或問餘所營,刈黍就寒谷。
※卷_4【齋心】
王昌齡
女蘿覆石壁,溪水幽濛胧。
紫葛蔓黃花,娟娟寒露中。
朝飲花上露,夜卧松下風。
雲英化為水,光采與我同。
日月蕩精魄,寥寥天宇空。
※卷_5【獨遊】
王昌齡
林卧情每閑,獨遊景常晏。
時從灞陵下,垂釣往南澗。
手攜雙鯉魚,目送千裡雁。
悟彼飛有适,知此罹憂患。
放之清冷泉,因得省疏慢。
永懷青岑客,回首白雲間。
神超物無違,豈系名與宦。
卷_6【香積寺禮拜萬回平等二聖僧塔】
王昌齡
真無禦化來,借有乘化歸。
如彼雙塔内,孰能知是非。
愚也駭蒼生,聖哉為帝師。
當為時世出,不由天地資。
萬回主此方,平等性無違。
今我一禮心,億劫同不移。
肅肅松柏下,諸天來有時。
※卷_7【就道士問周易參同契】
王昌齡
仙人騎白鹿,發短耳何長。
時餘采菖蒲,忽見嵩之陽。
稽首求丹經,乃出懷中方。
披讀了不悟,歸來問嵇康。
嗟餘無道骨,發我入太行。
※卷_8【諸官遊招隐寺】
王昌齡
山館人已空,青蘿換風雨。
自從永明世,月向龍宮吐。
鑿井長幽泉,白雲今如古。
應真坐松柏,錫杖挂窗戶。
口雲七十馀,能救諸有苦。
回指岩樹花,如聞道場鼓。
金色身壞滅,真如性無主。
僚友同一心,清光遣誰取。
※卷_9【宴南亭】
王昌齡
寒江映村林,亭上納鮮潔。
楚客共閑飲,靜坐金管阕。
酣竟日入山,暝來雲歸穴。
城樓空杳霭,猿鳥備清切。
物狀如絲綸,上心為予決。
訪君東溪事,早晚樵路絕。
※卷_10【何九于客舍集】
王昌齡
客有住桂陽,亦如巢林鳥。
罍觞且終宴,功業會未了。
山月空霁時,江明高樓曉。
門前泊舟楫,行次入松筱。
此意投贈君,滄波風袅袅。
※卷_11【洛陽尉劉晏與府掾諸公茶集天宮寺岸道上人房】
王昌齡
良友呼我宿,月明懸天宮。
道安風塵外,灑掃青林中。
削去府縣理,豁然神機空。
自從三湘還,始得今夕同。
舊居太行北,遠宦滄溟東。
各有四方事,白雲處處通。
※卷_12【觀江淮名勝圖】
王昌齡
刻意吟雲山,尤知隐淪妙。
遠公何為者,再詣臨海峤。
而我高其風,披圖得遺照。
援毫無逃境,遂展千裡眺。
淡掃荊門煙,明标赤城燒。
青蔥林間嶺,隐見淮海徼。
但指香爐頂,無聞白猿嘯。
沙門既雲滅,獨往豈殊調。
感對懷拂衣,胡甯事漁釣。
安期始遺舄,千古謝榮耀。
投迹庶可齊,滄浪有孤棹。
※卷_13【灞上閑居】
王昌齡
鴻都有歸客,偃卧滋陽村。
軒冕無枉顧,清川照我門。
空林網夕陽,寒鳥赴荒園。
廓落時得意,懷哉莫與言。
庭前有孤鶴,欲啄常翩翻。
為我銜素書,吊彼顔與原。
二君既不朽,所以慰其魂。
※卷_14【風涼原上作】
王昌齡
陰岑宿雲歸,煙霧濕松柏。
風凄日初曉,下嶺望川澤。
遠山無晦明,秋水千裡白。
佳氣盤未央,聖人在凝碧。
關門阻天下,信是帝王宅。
海内方晏然,廟堂有奇策。
時貞守全運,罷去遊說客。
予忝蘭台人,幽尋免贻責。
※卷_15【裴六書堂】
王昌齡
閑堂閉空陰,竹林但清響。
窗下長嘯客,區中無遺想。
經綸精微言,兼濟當獨往。
※卷_16【江上聞笛】
王昌齡
橫笛怨江月,扁舟何處尋。
聲長楚山外,曲繞胡關深。
相去萬馀裡,遙傳此夜心。
寥寥浦溆寒,響盡惟幽林。
不知誰家子,複奏邯鄲音。
水客皆擁棹,空霜遂盈襟。
羸馬望北走,遷人悲越吟。
何當邊草白,旌節隴城陰。
※卷_17【太湖秋夕】
王昌齡
水宿煙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靜魂夢歸。
暗覺海風度,蕭蕭聞雁飛。
※卷_18【趙十四兄見訪】
王昌齡
客來舒長簟,開閤延清風。
但有無弦琴,共君盡尊中。
晚來常讀易,頃者欲還嵩。
世事何須道,黃精且養蒙。
嵇康殊寡識,張翰獨知終。
忽憶鲈魚鲙,扁舟往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