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76章 大漢不能再有丞相

首頁
    話,大家也都是很熟悉、很認可的。

    因為六年多前,陳琳為袁紹寫檄文的時候,就提過了,魯肅不過是引用。

     當時陳琳寫的就是“尚書記朝會、公卿充員品而已”。

     如今的公卿,大多是位高而無實權。

     而諸葛瑾也是着實被魯肅的這番“細化落實”思路給驚到了,一時不知如何評價。

     主要是魯肅的說法,跟他原本所知的曆史,已經偏離得越來越遠,讓諸葛瑾居然有一種無力感:真要是這樣發展下去,自己作為穿越者的先知先覺,将更快流失、失效。

     諸葛瑾不由有些冒冷汗,心中惶恐暗忖:“聽子敬這番分析,等于是把曹操‘重設丞相’這個舉動,徹底釘到了‘開曆史倒車’的恥辱柱上,是權臣架空天子的逆舉典範…… 我軍真要是這麼上表定性了,那将來豈不是再也不能自己打自己臉?等劉備重新統一天下,也沒法再設置丞相職位了吧?因為丞相這個職位的設置,本身就已經被賦予了非常惡劣的象征意義。

    那将來二弟也當不了大漢丞相了,大漢三興之後,可能就沒有丞相了……” 一想到這一點,諸葛瑾要說不覺得惶恐迷茫,那是不可能的。

     因為“諸葛亮未來會當上丞相”,這個想法,在後世懂曆史的人腦中,都屬于最深入人心的t0級認知。

     但是,偏偏因為曆史提前了那麼多年,尤其漢中之戰提前十一二年打,以至于把曹操在漢中之戰前剛剛做下的那樁逆舉,從“封公封王”,提前到了“重設丞相”。

     如此一來,“重設丞相”行徑背負的曆史罵名,注定要重得多,關鍵是沒趕上好時候。

     這樣想想,一切倒也順理成章——曆史上劉備徹底認定“朝廷被傀儡”時,曹操做了封公封王的壞事,所以後來諸葛亮掌握季漢的實權後,就堅決沒有做這兩樣事情,諸葛亮最終也隻是武鄉侯。

     有些時候,己方能做些什麼,不能做些什麼,也是會被敵人留下的“曆史記錄”所塑造的。

    這是一個複雜的二級混沌系統。

     郁悶迷茫了好久,諸葛瑾總算是接受了這個現實:罷了,官職,不過是一個名号而已。

    其實關鍵是真正的權力結構,至于掌權的那個官,具體叫什麼名字,重要麼? 沒有丞相,就仍然回去用司徒司空的名号,大不了實際上掌握的是丞相的權力就行。

     能夠做事,能夠把自己執政的理念推行下去,那才是關鍵。

    至于官職名稱,不重要! 他諸葛瑾是實打實做事的,二弟也是做事的。

     他們又不是曆史穿越的主角,那些穿越要搞些越往後朝代才出現的官名,來顯得主角“改革官制、推動曆史進步”了,那不過是為了讓讀者更有代入感,降低大家的理解成本。

    有些則是為了回收曆史名梗,或者滿足集郵癖,好讓那些曆史寫手多賺點錢。

     徹底想通這點後,諸葛瑾也就不糾結了。

     “子敬所言甚好!這個想法很有創見,之前倒是我一直燈下黑了。

    沒錯,主公一直強調,他畢生所行,‘每與操相反’,如今這一輪,自然也不能免俗。

     我也同意,勸進表官時,把‘廢黜三公、重設丞相’作為曹操的一項罪行來強調,然後我軍就要‘複古、恢複大漢成法’。

    三公和尚書令、侍中,都可以直接表! 對了,我原本還覺得,應該給主公表大司馬、漢中王。

    如今看來,這大司馬的職位,有必要麼?” 諸葛瑾之所以思維慣性要上“大司馬”,自然也是因為曆史上劉備就是上的大司馬,然後封還了左将軍印绶。

     (注:左将軍和宜城亭侯,都封還了,換了大司馬、漢中王。

    豫州牧的印绶并沒有封還,因為豫州牧是地方官,跟劉備的新職務不沖突,地方上可以留一堆州牧的頭銜都沒問題。

    ) 不過,魯肅顯然不知道曆史,他也就對“大司馬”這個頭銜并無執念。

    最終,魯肅本着實事求是、公事公辦的心态,公允分析道: “在下也以為,大司馬之位,或許并無必要。

    主公之前已經是車騎将軍了,上大将軍或大司馬,還要封還車騎将軍印绶。

    而如今天下并無大将軍,所謂骠騎将軍,也不過是被曹操給了馬騰這等名不副實之輩。

     主公保留車騎将軍,就已經是現有諸将軍中最高位的了,沒必要為了大司馬而放棄。

    相比之下,将軍和公卿之位是可以并存的,不如表主公的職官為太尉,這樣可以同時身兼車騎将軍和太尉二職,不用封還。

     而且關鍵是這樣一來,可以彰顯主公對于恢複三公、尊重朝廷舊制的堅決态度,以身作則起到表率。

    太尉本來也是三公之首,主公實權在手,太尉還是大司馬,又有什麼關系呢?” 諸葛瑾聽完,頻頻點頭,也不得不承認,魯肅之才,實在是實用、現實、實誠得很。

    不圖虛名,不為好大喜功而放棄實利。

     倒是頗有幾分後世極簡主義辦事的作風,“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也罷,這等名分綱常的事情上,我倒是一時竟不如子敬看得透徹,看得明白,這次給主公的回信,就由子敬代筆吧,寫完之後,我再過目,沒問題就我們三人聯署。

    ” 魯肅見諸葛瑾采納了他的方案,也是頗感振奮,當天就一揮而就,把自己的表官、表态意見都寫了,諸葛瑾審閱一番,跟關羽聯署。

     次日一早,諸葛瑾和關羽、魯肅就踏上了前往武昌的船隊,而送回信的信使,則是快馬加鞭,直奔回蜀中。

     不過半個月工夫,信使就回到了江州。

    而劉備也暫時從梓潼回到了江州過年,接到諸葛瑾、魯肅回書,便跟諸葛亮、龐統一起參詳,問問他們的意見。

     諸葛亮看了之後,覺得這套細化方案,倒是非常樸實穩健,但确實挑不出錯來。

    對于占據道德制高點打擊曹賊,也是做到了極緻。

     因為上面署着他大哥的名字,諸葛亮也不好再多批評,就隻是稍微提了點細枝末節的優化,最終便拍闆了。

     臨了,諸葛亮還表達了一下自己的判斷:“此策确實持重樸實,但卻不像家兄所為。

    家兄素來高屋建瓴,提綱挈領,不會想得那麼紮實……雲長定然也是沒這個本事的。

    看來,子敬在此策中,必然也出力頗多。

    ” 劉備聞言,短暫一愣,又拿過回信仔細反複看,不由哂然一笑: “細節處,确實不像是子瑜所為,看來子瑜在關東,這兩年也是愈發清閑了。

    做事必是抓大放小,他隻管掌舵大局,小處就讓子敬落實。

    不過隻要确實穩妥,又何必計較過程是怎麼得出的呢。

    立刻讓人聯絡季玉賢弟,讓他的人按照這個要求上表。

    顯思賢侄那裡,也是一并如此處置。

    ”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