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929.廟算天下,廟算未來

首頁
    買活929.廟算天下,廟算未來 這樣的一個老人,到老了以後,再重新開始學說漢話,接觸漢家最新的學問,不是敏朝的儒學,而是買地的《城市規劃》課程,他所展現出的這種堅韌和适應性,讓人怎不動容?這樣的風氣,對于建新上下的影響,那還用多說嗎?周老七心中也不禁暗自嘆服,暗道,“真是生不逢時,老汗倘若生在買地,成就一定不至于此。

    凡是能成名成家的人物,都有過人之處,是值得我們重視學習的。

    ” “不錯,這就是城市對于自然環境的影響,最需要重視的地方,它不是一個簡單的線性的增長,自然環境的孳餘,就像是我們人的頭發,我每年剪1厘米,根本沒感覺,還不如生長的長,可我要是一口氣剪掉一米呢?那就不是頭發的事兒了,上半身都沒了,人都腰斬也就活不成了。

    ” “所以我們在規劃城市進行選址的時候,就要先做好能源結構的規劃,不能說一拍腦袋,這個地方戰略價值高啊,山清水秀,易守難攻也有水源,行,我就在這建城了,然後過了一百多年,好不容易辛辛苦苦把建築物都蓋好了,發現咋回事,樹沒了,山禿了,水也少了,這地方變得就不宜居了——一般來說,我們把這種需要考量人口規模對自然環境影響的數字,定在五萬,也就是說,五萬以下,可以先不去考慮能源規劃,五萬以上的都市,就要想好,每年我的木柴來自何處,我周圍有多少林場,附近有沒有煤礦,這些煤礦年産量多少,儲量多少,水資源有沒有建設水電站的可能……” 五萬人……這個數字不大不小,當然現在建新才幾千人,蝦夷地更是如此,現在有沒有三千人還是個問題,去考慮五萬這個數字似乎有些過早,但周老七是見識過城市擴張的速度的,也見識過雲縣的繁華,要說十幾年前,雲縣常住人口就兩千多,誰信? 按他的估計,現在雲縣常住人口至少在二十萬左右——這不過是十幾年!建新這裏,女金人肯定是希望能作為他們的新都城來建設的,那還真是在這會兒就做好規劃是最合适的,因為現在城建還沒有完全開始,修改隻在圖紙上,倘若這會兒不去弄,大家拍腦袋,想幹嘛幹嘛,等到二三十年以後,問題凸現,再想要解決那就真遲了。

     從獅子口上岸,正式出關開始,遼東的異域感自然是逐漸增強的,尤其是到了阿勒楚喀,見到那裏逐漸雲集而來的外番之後,周老七的‘去國感’也達到了一個高峰,包括進建新之後,從語言來講,就有一種非常明确的,離開了漢人政權的感覺——在這裏雖然還能感受到漢字詞彙的痕跡,但是,通用的語言無疑還是建州土話。

    也正是因為如此,突然在建新的金帳中聽到這樣完全純粹的漢語課程,也讓人有一種異常違和的感覺,很難想象這些還留着金錢鼠尾,滿面彪悍之色的建州馬賊,能聽懂漢話不說,居然還跟周老七學的是同一門課程呢! 但是,屋內的大漢們卻不會被他的心聲打擾,照舊聽得很認真,包括艾黑子等人,也都是立刻從身上拿出了小本子和鉛筆:隻要一看到這兩樣東西,就知道這些人是去過雲縣的,這是買地吏目特有的一種習慣,随身攜帶紙筆,有點什麽都立刻記下來。

    理所當然,也成為了民間弄潮兒的風尚,并且向着其餘政權擴散,有時候隻需要觀察這些細節,就可知道買地的文化,在這些曾造訪過的遊客身上浸染得有多深了。

     這會兒,別說艾黑子,就連勇毅圖魯和吉祥天也有模有樣地拿着小本子,坐在外間開始偷師了,他們兩人的漢語還是相當不錯的,即使離開了買地,但也一直還在進步之中,這不單是在海船中和周老七互練的關系,在參園住的四個月作用也不小。

    那是個純漢語的環境,大家又隻能在家裏悶着,不可能外出太久,閑着可不就是唠嗑麽?因此他們的漢語突飛猛進,雖然還不能手寫漢字,但已經可以用漢語拼音記下老師話中的精華了。

     “伐木砍柴,對于原住民來說是完全天經地義的事情,因為他們的村莊一般不會超過兩百人,分布得也很稀疏,對自然資源的耗用比不上其再生的速度,甚至會成為自然循環中有益的一部分,這是個很簡單的數學題,比如說,假設一個一百五十人的村落,過冬會砍伐三百株速生樹木——通常,老到的村民會特意尋找比較孱弱的樹木砍伐,這些樹木本身就處在較為密集的植被中,得不到足夠的光照,它們的存在還會和其他樹木争奪營養,村民砍掉這些樹,就像是給果樹砍枝一樣,也是幫助森林祛除本該被淘汰的東西。

    ” “再過上七八年,那裏又會有新的樹種抽芽生長出來,又會有一批別的樹淘汰,等到村民再回來讨柴火的時候,林子還是會和往常一樣茂密,這就是森林的呼吸——南面的農民,有一些采取遊耕制度,刀耕火種,就是如此,他們會在幾個定居點裏遷徙,等待自然環境緩慢恢複。

    所以我們可以這麽說,這片土地承載一個村落不會造成能量儲存的消耗,反而對于生态環境是健康的。

    村長隻需要掌握基礎的規劃知識,指揮村民挑選伐木的目标就足夠了。

    ” 建新這裏,還不算是買地,隻是依附關系,買地的老師就上課就行了,蝦夷地就不一樣了,那裏是作為買地新土來看待的,周老七過去之後對于城建是有發表意見的身份,真能用得上這些知識,因此,這一堂課他聽得非常的投入,而且也很想知道,李魁芝這個蝦夷地城主是否學習過這門課程,如果沒有的話,他是真想把這個老師請到蝦夷地去——不過,這也隻是想想,就看老汗的态度,就知道建新這裏有多看重買地的知識了,他們是肯定不會放人的。

     這一點,周老七還沒什麽感覺,他畢竟是在州縣裏長大的,對他來說,柴火就是用錢來買的,柴是怎麽從樹木被加工出來的,周老七對此完全沒有概念,但艾黑子、馬翠英等人卻是不同,都點起頭來,表達對老師這個例子的認可,還有人低聲嘟囔說,“鄂倫春人在林子裏就是這樣砍柴的,找那些不好的樹……” 這就是教材上說的樸素的環境保護意識嗎……周老七有種教材上的知識點不斷在現實中重現的感覺,他雖然在吏目驗考中得了個高分,但那是死記硬背的功夫,到如今才有把所學和現實能真正聯系在一起,融會貫通的感覺,他也不禁輕輕地點起頭,掏出筆記本開始寫字了。

    屋內的老師則還在繼續着自己的課程,“但是,如果我們的數學比較好,就會知道,城鎮和村落又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想要讓城鎮周圍的人都能暖和的過冬,必然就會對周邊的山林造成嚴重的消耗,因為——”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