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初二年九月,劉徹收到漢軍攻打陽關失敗,從敦煌郡運送糧草兩次失敗消息。
他對此事也是很生氣,為了滅夏國,調集了二十萬精銳漢軍。
結果損失了五萬多人,陽關還是沒有拿下來。
還被夏軍切斷了糧道,如今漢軍進退不得。
衛伉請求撤軍,以保存漢軍實力。
他和劉章已經盡力了,夏國防禦太強,拿下陽關和玉門關希望渺茫。
劉徹收到了兩人的奏疏,又派使者去了解真實情況。
确實如兩人所說的那樣,漢軍攻打陽關很勇猛。
在陽關和敦煌郡之間的那條路上多次交戰,漢軍均以失敗告終。
有不少受傷的漢軍被俘,至今不清楚他們的情況如何。
不是劉章他們指揮能力不行,而是夏國實在太強。
多次指揮并沒有失誤,隻是夏軍預判了漢軍的軍事行動。
經過調查,并沒有發現漢軍之中有人向敵軍透露消息。
劉徹生氣歸生氣,生氣過後很快平靜下來。
讓使者把兩人帶回來,讓其餘漢軍退守敦煌郡。
衛伉和仿真人機器人劉章騎着快馬返回長安,向他彙報最近的戰況。
這一天,兩人來到了臨華殿,看劉徹臉色不太好看。
“二十萬大軍,你們卻損兵折将。
劉章,你不是常勝将軍嗎,怎麼指揮軍隊的?”
劉徹還是很生氣,損失了五萬多漢軍,這樣的損失對全軍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陳已經盡力了,在指揮上沒有失誤。
我軍很強,而陽關高大堅固,實在不好拿下。
後來又用誘敵之計,被對方識破。
”
這次指揮漢軍作戰,确實沒問題。
若是劉徹借此懲罰兩人,那也隻能認了。
“你領軍作戰那麼多次,從來沒有失敗過。
并非吾懷疑你給敵軍通風報信,你們有沒有想過失敗的原因?”
如果不能總結失敗原因,以後還是會失敗的。
你讓他們分析一下敵我雙方的軍事實力,有多大的把握徹底打敗夏國?
兩人在沙盤上像劉徹演示了一下,讓他看得一目了然。
“當時我們就是這麼打的,兩天時間内沒有拿下陽關。
從敦煌郡運送糧草過來,遭到敵軍的伏擊。
”
夏軍對那條路周圍環境很熟悉,他們的行動速度更快。
當時派出斥候偵察,沒有發現敵軍。
“敵軍用到了僞裝術,我軍曾經也用過,那說明他們比我們用得更好。
”
劉璋這麼說可不是推脫責任,讓劉徹明白一點,對方掌握的僞裝技術比漢軍更好。
“也就是說夏國之中有能人異士,才能讓夏國短時間内強大起來。
”
劉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感,若是讓夏國繼續強大下去。
漢朝的領土有可能會被夏國侵占,會讓漢軍和百姓更加恐慌。
想要對付夏國,就得想更好的辦法應對。
“派人潛入夏國刺探情報,把夏國的一些各方面情況弄清楚,他們是怎麼短時間内變強的?”
劉徹對這個非常的好奇,如果能學到夏國掌握的技術。
漢朝會變得更強,尤其是夏軍使用的火槍火炮制造術。
這種東西從劉章那裡得到過,卻無法制造出來。
“衛伉在奏疏中提到敵軍使用會噴火爆炸的兵器,攻城的漢軍就是被這種東西重傷的。
”
仔細一想,還真不能怪劉章和衛伉指揮失敗。
夏軍有一種很厲害的武器,漢軍根本就無法靠近。
“那是一種火槍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