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12章 好東西沒有别的缺點,唯一的缺點就是貴

首頁
    看到了諸葛亮主持下的軍工籌備能力。

     83中文網最新地址 辛毗的投機之骨,終于有所軟化。

     …… 辛毗的态度逐漸軟化的同時,向朗的“導遊業務”卻才剛剛開了個頭。

     從礦山和選礦工坊離開後,向朗旋即帶了辛毗前往煉鋼廠和鍛造廠。

     在那裡,辛毗浮光掠影地見到了高大的新式高爐。

    光是熔爐的尺寸和出鐵時的場景,就給了他極大的震撼。

    但辛毗也隻能看出尺寸和規模上的變化,看不出這背後絲毫的技術原理。

     “天下竟有如此高大的熔爐?每個時辰都能流淌出幾百斤生鐵水?為何雒陽和其他各地的熔爐造不到那麼大、不能如此高效地出鐵水呢?”辛毗雖然知道不太可能拿到答案,但還是忍不住追問。

     向朗果然也無可奉告,從頭到尾都隻是讓他看熱鬧:“這我便不得而知了,諸葛府君自有神妙異術,我雖略有機緣、聽聞過兩次,無奈才疏學淺,隻能聽懂一點皮毛。

     好像是爐子用久了,就容易堵塞爐渣,導緻爐子報廢。

    而更大的爐子雖然産鐵高效,造價也昂貴得多,如果解決不了爐子用久了就得拆了重建的問題,出于折衷便舍不得建得太大。

     至于諸葛府君如何确保新爐子不會被爐渣堵住導緻拆毀重建,我就不懂了。

    ” 這話很官方,辛毗也無法質疑,好歹人家還把技術難點告訴你了,讓你輸的心服口服,隻是沒提解決方案。

     看完煉鐵熔爐區後,到了鍛鋼區,灌鋼法的出鋼過程,肯定不會給辛毗看,但鋼料造好後,鍛造鐵甲的環節,卻可以大大方方參觀。

     在那裡,辛毗又看到了一件實驗形式的新武器,那是一塊弧形的巨大甲片,幾乎可以和人的軀幹主體差不多大。

     甚至還可以看出甲片整呈背心狀的形态,留出了伸展肩臂和腰部的空間。

     “這塊鋼甲,莫非是直接挂穿在身上,替代胸腹和腰背的劄甲?”辛毗看了之後,試探着問。

     “佐治先生好眼力,确實是替代胸腹腰背劄甲的。

    不過此物如今還在試驗,無法量産,所以聽說主公給袁青州的援助軍械裡,并不包括此物。

     我荊州鋼鐵豐富,如今已經可以給軍中提供足夠劄甲。

    再有一兩年,連這種整片式的鋼甲也可以逐步換裝。

    隻是整片的鋼甲終究活動不便,不能給全身用,隻能護胸了,就當是把護心鏡放大兩三倍。

    ” 這兩年裡,諸葛亮也跟諸葛瑾請教聊過甲胄軍工的後續發展,随着劉備陣營灌鋼材料的富裕,諸葛亮也想過搞更好的甲,比如比如今的兩當铠更好用的筒袖铠,增加除了軀幹以外,其他部位的鋼鐵防護,把肩臂也保護起來。

     曆史上,筒袖铠也是諸葛亮改良的,所以這并不算開挂。

     但諸葛瑾覺得,與其急于搞筒袖铠,還不如先把此前的兩當铠劄甲進一步優化,把胸腹變成一整塊胸甲,降低加工難度,還提升了防禦力。

    同時胸腹背這些大塊的面積,本來就不用考慮活動方不方便的問題。

     反正諸葛瑾也沒指望讓普通士兵靠鋼甲保護全身,隻要重點防護就好了。

    用鋼鐵保護四肢,那是将領和中高層軍官才有的待遇,繼續指望老式的魚鱗玄甲就好,每片甲葉多費點工時、材料損耗,也是沒辦法的。

     對于負責攻堅的精銳士兵,四肢還是隻能指望厚實的布料或皮革來确保防護。

    于是就産生了今天辛毗看到這種試驗品。

     辛毗聽說此物還在試驗,一兩年之内都未必能裝備部隊,更不可能增援袁譚,不由有些失望。

     但他很快也意識到,這多半是劉備對袁譚聽話程度的一種考驗。

    這才眼巴巴趕着把剛剛試驗階段的好東西,拿來顯擺一下,吊人胃口。

     而且袁譚缺乏鋼鐵工業,也沒有高效加工灌鋼的生産工藝,就算把概念告訴他他也模仿不了,沒這個工業産能。

     以袁譚自己的鋼鐵産量,有這材料,多造點老式的兩當铠比什麼都實在。

     辛毗也隻有在羨慕的眼光中,結束了對兵工廠的參觀。

     後續還有些用“卷筆刀”量産槍杆和箭杆的展示,還有一體成型長戟刃部的工藝展示,辛毗看了也都啧啧稱奇,但沖擊力已經沒有一開始那麼大了,他都習慣了。

     其中也就新式的長戟稍微值得一提——漢朝原本的戟,絕大多數都是一個長矛的矛頭,加上一個戈的橫刃小枝,矛頭直接插在錨杆上,然後在杆子頂端再開個槽,把橫的戈刃插進去固定好。

     這樣既能橫着鈎啄,又能直捅刺殺,就是一柄合格的戟了。

    (注:不上圖了,直接百度百科都能看到圖,很常見) 演義裡呂布用的“方天畫戟”,其實是很晚近、很小衆的一種戟。

     給士兵們使用的戟,就是單純的“矛+戈”模式,包括袁紹身邊親衛的“大戟衛士”,用的也是這種。

    所以戟兵的戰鬥力肯定是高于槍矛兵的,畢竟槍矛的殺傷效果戟都有,戟還憑白多出一個橫掃斬啄的功能。

    缺點就隻是貴,用鋼鐵更多,無法大量裝備。

     當然漢朝的鐵戟裡,還有些做工精良的,會嘗試把矛頭做得長一些,後面多加一段鐵質的柄,然後延伸跟橫刃小枝連成一體,也就是把“矛頭”和“戈頭”鍛造成一個合體部件。

     這樣的鋼鐵戟頭在後世出土也有偶見,但加工成本更高,往往是高級軍官或武将用的,比如典韋的雙鐵戟據考就是這種。

     袁紹那些“大戟衛士”肯定是用不起的,普通當兵的用的還是矛頭戈頭分體式。

     但今天辛毗在向朗的帶領下,視察兵工廠看到的,卻是批量下線的“矛戈合體”式戟頭。

     這種戟頭長度至少有兩尺多,前面一尺是矛頭開刃的部分,後面一尺多就是一根扁扁的鐵杆,鐵杆側面伸出一根戈刃橫枝。

     辛毗估計了一下,此物所耗費的鋼鐵材料重量,估計會是分體式的兩到三倍,但提升也是非常顯著的。

     一來槍頭的開刃長度更長了,刺殺效果更好。

     二來耐久度也大大提升,不至于在捅刺時橫枝直接崩落,而且這種戟的橫枝也可以前後開刃,而不僅限于尖端開刃,往前捅刺的時候,橫枝的外刃也可以切割到敵人。

     說到底,“讓士兵們也用像典韋那樣的一體式鍛造戟頭”,在戰鬥力方面沒有任何缺點,唯一的缺點就是貴,用料多。

     但這不能怪武器,要怪也怪袁譚窮。

     也就劉備用得起了。

     袁譚如果好好抱劉叔的大腿,也能先稍微拿一批嘗嘗鮮。

    以後要是大腿抱得不好,那就斷供吧。

     83中文網最新地址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