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22章 一郡一策,因地制宜

首頁
    就是觀察劉璋舊臣們的反應,看看誰才是真心做事的忠義之士。

     如今,聽楊洪如此言辭懇切、語氣神态也毫無破綻,非常真誠,諸葛亮終于覺得,楊洪算是通過考驗了。

     有些事情,也就可以有限地透露一下。

     “其實,早在我入蜀之前,就有考慮過這個問題,還做過不少鑽研,家兄也曾未雨綢缪,提點過我一些。

    ”諸葛亮慢條斯理地鋪墊道。

     楊洪立刻豎起了耳朵,恭敬拱手,認真聆聽。

     諸葛亮繼續說道:“我曾問過張子喬、法孝直蜀中風物地理,當初便談及蜀中食鹽,多有靠犍為安漢縣産出,但安漢井鹽,多靠天然溶洞略微加深,滲出鹵水,産量實在不高。

     故而蜀中鹽價昂貴,多需荊揚沿長江運入補貼,甚至牂牁黔中之地,百姓往往淡食,吃飯時需蘸草木焚灰浸泡出的汁液,以補足鹽分。

     我還聽聞,犍為郡百姓擴挖溶井增産鹽鹵時,之所以不敢挖得太深,是因為曾經有挖出火井,一旦地氣洩露,便會使下井之人憋悶緻死,需将火氣引出地面,以明火焚燒耗盡,方能解毒。

     我原本對于這些奇聞,也不知該采信幾分、是否有應對之法。

    但家兄學究天人,聽聞此事後,卻教了我一個法子,我此前已經試過了,如今正好在犍為郡推廣。

     隻要成功,不但可以大肆擴大犍為郡的井鹽産量,還能讓害人的火井氣變害為寶,直接用于煮鹽,甚至富餘的還可以用來熔鑄鐵礦、鍛造鋼材。

    火氣焚燒之熱,遠勝煤炭。

    到時候,蜀中鹽鐵之利,便能倍增不止,何愁不能快速收回征發徭役的本錢。

    ” 一旁的楊洪,聽着諸葛亮這般抽絲剝繭、漸漸揭開謎底,心中也是越來越驚駭。

     他沒想到,諸葛亮一個剛剛入川個把月的人,都能對蜀郡和犍為的實際情況如此了解。

     楊洪籍貫就是犍為郡武陽縣人,他雖然在蜀郡做官,小時候卻常住犍為老家,對犍為的情況當然非常了解。

     他自然是知道安漢縣有井鹽,也知道有極少數的火井,隻可惜那些神秘的“火氣”至今無人能馴服,也無人能儲存、運輸,所以沒法利用起來。

    當地人都是發現鹽井冒了火氣,就連忙點火燒光,避免積累多了把人憋死。

     這些所謂的“火氣/火井”,其實就是後世之人熟知的“天然氣井”。

     在漢末的自然科學條件下,能知道什麼是天然氣的士大夫,或許一千個裡都挑不出一個。

    諸葛亮從沒來過犍為,卻口口聲聲說他懂得如何治理、利用,還說這些都是他大哥教他的。

    這一切,又豈能不讓旁人震驚? “使君竟懂得如何治理火氣井?使君不是畢生從未去過犍為麼?天下竟真有生而知之者?”楊洪的内心,已經被震驚所充溢。

     諸葛亮隻是淡淡一笑,沒有再多解釋,隻是順勢反問他:“這些到時候自見分曉。

    季休,既然你誠心獻策,願為我查漏補缺,我也願多聽聽你的意見。

     我知你祖籍犍為,對犍為的官員都比較了解。

    你倒是說說,我将來在犍為試點治理火井、增挖鹽井,有沒有哪些官員值得信賴,容易出成績的?我隻需要治理财政、徭役有才幹,同時又清廉剛直的。

    至于虛名浮德,并不足憑。

    ” 楊洪知道,這個問題已經是對他的莫大信任,他當然要抖擻精神盡量配合。

    于是他絞盡腦汁想了很久,說了兩個人: “我倒是知道兩人,此前也與我一般,曆任縣令而已,但在犍為時,民政稅賦治績不錯,賬目清晰,擅能肅清奸邪貪鄙。

     一人名叫張裔張君嗣,曆任巴郡魚複縣、廣漢德陽縣,劉璋投降前,剛調任犍為牛鞞,兼任犍為郡工曹,如今正在使君的試用名單之内。

     另一人乃王連王文儀,雖是南陽郡人,但已入蜀仕官多年,此前正在富産井鹽的安漢縣任職,也在使君的考察名單之内。

    他們都精于算術,能親自徹查賬目、嚴明紀律。

    具體表現如何,使君屆時自可拭目以待。

    ” “很好,這兩人我自會多壓一些擔子,好好考察一番。

    ”諸葛亮也是用人不疑,當即就表示會在具體分配任務時,考慮調整一下權重。

     雖然諸葛亮是打算給所有參與的官員一個機會,最後都憑治績說話、升賞拔擢。

    但他自己也知道,在實際操作中,是不可能存在每個人的任務完全平均的。

     因為這種大工程,總會有分工,而分了工,任務就會有輕重、有主次。

    有些人就更容易得到表現機會。

    所以諸葛亮在最初的任務分配環節,必須把看上去最有可能出成績的官員,安排到容易出成績的重要任務上。

     如果今年的任務完成後,發現實際表現并不如他所預料,那麼明年他就會把最重要的任務,安排給今年相對最出彩的官員。

    而楊洪的建議如果足夠準确,也算是幫着諸葛亮節約了第一年的考察試錯成本。

     分工才會讓人專業,專業才會産生效率——這些話雖然要到亞當斯密的時候,才被正式寫進經濟學著作,但諸葛亮腦子裡已經朦胧地有了這樣的概念了。

     這一部分是因為諸葛亮自己天賦異禀,神機妙算,遠見卓識,另一方面也是過去十年來,他大哥對他的反複培養、熏陶所緻。

     如今的諸葛亮,在内政才幹方面,甚至已經略微超過了原本曆史上中後期大權獨攬時的水平了。

     楊洪聽了諸葛亮的安排,也是徹底心服口服,再沒有什麼可勸谏的了。

     告辭之時,他隻是還有一點疑惑:“使君既然對于如何治理犍為郡、為民興利如此有把握,為何此前遲遲不公布這一計劃呢?若是早日公布,也能盡早安定人心。

    ” 諸葛亮對此隻是哂然一笑:“現在難道不穩麼?我不會以言罪人,不代表我不想盡量看清楚屬官的心性。

     蜀郡這邊,修繕都江堰的計劃,之所以不得不立刻公布,是因為我确實不了解都江堰的近況,要認真勘察,親自規劃。

     犍為郡那邊,隻要趕在農閑可以征發徭役的季節之前,把這些準備工作做完就可以了,又誤不了事,又何必急于一時呢。

    ” 楊洪一愣,轉念一想确實是這個道理。

     諸葛使君做事,真是一絲一毫,連時間表都排得明明白白。

     若幹個項目齊頭并進,哪一階段需要其他配套資源配合到哪一步,都是胸有成竹。

     這種事情,放在後世那些大工程的項目經理看來,确實是基本功。

    但是在三世紀的華夏,卻罕有幾個人能做到。

     不過,現在既然楊洪已經知道了部分内幕,諸葛亮也不會讓他閑着。

    他順勢就吩咐了楊洪幾件事情,讓楊洪去幫着協調資源,分頭準備。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