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61章 收回拳頭是為了下次出拳更有力

首頁
    才能确保指揮體系能聽從号令。

     …… 關羽忙着整頓收編俘虜、訓練軍隊。

     而徐州這邊的日常政務、後勤軍備工作,自然有陳登、糜竺和魯肅等人分攤。

    所以地位更超然的諸葛瑾,就又有機會當幾個月甩手掌櫃了。

     聖人當垂拱而治,諸葛瑾腦子這麼好使,懂那麼多别人不懂的東西,精力當然要花在刀刃上了。

     靜下心來之後,諸葛瑾倒也沒閑着,他隻是做事全憑自己的興趣,憑自己觀察到的痛點。

     比如,去年的東海、琅琊之戰,諸葛瑾就觀察到關羽軍在兩個小問題上,遇到了些麻煩。

    而隻要走心,這些問題解決起來也并不費事。

     首先就是,關羽軍的通訊手段,還是太落伍了。

    當時在琅琊的魯肅、高順被夏侯淵穿插分割後,無法跟關羽取得聯絡,一度沒法在決戰相持階段發揮作用,隻能是留作最後的反攻階段主力使用。

     雖說琅琊之戰還是打赢了,高順和魯肅也建立了功勳,但諸葛瑾事後複盤,總覺得做得還不夠好。

     如果通訊手段能升級,就可以做得更好。

     所以這幾個月裡,諸葛瑾就在琢磨信鴿培育的事情。

     漢朝的人對信鴿的使用和培養,還是太落後了,對鳥類的歸巢特性的應用,也研究得不夠透,沒有人從生物學的角度系統歸納總結過規律。

     所以才會出現曆史上一直到唐宋、放出去七八隻信鴿才有一隻能飛到歸巢的,還會有大量信息洩密給臨近的敵人,導緻稍微機密一點的東西就不敢用信鴿傳遞。

     諸葛瑾有後世的生物學知識加持,哪怕不知道細節,經過幾個月的研究觀察,也能進一步摸清信鴿的歸巢特性。

     于是他就把這幾個月的研究形成密卷筆記,又找了一些廣陵那邊生物實驗室的人幫着做實驗歸納。

    這些實驗室人才,也是當年諸葛亮搞微生物時攢下的,後來又跟着華佗搞了很多實驗。

     雖說專業不是很對口,但已經是這個時代能找到的相對最對口、對生物常識理解力執行力最好的人才了。

     經過諸葛瑾組織的深挖實驗,這個團隊終于總結出了“長期定點養殖信鴿,戰前派快馬信使疾馳到另一座城池送信,回信時則靠信鴿帶回”的可行模式。

     換言之,至少諸葛瑾将來可以确保劉備陣營送那種“需要往返回信”的信件時,可以單程節約人力,去程仍然需要快馬信使人力送,而返程可以讓鴿子自己飛回來。

     這種情況下,因為鴿子離開長期飼養的母巢時間還不久,方位記憶特别深刻,歸巢概率也會大大增加,尋路半徑也會大大增加。

     原本漢朝人飼養的鴿子,因為不懂這個規律,經常把鴿子帶離母巢很久後才放歸,而且中途亂跑亂加塞行程,導緻鴿子的定位返航能力出現混亂,把好幾個地方認定為“母巢”,因此可能隻能返航兩三百裡。

     現在被諸葛瑾有規律地強化訓練,不許鴿子在多個地方常駐,就有可能回航飛上千裡。

     而這一點對于劉備陣營即将展開的反攻,肯定是大有好處的。

     諸葛瑾已經敏銳地觀察到,劉備陣營現在一個非常大的隐患,就是領土太狹長了,從東北到西南綿延太遠,戰略縱深厚度卻不足,尤其是淮北部分,幾乎是沿海一線的地圖,東北出點事情,西南方向知道情況、再組織策應都要很久。

     此前劉備陣營也因為信息時間差的問題,占過敵人不少便宜,尤其是在當年官渡之戰前後。

    作為靠信息差獲利的一方,劉備陣營在自己面臨這些問題時,當然也要賣力解決,而諸葛瑾及時改良信鴿培育、深挖其中的生物學原理,顯然是一個極大的補強。

     将來劉備坐鎮合肥,就可以同時遙控關羽和趙雲一左一右随機應變,哪邊有機會就哪邊先動手。

    而曹軍哪怕是“内線作戰”,消息傳遞可能也會比劉備慢。

     (注:那種長期兩個地方定點養鴿子相互飛相互送信的事情,都是不存在的。

    信鴿隻能用于“被帶離巢後歸巢”。

     那種都是腦殘電視劇編劇為了劇情需要瞎編的,不懂生物學知識,真要那麼牛逼信鴿就能替代無線電了,哪裡還有那麼大的科技進步動力。

    還有就是刺客信條一類遊戲策劃的鍋) 除了建立新的通訊手段之外。

    諸葛瑾這幾個月裡,還改良了幾樣小東西,也是沒花多少成本精力,純粹捅破一層窗戶紙的事兒。

     比如,高順在莒縣之戰時,想要出城偷襲張郃的沭水糧道,放火燒毀糧船。

    但最終因為夜間隐秘行軍需要嚴禁煙火,最後在縱火前想突然大規模點起火把,就會比較拖沓,耽誤了更多時間,也影響了偷襲的突然性,最終導緻那一戰放火的戰果不夠大。

     諸葛瑾在總結了這個教訓後,就想着可以靠火絨加上臨時封閉空氣的辦法,把“火折子”造出來。

    這樣以後就可以便攜式不帶火光的長期保存式火種了,對于夜戰偷襲放火的突然性有很大幫助。

     而諸葛瑾有思路,知道曆史上的火折子是個什麼樣的東西,存心實驗之下,這點小玩意兒幾個月的時間還不是手到擒來。

     曆史上火折子大約是在南北朝時、北魏末期被發明的,距離隋唐已不足百年。

    現在提前到漢末,好歹也是提前了三百多年,對于曹操一方,當然也是一個明顯的不對稱優勢。

     今年的新戰事裡,如果再有夜戰放火偷襲的機會,一定要好好發揮。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