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幹。
隻是自古壯勞力更缺乏,需要的重體力勞動都找不到足夠的人幹,所以讓男人種田、徭役。
紡織這種隻需要細緻不需要體力的,就讓女人幹了。
但諸葛亮、諸葛瑾兄弟的見識,顯然已經足夠敏銳到破除這份偏見。
他們順着“古時地廣人稀、如今部分地區人多地少”的矛盾往下推演,自然而然就得出了結論:
在男性壯勞力比較富餘的地區,局部允許、鼓勵找不到活幹的男人,農閑時加入紡織業生産,也是有利無弊的。
諸葛亮便針對魯肅的驚詫、侃侃而談剖析道:“這有什麼奇怪的?益州部分郡縣,如今還是人多地少。
既然男人有富餘,讓他們擴大産業,多營産出,有何不好?哪怕這活兒原本是婦人所為,但隻要增産的蜀錦依然不愁販賣,自然是越多越好。
子敬可能不知道,我在蜀地兩年,也曾見聞一些奇事。
正因為蜀地人多地少,男子農閑時若無徭役,便無事可做,而且田地少了,一年耕作所得,或許還不如家中婦人織布一年的所得。
以至于貧苦之家,可能一年到頭,果腹溫飽所需錢糧,一半以上還仰賴婦人所出。
因此蜀中貧苦之家,多有比中原更為懼内的。
如今官營織坊,讓男子也放下芥蒂,以勞力多換些錢糧,也是美事。
”
這些民間市井見聞,魯肅從沒去過益州,當然不可能知道。
聽諸葛亮訴說了這些細節,他瞬間心有戚戚焉。
忽然覺得那些人多地少的地方,确實更适合發展工商業。
在這點上統一了共識後,大家對于後續兩年的徭役、稅賦折抵改革,基本上也就沒有抵觸情緒了。
剩下的都是些修修補補的小問題。
比如魯肅又注意到:如果實施這種“繳錢糧替代徭役”的措施後,民間的錢會不會不夠用,支付手段是否充足。
大家都是就事論事,為了把事情辦好,想到疑難點,自然是暢所欲言。
劉備聽了後,對魯肅的細緻也是大加贊賞,覺得這個也不得不察。
後世搞役、糧折銀的朝代,百姓被物價漲跌所盤剝,也是常有的事兒。
比如明朝張居正搞的一條鞭法,對于朝廷财政确實是好事,也省掉了很多繁冗損耗的環節。
但是納糧都折銀後,百姓要交銀子之前,必須賣糧,豪強富商就提前打壓糧價,利用你非賣不可的機會,逼着賤賣。
等青黃不接時,再囤積糧食居奇,漲價再收割一波。
豪強用物價漲跌盤剝百姓,這是任何時代有識之士都很容易想到的。
魯肅自己就是豪強富戶出身,自然更知道那些卑劣的豪強是怎麼幹的。
如今天下的銅錢還不夠多,如果工商發達得太快,很多東西都要大宗交易進出,很容易出現錢荒,然後就是巨額的漲跌,百姓自然會被盤剝。
好在,對于這個問題,諸葛兄弟之前也略有推演涉獵。
諸葛亮便毫不意外地拿出了原本曆史上、他用來維護季漢“直百錢”币值、防止通脹的招數來:
“子敬的這個憂慮,我以為可以通過增加市面上流通的錢财數量規模,來解決。
如今市面上錢不夠多,要強行交易流入市場的東西陡然變多,便會錢荒。
要解決這個辦法,我與司徒先前商讨時,便窮盡枚舉了全部努力的方向:
第一個方向,便是确保同樣多的錢,流動得更快。
但這點暫時做不到,也就不去費神了。
第二個方向,便是讓錢的數量增加。
這一點可以努力,我們在豫章郡廣開銅礦多年,如今還在不斷增産中。
把豫章之銅,都拿來鑄錢,絕對可以緩解‘徭役折錢’試點時,市面上錢不夠的問題。
第三個方向,便是增加其他可以作為錢的替代品的東西。
我覺得,蜀錦就不錯。
蜀錦價高,産出也控制在我軍和劉璋手上,曹賊和其他諸侯難以生産。
所以,隻要我們增産蜀錦,并且允許官價不限量賣出蜀錦或收購蜀錦,蜀錦就能當錢花了。
當然,要防止别人囤積居奇,或是惡意擡價,官府定出的售價和收購價,肯定要稍微有點差價。
比如要是官賣四千錢一匹蜀錦,官價回收時,可以降到三千五百錢。
這五百錢或者說一成多的差價,就是官價托底回收的‘手續費’。
隻要我們敞開了賣和收,确保不失信,久而久之,蜀錦也就能在士民心中當錢一樣花了。
錢荒的問題,自然能夠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